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獨秀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胡從簡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維基
胡從簡(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縣人,清代著名經(jīng)師大家,著名禮學大師、進士。
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績溪,后遷江西廬陵。
綜合吳克讓的《新津縣鄉(xiāng)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譜載,新津胡氏一世祖為宋末元初胡受,從湖北麻城遷入川西。
四世祖為胡通海,元末進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龍灘。
時昌州轄大足、榮昌、永川等地。
五世祖為胡復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蜀之榮縣東川書院教授。
六世祖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與方孝孺同日殉難。
明朝傳至胡應這一代始遷新津。
清初胡氏另一脈相傳到十六代胡大斌。
又一支傳到二十一代胡文魁。
這兩支也遷到新津。
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傳約十代。
胡從簡1844年出生于新津。
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連續(xù)兵災,當時胡家已經(jīng)式微。
胡從簡人窮志不窮,“編屨得錢為活。
年十九,始讀書,刻苦自勵。
”吳克讓《新津縣鄉(xiāng)土志》說, “胡從簡亦岳公再傳子弟,邃于古義。
” 這里所說的岳公即岳逢陽,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進士。
岳逢陽是清代新津縣四位進士中的第二位。
岳逢陽家在新津縣安西鎮(zhèn)月花村,是岳飛第二十三世嫡孫。
后來胡從簡考上錦江書院邑庠生(秀才)。
1874年胡從簡肄業(yè)錦江書院,時年三十。
1875年,四川學政張之洞建立尊經(jīng)書院,在全蜀學生三萬人中選拔百名入學,錄取率0.003。
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計劃通過尊經(jīng)書院,以“一人學戰(zhàn),教成十人。
萬人學戰(zhàn),教成三軍”的方式為蜀中培養(yǎng)“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 為給尊經(jīng)書院選拔高才生,張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試,題為周禮社制考。
試畢,胡從簡被張之洞選拔為第一,入選為尊經(jīng)書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級研究生。
據(jù)記載,胡從簡“融貫禮經(jīng),《周禮》、《大小戴記》并注疏皆成誦。
”當時參加考試的學生中,有與胡從簡同時第一批考入尊經(jīng)書院的楊銳,宋育仁,廖平等人。
他們雖比胡從簡小五到十歲上下,但即使在學術上他們?nèi)巳私苑堑乳e之輩。
胡從簡能在考試中從這批人中脫穎而出,可見其學力之深厚。
1879年,王闿運應四川總督丁寶楨之邀來到成都,擔任尊經(jīng)書院山長 (校長)。
王闿運學問深厚,尤注重通經(jīng)致用。
他擔任尊經(jīng)書院山長期間,重振了著名的“蜀學”,使蜀學派一躍成為當時中國學術的頂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學術思想史上名垂千古。
