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馬先登(1807年—1876年),字伯岸,號龍坊。陜西大荔縣東小坡人。馬先登幼時家貧,其父開館授業(yè)時,先登也隨其讀書。后來家境更加貧寒,經常斷炊,但其父對其期盼殷切,十六歲即使其的就學于陜西大儒李時齋門下。十年之間,先登通讀歷代經籍文章,文采飛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馬先登于丙午科鄉(xiāng)試中舉人,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連捷會試,殿試位列三甲第五十一名,與名臣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榜,賜同進士出身。分派河南即用知縣,歷署陽武,補永寧,又因軍務緊急回鄉(xiāng)勸捐,并辦理河工。后被保舉出任直隸州知州,升懷慶知府,在任九年,調往開封。曾兩次護送越南朝貢使者。不久,候補道員,加布政使銜。告歸之后閒居十年,受知府文泰初聘用,主豐登講席,兼修《同州府續(xù)志》。亦曾匯其先代遺集、刊為《馬氏叢書》。馬先登有自編年譜,名《告存漫叟年譜》,又名《漫叟自訂年譜》,有光緒十五年刻本,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人物簡介
李明塤(?—1848年),字葉和。江西德化縣人。李明塤安靜寡言,自幼嗜學,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鄉(xiāng)試考中舉人,次年連捷丁未科二甲一百零一名進士,與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年。朝考后分至湖北任知縣,因年齡尚輕,故憂慮自身不能盡職。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長江、漢江暴漲,湖北遭遇百年不遇之大洪水,李明塤受督撫之命前往災區(qū)勘察,上報災民之苦。上級遂分發(fā)賑災經費。十月十五日,明塤赴江陽巡邏,遭遇暴風而死。身后獲追贈知府銜。同治《德化縣志》將其事跡列入忠義傳。
人物簡介
李森(?—1851年),字韡鄂,號春谷。江西永新縣人。李森自幼聰穎,少年補為生員,學習經學,兼通天文、地理、筮算等書,特別精于《易經》。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鄉(xiāng)試中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張之萬榜三甲第一名進士。與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年。朝考后分至廣西任思恩縣(今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知縣,方才就任即訪問鄉(xiāng)里,體察民情,并上書萬余言,得到時任廣西巡撫鄭祖琛器重。任內革除積弊,提倡恢復環(huán)江書院,深受士民愛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分校己酉科鄉(xiāng)試。不久,適逢反清起事,李森以辦糧之功升知州。道光三十年(1850年),敵兵圍困武緣縣(今武鳴縣),知縣身故,上級委任李森代理,籌辦團練剿匪事宜。在任一年,因積勞成疾病逝。
人物簡介
武元鶴,河南省武安縣(今為河北省武安市)崔爐村人。武元鶴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鄉(xiāng)試中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會試中式,殿試位列三甲第三十一名,與后來的名臣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年,賜同進士出身。歷官安徽貴池、繁昌等縣知縣,并曾任江南鄉(xiāng)試同考官。
人物簡介
朱麟祺(1817年—1853年),字臥云,江蘇六合縣人。朱麟祺十七歲進學成諸生,專心鉆研經世之學,且文武兼?zhèn)?,善技擊,通兵法?div id="npb5dnb" class='inline' id='people_105931_0_1_comment'>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科鄉(xiāng)試中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會試中式,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一名,賜同進士出身。與其同年者有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人,后皆成名臣。朝考后,麟祺未入翰林,直接被授予刑部主事一職。咸豐三年(1853年)春,太平軍縱橫于長江下游,刑部侍郎呂賢基奉命赴安徽籌辦團練,并奏請朱麟祺同行幫辦。三月,朱麟祺到達安徽,納降淮河以北捻軍數百人為部下。八月,太平軍再陷安慶,呂賢基退守舒城、桐城一帶。麟祺獻計扼守白沙嶺,以逸待勞,不被采納。九月,太平軍石達開部攻破桐城,麟祺率軍救援,趕赴舒城,呂賢基派總兵恒興共同出戰(zhàn)。不久,追剿敵軍前鋒至北峽關,與敵主力萬余人遭遇,恒興逃遁,麟祺及所部數百人戰(zhàn)死。其事上聞,朝廷降詔撫恤,設立專祠祭祀,并賜世襲云騎尉。同治六年(1867年),奉旨謚武毅。
人物簡介
李國瀛。陜西寧羌州人。李國瀛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會試中式,殿試位列三甲第六十一名,與名臣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榜,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山西洪洞縣知縣。
人物簡介
王元治,字榆村,奉天海城人。王元治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會試中式,殿試位列三甲第一百一十名,與名臣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榜,賜同進士出身。官河南陳留知縣,升山東濮州知州。
人物簡介
鄧培槐。江西新淦縣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會試中式,殿試位列三甲第一百一十二名,與名臣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榜,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內閣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