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袁枚

相關(guān)人物:共 63 位。
共 6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維基
袁茂英(1563年—1633年),字君學(xué),號文海,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今屬余姚市)人,明朝詩人、官員。
袁枚六世祖。
袁茂英生于慈溪縣。
出生官宦世家,曾祖袁載官至副使。
萬歷十三年(1585年),袁茂英中式乙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聯(lián)捷丙戌科會試一百六十六名,廷試三甲一百六十二名進(jìn)士,房師馮琦,觀政禮部。
擢刑部貴州司主事,二十二年五月與兵部主事江中信主考四川鄉(xiāng)試,升任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夔州督學(xué)副使、山東副使。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調(diào)任廣東提學(xué)副使,二十九年五月升右參政、海北南守道。
三十五年三月調(diào)任四川右參政,三十八年四月復(fù)除湖廣右參政兼僉事,四十年十一月升云南按察使,四十三年七月升云南右布政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617—約1688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新城人,字東癡,初名元善,字長公。明諸生。工詩。明亡后更名夜,字嵇庵。隱居?xùn)|皋鄭潢河上,順治間曾南行訪林和靖故居,登嚴(yán)子陵釣臺??滴蹰g薦鴻博,不赴。有《東癡詩鈔》。
晚晴簃詩匯·卷三十三
徐夜,初名元善,字長公,更字嵇庵,又字東癡,山東新城人。諸生。有《東癡詩選》。
清詩別裁集
字東癡,山東新城人??h學(xué)生?!稹?a target='_blank'>池北偶談》云:“東癡年二十九,即棄諸生,掘門土室,絕跡城市,有朱桃椎、杜子春之風(fēng)?!迸e博學(xué)鴻辭,以老病辭?!鹪姼袂迨葑匀徽呓f左司,刻削者近孟東野。
徐詩·序
徐詩者,刻徐夜先生詩也。先生初名元善,字長公,慕嵇叔夜之為人,更名夜,字嵇庵,又字東癡。世為濟(jì)南新城人。曾大父守吾公準(zhǔn),萬歷間進(jìn)士,歷官云南布政使,時(shí)稱山東四君子,公其一也。先生為從祖考功季木先生外孫,少讀書外家,湔染風(fēng)氣,束發(fā)工為詩,為外祖所愛。年二十九遭世亂,母死,遂棄諸生,隱系水之東,茅屋數(shù)椽,葭墻艾席,凝塵滿座,晏如也。順治辛丑,一游錢塘,過孤山,訪林和靖故居;渡浙江,溯桐廬,登嚴(yán)先生釣臺,酹謝皋父墓,裴回賦詩而返。又十三年為康熙癸丑,赴故人之約,西游宛、鄧,歸,遂不復(fù)出。戊午、己未間,有詔旁求巖穴之士,士皆鱗集闕下。有司將以先生應(yīng)詔,力以老病辭。先生少為文章,原本《史》《漢》《莊》《騷》,工于哀艷。五言詩似陶淵明,巉刻處更似孟郊。中歲以往,屏居田廬,邈與世絕,寫林水之趣,道田家之致,率皆世外語,儲、王已下不及也。癸丑春,余與先西樵、東亭兩兄過其村居,老屋三間,雨久穿漏,若將壓焉。余遺書邑令曰:「昔元道州狀舉處士張季秀,請縣官為造草舍十?dāng)?shù)間,給水田幾十畝,免其徭役,令得保遂其志,使士人識廉恥之方。又楊君謙《蘇談》記中峰和上草堂,馮海粟煉泥,趙松雪搬運(yùn),中峰涂壁,吳人至今傳為雅談。今徐先生并日而食,簟瓢屢空,所居一畝,與蓬藋鼪鼯共之。明公誠能修式廬之典,捐草堂之資,繼跡次山、海粟、松雪三君子者,亦佳話也?!菇裼质?,先生貧日甚,年且七十矣,當(dāng)路益無知之者。其詩亦散佚,半飽蟲蠶。余在京師,數(shù)寄書索其稿,先生但遜謝而已。余乃就篋中所藏?cái)嗪喚幘Y之,共得二百馀篇,刻梓,以傳先生千載。人可傳于后者,固不在區(qū)區(qū)文字之末;而后之人或因此百篇,想見其流風(fēng)馀韻,是亦知人論世之資也。先生貌癯而神清,望之如溪松露鶴,書法酷類虞永興。在里中與余兄弟尤厚善,嘗屬西樵為作傳,未果;今東亭又奄隨物化,夙昔之交,獨(dú)余在。序先生之詩,思疇日兄弟友朋游處倡酬之樂,為之泫然而流涕也。漁洋山人王士禛序。
