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允原作胤。避清諱。明汾州府人,字汝錫,號文谷,又號管涔山人。嘉靖十一年進士,以藩戚外補陜西提學(xué)僉事。官至浙江布政司參政。有《文谷集》、《霞海編》。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汝錫,汾州人。嘉靖壬辰賜進士第二,以王府親外補陜西提學(xué)僉事。歷浙江右布政使。有《文谷集》。維基
孔天胤(1505年—1581年),字汝錫,號文谷,又號管涔山人,山西汾陽文同里百金堡(今文水西槽頭鄉(xiāng)百金堡村)人,詩人,榜眼。父孔麟為儀賓。嘉靖十年(1531年)中山西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次年聯(lián)捷壬辰科(1532年)會試第272名,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以藩戚不能任官于朝,遂授正五品,外補陜西按察使司僉事,十一年七月改任提學(xué)僉事,后被貶為祁州知州,復(fù)升河南按察使司僉事、陜西右參議,復(fù)補河南左參議,歷升浙江提學(xué)副使、參政、按察使、陜西右布政使。官至河南左布政使。致仕歸里后,建造文苑清居、寄拙園,與友人吟詠,優(yōu)悠林下終老。門人私謚文靖先生。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山東臨清人,字未央,貢生。與陳繼儒、范景文為友,并有名望。嘗晝寢夜讀,十年不出戶。督漕吳邦臣、知州金堡數(shù)造訪其廬,不納;贈以金帛,不受。有《類巂》、《茗柯堂然否集》。
人物簡介
王化澄(?—1652年),字登水,江西金溪縣人。國舅王維恭的族弟。明末政治人物。王化澄為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明亡后,擁立永歷帝,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正色立朝,人賴以安”。王化澄排擠王夫之。南明永歷四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王夫之三次上書參王化澄結(jié)奸誤國。王化澄欲置之死地,后船山“憤激咯血,移疾求去,高必正(高一功)為請,乃得給假。”王化澄主張與大西軍馀部聯(lián)合抗清,被金堡等劾,稱其“貪庸誤國”。清軍占領(lǐng)廣西后,王化澄躲入山中,被清將馬蛟麟捕獲,不降,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十八日被殺。
人物簡介
龔彝(?—1662年),字和梅,云南順寧府(今鳳慶)人。年輕時在魯史蜢璞巖讀書,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中進士。崇禎年間,官南京兵部員外郎,官至兵部郎中。南明時,隨永歷帝奔滇,加封為兵部侍郎,永歷帝入緬甸之后,龔彝返回順寧。后與詹事雷躍龍、春坊閃仲儼一起加入孫可望的大西軍。順治六年(1649年)二月,孫可望派遣楊畏知、龔彝赴廣東肇慶,四月初六日到達肇慶,獻上黃金三十兩、琥珀四只、馬四匹,并請封秦王,由于金堡、袁彭年反對,永歷帝不允。永歷帝被清兵俘押回昆明,吳三桂同意龔彝宴請永歷帝。龔彝見永歷帝時伏地痛哭,以頭觸地三日而死。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一【介紹】: 清江蘇吳江人,字元吉,號瘦山,晚號贅翁。嘉慶十五年舉人。常年客幕。好為詩,兼窮經(jīng)學(xué)。卒年六十一。有《春秋地理今釋》。
鄭璜,字元吉,號瘦山,吳江人。嘉慶庚午舉人,候選訓(xùn)導(dǎo)。有《海紅華館詩鈔》。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二毛澄(1843—1906),字叔云,號翰豐。四川仁壽縣人。清光緒進士,歷任山東定陶、歷城、泰安等縣知縣,卒于滕縣任所。為官清正,有政績。博覽群書,長于經(jīng)史,早負文譽,與華陽喬樹楠并稱“蜀兩生”。一生著述甚多,今僅存《稚解[水傍]詩集》,他如《群經(jīng)通解》、《三禮博義》、《秦蜀山川險要記》、《齊魯?shù)孛?span id="zdpscoy"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71504", "people_66018_0_5", "今釋")'>今釋》、《治河心要》等,皆已亡去。
毛澄,字叔云,仁壽人。光緒庚辰進士,改庶吉士,授滕縣知縣。有《稚澥詩集》。維基
毛澄,四川省資州直隸州仁壽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六年(1880年),參加庚辰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19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九年四月,散館,著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徐楨立(1890-1952),字庚甫,號紹周,又號馀習(xí)居士,曾得秦權(quán),故其書室名曰“寶權(quán)寶”,湖南長沙人,民國時期著名學(xué)者、詞人、書畫家。家世以科第閥閱名于世,祖父棻,字蕓渠,道光翰林,為岳麓書院山長逾二十年;伯父樹銘,字壽蘅,亦道光翰林,官至尚書;父樹鈞,字叔鴻,以得王獻之鴨頭丸帖,而名其書室“寶鴨齋”,咸豐舉人,光緒初官戶部,旋侍御史,外放為廣西、安徽道臺,署理江南布政使,工書法,精鑒賞,著有《寶鴨齋集》、《寶鴨齋題跋》、《寶鴨齋法帖》、《寶鴨齋金石拓存》等,有子七人,徐楨立行六,故人皆稱之為徐六先生。其聰穎絕倫,學(xué)識淵博,以書畫名于時,善為詩詞駢賦,旁逮篆刻,無不精能。抗日戰(zhàn)爭時避寇湘南,曾以土產(chǎn)蘆葦代筆,書擘窠大字,氣勢磅礴;又以蔗余作畫,別饒意境,有脫去筆墨畦町之妙。平生治學(xué)嚴謹,通經(jīng)史子集及古文字學(xué),尤深研宋明儒先理性之學(xué),博觀約取,以蕺山劉氏為歸。曾教授于湖南大學(xué)中文系,講授詞章理學(xué),多士翕然宗之。抗戰(zhàn)勝利后,湖南省籌修省志,成立湖南省文獻委員會,被聘為委員,分掌文史考古工作,建國后,任中南軍政委員會顧問及湖南省政府參事兼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著有《馀習(xí)盦稿》《馀習(xí)盦楷則》《九疑木石吟》《麗辭景舊》等,又主修《寧遠縣志》《道縣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