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北魏明元帝

相關人物:共 37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明堂賦(715年) 盛唐 · 李白
昔在天皇。告成岱宗。改元乾封。經(jīng)始明堂。年紀總章。時締構之未輯。痛威靈之遐邁。天后繼作。中宗成之。因兆人之子來。崇萬祀之丕業(yè)。蓋天皇先天。中宗奉天。累圣纂就。鴻勛克宣。臣白美頌。恭惟述焉。其辭曰。
伊皇唐之革天創(chuàng)元也。
我高祖乃仗大順。
赫然電發(fā)以首之。
于是橫八荒。
九陽。
掃叛渙。
開混茫。
景星耀而太階平。
虹蜺滅而日月張。
欽若太宗。
繼明重光。
廓區(qū)宇以立極。
綴蒼昊之頹綱。
淳風沕穆。
鴻恩滂洋。
武義烜赫于有截。
仁聲馺沓乎無疆。
若乃高宗紹興。
拓統(tǒng)錫羨。
神休旁臻。
瑞物咸薦。
元符剖兮地珍見。
既應天而順人。
遂登封而降禪。
將欲考有洛。
崇明堂。
惟厥功之未輯兮。
乘白云于帝鄉(xiāng)。
天后勤勞輔政兮。
中宗以欽明克昌。
遵先軌以繼作兮。
揚列圣之耿光。
則使軒轅草圖。
羲和練日。
經(jīng)之營之。
不彩不質(zhì)。
因子來于四方。
豈殫稅于萬室。
乃準水臬。
云梁。
罄玉石于隴坂。
空瑰材于瀟湘。
巧奪神鬼。
高窮昊蒼。
天語之察察。
擬帝居之將將。
雖暫勞而永固兮。
始圣謀于我皇。
觀夫明堂之宏壯也。
則突兀曈昽。
乍明乍蒙。
象太古元氣之結空。
巃嵷頹沓。
若嵬若嶪。
天閫地門之開闔。
爾乃劃岝??以岳立。
郁穹崇而鴻紛。
冠百王而垂勛。
燭萬象而騰文。
窙惚恍以洞豁。
呼嵌嵓而傍分。
又比夫昆山之天柱。
矗九霄而垂云。
于是結構乎黃道。
岧峣乎紫微。
絡勾陳以繚垣。
辟閶闔而啟扉。
崢嶸嶒嶷。
粲宇宙之光輝。
崔嵬赫奕。
張?zhí)斓刂?span id="ov32bec" class='link' onclick='ShowWordComment("poem_sentence_70_1366891", 1366891, "Clauses/70/Comments/0")'>神威。
夫其背泓黃河。
垠漱清洛。
太行卻立。
通谷前廓。
遠則標熊耳以作揭。
豁龍門以開關。
點翠彩于鴻荒。
洞清陰乎偫山。
及乎煙云卷舒。
忽出乍沒。
岌嵩噴伊。
倚日薄月。
雷霆之所鼓蕩。
星斗之所伾仡。
拿金龍之蟠蜿。
掛天珠之硉矹。
勢拔五岳。
形張四維。
軋地軸以盤根。
摩天倪而創(chuàng)規(guī)。
樓臺崛岉以奔赴。
城闕嵚崟而蔽虧。
珍樹翠草。
含華揚蕤。
瑤井之熒熒。
拖玉繩之離離。
?華蓋以儻漭。
仰太微之參差。
擁以禁扃。
橫以武庫。
房心以開鑿。
瞻少陽而舉措。
采殷制。
酌夏步。
雜以代室重屋之名。
括以辰次火木之數(shù)。
壯不及奢。
麗不及素。
層檐屹其霞矯。
廣廈郁以云布。
掩日道。
遏風路。
陽烏轉影而翻飛。
大鵬橫霄而側度。
近則萬木森下。
千宮對出。
熠乎碧光之堂。
炅乎瓊華之室。
錦爛霞駮。
星錯波泐。
颯蕭寥以颼飗。
窅陰郁以綿密。
含佳氣之青蔥。
吐祥煙之郁律。