錢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來,學風之變,其機發(fā)自湘之王闿運;由湘而蜀,由蜀而粵(康有為、梁啟超),而皖(胡適、陳獨秀); 其所由來者漸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足見王闿運在清末民初的歷史地位。
王闿運來到尊經(jīng)書院后立即考試學生,題目是“玄端,冠端所用。
”學生們答題大多依據(jù)乾嘉學派大師阮元的《十三經(jīng)注疏校勘記》等流行著作。
唯獨胡從簡“取證經(jīng)記,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運的器重,提拔為齋長。
古代的學院分院齋兩級管理,相當于現(xiàn)在的校院兩級。
按國子監(jiān)的傳統(tǒng),齋長在日常教學管理甚至是寢室管理中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齋長既起著維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發(fā)揮著課后協(xié)助教官監(jiān)督學生言行的作用。
齋長有權對違規(guī)的學生進行懲處。
清末薛福成《庸庵筆記》說,在王闿運指導下,胡從簡治《》,戴光治《》,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劉子雄、岳森通諸經(jīng),“皆有師法,”成為蜀學派在清代學術史上的杰出代表。
廖平的學說也為后來的變法奠定了學術基礎。
而楊銳,宋育仁則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政治領袖人物。
胡從簡終成清代禮學大師。
清史資料《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特別將胡從簡傳附于王闿運傳之后,顯然是視他為王闿運之得意門生。
1892年胡從簡考取進士。
按梁啟超的說法來算,清代的一個童生歷經(jīng)逐次科舉考試,最后取得進士功名的幾率小于萬分之一。
社會和朝廷對進士都很重視。
按朝廷慣例,胡從簡被授予知縣即用。
七品知縣,年俸45到60兩白銀,祿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約為現(xiàn)在200斤),養(yǎng)廉銀1200兩白銀。
相比之下,一戶農(nóng)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兩白銀。
胡從簡被授予知縣,也就是說,憑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經(jīng)濟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幾倍。
對于曾在青年時期經(jīng)歷過貧困的胡從簡來說,做官無疑是改善家庭物質(zhì)生活的機會。
清史資料《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胡從簡傳》,《清代學人列傳·胡從簡傳》記載胡從簡棄官不做,“乞病歸,家居治學,竟不復出。
” 胡從簡治學極為刻苦,“恒以夜分就燈下纂錄,五十而瞽。
”“所著書有《禮經(jīng)考》,《禮經(jīng)釋例》,《周禮句讀》,《大戴禮記箋》,《讀禮管窺》,累六百余萬言,蔚若繼曲臺之后。
” 只可惜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經(jīng)毀損。
查遍四川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除《四川省城尊經(jīng)書院記》,《尊經(jīng)書院初集》,《尊經(jīng)書院二集》和《尊經(jīng)書院三集》以外,有關尊經(jīng)書院的檔案和資料現(xiàn)在全部不知所終,其中包括胡從簡的巨著。