東癡祖遺詩·緒言
嘗聞吾東癡祖遺詩多矣,然于王阮亭先生所刻二百馀篇傳世以外,其馀詩稿率多漂蕩于水,不得其傳焉。迄至民國二十三年春,吾族重修譜系,坤績等又于各處搜得東癡祖遺詩抄稿,倉卒付梓,未獲校正,諸多舛誤,不無遺憾。茲經(jīng)闔族會議,擬延當(dāng)代名流詳加核閱,再付剞劂,冀免魯魚亥豕之譏耳。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谷旦,八世孫克運(yùn)、九世孫承奎、十一世孫學(xué)德謹(jǐn)述。
東癡祖遺詩·緒言
吾堂伯祖孝行公,原名元善,字小巒,別號東癡。明季由入庠而食餼,中式崇禎辛丑科副榜貢。至大清定鼎,更名夜,不欲仕進(jìn),惟與一時(shí)名公,如同邑王阮亭、王木青、畢載積、傅彤臣,淄邑高繩東、高念東,鄒邑張孟養(yǎng),歷下孫仲孺,攜酒往來,詩歌贈答而已。凡宇內(nèi)山川盛跡,無不游覽,當(dāng)時(shí)稱為高,而邑乘載其孝,入祠享祭,固其宜也。但吾伯祖所作詩賦詞章,不下千馀篇,意在塵埋,未行表錄。迨同邑平瀾張先生榮任江左,強(qiáng)吾伯祖袖稿同行,以冀刊刻梓行,傳流海內(nèi)。詎料造物忌材,不愛播揚(yáng)。舟行至揚(yáng)子江心,波浪驟起,將所載詩賦稿文掀翻江內(nèi)。吾伯祖感憤成疾,未至江右而返。至既沒已后,門衰族薄,書香莫繼,所遺稿文,盡弁髦棄之。侄孫篤上念先人,下視子孫,憂憤百出,置身無地。是余至親舊友,詩禮傳家,延門敬訪,二十年來未獲一覯。邇于古城沈會東家,訪得吾伯祖所遺詩稿一冊。會東即吾伯祖之外曾孫也。則吾登門敬求,彼亦欣然樂授。篤乃焚膏繼晷,息心抄錄。雖云貧乏無資,不能遽為剞劂,而先人之心血,藏于笥中,傳之奕世,凡我后人,如有興者,覽手澤而頓起,瞻簡編而憤發(fā),是則余之志也夫。乾隆十三年歲次戊辰雪月谷旦,堂侄孫篤訓(xùn)薰沐敬述。
東癡祖遺詩·緒言
吾家東癡祖,方伯守吾祖曾孫也。初名元善,字長公,以廩生中式崇禎庚午科副貢。東癡祖事母至孝,兼工詩。國朝初,家遭兵變,母以烈終,東癡祖乃棄諸生,改名夜,別號東癡,隱于系水之東。東癡祖之外祖,為季木王公,故東癡祖與漁洋先生兄弟交尤厚。漁洋官京師,數(shù)以書索東癡祖詩稿,然卒不可得。漁洋乃取篋中所藏,得二百馀篇,刻梓以傳。英自幼讀刻本,流連三復(fù),想見東癡祖之志節(jié),然每以不見遺稿為恨。丁酉年館于徐家店,春間,皮某挾一冊業(yè)來,有詩二百馀首,煤涂漫滅,而系東癡祖真筆,英即寶而藏之。冬,又于乙坦胡先生處得東癡祖遺稿一編,乃吾族祖篤訓(xùn)所抄也。其小序云,昔同邑張平瀾先生將赴任江右,嘗強(qiáng)東癡祖袖稿同行,舟覆凈陽,詩稿遂沒于水,而藏于家者又因秋潦水發(fā),一切漂蕩。后乃于東癡祖之外曾孫古城沈會東家得此遺稿,因親隸以貽將來。英讀而嘆曰:「嗚呼!若篤訓(xùn)祖者,誠可謂東癡祖之功臣矣?!鼓艘嗉睘槌?,復(fù)合春間所藏,共集為一編,雖家貧不能付梓,然存此亦聊可補(bǔ)遺也。后之閱是編者,倘亦感發(fā)興起,抑或終以付梓焉,則又英之所厚望也夫。道光十七年丁酉陽月二十三日谷旦,七世侄孫英績謹(jǐn)識。
徐東癡先生詩·序
余自戊戌年聽鼓杭州,日往來于西湖之上。
有時(shí)邀二三知己,登孤山,謁林和靖墓,或坐放鶴亭中,流連終日。
又嘗差次嚴(yán)州,過七里灘,觀嚴(yán)子陵釣臺及謝皋羽書臺,則為之低回往復(fù),不忍遽去。
若是者何也?