九室窈窕。
五闈聯(lián)綿。
飛楹磊砢。
走栱夤緣。
云楣立岌以橫綺。
?桷攢欒而仰天。
皓璧晝朗。
朱甍晴鮮。
赪欄各落。
偃蹇霄漢。
翠楹回合。
蟬聯(lián)污漫。
沓蒼穹之絕垠。
跨皇居之大半。
遠而望之。
赫煌煌以輝輝。
忽天旋而云昏。
迫而察之。
粲炳煥以照爛。
倏山訛而晷換。
跨蓬壺之海樓。
吞岱宗之日觀。
猛虎失道。
潛虬蟠梯。
徑通天而直上。
俯長河而下低。
玉女攀星于網(wǎng)戶
金娥納月于璇題。
藻井彩錯以舒蓮。
天窗赩翼而銜霓。
扶標川而失足。
擬跟絓而罷躋。
要離歘曤而外喪。
精視冰背而中迷。
亙以復道。
通乎宮垣。
坌入西樓。
實為昆崙。
三事庶尹。
儀躅以出入。
九夷五狄。
順方面而來奔。
其左右也。
則丹陛??。
彤庭煌煌。
列寶鼎。
歊金光。
流辟雍之滔滔。
象環(huán)海之湯湯。
辟青陽而啟總章。
廓明臺而布元堂。
儼以太廟。
處乎中央。
發(fā)號施令。
采時順方。
其閫閾也。
三十六戶。
七十二牖。
度筵列位。
南七西九。
白虎列序而躨跜。
青龍承隅而蚴蟉。
其深沈粵密也。
則赤熛掌火。
招拒司金。
靈威制陽。
汁光權陰。
坤斗主土。
據(jù)乎其心。
若乃熠耀五色。
張皇萬殊。
人物禽獸。
奇形異模。
勢若飛動。
瞪眄睢盱。
明君暗主。
忠臣烈夫。
威政興滅。
表賢示愚。
于是王正孟月。
朝陽登曦。
天子乃拖蒼王。
轡蒼螭。
臨乎青陽左個。
方御瑤瑟而彈鳴絲。
展乎國容。
輝乎皇儀。
傍瞻神臺。
順觀云之軌。
俯對清廟。
崇配天之規(guī)。
欽若肸蚃。
維清緝熙。
崇牙樹羽。
熒煌葳蕤。
納五服之貢。
受萬邦之籍。
張龍旗與虹旌。
金戟與玉戚。
延五更。
進百辟。
奉圭瓚。
琛帛。
周旋俯僂。
儼容疊跡。
乃潔菹醢。
修粢盛。
奠三犧。
薦五牲。
享于神靈。
太祝正辭。
庶官精誠。
鼓大武之隱轔。
張鈞天之鏗鍧。
孤竹合奏。
空桑和鳴。
盡六變。
齊九成。
偫神來兮降明庭。
蓋圣主之所以孝治天下。
而享祀窅冥也。
然后臨辟雍。
宴偫臣。
陰陽為庖。
造化為宰。
餐元氣。
酌太和。
千里鼓舞。
百寮賡歌。
于斯之時。
云油雨霈。
鴻溶兮澤汪濊。
四海歸兮八荒會。
哤聒乎區(qū)宇。
駢闐乎闕外。
偫臣醉德。
揖讓而退。
而圣主猶夕惕若厲。
懼人未安。
乃目極于天。
耳下于泉。
飛聰馳明。
無遠不察。
考鬼神之奧。
推陰陽之荒。
下明詔。
班舊章。
振窮乏。
散敖倉。
毀玉沈珠。
卑宮頹墻。
使山澤無間。
往來相望。
帝躬乎天田。
后親于郊桑。
棄末反本。
人和時康。
建翠華兮萋萋。
鳴玉鑾之鉠鉠。
游乎升平之圃。
憩乎穆清之堂。
天欣欣兮瑞穰穰。
巡陵鶉首之野。
講武于驪山之旁。
封岱宗而祀后土。
掩栗陸而包陶唐。
遂邀崆峒之道。
禮汾水之陽。
吸沆瀣之精英。
黜滋味之馨香。
貴理國其若夢。
游華胥之故鄉(xiāng)。
于是元元澹然。
不知所在。
若偫云從龍。
眾水奔海。
此真所謂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
豈比夫秦趙吳楚。
爭高競奢。
結阿房與叢臺。
建姑蘇及章華。
非享祀與嚴配。
徒掩月而淩霞。
由此觀之不足稱也。
