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清江蘇人,字亮甫。初從向榮攻太平軍,為太平軍所俘。后逃至四川,練鄉(xiāng)勇拒太平軍,官至四川軍標副將。善制地雷。丁寶楨稱為良將才。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八【介紹】: 清江蘇無錫人,字季懷。薛福成弟。高才通識,詩學甚深。佐丁寶楨幕,以陜西試用知縣出仕,累遷四川知府。有《青萍軒文鈔》。
薛福保,字季懷,無錫人。陜西試用知縣。有《青萍軒詩錄》。
人物簡介
【生卒】:1813—1884 【介紹】: 清四川富順人,字朗云。鹽商世家,為自流井大鹽商集團王三畏堂主持人。以屢助軍餉獎授按察使銜,賞二品頂戴。富冠全蜀。以阻撓丁寶楨改革鹽政,被革職拿辦,潛逃他鄉(xiāng)。中法之戰(zhàn)中,以助軍餉免罪。
人物簡介
釋通朗,字明照。姓楊氏,崇寧人。母季氏,夢僧追虎入室,驚覺而娩,心異之。幼時隨母入法忍寺,見尊者挖心出佛像,指問何人。母告曰:“心中有佛故。”對曰:“兒心亦然。”稍長,即思出塵,禮普照寺普榮披剃。道光癸卯,赴昭覺,道公見而器之,付正法眼藏。備歷執(zhí)事,調護水利,報效輸將,弗殫艱險,幾二十年,愿力甚鉅。其職西堂時,已建成都準提閣殿宇。同治癸酉夏,繼主昭覺,勤儉自持,清償積逋,為數(shù)巨萬。甲戌以后,重葺天王殿、五岳宮,修治北路官道塔院,彩繪莊嚴,足人信仰。戊寅翻刻《釋迦譜》,以宣佛果。一時名公巨鄉(xiāng)皆為蓮社。制府丁公稚璜,嘗相過從,若有夙契,偶至方丈,問曰:“此為丈室,和尚又在何處?”朗曰:“制府今在何處?”相視輾然,又問:“坐禪如何?”朗曰:“隨時而坐。”曰:“坐時如何?”曰:“前有龍眼橋,后有威鳳山,中間方丈室。”復以拂子一拂,云:“不即不離,若即若離。”丁公曰:“真善知識也。”嗟嘆者久之,為奏頒“龍象神通”題額贈之,以表異焉。廉訪如公,亦深于禪宗者,聞丁公言,造寺咨厥要旨,且問:“如何是究竟法?”朗曰:“得安樂時即安樂。”如公笑曰:“恁般安樂?”朗曰:“廉訪自能分曉。”如公不禁憮然曰:“昨與丁公言,深得禪中三昧,殆不虛也。”乃攜手上經樓,問:“此樓創(chuàng)自何人?”曰:“康熙時修自丈雪。”曰:“可重建矣。”朗曰:“早有斯志,但力未足耳。”公舉一莖草建梵剎竟之旨,朗曰:“釋諦須實地。”公首肯,助銀三千兩成之。一日自云:“佛誕之后,即吾歸期。”時光緒乙酉四月十七日丑時,大眾聞佛聲西去,壽六十五,臘五十八,得戒弟子千馀人,得法者二十四人。朗性剛直,操行堅決,智慧皆從閱??中出,人目為“伏虎再來”云。
人物簡介
王闿運,字壬秋,湘潭人。咸豐丁巳補行壬子舉人,光緒戊申,賜翰林院檢討。有《湘綺樓詩文集》。詞學圖錄
王闿運(1833-1916) 字壬甫,一字壬秋,號湘綺,初名開運。湘潭人。咸豐七年(1857)舉人。肅順欲延之,不就。佐曾國藩戎幕,不稱意,退歸講學。主尊經、船山、兩湖書院講席。光緒三十四年(1908)賜檢討,加侍讀。入民國,受聘為國史館館長。治《春秋公羊傳》,又精子學史學。詩與鄧輔綸并稱"王鄧",為湖湘派領袖,宗漢魏六朝,獨步一時。亦工文,散文探賈誼、董仲舒,駢文揖顏延之、庾信。詞希蹤北宋,鄙薄浙派。有《湘綺樓全書》、《湘綺樓詞》。滄海遺珠
王闿運(1833-1916)字壬秋,號湘綺。湖南湘潭人,咸豐七年(1857)舉人。曾入曾國藩幕,屢掌成都尊經書院、衡州船山書院、武漢兩湖書院。后授翰林院檢討。著有《王湘綺先生全集》。湘綺樓詩文集
夜雪集·序字壬秋,又字壬父,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據(jù)王氏族譜記載,其先祖于明代自江西徙居湖南衡陽西鄉(xiāng),居數(shù)世,后于憲宗成化年間遷居湘潭城外。咸豐七年(1857)中舉人,先是結交了湘中第一人曾國藩,隨后結交了朝中第一人肅順,再后結交了川中第一人丁寶楨。不久辭職返歸湖南,隱居衡陽西鄉(xiāng)石門12年(1865-1876),潛心學術研究,并在石門觀設私塾授徒,夏時濟、曾熙、馬宗霍等皆出其門下。后相繼受聘為成都尊經書院主講、長沙思賢講舍主講、衡州船山書院山長、江西大學堂總教習。其中尤以在衡陽船山書院的時間最長,前后長達25年(1891-1915),力倡船山之學,培育了一大批英才,如楊度、夏壽田、蔣嘯青、陳兆奎、程崇信等。清朝末年,官翰林院檢討加侍講銜。民國初年,出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兼參政之職。逝世后,當時總統(tǒng)黎元洪親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可見當年享譽之盛。王闿運之學兼包九流而歸于經學,崇奉“春秋公羊”之說,被譽為“經學大師”、“湘學泰斗”。詩文亦稱天下第一,門生弟子遍布天下。著作非常豐富,曾撰《湘軍志》、《桂陽州志》、《東安縣志》、《衡陽縣志》、《湘潭縣志》等,有《春秋公羊何氏箋》、《古今文尚書箋》、《湘綺樓日記》、《湘綺樓詩文集》、《湘綺樓聯(lián)語》等數(shù)十種。門人輯其詩文為《湘綺樓全集》。
