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姚之騏(1562年3月24日—1609年11月1日),或作姚之麒,字汝調,號渥源,南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人。身長八尺,清潔安民,卒于任上余財不能購買棺槨,湘潭縣民為其備辦之,被稱為是應該崇拜奉祀的鄉(xiāng)賢和湘潭名宦,葬在黃華小陳莊磨盤石下,稱為神君。《湘潭志》、《湖廣江南通志》、《桐城麻溪姚氏先德傳》皆有記載。娶禮部儒士項銳女1569年7月21日(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9月21日(癸巳年七月三十日),封孺人,葬泉水塥章莊。1562年壬戌年三月二十四日(嘉靖四十一年)出生于安慶府桐城縣栗子崗南(今樅陽縣麒麟鎮(zhèn)),族譜上作湘潭公姚之騏而丁未科進士上叫作姚之麒,是姚希廉(姚旭曾孫)的次孫,姚希廉長子姚承虞的次子(哥哥姚之彥,1556嘉靖丙辰年生,早卒)。桐城麻溪姚氏大約在元朝1335年到1340年間遷入皖的桐城,而姚之麒正是從始遷祖鼻祖姚勝三算起第十代耳孫。姚瑩在先德傳中說:四代皆有隱德,孝友力田,讀書好義,施予無吝。這是典型的桐城耕讀傳家之風,或許是受婺源移民的影響吧。第五代姚旭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因上書為同僚訴訟冤情,忤逆權貴,謫遷鄭州州判。后任南安知府,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從桐城麻溪始遷往桐城城關居住,子孫眾多,年七十卒。自此后,碩宦名儒輩出、人文蔚起,麻溪姚躋身縣城五大世家張姚馬左方之列,成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于仕宦,與顯赫的桐城戴沖張氏錫類堂(宰相張)并稱“張姚”,清代有“桐城張姚二姓,占卻半部縉紳”之說。于文學,姚家代有傳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稱“方姚”,成為桐城派的代名詞,舊時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語。而到了曾孫姚希廉這一代家里已經落魄貧窮,搬居在桐城縣栗子崗南(今樅陽縣麒麟鎮(zhèn))。姚之麒比堂弟姚之蘭早八天出生,等他們滿月后,祖父姚希廉時年四十九歲,為人忠厚慈祥,用筐子把二孫放在里面從而玩耍嬉戲。此時門外有一道士乞求食物,姚希廉雖然家貧卻仍然施舍給道士,并抱怨說家里貧窮的問題不能解決。道士笑著說:“一個筐子中盛放了二位進士何必憂慮貧窮呢?”,說完忽然就消失不見了。而祖父姚希廉卻在半年多后的1563年十二月十六日(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年)去世,曾祖母是方圭的女兒在1565二月四日(嘉靖四十三年乙丑年)去世。1567年(隆慶元年)姚之麒六歲,因為孤獨貧窮(哥哥母親祖父曾祖母都去世)而不能有錢去購買書,用手抄寫來閱讀,寫下來的文章華美,有文采勁道。母親吳氏在1568年戊辰年九月二十五日(隆慶二年)去世,父親姚承虞時年三十三歲后來終身未娶,于萬歷年間去世。姚之麒被困在童子試,不少次失敗,他說:“等以后一定會遇到適合我的命數(shù),我不過為了自己讀書而已。”(堂弟姚之蘭,姚之騏三叔姚自虞之子,同為姚希廉之孫。字汝芳,號芳麓。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進士,授福建海澄縣知縣,興修水利,變鹽堿地為良田,民稱其地為姚港。起補博野縣知縣,遷南禮部主事,升任郎中,出任杭州府知府,遷汀州府。后擢郎中,出知杭州,后加按察司副使。嘗以庫羨金應朝廷加征軍餉,使不累民。督餉使者以聞,將超擢,以母老請歸,崇禎三年(1630年)年六十九卒,稱副使公。姚文然、姚范、姚鼐、姚瑩皆是其后人。)