況瑤臺之巨麗。
復安可以語哉。
敢揚國美。
遂作辭曰。
穹崇明堂。
倚天開兮。
巃嵷鴻濛。
搆瑰材兮。
偃蹇坱?(土莽)。
邈崔嵬兮。
周流辟雍。
岌靈臺兮。
赫奕日星噴風雷。
宗祀肸蚃王化恢。
鎮(zhèn)八荒兮通九垓。
四門啟兮萬國來。
考休徵兮進賢才。
儼皇居而作固。
窮千祀兮悠哉。
臣聞真人應運而起旋陰轉陽協(xié)和神人刬革僣偽期底隆平于時五季之亂已極光岳氣分河海怒溢強臣悍將割土分疆擅執(zhí)節(jié)鉞倒持天柄敢拒帝命莫之敢制我太祖躬屬櫜鞬奉命四征赫聲濯靈所向輒克奸惡授首獻于太廟已而大功既茂天命攸歸乃受周禪即皇帝位璽書誕頒天日昭煥凡厥臣庶莫不翹足延頸以俟太平皇帝若曰皇天既畀我有家朕夙夜曷敢荒寧彼螢爝之微僅若一發(fā)欲抗明于日月疇能置諸朕當剪其孽芽毋使滋蔓爾有眾尚克協(xié)乃心以底天之罰越建隆元年夏五月丁巳上親征澤潞六月辛巳克其城李筠赴火死冬十月丁亥又親征淮南十一月丁未傅其城未幾拔之李重進亦赴火死乾德元年春二月高繼沖遣客將王昭濟奉表稱臣而荊南平三月壬戌王師入朗州獲周保權以歸而湖湘又平三年春正月取劍州蜀主孟昶封府庫以降開寶三年秋九月己亥朔伐南漢四年春正月辛未次白田其主劉鋹素服出降七年冬十月王師伐南唐八年冬十一月乙未李煜奉表納降由是天威所加如雷如霆有觸之者靡不殞滅太祖既棄群臣上游帝所太宗嗣厥大寶骎惠前烈文綏武戡唯日不足太平興國三年夏四月己夘平海節(jié)度使陳洪進以漳泉二州獻五月吳越王錢俶復盡獻其國所有地四年春二月甲子上親征太原夏五月甲申北漢主劉繼元率其官屬銜璧入朝自是海內(nèi)群雄皆為臣仆風氣宣通罔有限域東西幅員盈三萬里梯山航海獻贄奉琛委蛇而來上實天府戴白之叟垂髫之童皞皞熙熙莫知帝力于是宋興至是已二十年矣臣惟帝王之興自有貞符歷古以來史不絕書我太祖之生也祥光瑞彩流為精英異芳幽馥郁為神氣所居之地紫氣隨之建纛而出白日為暈是蓋上天著厥嘉貺以流耿光于無窮故自唐虞禪受之后鮮不以征誅而得天下其中豈無揖遜而紹位者皆陽予陰奪尋即廢之惟我太祖應乎天而順乎人陳橋之戴黃衣之加蓋迫于甚不得已爾由是能大一統(tǒng)臣服四海用作神主圣德神功巍巍堂堂傳至孫子億萬斯年跨漢唐而追三代何其盛哉然而短蕭鐃歌黃帝岐伯所以建威揚德風勸敵士者也周制因之其在大司樂則王師大獻乃令奏愷樂在大司馬若師有功則愷樂獻于社大抵皆軍樂也古樂久已亡失至漢有朱鷺等十二曲列于鼓吹謂之鐃歌今尚可考見自時厥后代有其辭而唐柳宗元獨準漢曲仿其篇數(shù)作鼓吹鐃歌以紀高祖太宗功德及征伐勤勞之事臣雖不佞自幼以文字為職輒取法漢唐窮思畢精作為歌辭以侑戎樂治兵振旅之際得于馬上奏之焜耀鏗鍧震撼無際使有宋之成烈增光于后無讓于前臣死且不朽臣謹冒死上。
啟圣徵,兆載先。
炎精降,爛以鮮。
破重陰,燭層玄。
合之暢,神必宣。
應昌期,馭宰權。
天序葉,地軌甄。
星游渚,白帝延。
氣貫月,永殷年。
質(zhì)往牒,無不然。
惟皇符,熾且騫。
著成烈,在不刊。
閩關屹南紀,上應牛女星。
南將窺瘴海,東或帶滄溟。
五季失羈御,藩鎮(zhèn)擅甲兵。
太阿既倒持,僣竊瀆恒經(jīng)。
誰歟據(jù)二州,于此建節(jié)旌。
予奪自已出,況復望來庭。
太宗嗣寶符,渙號風霆行。
稽首歸厥命,覆冒仰王靈。
鞮譯通絕域,圭贄集明廷。
