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致光

共 4 首
山君答 明末清初 · 張顯光
大海非因一勺減,泰山寧從片石缺。
吾身吾豈不自珍,一嘯洞天空毛族。
霧隱云變幾春秋,蟄藏肯同甃底蟆。
一出聊為施爪牙,非要拾蝦資口腹。
世不容我我何傷,歸來依舊千層岳。
隆元雄吻自磊落,傍群絕勿輕誚責(zé)。
君不見魯郊牛羊茁壯長,祥麟亦或非時出。
按:昔我乙未秋。除授報恩。丙申春。棄官而歸。門兄元舉作此篇以譏我。此未必知我意也。而其詞麗。其義好。余讀而味之。且感其寓戒之深。受而藏諸革囊中。余今春。又自義城歸。旅寓于一善之馀村。偶探囊中。忽有小紙?zhí)舫?。披閱諦視之。乃此詩也。惜其紙?zhí)幠抑芯?。殘弊殆盡。至其首一句。已亡其十二字。只有句末無缺二字。可見第二句中此物下二字。亦穿失。其馀句。才皆得而尋察之。余恐全沒其篇。遂傳寫之。又思其篇頭所亡之辭。而不可記得。則輒以己意補諸無缺二字上十二字及第二句此物下二字。然后篇得以完矣。嗚呼。詩作于報恩之歸。而中間滯在于囊中。幸不見失于囊儲出入之際。今日殘缺。一小馀紙。便見于無心中。不探索而自出。又適是歸自義城之日。則是篇之出。疑若有不偶然者。余不能無感焉。傳寫訖。題其篇曰山君行。仍追步其韻。遂以山君答題之。而并書于左。
奉差(九佳韻)所問原他事,遇沴勤民是足嘉。
可惜逢年多被旱,忽聞浸水實堪嗟。
覓船編筏勤救渡,查戶賑民慎漏差(據(jù)松筠奏六月廿一日行抵安陽夜間大雨傾注廿二三兩日連綿不止沿途察看所有安陽湯陰淇縣汲縣等處路旁低田已有被淹處所廿六日至衛(wèi)輝府城見各城門皆因水大堵閉維時該府朱紱先因查雨水公出適有經(jīng)過之南陽府同知李舟并因公在府之滑縣知縣郎正達稟稱連日以雨大衛(wèi)河水長數(shù)丈致將西關(guān)店舍及附郭村莊多被水浸居民有漂溺者隨即覓船編筏撈救五六千人設(shè)法安頓捐資周給次日汲縣知縣董肇彤設(shè)法出城亦即令協(xié)同該同知等將被水三十馀村莊查明戶口一律照例散給口食其城內(nèi)居民房屋坍塌者均令照例撫綏毋致遺漏又據(jù)稱現(xiàn)在水勢雖已消落而民田廬舍尚未涸出貧民口食亟須籌辦撫臣遠(yuǎn)在省城未能即至聞藩司吳璥因查辦河北秋禾情形不日可到現(xiàn)擬暫住數(shù)日督率查辦俟吳璥到后再行啟程等語松筠所辦俱屬周妥可嘉)。
傳諭撫臣急赒恤,惻然南望又愁加。
⑴ 松筠奉差往湖北查辦事件經(jīng)過地方民事原不應(yīng)干預(yù)然或倉猝遇有災(zāi)沴而該省大吏又相隔遙遠(yuǎn)若奉差之人亦諉為事非己任不即督辦是與膠柱何異茲據(jù)松筠奏行抵衛(wèi)輝目擊該處被水即督飭地方官拯救情形甚得奉使之義
⑵ 豫省近年大河以南屢報豐收惟河北衛(wèi)輝懷慶彰德三府多有被旱之年今歲五月間方據(jù)該撫穆和藺奏河北三府之安陽等二十二縣春雨未沾麥?zhǔn)涨副∑蛘埦徴餍屡f錢糧幸而六月間雨澤普沾秋禾均已布種不意此時又以雨水過多轉(zhuǎn)被淹浸深堪憫惻
⑶ 穆和藺聞信自必星夜前至衛(wèi)輝因即馳諭令其迅速詳細(xì)查勘并督飭所屬加意賑恤勿令一夫失所以副軫念
紅處 其二 清 · 洪顯周
七言律詩
酴醾欲醉海棠昏,爭似佳人帶睡痕。
暖氣多情煙外岫,夕陽生色雨馀村。
夕吟芳樹香銷骨,苦憶名山碧沁魂。
菘菜芹羹入新味,廚房供給足家園。
同里同官感舊游,君家學(xué)舍小如舟(京兆有「獵馀村民」小印,又自題書齋曰「如舟舍」。)
??亭叟歸來日,重訪山村一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