七言絕句,和樂皆五句,蓋仿于淋池《招商》。其平仄相間,唯作四句,則始于湯惠休《秋思引》。自是以后,盛于唐代,有美必臻,別為一體。然其調哀急,唯宜箏笛,大雅弗尚也。而工之至難,一字未安,全章皆頓。余初學為詩即憚之,故集中無一篇。間有所感,寄興偶吟,旋忘之矣。既過強仕,閱世學道,上說下教,意所不能達者,輒作一絕句,等之牌官小說,取悟俗聽。其詞存日記中,暇一披吟,頗有可采,乃令兒子錄之。仲章夭逝,代功弗能撰也,托契后生,其可悲乎?因發(fā)憤自錄,僅得百首?!洱R河道上》一篇,出處之所以決也,必存之,以示子姓為典故,故冠篇首。并采詩中字,題為《夜雪集》云。知我者覽之,亦可以知源流有自,不敢妄作。拾所芟棄,或猶愈近代之享敝帚者爾。于時歲在癸未初伏第二日,王闿運于成都石室。(錄入:顧青翎)
人物簡介
【生卒】:1840—1900 【介紹】: 清江蘇華亭人,字鶴笙。同治間肄業(yè)于廣方言館,精通外文。曾出入丁寶楨、盛宣懷、張之洞、李鴻章幕府,參與洋務活動。光緒間從使德國,歸國后入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與英人傅蘭雅合作,譯有《工程致富》、《船塢論略》、《鑄錢工藝》等數(shù)十種書。著有《格致課存》、《刖足集》。
人物簡介
羅文彬(1845年—1903年),字質安,別署植庵,號香草園主人。貴州貴陽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生于貴陽田家巷。同治九年(1870年)中舉人,次年成進士。授官云南補用道、通議大夫。篆刻為貴州之冠,任禮部鑄印司員外郎期間,奉詔鑄皇后及珍、瑾二妃金璽。與王秉恩撰《平黔紀略》,與丁寶楨等纂《四川鹽法志》,又修《貴州通志》。官至圖書總纂處提調、云南永昌府知府。晚年有風疾。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卒于昆明。著有《平黔紀略》、《鹽法志》、《援黔錄》、《家禮便覽》、《香草園集》等書。
人物簡介
【生卒】:1844—1869 【介紹】: 名或作得海。清直隸青縣人。童年自宮,入內廷為宦官,人稱小安子,奔走得力,深得慈禧寵任,權勢日增,朝野側目。同治間受慈禧授意,往蘇州采辦龍袍,路途張揚跋扈,多為不法。山東巡撫丁寶楨捕之,奉同治旨,以違制出京、妄用禁物之罪誅死。
人物簡介
胡從簡(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縣人,清代著名經師大家,著名禮學大師、進士。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績溪,后遷江西廬陵。綜合吳克讓的《新津縣鄉(xiāng)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譜載,新津胡氏一世祖為宋末元初胡受,從湖北麻城遷入川西。四世祖為胡通海,元末進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龍灘。 時昌州轄大足、榮昌、永川等地。五世祖為胡復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蜀之榮縣東川書院教授。六世祖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與方孝孺同日殉難。明朝傳至胡應這一代始遷新津。清初胡氏另一脈相傳到十六代胡大斌。又一支傳到二十一代胡文魁。這兩支也遷到新津。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傳約十代。胡從簡1844年出生于新津。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連續(xù)兵災,當時胡家已經式微。