1585年(萬歷十三年乙酉)鄉(xiāng)試十二名,期間娶禮部儒士桐城桂溪堂項氏項銳的女兒為妻,項氏封孺人1569年(隆慶三年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清順治十年南明永歷七年癸巳年七月三十日),二子一女皆早于項氏去世,活到了曾孫姚士萬出世。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癸巳)舉人,會試一百三十四名,長女姚氏本年出生,同年十一月五日姚之騏的祖母張氏去世;1596年(萬歷丙申三月二十六日)長子姚孫林出生;1599年(萬歷二十七年)姚之麒三十八歲才開始進入桐城的學校教書,桐城士子多以他為師。1601年(萬歷二十七年辛丑年五月十七日)次子姚孫森出生,他即為日后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的外公。1607年(萬歷三十五年)與同縣的左光斗(“東林六君子”)同期為丁未科進士,三甲四十九名,刑部政,被授予湘潭知縣的職位,妻子與兩個兒子也跟隨父親前往湘潭。姚之麒為人方正,尚氣節(jié),力學積行,考進士時出自李騰芳門下,李騰芳號湘州,是湘潭本地人氏。姚之騏上任之前,特地去向老師辭行,說:“我到湘潭任縣令,一定治理好地方,以報答老師的恩德,應該使老師的聲名在鄉(xiāng)里人眼中重要,要有著長者的美譽。”到了湘潭,果然碰上李家豪仆為非作歹,行不法之事。姚之騏不徇私情,說:“我為你主人的門生,就跟你弟弟一樣。哪有犯法的父親哥哥遠離官宦卻要子弟縱容包庇家人行不法之舉的呢”。依法懲治,當眾對李氏豪仆處以鞭笞之刑。在此之后湘潭境內居民都一副嚴肅謹慎的樣子。姚之騏治理事情精準核要,舉發(fā)罪行的效率如若神明一樣。一位鄉(xiāng)紳士大夫拜訪他,這個士者的意圖是有其他想要的,姚之麒與其交談。過了一段時間后,士大夫徘徊遲疑而退走加入盜賊,底下的小卒卻不敢告發(fā)。當時洞庭湖一帶盜賊劫掠頻繁,守令為之所憂患,而姚之麒請求讓自己去捕捉盜賊,守令以不是湘潭的事務問您不合適推辭,姚之麒說:“潭邑離往洞庭湖不遠,而且湘潭人經過時也會被盜寇用異樣眼光看待(指錢財),我現(xiàn)在就離境前往洞庭湖出盜不意,必然成功擒獲他們"。姚之麒率領健壯的軍卒飛奔直入賊巢,果然一舉擒獲盜寇首領并誅殺了他們,于是遠近范圍內從此都安定寧靜。姚之騏性格嚴肅而待人寬厚不為自己著想往往先人后己,為官剛直清廉,杜絕一切不正之風,民間有民謠稱贊他:「只吃湘潭一口水,不惹長沙半點泥」,在湘推舉名宦,在桐崇舉鄉(xiāng)賢,潔己惠民,尤加注意學宮教育,勤于授課教士,分校禮闈,號稱得人。因為廉潔出名被朝中推薦,即將進入京師任職。1609年十一月一日(萬歷三十七年己酉年)姚之騏年四十八,因辛勞過度而致身體衰弱染病而卒于任上。駐湘潭兵備副使王知遠素不與他相洽,聞到了其死亡的消息,馳馬快跑到縣署,看到姚之麒囊中僅有府給路費一百二十金,家無長物,四壁書架上放置的公文賬目卻井井有條、分毫不差。等到見到姚之騏停在房屋,尸身尚未入殮,衣服物品極其貧寒簡陋,兩名幼子姚孫林和姚孫森哀痛到難以正常行走,但應對提問待人接物卻如同成人一般,詢問他們喪事怎么辦卻回答說一點都沒有準備,室內聽到后一片肅然。遺物中有金錢價值的只有圖書和生前著作的詩文,上面凈都沾染了汗水,這些都是姚之麒徒手抄寫下來的。湘潭的財政出入和想要改革的事項文書都封存在一只很堅固的木匣子里,王知遠打開木匣子,里面裝的卻都是湘潭縣本地優(yōu)良人士和奸惡小人的行為記錄。王知遠看到后,也跟其他人一樣撫摸著尸體,大聲痛哭。王副使嘆道:“咫尺就有名賢在而我卻不能覺察,冥冥之中辜負這個良友,姚公獨為君子我怎么比得上呢!”。官宦縣民父老子弟聽聞姚公去世的消息來奔喪,哭聲響徹天際。王副使安慰他們說:“父老鄉(xiāng)親們再繼續(xù)哭泣有什么益處呢?姚君剛剛去世方未入殮,身長八尺(約合現(xiàn)在184.8厘米),怎么才能得到這樣的巨大棺材呢?”。某位官署官員七十多歲,扶著拐杖進入說:“老人我身長和賢侯等同,我有自備的棺材在,請姚公以此棺入殮?!薄?div id="n14d0oh"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799_0_59_comment'>姚之騏勤勉履職,家境竟如此貧寒,于是人們感動之余,上至撫臺官員,下至同僚吏屬,還有普通百姓,都紛紛贈送吊唁禮金。