神猷杳難測,穆穆臻泰清。
拓跋圭之先世居朔野,自晉憫建興三年詔進猗盧爵為代王,開國所自始也。及孝武之世,秦苻堅擊代,什翼犍奔陰山之北,其孫圭依母走依賀納,不數(shù)年而即位。乘慕容之衰,南取并州,東舉幽、冀,稱魏,僭號,遂命朝野束發(fā)加帽,分尚書諸曹,置五經(jīng)博士,命郡縣大索書籍。圭雖戎狄,而進乎中國,豈飛鸮食桑椹而音始改,習漸使然;抑厲人取夜火而視所生中情自逼邪?明元紹緒,寇盜群起,乃能殲渠散脅以安內(nèi),筑塞修邊以攘外,其規(guī)模益遠矣。太武繼之,摧赫連,取統(tǒng)萬,梟蒲洪,開關中,吞遼羯,臣燕馮,虜沮渠,并河右,高車稽顙,蠕蠕匿形。奈何哉雄心不已,思造瓜步飲江湖以療渴,竟至六州皆赤地而無馀。宋之遭掠不可勝,魏之死傷亦過半。國人皆尤,宗愛逞逆,吾猶恨佛貍之不死于卯而死于辰也。所幸文武鎮(zhèn)靜,中外復寧。獻文清剛,付托有子。及孝文親政,樂善好賢,情如饑渴。移風易俗,雅慕中原。禁胡服而斷北語,定族姓而改元氏。親祠孔子,廣立四門。自左衽以來,文治之盛未有至于斯者,可以為文矣!惜乎宣武弗負,孝明幼沖,胡后宣淫,毒主開釁;于是爾朱榮興晉陽之甲,揮鞭伊雒。母后幼主殞首河陰,公卿百官濡血馬足。雖孝莊勇決,手刃賊臣,而輕兵叩宮,禍不旋踵。節(jié)閔幽酖于門下,孝武奔死于長安,孝靜立于高歡,為澄所毆,為洋所殘。文帝立于宇文,至欽而廢,至廓而禪。東西分裂,相繼皆亡。雖天厭夷德,假手齊周,以授命隋、唐;然而傳主十四,歷年百六,風聲文物,斑斑可考。以視宋、齊、梁、陳朝傾暮奪,未能望其肩背也。予讀《北史》而重慨夫夷狄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信夫。
胡人左辮安能脫,羊質(zhì)豺心空茍活。
魏圭束帽始吞華,分曹置學何超越。
明元平盜復防邊,大武雄材誰敢越。
兗豫幽雍入并包,自淮逾漢供彼捋。
佛貍未應卯年謠,春燕無家總林末。
天道何曾遂果無,槊貫嬰兒還自剟。
浚弘相繼北南休,孝文出類文風豁。
遷喬出谷豈徒然,以夏更夷如洗抹。
文治終難久屬夷,夷運百年應易撥。
宣武閒居失搆堂,孝明沖子漫嗟咄。
楊白花已河陰沉,爾朱榮向雒陽喝。
莊閔逾年祿永終,東西自此名分割。
東雒長柯寄六渾,西安大柄繇黑獺。
堪憐孝武入長安,辭湯得火徒蹩躠。
東靜及身遇高洋,西文再傳終拓跋。
吁嗟元魏洵狄豪,百五十齡天乃奪。
君看齊周二紀馀,接瞬中原歸我撻(拓跋氏自晉憫帝詔進猗盧爵代王,及符堅擊代,什翼犍奔陰山北,其孫圭至安帝戊戌僭號,為太祖道武帝。清河王紹弒之。子齊王嗣誅紹,為太宗明元帝。子燾立,為世祖太武帝。中常侍宗愛弒之。太子晃先一歲卒,孫浚立,為高宗文成帝。子弘立,為顯祖獻文帝。傳子宏,稱太上皇帝。又五年,太后弒之,宏改姓元氏,為高祖孝文帝。子恪立,為世祖宣武帝。子詡立,為肅宗孝明帝。胡太后弒之,立臨洮王世子釗。爾朱榮殺后及釗,立獻文孫長樂王子攸,為敬宗孝莊帝。爾朱兆弒之,立長廣王曄,一年,爾朱世隆廢之。立廣平王恭,為節(jié)閔帝。高歡滅爾朱,并酖節(jié)閔,立孝莊孫平陽王脩,為孝武帝。奔長安,就宇文泰,為泰所酖。歡立孝文子清河世子善見,為孝靜帝,號東魏。己巳,高洋弒之。泰立孝文孫南陽王寶炬,為文帝。子欽立,泰廢之,立文帝第四子廓,為恭帝。丙子,禪于周,宇文護弒之。)。