余初入宦途,常懷退志,故深慕此三人,英聲奇節(jié)橫亙于古今天地之間,而震懾乎人之耳目。
噫!
此非轎情也,蓋有微意也。
今觀于東癡徐先生而益信。
先生生于明之季世,而入于清廷,其文章詞賦,本可以獵取功名而立致卿相,而乃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者,此何為也哉?
其出游也,之錢塘則但訪林和靖而已,之嚴(yán)州則但訪嚴(yán)子陵及謝皋羽而已,以外更無人焉可以寓吾之目而悅吾之心。
漁洋為先生立傳,而敘其所游歷之處,亦止敘此兩事而已,以外更無他處山水可以寓于其目而悅于其心。
呼嗚!
此何為也哉?
蓋先生心目中只有此三人,三人之外,不知尚有何許人也。
袁簡齋以詩名海內(nèi),享山水之樂,寫林泉之趣,信可謂高且清矣。
然而人或有訾之者,謂其猶不免于慕外也,猶不免于熱中也,故其詩有似乎元輕白俗,不足以訓(xùn)示后人。
先生則不然。
先生孝友純篤,為名教中完人,一時(shí)發(fā)為詠歌而形諸簡編者,不過自鳴天籟而已。
然天資明敏,實(shí)與古人吻合無間。
其古體詩類陶、孟,近體詩類儲、王,哀艷動人,纏綿悱惻。
又酷類《莊》《騷》,一言一動,隨時(shí)隨地,純?nèi)巫匀?,毫無矯飾。
以視乎口是心非而勉強(qiáng)支吾者,相去何啻天淵。
民國甲戌,距先生之歿將二百年矣,先生之裔孫馨山、聘之兩君,持先生詩集同來,丐余為先生作序。
且曰:吾族譜功將告成,愿將吾東癡祖詩集并付剞劂,以廣流傳,是亦顯親揚(yáng)名之一端也。
余學(xué)殖荒落,自維何敢勝任?
然細(xì)思先生之詩之工,與先生之品之高,愛其詩則愈重其品,重其品則愈愛其詩。
立乎千載以下,與千載以上之人遙遙相對,林和靖、嚴(yán)子陵、謝皋羽三人也,并先生而為四矣。
我幸得附驥尾而忝末議,何快如之,其又可以無言乎哉?