姚夫人項孺人一律敬謝不受,只接受了老人備的棺材。王知遠安撫眾人整理吊唁禮金,竟有上千兩銀子,項孺人堅決不收。帶著棺材返回家鄉(xiāng)安葬歸往桐城之日,舟車目送項孺人的隊伍絡繹不絕長達數(shù)百里。王副使派遣官吏護送,等到了安慶項孺人仍然堅持自己的志氣不接受賻金。賻金囑咐給了安慶府知府,于是寫信給桐城人,桐城民眾為姚之麒的遺孤姚孫林姚孫森出錢養(yǎng)置,也請求把姚之騏在名宦祀祭祀,桐城民眾聽聞姚之騏的事跡后也在鄉(xiāng)賢祀祭祀怹。1611年(萬歷三十九年),姚之騏長女的丈夫桐城諸生吳道震早卒,姚氏當時十九歲,她的兒子姚之騏的外孫吳德堅還是嬰兒。于是姚氏忍住沒有徇死撫養(yǎng)二十六年,看到吳德堅成家立室。至1637年(崇禎丁丑年),流賊掠桐城。姚之騏長子姚氏的弟弟姚孫林奉母項孺人命自舒城回桐城,前往潛山避難,姚氏跟吳德堅都同行。賊人到了,姚孫林,讓仆人護送母親歸家,與姐姐以及外甥吳德堅斷后,罵賊格斗而死。吳德堅馱著姚氏逃跑。氏曰:“事急矣,汝一介書生焉能背著我遠行,倘若賊人追及,那就是都死的下場,汝不能保全母親的姓名,難道還要斷絕父親的香火祭祀嗎!”姚氏呵斥讓吳德堅離開,吳德堅哭泣不忍離開,姚氏推吳德堅墜落層崖之下,想著有可能保全兒子性命。過了一會賊人都追上來了,斥罵姚氏說:“出金可免你一死。”姚氏說:“我流落失散在離家遙遠的地方,哪里來的錢。”賊人令手下解開姚氏衣裳檢驗之,姚氏罵曰:“你這賊奴是什么東西,但敢說這樣的話!”賊人大怒,姚氏在刃交下死。《桐城縣志·忠節(jié)》有記載姚孫林的節(jié)行;《明史·卷三百〇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一·列女三》有記載姚氏的節(jié)行。姚之騏次子姚孫森,跟父親被比作神君荀淑一般因道德才行被朝中比作東漢的關西孔子楊震。也學習兵法事項,殺了他哥哥姐姐的同伙流寇們攻桐城,被佐邑令守御城,桐城才得以不被攻陷。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順治八年辛卯年)姚孫森去世,湘潭公姚之騏妻子項孺人1653七月三十日(順治十年癸巳年)去世1659年(清朝順治十六年己亥年)姚之麒的孫子姚孫森的次子張廷玉舅舅姚文燮登進士,授福建建寧府推官,1669年(康熙八年)任直隸保定府雄縣知縣,之后升任至云南開化府同知,攝曲靖府阿迷州事。1673年(康熙十二年)時值,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商議撤藩,平西王吳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于同年十二月處決云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周王,以“大明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之名義起兵反清,以次年(1674年)為“周啟元年”,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察哈爾親王布爾尼、南明延平王臺灣統(tǒng)治者鄭經(鄭成功嫡子)等人先后響應,史稱三藩之亂。吳三桂大軍初時勢如破竹,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張國柱等人立刻響應,總督甘文焜被叛軍所害,吳軍兵不血刃取得云貴全境。姚文燮也陷入吳軍營中。密與建義將軍林興珠有約,為吳三桂所察覺,被關聯(lián)詳查,姚文燮乘隙逃遁,在歸家回國的道路中到了湘潭,湘潭父老鄉(xiāng)親詢問關切他。姚文燮說:“這我乃是前朝神君的親孫子呀!(此前朝神君之孫也 荀彧祖父荀淑亦有神君的稱謂)”,此時吳三桂軍勢已經侵入湖南了,姚文燮因湘潭父老的庇護才得以脫身。之后拜見到安親王愛新覺羅岳樂軍中。安親王聽聞后,召姚文燮至京,召見回答問題,詢問軍事都甚為熟悉。