① 劉知遠仕晉,封北平王,以丁未稱帝,為后漢高祖,更名皓,在位一年。子承祐立,為隱帝,二年,庚戌亂兵弒之,共四年。迎立赟,為周所廢。赟父崇,以辛亥帝晉陽,為北漢世祖,更名旻,高祖弟也,四年。子鈞立,十四年。養(yǎng)子繼恩立,一年,被弒。弟繼元立,十年,己卯降于宋太宗。合四世,共二十九年
知遠本晉陽贅婿,初為橫沖兵馬使。河壖之戰(zhàn),以乘馬授敬瑭,徐行為殿,梁人不敢逼,以是見親。及敬瑭有天平之移,首建大議,以成晉業(yè)。時方求援于契丹,不惜稱子臣而割諸州。知遠獨謂父事太過:厚賂金帛,足致其兵;許以土地,恐異日大為中國患。其識見迥出維翰諸人萬萬矣。既負佐命之功,恥與杜威同平章事,坐是見疏。齊王嗣立,雖為行營都統(tǒng)會兵山東,再命不至。契丹屢入,初無邀遮之志;大梁已陷,惟分兵守境,以防侵軼。蓋誠知晉事必敗,而陰圖霸王之資。其不事南朝,不事北朝,豈無所俟歟?天下無主,先正位于晉陽;安行入梁,稱既亡之天福。智遠而未忍忘晉也。與其惡開運之名,以存國號;何如用河東之力,以禦強胡乎?新天子稱漢未幾,一旦委裘。子幼弱,劍錐之將相既有隙如水火;群小乘間,顧命之大臣遂胥殞于東廡。鄴都反旆,亂兵稱逆。父子相繼,四載而亡。自古祚脈之促,未有如斯者。將士仇劉氏,武寧之節(jié)度空迎;天子須侍中,澶州之黃旗已裂。雖劉崇繼稱北漢,不忍高祖之業(yè)一朝墜地;然區(qū)區(qū)河東土地甲兵,不足當中國什一。恃契丹之聲援,蒙宋帝之哀憐,延劉氏之血食者二十九年。微矣哉,漢之為國也!
五代天子朝暮移,兵強馬壯則為之。
河東險固霸王資,行營都統(tǒng)肇鴻基。
橫挑強胡豈晉宜,契丹鼓忿中國疲。
晉陽保境獨孜孜,負義侯已黃龍羈。
安行入汴不須疑,更稱天福表馀思。
垂裕何人繼者誰,錐劍奚堪屬幼兒。
陛下禁聲能幾時,東廡授首如傾蔂。
密詔朝來反鄴旗,封丘始至沖主糜。
澶州群擁侍中為,劉崇帝北幾銜悲。
祖業(yè)安能一旦虧,二十九年太原陲。
傳國雖微亦漢絲,史氏編名那可遺。
按:旻,底本原作“昱”,據(jù)《新五代史》卷七○《東漢世家第十》改。
北宋九帝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① 趙匡胤為周點簡、歸德節(jié)度使,以庚申代周,稱宋太祖,在位十七年。弟太宗,二十一年。子真宗,二十五年。子仁宗,四十一年。英宗嗣,濮安懿王子也,立四年。子神宗,十八年。子哲宗,十五年。弟徽宗,二十五年。傳子欽宗,二年。丁未金入汴,與太上俱北,前后殂于五國城。共一百六十八年
趙點簡受周厚恩,乘其孤寡,自立陳橋。議者比之全忠、敬瑭,非苛也。及其得國之后,揆文奮武,克寬克仁。鄭王之奉,終于開寶;周廟之祀,成于雒陽。荊湖悉定,蜀漢繼平。李煜為光祿,錢俶居禮賢。逆腸叛膽,莫敢不臣。封袱賜卮,推心以待。消釋藩鎮(zhèn),親贊孔、顏。貸諸州以鹿臺鉅橋之藏,挈天下于龍行虎步之弟。可不謂逆取順守,軼漢唐而追三代乎?太宗嗣業(yè),版圖混一,文治蒸蒸,誠無忝于太平有道之主。惜其改號更名,怒侄貶弟,翻令《湘山野錄》頓開燭影斧聲之疑耳。