就連尊經(jīng)書院各位進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獻中沒有了蹤影,只有宋育仁的還在。
鑒于尊經(jīng)書院與戊戍變法的密切關系,這個現(xiàn)象與戊戍變法失敗直接有關。
西漢學者后蒼開創(chuàng)《》學以后,兩千年以降,研究《》學的大家為數(shù)眾多,其中還包括朱熹等人。
由于上古歷史文獻流傳下來的很少,文義考據(jù)及其艱難,歷代學者在《》學研究領域中的成果多為論文,專著較少,而胡從簡的禮學卻有五部專著,六百余萬言之巨。
通盤比較《清代學人列傳》對各位入傳學者的學術地位評價,“蔚若繼曲臺之后”之語的確是極高贊譽。
其意為,胡從簡是繼西漢經(jīng)學大家后蒼著《后氏曲臺記》,開創(chuàng)《》學以后,兩千年來成就最是蔚為大觀的《》學大師。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和《清代學人列傳》王闿運傳一文中還指出,胡從簡“蔚為經(jīng)師,咸守家法,較之詁經(jīng)、學海所造就者殆有過無不及焉。
” 這句評語也是對胡從簡的很高評價。
清代是歷史文獻研究考證學的黃金時代和頂峰。
清代這方面的大家有許多。
光是乾隆到嘉慶年間形成的乾嘉學派就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孫,等等。
乾嘉學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學者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閻若璩、胡渭和毛奇齡等人。
一些達官貴人如阮元、畢沅等,也出而倡導經(jīng)學,著述豐富。
整個清代考據(jù)學學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現(xiàn)在《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一書中的著名學者就有370余人。
胡從簡能得到“有過無不及”的蓋棺定論,絕對是極大的榮譽。
胡從簡無嗣,收侄兒胡念祖為子,傳其學。
胡念祖在學術上得胡從簡真?zhèn)鳎谧鸾?jīng)書院就讀時也是廩生,后又任書院東齋齋長。
現(xiàn)存于四川大學圖書館的尊經(jīng)書局出版物《尊經(jīng)書院初集》,《尊經(jīng)書院二集》和《尊經(jīng)書院三集》中刊有胡從簡,胡念祖他們兩人的論文共15篇。
其中胡從簡七篇,胡念祖八篇。
這三部珍貴典籍是尊經(jīng)書院留傳下來的現(xiàn)存唯一學術書籍。
不幸中的萬幸,這15篇論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禮學的窺豹之管。
1895年胡從簡逝世,享年54歲。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潘飛聲(1858-1934) 字劍士,號蘭史。番禺(今廣州)人。清貢生。早年隨洪鈞出使德國,入柏林大學講授中國語言文學。歸國,保舉知縣,改授國子監(jiān)典籍,薦舉經(jīng)濟特科,皆不就。寓居香港,為報刊撰稿。入民國,寓居滬上。詩文詞并工,為南社社員,與高旭、俞鍔、傅專并稱"南社四劍"。其詩清響可聽,雄秀并具。詞極婀娜之致。有《說劍堂集》、《在山泉詩話》。詞在集中,名《海山詞》、《花語詞》、《珠江低唱長相思詞》。
全臺詩
潘飛聲(?~?),字蘭史,廣東番禺人〖參考林鶴年《福雅堂詩鈔》題詞;又王松《友竹行窩遺稿》附《哀挽錄》,注明潘氏里籍為「上?!?,姑存疑?!?。生平不詳。(楊永智撰)
人物簡介