胡從簡人窮志不窮,“編屨得錢為活。年十九,始讀書,刻苦自勵。”吳克讓《新津縣鄉(xiāng)土志》說, “胡從簡亦岳公再傳子弟,邃于古義。” 這里所說的岳公即岳逢陽,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進士。 岳逢陽是清代新津縣四位進士中的第二位。岳逢陽家在新津縣安西鎮(zhèn)月花村,是岳飛第二十三世嫡孫。后來胡從簡考上錦江書院邑庠生(秀才)。1874年胡從簡肄業(yè)錦江書院,時年三十。1875年,四川學政張之洞建立尊經書院,在全蜀學生三萬人中選拔百名入學,錄取率0.003。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計劃通過尊經書院,以“一人學戰(zhàn),教成十人。萬人學戰(zhàn),教成三軍”的方式為蜀中培養(yǎng)“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為給尊經書院選拔高才生,張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試,題為周禮社制考。試畢,胡從簡被張之洞選拔為第一,入選為尊經書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級研究生。據(jù)記載,胡從簡“融貫禮經,《周禮》、《大小戴記》并注疏皆成誦。”當時參加考試的學生中,有與胡從簡同時第一批考入尊經書院的楊銳,宋育仁,廖平等人。他們雖比胡從簡小五到十歲上下,但即使在學術上他們人人皆非等閑之輩。胡從簡能在考試中從這批人中脫穎而出,可見其學力之深厚。1879年,王闿運應四川總督丁寶楨之邀來到成都,擔任尊經書院山長 (校長)。王闿運學問深厚,尤注重通經致用。他擔任尊經書院山長期間,重振了著名的“蜀學”,使蜀學派一躍成為當時中國學術的頂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學術思想史上名垂千古。錢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來,學風之變,其機發(fā)自湘之王闿運;由湘而蜀,由蜀而粵(康有為、梁啟超),而皖(胡適、陳獨秀); 其所由來者漸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足見王闿運在清末民初的歷史地位。王闿運來到尊經書院后立即考試學生,題目是“玄端,冠端所用。”學生們答題大多依據(jù)乾嘉學派大師阮元的《十三經注疏??庇?/a>》等流行著作。唯獨胡從簡“取證經記,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運的器重,提拔為齋長。古代的學院分院齋兩級管理,相當于現(xiàn)在的校院兩級。按國子監(jiān)的傳統(tǒng),齋長在日常教學管理甚至是寢室管理中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齋長既起著維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發(fā)揮著課后協(xié)助教官監(jiān)督學生言行的作用。齋長有權對違規(guī)的學生進行懲處。清末薛福成《庸庵筆記》說,在王闿運指導下,胡從簡治《禮》,戴光治《書》,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劉子雄、岳森通諸經,“皆有師法,”成為蜀學派在清代學術史上的杰出代表。廖平的學說也為后來的變法奠定了學術基礎。而楊銳,宋育仁則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政治領袖人物。胡從簡終成清代禮學大師。清史資料《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特別將胡從簡傳附于王闿運傳之后,顯然是視他為王闿運之得意門生。1892年胡從簡考取進士。按梁啟超的說法來算,清代的一個童生歷經逐次科舉考試,最后取得進士功名的幾率小于萬分之一。社會和朝廷對進士都很重視。按朝廷慣例,胡從簡被授予知縣即用。七品知縣,年俸45到60兩白銀,祿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約為現(xiàn)在200斤),養(yǎng)廉銀1200兩白銀。