少年天子,垂簾引見。澶淵卻虜,南北弭兵。洎夫孤注來讒,神道設教。天何言哉而欺世,臣盡鬼矣以逢君。雖以仁宗繼統(tǒng)而母后臨朝,西鄙多事。逮彼慶歷,拔茅匯征,共成四十一年之美政。嗚呼,仁矣!宗實入,裁決出人意表,足稱英君。嬰疾不起,而勵精有子。四海欣欣,拭目觀治。既乃惑于拗人之經(jīng)術,變亂祖宗之成法。近遠紛然,西北啟釁。壞敗天下者,非神宗耶?高后以女中堯舜,盡除新法。豈意紹述遽起,官家別用一番人。時方以元祐為元嘉,而不知紹圣之轉為熙寧也。弟佶繼立,終成父兄之志。四兇六賊,相終始于國家;三鎮(zhèn)兩河,胥委棄于胡虜。然則開天下之亂者神宗,成天下之亂者神宗,二子耳。道君奔而欽宗紹,胡馬分牧,南朝無人。謀國僅一李綱,復罷之以謝金師。卒之粘沒喝邀帝至營,干離不以太上北去。宋之徽、欽,卒為晉之懷、憫矣。為奸臣所誤者,非己之自誤歟?
陳橋時比澶州時,香孩兒已易孤兒。
取國雖同晉梁術,垂謨遠出漢唐規(guī)。
榻無他睡東南定,杯可同銷上下疑。
五星奎聚今初睹,太平天子好為之。
金匱還教臣普記,太原徒嘆德昭癡。
燭影難刊湘野錄,苑花空樂侍臣詩。
擁道儲君方眾屬,澶淵虜退曷天欺。
砌臺不假完釵嗣,遼盟夏款復何期。
四十一年流濊澤,濮安懿子守鴻基。
豈意南人專倚任,敗壞天下豈非而。
女中堯舜除新法,官家此事宜深知。
紹圣更元群正落,道君作主萬民離。
四兇六賊相終始,兩河三鎮(zhèn)恣胡騎。
北轅舉族疇階厲,昏德重昏爾為誰。
酹克勤郡王園寢疊戊戌詩韻(乾隆癸卯)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讓帝之冢子,首陳推戴心(克勤郡王岳記禮親王代善之長子也有謀勇多戰(zhàn)功天命十一年八月密議太祖升遐岳記與弟薩哈璘以日太宗有圣德推戴告其父代善曰國不可一無君當速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心也先帝圣心眾皆悅服繼大位代善曰此吾夙乃夜作議書翼日遍示諸貝勒大臣于朝遂定議奉海關太宗嗣位又于天聰時奏請善撫降人及請于山通州燕京三處急圖其一以定丕基睿親太宗嘉納之崇德三年以命為揚威大將軍與王分道征明所向克捷疾薨于軍王康太宗聞之驚慟輟膳三日立碑詔封多羅克勤郡熙二十七年圣祖為紀功乾隆四十三年以王后改稱平郡王復還原號并令配享太廟)。
忘家惟為(去聲)國,力勇更謀沉。
我祖所嘉許,予躬應奠臨。
閟宮教配享,彰善意猶深。
恭謁孝陵(嘉慶丙辰)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東土重光紀(天命太祖肇基東土于丙辰歲建號大清紀元在位十一年太宗嗣位紀元天聰至九年改元崇德凡在位十七年),中華百五年。
六朝帝命受,元日太和傳。
攜子鼎湖叩,當春衷曲宣。
較于歷代禪,謂勝彼昭然。
⑴ 治元世祖定鼎中華自順年甲申至今歲丙辰凡一百五十三年云百五者紀成數(shù)也
⑵ 今歲元正于太和殿親授璽于子皇帝既符踐阼告天之本愿又舉大廷授位之上儀稽古帝王禪位者唐虞為中天盛運而非父子至唐宋以后或逼于事勢或自耽安閒則以今日較之洵為千古以來未有之吉祥盛事矣
