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羅振玉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新羅國(今朝鮮南部)僧人。
玄宗時經(jīng)西域至五天竺求法。
開元十五年(727)行至安西。
著有《往五天竺國傳》3卷,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為其作音義。
原書不存。
敦煌遺書伯三五三二存此書殘卷,約數(shù)千字,其中存其自作詩5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事跡即據(jù)此殘卷,并參羅振玉雪堂??簳鴶洝肪硐?。
全唐詩補逸
慧超,新羅國僧人。開元中曾遠赴五天竺國,經(jīng)我國唐時安西等地。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
曹元忠,沙州節(jié)度使曹義金之子。
沙州本漢敦煌故地,唐天寶末陷于西戎。
大中五年張義潮以州歸順。
詔建沙州為歸義軍,以義潮為節(jié)度使。
后梁時張氏絕后,州人推長史曹義金為帥。
義金死,子元德、元忠繼立。
周顯德二年元忠來朝,授本軍節(jié)度、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宋建隆三年加兼中書令,自稱敦煌王。
開寶七、八年間卒。
事見《宋史》卷四九○《沙州傳》,又參羅振玉《瓜沙曹氏年表》、姜亮夫《莫高窟年表》。
王大叔 朝代:

人物簡介

簡介
王大叔,清朝嘉慶年間反清領(lǐng)袖,嘉慶二年(1797年)二月,趁白蓮教起義時王大叔謀反,即時被清政府誅殺羅振玉《校增紀元編》。
建元大慶。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柯培元(?
~?
),字復子,號易堂。
山東歷城人。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恩科舉人。
善詩文,精金石。
道光十五年(1835),由福建甌寧知縣調(diào)署噶瑪蘭廳通判,十一月十七日到任,至十二月十六日卸任,僅一月即去。
離臺后纂成《噶瑪蘭志略》,凡十四卷,自〈天文〉以至〈雜識〉共三十三志,約十二萬馀字。
記事止于道光十五年(1835),頗為詳瞻。
原稿今藏南京圖書館,1961年在臺有《臺灣文獻叢刊》第九十二種之點校本流傳〖參考柯培元《噶瑪蘭志略羅振玉〈跋〉、百吉(夏德儀)〈后記〉?!健?div id="mdgqgxx" class='inline' id='people_65773_0_9_comment'>
以下詩作據(jù)清代臺灣方志所引輯錄。
(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匯編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
1901年赴日本留學,次年因病歸國,執(zhí)教于南通師范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wù)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xié)韻等。
1916年,赴上海任倉圣明智大學教授,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
翌年,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
1925年,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并稱“五星聚奎”。
1927年6月,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遺書中有“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之語。
陳寅恪稱其“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
”靜安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
著有《觀堂集林》、《宋元戲曲考》、《曲錄》、《人間詞話》、《人間詞》、《殷周制度論》等。
詞學圖錄
王國維(1877-1927) 字靜安,一作靜庵,一字伯隅,號觀堂,初名國楨。浙江海寧人。清諸生。光緒二十七年(1901)留學日本,入東京物理學校。病歸。授學部總務(wù)司行走。入民國,受聘為清華研究院國學導師。一度為清廢帝溥儀召為南書房行走。民國十六年(1927)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為近代學術(shù)大家,考證上古史最見功力。早年治美學、戲曲學,亦有成就。論詞倡"境界說",影響深遠。詩不多作,詞尤工,往復幽咽。有《觀堂集林》、《靜安文集》、《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詞集名《苕華詞》,又名《人間詞》、《觀堂長短句》。

人物簡介

個人簡介
羅莊(1896-1941),字孟康,浙江上虞人,羅振常之女,羅振玉侄女,師從王國維先生,有詞稿《初日樓稿》。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商承祚(1902-1991) 字錫永,號駑剛、蠖公、契齋。
廣東省番禺人。
早年從羅振玉研習甲骨文字,后入北京大學國學門研究生。
畢業(yè)后曾先后任教于南京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金陵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滬江大學、四川教育學院、重慶大學、重慶女子師范大學、中山大學。
有《殷虛文字類編》、《商承祚篆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