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宗元鼎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二十
嚴,字銘五,秀水人。
以歲貢除靖州學正,與父友仁唱和,有《蟾香齋兩世詩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初江南武進人,字吁士,號程村。順治十五年進士。與陳維崧、黃永、董以寧號毗陵四子。記憶力特強,古今人爵里姓氏、世次年譜,無不悉記。見魏禧兄弟古文,大為贊賞,逢人輒稱道,寧都三魏由此知名。有《遠志齋集》。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八
鄒祗謨,字吁士,號程村,武進人。順治戊戌進士。有《遠志齋集》。
簡介
憶十年前,鄒子程村游廣陵,與余定交于謝太傅之法云寺。
庭樹婆娑,相對促膝,酒馀,示我詩馀一編,見其寄情綿邈,致詞清揚,令人想見“風簾霜幕,素蟾初霽,玉杯醽醁,繊手破、橙橘香濃時”也。
庚子秋,鄒子復(fù)游廣陵,則高車駟馬,已屬長卿得意后,然不減昔年布衣豪宕。
與余步出西郊,登歐陽平山,晀望訪螢苑、雞臺、九曲池、玉鉤斜故址,憩旗亭小飲。
亭有當壚妓,命歌蕭竹屋《蝶戀花》詞“記得來時,買酒朱橋畔。
遠樹平蕪空目斷。
亂山惟見斜陽半。
”之句,鄒子悵然者久之,因就奚囊中,復(fù)出詩馀示余,已梓成帙矣,而屬余序之。
夫李白詩文,光焰萬丈,當其坐七寶床,御手調(diào)羹,玉妃捧硯,所作《清平調(diào)》三首,遂為詩馀首唱。
今鄒子以冠絕人天之才,凡所為不朽盛事,無不凌轢今古,即詩馀一道,遂已小語曲致,盡態(tài)極妍,直可上接青蓮《菩薩蠻》諸調(diào),下睨弇州鳳凰橋下諸詞,豈特飛卿以下十八人,共作輿儓,抑亦南唐而后數(shù)百家,難矜香艷也。
如余者,久臥蓬蒿,志違綺語,鄒子更十年后,征軺所過,如元獻、永叔諸公,或訪余于芙蓉別墅,杯酒道故,別誦新詞,吾知稼軒所言,雄深雅健,不讓文章太史公矣。
廣陵宗元鼎定九撰。
清詩別裁集
字吁士,江南武進人。順治戊戌進士。有《遠志齋集》。
維基
鄒祗謨(1627年—1670年),字吁士,號程村,江南武進人。清朝文學家。同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1—1688 【介紹】: 清江蘇宜興人,字其年,號迦陵。陳貞慧子。十七歲為諸生。美髭髯,時稱“陳髯”。駢文及詞,最負盛名。詩各體皆工??滴蹰g舉鴻博一等,授檢討,與修《明史》,越四年而卒。有《兩晉南北史集珍》、《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迦陵詞》。
晚晴簃詩匯·卷四十五
陳維崧,字其年,一字迦陵,宜興人。諸生??滴跫何凑僭嚥W鴻詞,授檢討。有《湖海樓集》。
詞學圖錄
陳維崧(1625-1682) 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人。諸生。少負才名,吳偉業(yè)譽為"江左三鳳凰"之一。然科舉數(shù)不利,游食四方。至京交朱彝尊,合刻《朱陳村詞》,名噪都下??滴跏四?1679)舉博學鴻詞,授檢討。與修《明史》。工駢文,才力富健,風骨渾成,為清初名家。其詩則近吳偉業(yè)婁東一派。最工詞,負盛名,為陽羨詞派宗主,所為詞沉雄俊爽,論其氣魄,古今無敵手。內(nèi)容題材十分廣闊,對詞境有開拓之功。與朱彝尊并稱"陳朱"或"朱陳"。有《湖海樓全集》。詞集名《湖海樓詞》。又與吳本嵩等輯《今詞苑》,與曹亮武等輯《荊溪詞初集》。
清詩別裁集
字其年,江南宜興人??滴跫何矗灾T生召試博學鴻辭,官翰林院檢討。著有《湖海集》?!痍悪z討四六及詞,宇內(nèi)稱許,而詩品古今體皆極擅場,尤在四六與詞之上,從前人無品評者,故特表之?!饳z討年四十馀,尚為諸生,有日者謂之曰:“君過五十,必入翰林。”梅杓司贈詩有“朝來日者橋邊過,為許功名似馬周”句,后果然。事見《池北偶談》。
湖海樓詩稿·序
