人物:釋今覞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八二
字角子,新會人。
俗姓黃,真佛今如子。
九歲成僧,后為天然和尚第七法嗣。
石鑒今覞主棲賢法席。
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自棲賢移丹霞,繼主海幢。
著有《語錄》行世。
事見冼玉清《冼玉清文集》下編。

人物簡介

全粵詩
今沼(一六二一--一六六五),字鐵機。
番禺人。
天然禪師族侄。
原姓曾,名煒,字自昭。
諸生。
明桂王永歷十二年(一六五八)迎天然老人返雷峰。
十四年開戒,與石鑒禪師同日受具,命司記室,尋升按云堂。
隨杖居?xùn)|官芥庵,益自淬勵。
一夕坐亡,卒年四十五。
有全集行世。
清同治《番禺縣志》卷四九有傳。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八二
今四,字人依。
新會人。
俗姓張,原名圣睿。
諸生。
年三十馀,出世禮樅堂禪師薙染。
明桂王永歷十一年(一六五七),皈華首老和尚受具,充記室,出為海幢典客。
石鑒和尚分座棲賢,以監(jiān)院副之。
后以母老歸養(yǎng),竟坐化于象嶺下。
事見《海云禪藻集》卷三。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八二
今龍,字枯吟。
茂名人。
禮石波禪師受具。
明桂王永歷十三年(一六五九),參天然于雷峰,為典客,隨入丹霞。
石鑒禪師分座怡山,奉命以監(jiān)寺輔行。
洎石公退院,從福州往參天童,當(dāng)機大悟,木陳和尚付以大法。
尋示寂天童。
著有詩稿。
事見高雷旅港同鄉(xiāng)會《高雷文獻專輯》。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四
釋元徹,字壁山。
姓侯氏,高淳人。
襁褓失怙,煢煢孑立。
年十六,發(fā)心出家,依寧國蓮花禪院一枝剃度,復(fù)圓戒于漂陽崇福寺石鑒
尋至報恩,作苦兩載,勤方參究,終無省發(fā)。
因行腳吳越,踏遍禪叢,每觸云山煙水,花發(fā)鳥啼,覺非境緣。
性靈絕待,雖不自信,為有悟處,而隨響答機,頗無滯相,歸省一枝。
夜起廊下,舉頭見月,直下豁然,一如身外無馀。
有偈云:“通身即見大光明,猶是迷云遮太清。
明暗兩關(guān)俱打破,驢胎馬腹任縱橫。
”時年二十有六,己亥中秋也。
過漂水塔下寺,見永泰互相勘發(fā),亦有入處。
為數(shù)日留,乃訪鐵舟金陵天隆,叩自閒于宜興芙蓉,更于福巖謁費隱,各見機用,當(dāng)仁不讓。
隨至嘉興萬壽寺,聽三宜講《楞嚴(yán)經(jīng)》,頗新見聞,多落窠臼。
聞太平采石鎮(zhèn)麓心寺大咸,善誘方來,誨人不倦,往依杖履,視其語默,時或觸機點撥,生大慚愧。
清夜感悲,深懷悔責(zé),咸見其真誠,因勉之曰:“眾到無邊誓愿度,已身未度先度人者,菩薩發(fā)心;煩惱無盡誓愿斷,斷一切煩腦,證一切菩提;法門無盡誓愿學(xué),佛稱種智,修假多聞;佛道無上誓愿成,虛空真盡,我愿無窮,情與無情,同圓智種。
”徹聆斯語,服膺拳拳。
淹忽三年,隨咸退歸東山,以聯(lián)芳源流付之,勖其躬行實踐,深蓄厚養(yǎng),以待時節(jié)因緣,不可輕出淺露。
康熙丁未,將往盛京,道出維揚,與劉居士調(diào)元遇于舟中,萍水契合,受其約請住古燕觀音道場。
六月望日入院,云:“釋迦已過去,彌勒猶未來。
”乃顧左右曰:“相逢不識面,著眼莫依稀。
”著有《語錄》二卷。
有《住山偈》云:“居在深林遠市廛,山中無事絕攀緣。
荊門鎮(zhèn)日無人到,時看殘霞落照前。
”《栽松》:根深培植在山隈,日見青青覆緣苔。
可與山門標(biāo)景致,四時蒼翠拂云堆。
”又《和友人韻》:“深山幽谷且隨緣,種粟澆蔬數(shù)畝園。
寒暑來時渾不覺,披云坐起覆西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