或曰先生為明季諸生,乃心明室,始終不變,其改名為夜也,乃思明之意;別號東癡,亦向明之意。
向明思明,而不能復(fù)明,故曰癡,一癡字最有味。
余曾于大庭廣眾之中,與諸友之有深識者研論及此,皆以為然。
民國甲戌年冬十一月朔日,同邑后學(xué)郝毓椿敬撰。
徐詩·跋
家兄司徒在京師刻東癡先生詩成,余受而讀之,不知其涕之無從也。先生為叔祖考功季木公外孫,與先君生同年,少與文玉、嫏嬛兩世父唱和齊名。晚節(jié)肥遁,有戴安道、朱桃椎之風(fēng),隱居?xùn)|皋,不踐城市。賢令君如涇陽李屺瞻、井研雷笏山、鳳山昆弟,皆修式廬之敬。先生雖不為崖異,亦未嘗輒通鈴下三公,顧益重之。先君昔游吳越,強(qiáng)先生與俱,今卷中吊嚴(yán)子陵、林和靖、謝皋羽諸詩皆是時(shí)作也。先生詩不啻千篇,秘不示人。司徒昔官祭酒,日屢索之,卒不肯出。后往江西,渡潯陽,其稿盡沒于水,今所存才什一耳,惜哉!讀先生詩,感懷今昔所云,對此茫茫,百端交集,輒附數(shù)語于卷末。康熙戊寅,中表弟幔亭王士驪書。(錄入:顧青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寶應(yīng)人,字敬倚,號孟亭。
王式丹孫。
康熙五十一年進(jìn)士,官衛(wèi)輝知府。
工詩,與袁枚交好。
有《孟亭編年詩》。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八
王箴輿,字敬倚,號孟亭,寶應(yīng)人。康熙壬辰進(jìn)士,歷官衛(wèi)輝知府。有《孟亭編年詩》。
維基
王箴輿,字敬倚,號孟亭,江蘇寶應(yīng)縣人。王式丹孫??滴跞沙竭M(jìn)士,乾隆初官至衛(wèi)輝府知府??滴跷迨荒辏?712年)壬辰科進(jìn)士,歷官河南澠池縣知縣,雍正四年(1726年)在舊察院建韶山書院。升衛(wèi)輝府知府。乾隆二年(1737年)于府城南關(guān)朝陽寺前立源泉書院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滿洲人,字錫祺。康熙五十二年進(jìn)士。累官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年三十時(shí)目不識丁,從一禪師靜坐三月,遂悟詩法。
維基
春臺,字錫祺,號顧齋,索佳氏,滿洲正黃旗人。
康熙辛卯舉人,癸巳進(jìn)士。
后官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乾隆年間曾任日講起居注官。
袁枚在《隨園詩話卷八·三五》中記載:“學(xué)士春臺典試福建,過吳下買妾方大英,美貌能詩;以南北地殊,服食不慣,雉經(jīng)(自縊)而亡。
搜其遺稿,有句云:“戶閉新蛛網(wǎng),梁空舊燕泥。
” ”《隨園詩話卷九(四)》:“余在都時(shí),永之引見滿洲學(xué)士春臺。
春自云:“年三十時(shí),目不識丁。
從一禪師靜坐三月,頗以為苦。
一夕,提刀欲殺禪師。
仰頭見月,忽然有悟,賦詩便工。
”《塞外》云:“野水吞人面,青山甕馬聲。
浮云連帽起,殘雪帶鞭行。
”殊雄偉。
公愛永之與,以為兩少年必貴;每至,必留飲、留宿,遣妾捧觴。
”一女嫁乾隆丙辰進(jìn)士全祖望為繼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70 【介紹】: 清滿洲鑲黃旗人,鈕祜祿氏,字松如。
康熙五十四年進(jìn)士。
雍正間歷任內(nèi)閣學(xué)士、湖北巡撫等,乾隆間官至盛京禮部侍郎。
所作詩頗受袁枚稱許。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九
德齡,字松如,滿洲旗人??滴跻椅催M(jìn)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官至吏部侍郎。
維基
德齡(1688年—1770年),字松如,號櫨村,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滴跷熳优e人,乙未進(jìn)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先后任山東、廣西、湖北等地鄉(xiāng)試考官,湖北巡撫,西寧辦事大臣,盛京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授封騎都尉。著有《倚松閣詩稿》。
童其瀾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童其瀾,浙江紹興人。
清朝官員。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三甲進(jìn)士。
以部屬用。
官戶部員外郎。
袁枚《子不語》載其預(yù)知死事之奇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西新建人,祖籍陜西興安,字岳師。
以蔭任戶部主事。
乾隆元年舉博學(xué)鴻詞,罷歸。
通經(jīng)史諸子,在京師時(shí),與萬光泰、袁枚有“三異人”之目。
詩工送別、言情諸作。
有《賀蓮集》。
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九