先大人檢討公詩,自順治十八年辛丑至康熙二十一年壬戌,農(nóng)部四叔父已付梓,與古文詞匯成一集。辛丑以前十馀年詩,向刻于如皋冒巢民先生家。數(shù)十年來,雕板無存。先大人去世后,史云臣先生以舊刻原本《湖海樓詩》付履端收藏,不敢失。年來履端備員山陽校官,節(jié)嗇月俸,依原本翻刻,一如舊觀。原本卷首有云間蔣大鴻先生序文,詩之首篇又有先生蠅頭細楷朱評云:「憶昔陳黃門先生語余,自嘉靖七子以來,詩家各體,變熊略盡,獨七言長篇尚多境地,將來才人差足日展,竊以望之子輩。予謹識斯言,而工力才分若或限之,愧無以繼前哲之遺響,今果得之其年。因追三十年來緒論,標之簡端,借吾友之有馀,補予情所未慊,所謂如其意之所欲出,古人之言良為不欺,亦以見詩雅流吹,自成風會,其年得之三十以后?!瓜壬A(yù)發(fā)之三十年之前,洵乎大雅之宗有先覺也。又云:「七言古至此,直是有裨實用。長篇奔放,絡(luò)繹頓挫,淋漓一往,百折千回,引人入勝。不知當日揮毫落紙時,何以牽情惹恨,一至于此!」以上皆大涌先生評語??滴趿隁q次辛丑立秋后一日閏六月十七日,男履端百拜謹識于山陽學署之文會齋。
湖海樓詩集·序
其年檢討,陽羨貴公子。自其童子,即沾濡家學,習聞中朝故事。落筆賦詩,才名籍甚江表。與余相識,在戌亥之間。中更變故,家計益落,非復(fù)昔時豪舉矣。薄游大梁,訪舊雉皋,多故人寂莫之游。所至輒徙倚窮年,少亦累月,當花對酒,感慨悲涼,一以文章自遣。世所艷稱者,其麗體、填辭二種。然其沈思怫郁,尤一往全注于詩。近體似玉川歌行之運筆頓挫、婉轉(zhuǎn)豐縟,前少陵而后眉山不足多也。然詩益工,窮益甚。晚歲遭逢,幾酬夙志。未幾捐館,無當室之孤,無負郭之產(chǎn)。竊念造物之于斯人,其奢于降才、儉于取遇如此,計其所留于身后者幾何?假令此卷復(fù)就零落,則其年竟為虛生此世矣!昔王右丞沒無子,代宗命取其遺集,其弟相國縉編得四百馀篇上之,帝優(yōu)詔褒美。今安平作吏甚清苦,乃能捐俸剞劂,為其兄計所以不朽者,比之前人為尤難也。集分年,自辛丑編至壬戌歲止,共得七百七十八首。其文與填辭另有集。 康熙二十八年冬十二月,昆山同學弟徐乾學謹序。
湖海樓詩集·跋
大兄詩凡三變:少而師事云間陳大樽先生,為詩高渾鮮麗,出入于陳杜沈宋、高岑王孟,參以溫李,含英咀華,風味不墜,所謂《湖海樓少作》《湖海樓稿》者是也;既而客游羈旅,跌蕩頓挫,浸淫于六季三唐,才情流溢,而詩一變,所謂《射雉集》者是也;晚而與當代大家諸先生上下議論,縱橫奔放,多學少陵、昌黎、東坡、放翁,而詩又一變。大兄臨終時自云:「吾詩在唐宋元明之間,不拘一格。」其詩學之成歟!今集自辛丑迄壬戌詩是也。四弟既刻其古文全集矣,復(fù)取而授之梓,得若干卷,視京少天藜閣所選為備。《湖海樓少作》《湖海樓稿》已刻者,今不載。丁卯冬十二月,弟維岳謹跋。
湖海樓詩集·跋
伯兄生而穎異,五六歲即能吟,吟即成句。先大父暨先大人鐘愛之,甫齠齔,為延貴池吳次尾、吳門錢吉士兩先生教之,兩先生交口贊。先大人游金陵,同時則有周仲馭、方密之、張芑山、沈眉生、顧子方、冒辟疆、梅朗三諸先生、予外舅侯公朝宗。先大人讀書吳門,則有文相國湛持、侯銀臺廣成、徐宮詹九一、陳黃門大樽、張?zhí)诽烊?、李舒章、楊維斗、黃梨洲諸先生周旋贈答。時伯兄發(fā)始覆眉,咸隨侍側(cè),聆諸先生議論,益刻意為詩,為諸先生所賞識。先大人為之刻《湖海樓少作》《湖海樓稿》,今俱不存。丙申五月,遘先大人之變,兄弟饑驅(qū),糊口四方,如皋諸君子為伯兄重刻《湖海樓稿》,其板在中表曹渭公處。又刻《射雉集》于維揚,屬予師王宮詹阮亭先生手定。今二十馀年,其存否亦不得問。數(shù)年后,伯兄詩益進,又悔從前之刻有未當也,取《射雉集》重加刪訂,次第編年,斷自辛丑,訖于壬子,癸丑至丁巳則肆力于填詞。戊午就徵京師,官禁近,詩益蒼辣奔放。至壬戌捐館,搜其遺集,皆伯兄手錄成帙,多鉅公名家所丹鉛者。石盡刻之,分為八卷,以備當代大君子論定焉。嗟乎!吾兄驚才絕艷,晚歲始拜一官,而又不祿,心切慟之。石以其文學宦跡白之當事,于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念有七日,同先大父、先大人崇祀鄉(xiāng)賢。一堂四代,(先曾祖孝潔先生祀于前明。)幾筵俎豆,世世享之。九原有知,兄亦可以鑒予懷矣!戊辰小春,四弟宗石謹跋于彊善堂。
湖海樓詩集補遺·跋
余方??鏅z討公詩文全集,未及蕆事,陽羨馨遠侄復(fù)郵寄公手抄詩一卷,系漁洋、竹垞兩先生評定,從前諸本俱未刻入。摩娑故物,手澤猶新,足見公篇什之富,碎金片玉,散落人間者不少也。亟為補付開雕,以公同好。佚詩他日有重見者,當更續(xù)入云。乙卯端午前二日,從孫淮謹跋。(錄入:天印山人周沛)
烏絲詞·序
丙午之秋,余與陳子其年俱落第,后會黃山孫子無言,意欲以吾兩人詩馀梓以行世者。
嗟乎!