仲春祭歷代帝王廟禮成述事(乾隆乙巳)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昨歲閱四庫全書內(nèi)大清通禮所列歷代帝王廟位號有弗愜于心者敬憶皇祖實錄敕議增祀諭旨凡帝王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此外盡應入廟乃命取紅本閱之始知爾時廷臣不能仰體圣懷詳細討論且疏奏在壬寅十一月皇祖大事以前數(shù)日故致多遺漏因諭大學士九卿等更議增祀于乙巳年春祭入廟躬禮告虔以申馨香妥侑敬承前典之意
昨年四庫閱全書,祀典于心未愜諸。
將謂圣言已遵畢(向閱旨意皇祖實錄增祀遵歷代帝王意諭謂彼時諸臣已奉德秩祀無遺是以乙未年躬祭帝王廟詩有但匪墮宗均入祀仁皇奕代著金科之句及昨歲閱大清通禮并檢閱紅本始知崇祀者尚少而于前后五代則全無反闌入后漢之桓靈甚不愜于懷因敕大學士九卿等更議增晉元帝明元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簡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齊武帝陳文帝宣帝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唐憲宗后唐明宗周世宗金哀宗凡二十五帝其桓靈則徹出之以昭公論用符前訓),孰知廷議反成虛。
重加考訂俾全入,用潔馨香侑定居。
敢以古稀謝躬祭,曰欽曰監(jiān)并殷予。
當年石馬后世詔,永示艱難意深妙。
翁仲之間立兩龍,曹霸丹青遜曲肖。
爾時西伐常興師,臥榻豈容鼾睡為。
況有大恨不共戴,凜然明告千秋垂(所害太祖以戴乃景祖大恨顯祖皆為明誓不共以七告天征明以七太宗嗣統(tǒng)善繼征討先志大恨未雪屢議)。
沈陽遼陽取次第,矢在弦上奚容置。
太祖丕顯太宗承,本以仁而行以義。
建都稱帝徠遠人,松山之戰(zhàn)乃躬親。
立破明兵十三萬,指揮計授諸藎臣。
兵貴乘機更貴斷,鼻衄力前神弗亂
二馬御圣安吉行,出險曾無銜橛難。
唐宗六馬陵道間,受傷痕跡想血殷。
豈如二馬靡少害,是誠全勝得之難。
千秋小白與大白,較彼唐駿增光色。
獨予景仰緬昔年,未能躬睹滋太息。
⑴ 既得太祖遼沈遂諸貝定議遷都沈陽制度略備至臣以太宗天聰十年勒大臣及蒙古漢人文武群太宗承混一天眷佑應運而興愛育群黎輯寧諸國征服朝鮮蒙古更獲玉璽以昭符瑞請上尊號乃祭告天地崇德太廟筑壇恢宏即皇帝位建國號曰大清改元規(guī)模日漸遂肇萬載丕基矣
⑵ 豪格太宗遣??ね醵酄栃柮C郡王攻寧遠明總督洪承疇集援兵十三萬于松山二王以敵兵甚眾奏患鼻太宗聞之即親統(tǒng)六師往討啟行時適衄因行急衄益甚三日方止請貝勒請徐行將潛大宗諭曰行軍制勝利在神速恐敵人間朕親至遁若不逃破之如縱犬逐獸易于拾取惜無翼可飛豈宜遲緩乃畫夜疾馳六日而抵松山太宗環(huán)松山而營敵兵來犯擊敗之追至塔山而還奪其積粟浚濠斷杏山松山路凡太宗度明兵必遁分遣諸王大臣設伏截擊十馀處算掩預設機宜明兵果皆奔竄所出之路悉如者甚睿擊窮追殲殪明兵計五萬三千馀赴海死眾浮尸漂蕩多如雁鶩我十三太宗之神謀勇略制勝出奇指顧間破明兵萬如摧祜拉朽云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