三藩之亂平定后,姚文燮辭職回桐城奉養(yǎng)母親(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之后醉心于詩詞古文和山水畫,他的次子姚士萬中進士,姚士萬的長子姚孔鈛中舉人,姚孔鈛的玄孫姚鑲,字季生,原名立雋,號石樵,誥授資政大夫二品,安徽省道臺,是李鴻章和曾國藩的前輩。從桐城范崗移居現(xiàn)今安慶城區(qū),宅屋足足兩百多平米,一妻六側室共生十子七女。這其間少不了神君姚之麒的庇護呀。姚之騏堂弟姚之蘭的云孫姚瑩按照《湘潭縣志》、《湖廣通志》、《 江南通志》中記載的湘潭公姚之騏的仕途功績?yōu)閻Z記錄,內容由姚之騏的曾孫姚孫森的孫子姚文焱的長子姚文燮的侄子姚士萬的堂弟張廷玉的舅表兄:姚士黌親自撰寫,新舊二文合并記錄在《麻溪姚氏族譜先德傳·卷二仕績上》當中。
人物簡介
【生卒】:1592—1676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益都人,先世于明永樂中遷京師。字耳伯,號北海、退谷。明崇禎四年進士。在明官至刑科都給事中。明亡,李自成授為防御使。入清,任吏科都給事中,歷官兵、吏兩部侍郎。年六十,引疾歸,家居二十余年而卒。有《經翼》、《春明夢馀錄》、《庚子銷夏記》等。維基
孫承澤(1592年—1676年),字耳北,號北海,又號退谷,上林苑監(jiān)籍山東益都人。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孫承澤于崇禎四年(1631年)中進士,戶部觀政,授陳留縣知縣,六年調祥符縣,十年行取,十一年欽授刑科給事中。在大順政權中任四川防禦使。入清后任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極受多爾袞的寵信,孫承澤批評說用滿洲禮儀祭天不當,多爾袞仍聽得下去。順治十年(1653年),因題奏保舉大學士陳名夏擔任吏部尚書,引起順治帝不滿,認為孫另有所圖,于是承澤“引疾乞休,(上)允之”,隱居西山櫻桃溝,順治十一年(1654年)建退翁亭、閑者軒、硯山齋(今孫公園處)。晚號退谷。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賜祭葬如例。安徽會館原為孫承澤寓所“孫公園”的一部分。同治五年,安徽籍官員吳廷棟等75人倡議興修安徽會館,同治七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湖廣總督李瀚章及淮軍諸將集資,購得“孫公園”的大部分,于同治八年二月修建安徽會館。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湖南平江人,字改山。納資得縣主簿,分浙江,為巡捕,旋即辭去。從事販鹽,以重義稱。彭玉麟辟為從官,歷擢至同知。改發(fā)湖北,謁總督李鴻章,門役索賄不成,不為通報,遂張履歷于堂下,棄官而去。
人物簡介
李文安,原名文玕,字玉泉,號愚荃,合肥人。道光戊戌進士,歷官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有《李光祿公遺集》。維基
李文安(1801年—1855年),又名文玕,字式和,號玉川,別號愚荃。安徽合肥縣(今屬合肥市)人。清朝官員,清末重臣李鴻章之父。李文安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甲進士,榜名李文玕。任刑部主事,歷官員外郎、督捕司郎中,記名御史。李文安與曾國藩同年登科,并令其子李瀚章、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九
陸以湉,字定圃,號敬安,桐鄉(xiāng)人。道光丙申進士。官杭州教授。維基