余與陳子少志觀光,許身稷契,意謂有神之筆。
庶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誰知蕭條瓠落,而與鶯嘴啄紅,燕尾點綠,爭長于鉤簾借月,染云為幌之間,豈吾兩人之志哉?
陳子嘆曰:是亦何傷!
丈夫處不得志,正當如柳郎中使十七八女郎按紅牙拍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以陶寫性情,吾將以秦七、黃九作萱草忘憂耳。
雖然昔裴休為相,李群玉能詩,薦授校書郎,而陳去非長于歌詞,亦為高宗所眷注。
孰謂詩詞一道,何嘗不得知巳于天子宰相哉。
彼尤尚書謂程正伯之文每過于詩,說者以為是時當涂諸公方且以文章薦正伯,尤公之言,可謂識正伯之大者。
但不知代往年遙,此事可傳,而復(fù)可見否耶?
為勸陳子生逢堯舜,垂翅青冥,此意宜付之悠悠,曠士之胸,且暫往東皋,與汝石交辟疆冒君,每得一好詞,如沈廉叔、陳君寵輩,付蓮、鴻、蘋、云,品清謳為一笑樂。
冬季歸陽羨,當復(fù)借紫云相伴,又何減堯章過垂虹橋畔,小紅低唱我吹簫也。
至于裁云縫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聲,驅(qū)遣齊梁,輿臺溫李,則又當世傳寫,織帕機房,不必待余揚扢矣。
時窮冬凜冽,不亞改之寒甚手顫時,陳子幸為余沽酒。
江都宗元鼎定九撰。
槜李詩系·卷四十一
字其年,宜興人。官檢討。有授簡湖海詩稿。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
喬遠炳,字黼文,孝感人。
乾隆乙卯進士,改庶吉士,歷官刑部員外郎。
有《續(xù)香齋詩集》。
維基
喬遠炳(1758年9月2日—1825年10月4日,乾隆戊寅八月初一日-道光乙酉八月二十三日),字黼文,號孚五,又號丹圃。湖北省漢陽府孝感縣(今屬孝感市孝南區(qū))人,詩人,道光年間官至刑部山西司郎中。早年為邑庠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式丙午科湖北鄉(xiāng)試舉人。五十八年(1793年),中式癸丑科會試貢士。六十年(1795年),補乙卯恩科殿試,位列第二甲第十名。選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元年(1796年)四月,散館,改授部屬主事。隨后補刑部廣東司主事。六年(1801年),升調(diào)刑部貴州司、山東司員外郎。后因繼祖母年老,請假回鄉(xiāng)照料。期間主講孝感縣西湖書院、德安府云夢縣夢澤書院、南陽府南陽縣宛南書院、荊州府江陵縣荊南書院。十九年(1814年),銷假,等候銓補。二十年(1815年)七月,掣簽補授刑部廣東司員外郎。隨即升調(diào)刑部山西司郎中。二十二年(1817年),充丁丑科會試同考官。以繁缺知府用。誥封朝議大夫。二十五年(1820年)至道光四年(1824年)之間去職。道光五年(1825年)八月二十三日,卒,年六十八歲。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八六
任玉卮,宜興人。
諸生頌女,呈炘室。
有《撥香齋詩詞》。
閨秀詞鈔·卷十三
荊溪人,諸生任頌女,文學曾貽妹,監(jiān)生吳炘室。
有《撥香齋集》。
悔堂隨筆
子妹幼嫁吳炘,炘短一足,妹視之有加禮。妹詩明麗,詞尤凄婉動人。

人物簡介

個人簡介
楊蕙,字學誠,無錫人,諸生。
著有《紉香詞》、《紉香齋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