相比之下,一戶農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兩白銀。胡從簡被授予知縣,也就是說,憑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經濟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幾倍。對于曾在青年時期經歷過貧困的胡從簡來說,做官無疑是改善家庭物質生活的機會。清史資料《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胡從簡傳》,《清代學人列傳·胡從簡傳》記載胡從簡棄官不做,“乞病歸,家居治學,竟不復出。” 胡從簡治學極為刻苦,“恒以夜分就燈下纂錄,五十而瞽。 ”“所著書有《禮經考》,《禮經釋例》,《周禮句讀》,《大戴禮記箋》,《讀禮管窺》,累六百余萬言,蔚若繼曲臺之后。” 只可惜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經毀損。查遍四川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除《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尊經書院初集》,《尊經書院二集》和《尊經書院三集》以外,有關尊經書院的檔案和資料現(xiàn)在全部不知所終,其中包括胡從簡的巨著。就連尊經書院各位進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獻中沒有了蹤影,只有宋育仁的還在。鑒于尊經書院與戊戍變法的密切關系,這個現(xiàn)象與戊戍變法失敗直接有關。西漢學者后蒼開創(chuàng)《禮》學以后,兩千年以降,研究《禮》學的大家為數(shù)眾多,其中還包括朱熹等人。由于上古歷史文獻流傳下來的很少,文義考據(jù)及其艱難,歷代學者在《禮》學研究領域中的成果多為論文,專著較少,而胡從簡的禮學卻有五部專著,六百余萬言之巨。通盤比較《清代學人列傳》對各位入傳學者的學術地位評價,“蔚若繼曲臺之后”之語的確是極高贊譽。其意為,胡從簡是繼西漢經學大家后蒼著《后氏曲臺記》,開創(chuàng)《禮》學以后,兩千年來成就最是蔚為大觀的《禮》學大師。《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和《清代學人列傳》王闿運傳一文中還指出,胡從簡“蔚為經師,咸守家法,較之詁經、學海所造就者殆有過無不及焉。” 這句評語也是對胡從簡的很高評價。清代是歷史文獻研究考證學的黃金時代和頂峰。清代這方面的大家有許多。光是乾隆到嘉慶年間形成的乾嘉學派就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孫,等等。乾嘉學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學者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閻若璩、胡渭和毛奇齡等人。一些達官貴人如阮元、畢沅等,也出而倡導經學,著述豐富。整個清代考據(jù)學學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現(xiàn)在《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一書中的著名學者就有370余人。胡從簡能得到“有過無不及”的蓋棺定論,絕對是極大的榮譽。胡從簡無嗣,收侄兒胡念祖為子,傳其學。胡念祖在學術上得胡從簡真?zhèn)?,在尊經書院就讀時也是廩生,后又任書院東齋齋長。現(xiàn)存于四川大學圖書館的尊經書局出版物《尊經書院初集》,《尊經書院二集》和《尊經書院三集》中刊有胡從簡,胡念祖他們兩人的論文共15篇。其中胡從簡七篇,胡念祖八篇。這三部珍貴典籍是尊經書院留傳下來的現(xiàn)存唯一學術書籍。不幸中的萬幸,這15篇論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禮學的窺豹之管。1895年胡從簡逝世,享年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