尚廷楓,字岳師,新建人。官戶部主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06—1775 【介紹】: 清江蘇江都人,字賓谷,號松泉。
諸生。
少有圣童之名。
安貧嗜學(xué),被劉藻、沈德潛稱為“國士”。
通聲音訓(xùn)詁之學(xué),尤精《尚書》,著《尚書私學(xué)》,嘗與程廷祚辨論《尚書》古文,袁枚目為“經(jīng)癡”。
亦長于詩,與厲鶚、陳章相倡和。
有《韻歧》、《松泉詩集》、《瀟湘聽雨錄》、《藥房雜志》、《不可不知錄》、《梅鶴詞》。
晚晴簃詩匯·卷八十六
江昱,字賓谷,號松泉,江都人。諸生。有《松泉詩集》。
詞學(xué)圖錄
江昱(1706-1775) 字賓谷,號松泉。江蘇儀征人。清諸生。少有"圣童"之目。家貧力學(xué),淡泊自甘。沈德潛等皆賞之,呼為國士。通經(jīng)術(shù),精音韻、訓(xùn)詁、文字之學(xué),又嗜金石學(xué)。尤善治《尚書》。工詩,長于詠物。精詞學(xué),嘗為張炎《山中白云詞》作疏證。詞宗南宋,追繼姜張。有《松泉詩集》。詞集名《梅鶴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09—1790 【介紹】: 清浙江仁和人,字相人,號玙沙,晚年自號耕石老人。乾隆二年進(jìn)士,官至福建布政使。平生以“虛心實(shí)力”四字自勉。好為詩。有《澄碧齋詩鈔》。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四
錢琦,字相人,號玙沙,仁和人。乾隆丁巳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福建布政使。著《有澄碧齋詩鈔》。
全臺詩
錢琦(1704~?
),字相人、湘純,號玙沙、述堂,晚號耕石老人,浙江仁和人。
清乾隆二年(1737)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河南道御史、江蘇按察使、福建布政使。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任巡臺御史。
臺灣舊例,生番殺人,地有官處分,比熟番加重。
是年有彰化生番殺內(nèi)凹莊兵民二十九人,錢琦據(jù)實(shí)奏聞,總督徇庇武員,所奏與錢氏異。
清廷嚴(yán)旨責(zé)其覆奏。
或勸琦改前奏,以順督臣之意,錢琦不可,執(zhí)前奏益堅(jiān)。
會斷獄者需取回生番所獵人頭定案,飭地方官入山取頭,而彰化知縣乃另剖棺取新死人頭以充。
繼其任者崔應(yīng)階據(jù)實(shí)上聞,番案始定。
乾隆十七年(1752)六月初四日交部議處。
乾隆三十二年(1767)復(fù)任福建布政使。
  錢氏生平好吟詠,與袁枚相交五十年。
著有《澄碧齋詩鈔》十二卷,《別集》一卷。
晚晴簃詩匯》云:「袁簡齋序玙沙詩,稱其『立朝有風(fēng)節(jié),仕外多惠政,雖官尊,雅好為詩,其神清,其韻幽,曲致而不晦于深,直言而不墜于淺。
』又為作志銘,言其海外諸詩尤為雄偉。
」彭國棟評《澄碧齋詩鈔》:「各體皆勝,雅堂謂足與九池、鷺洲頡頏,誠非虛語。
」又論其〈臺陽八景詩〉:「自來詠八景者,多作村語,玙沙殊不爾,亦可為臺陽生色也。
」〖參考彭國棟《廣臺灣詩乘》。
〗以下詩作自清代臺灣方志輯錄。
(楊永智撰)
維基
錢琦(1709年—1790年),字相人,號嶼沙、又號述堂,晚號耕石老人。浙江仁和縣(今屬杭州市)人。中國清朝詩人、政治人物。乾隆丁巳進(jìn)士,官至福建布政使。錢琦為乾隆二年(1737年)進(jìn)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歷官河南道御史。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任巡臺御史,任內(nèi)對軍事內(nèi)政多所革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升江蘇按察使。歷任四川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官至福建布政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原品休致。卒年八十馀。

人物簡介

維基
姚成烈(1716年—1786年),字申甫,號云岫。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進(jìn)士,授吏部主事,升員外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升郎中,同年改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任江寧布政使。
升廣西巡撫,改湖北。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升禮部尚書,卒于任。
袁枚同年生、同年肄業(yè)于萬松書院、又同舉戊午鄉(xiāng)試。
袁枚小倉山房文集》有「禮部尚書姚公傳」
共 6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