陸以湉(1802年—1865年),字薪安,一字定圃,號敬安,浙江桐鄉(xiāng)人。作家。出生于官宦家庭,祖父陸秋畦官河南密縣知縣。嘉慶六年(1802年)出生,自幼受祖父啟蒙,博極群書。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進士及第,分發(fā)湖北。后遵父命改從教職,道光十九年(1839年)為臺州府教授,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官杭州府教授。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陷杭州,遂以母老辭官,舉家遷至上海,入李鴻章幕下,受聘為忠義局董事。浙江巡撫蔣益澧聘為杭州紫陽書院講席。同治四年(1865年)卒。著有《冷廬雜識》8卷、《冷廬醫(yī)話》5卷、《再續(xù)名醫(yī)類案》、《蘇盧偶筆》4卷,《杭州紀難詩》等。
人物簡介
【生卒】:?—1853 【介紹】: 清安徽旌德人,字鶴田。道光十五年進士。授編修,遷給事中,數(shù)論時政得失。咸豐元年,擢工部侍郎。三年,赴安徽辦理團練。太平軍破舒城時死。晚晴簃詩匯·卷一三八
呂賢基,字鶴田,旌德人。道光乙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工部侍郎。殉難,贈尚書銜,謚文節(jié)。有《立誠軒古今體詩》。維基
呂賢基(1803年—1853年),字羲音,號鶴田,安徽旌德人。呂賢基為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科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遷任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曾任崇實書院山長。咸豐元年(1851年)為工部左侍郎。次年,兼署刑部左侍郎。太平軍大舉進軍安徽,李鴻章力勸呂賢基上奏在安徽舉辦團練。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奉命赴安徽督辦團練,以抗太平軍,五月命令孫家泰帶勇二千赴鳳陽會剿。又赴舒城、桐城勸募團練,“無兵無餉,赤手空拳”,李鴻章見情況危急,“乘馬而逸”。十月二十九日(11月29日),太平軍攻陷舒城,呂賢基投水自盡,時人以為“其出治團練也,又無兵無食。但提空名殺賊,以忠義激勵鄉(xiāng)人,欲以遏方張之寇,難矣。然公所能自主者,一死報國耳”。十一月初八(12月8日)贈尚書銜,謚文節(jié)。著有《呂文節(jié)公奏疏》2卷、《立誠軒詩》1卷。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四三【生卒】:1806—1883 【介紹】: 清江蘇吳江人,字譜經,一字序伯。道光二十年進士。授編修。光緒初官至禮部侍郎。性耿直,關心民間疾苦。太平天國戰(zhàn)爭結束后,上疏請停江浙厘捐,核減農賦,頗為巡撫李鴻章所恨。有奏議、詩文集等。
殷兆鏞,字序伯,號譜經,吳江人。道光庚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禮部侍郎。有《齋莊中正堂集》。
人物簡介
馬先登(1807年—1876年),字伯岸,號龍坊。陜西大荔縣東小坡人。馬先登幼時家貧,其父開館授業(yè)時,先登也隨其讀書。后來家境更加貧寒,經常斷炊,但其父對其期盼殷切,十六歲即使其的就學于陜西大儒李時齋門下。十年之間,先登通讀歷代經籍文章,文采飛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馬先登于丙午科鄉(xiāng)試中舉人,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連捷會試,殿試位列三甲第五十一名,與名臣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榜,賜同進士出身。分派河南即用知縣,歷署陽武,補永寧,又因軍務緊急回鄉(xiāng)勸捐,并辦理河工。后被保舉出任直隸州知州,升懷慶知府,在任九年,調往開封。曾兩次護送越南朝貢使者。不久,候補道員,加布政使銜。告歸之后閒居十年,受知府文泰初聘用,主豐登講席,兼修《同州府續(xù)志》。亦曾匯其先代遺集、刊為《馬氏叢書》。馬先登有自編年譜,名《告存漫叟年譜》,又名《漫叟自訂年譜》,有光緒十五年刻本,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