1858-1934,字蘭史,廣州市番禺人。號劍士、心蘭、老蘭,別署老劍、劍道人、說劍詞人、羅浮道士、獨立山人,齋名剪淞閣、室名水晶庵、崇蘭精舍、禪定室等,祖籍福建省人,先祖于清乾隆年間遷居廣東經(jīng)商,遂落籍于廣東省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qū))。香港《華字日報》、《實報》主筆,南社成員。長于詩詞書畫,善行書,蒼秀遒勁,善畫折枝花卉。詩筆雄麗,時有奇氣,廣東美術史上關健人物,與羅癭公、曾剛甫、黃晦聞、黃公度、胡展堂并稱為“近代嶺南六大家”。中國近代著名詩人、書畫家。
海山詞·序
歲在戊子,蒙方傍星軺,涉歐海。役形竿牘,息影衙齋。閒抽青琴,同調(diào)斯?。仰視白日,異域可悲。歌敕勒以蒼涼,唱河干而僾悒。孤歡易墜,一稔有奇。則有潘君蘭史者,瑩鑒月皎,才鋒雷鳴。吞篆妙齡,噪名宙合,氈裘絕域,雁贄遠遺。乃浮博望之槎,高設馬融之帳。碧瞳黃發(fā),羌北面以從風;白狄紅番,沐東溟之化雨??途忧逑?,與我周旋。家世河陽,種桃滿縣;行歌海國,擲果盈車。授簡援毫,排寒送暑。堂名說劍,催詩刻燭之雄;室號相思,補屋牽羅之趣。語多雋逸,目無淺營。近復出海山詞一集見示,蘤辭焰發(fā),琚談色飛。玉田之疏,夢窗之密,柳永長亭之雨,髯蘇大江之浪。包羅胸襟,奔赴腕底。間或惆悵明珰,流連翠被,指樓頭之盼盼,索紙上之真真。搴杜芳洲,紉蘭空谷,寤寐所接,髣髴其人。因而妙語珠穿,紈情綺合。美人香草,一例寓言;佛子秋波,三生禪悟。翳不乖乎宗旨,實連犿以無傷。使君不凡,吾黨心折。時則青女晨妒,素妃夜愁。南窗偶開,北風如刺。擁衾不寐,閣筆欲焚。萬感無聊,一杯獨酌??v覽宏制,不期塊壘之消;附綴芻言,請待國門之??。光緒十四年冬十有二月,寧鄉(xiāng)陶森甲矩林序于德意志拍爾陵使署之西樓。 予使太西,始識蘭史于百林。年少翩翩,盛名鼎鼎。攜鏤玉雕瓊之筆,作棧山航海之游。草草光陰,流連三載;花花世界,邂逅群仙。匯其詩詞,分為兩集。獨開生面,妙寫麗情。蓋古來才人未有遠游此地者,才人來百林自蘭史始。讀者艷其才,并艷其遇矣。上海姚文棟。 大詞哀感頑艷,凄入心脾。所恨者厚塵務坌涌,不能以師事之。奈何。賜題畫芙蓉一闋,尤洽鄙懷,意外之意,日來悶甚。正擬把酒朗誦數(shù)過,藉遣天涯幽緒耳。兀魯特部落承厚。 海西萬里外,不聞此調(diào)如廣陵散矣。今讀此編,激越清泠,純乎天響,如鼓成連琴于山海間。令我移情久也。戊子冬月張德彝拜識于柏林行館。 此卷詞清曠瑰麗,以冰雪之筆,寫海山之景。瓊島瑤臺,隱現(xiàn)紙上,令人目迷五色。古來詞家所未有也。日本井上哲拜讀拜服。 題詞 滿洲桂林竹君 草窗風調(diào)夢窗詞。情是三生杜牧之。如此華年如此筆,卻來海外畫蛾眉。 新聲傳寫遍蠻箋。鏤玉鐫瓊字字妍。記唱壽樓春一曲,萬花低首拜詞仙。 虞美人 滿洲承厚敦伯 庾郎才調(diào)江郎筆。來繼金荃集。新聲傳誦到歐西。處處冰弦檀板唱君詞。 多情小杜傷春慣。又感秋無限。漫夸薄倖遍揚州。千載天涯一樣說風流。 又 離情每被柔情擾。夢影愁多少。三生綺債幾時休。流水落花風雨一天愁。 琵琶誰訴飄零客。舊曲翻新拍。相逢海國久知君??稍S盧仝從此拜韓門。 日本金井雄飛卿 此鄉(xiāng)未合老溫柔。細按紅牙教莫愁。卻笑腰纏無十萬,年年騎鶴上揚州。 尊前休唱雨淋鈴。舊曲天涯只怕聽。為問珠江今夜月,水天閒話付樵青。 不卷重簾夜聽潮。綠天風雨太無聊。寒燈水閣瀟瀟夕,只有琴娘伴寂寥。 歌舞歐西眼易青。冶游休說似浮萍。洋琴試按衷情曲,簾外蠻花解笑聽。 風流家世是潘郎。幾度金針繡錦鴦。遮莫上人嗔破戒,海山新曲又催妝。 扶桑有客識才名。同是江湖載酒行。剩得閒情一枝筆,也題黃絹拜先生。 日本井上哲君迪 黃河詞調(diào)世爭傳。玉貌風塵尚少年。愛向海山題艷曲,細腰人拜杜樊川。 蠻娘能唱浪淘沙。合寫羈愁付琵琶。一樣傷春感零落,為君重訴二橋花(日本新橋柳橋花月為東京之冠。)。
花語詞·序
蘭史大兄三世詞宗,一家韻事。宮商繩武,研祖硯以雕瓊;律呂承歡,讀父書而戛玉。命小紅以低唱,我欲吹簫;浮大白而高歌,卿當按拍。況復六家之后,顧曲寥寥;五嶺以南,知音落落。沈只陀之金縷,刬襪未前;陳虞苑之銅琶,橫刀而去。君則河滿一聲,陽關三疊。數(shù)樓臺于南國,不少鐘情;問松柏于西陵,偏多寄慨。何止盈盈秋水,破粉成痕;淡淡春山,結眉表色也哉。于時花塢香濃,珠江月皎。船船綺席,綠熊則坐子樽前;處處晶窗,金鳳則掛臣冠上。鴛鴦沙實冶游之地,楊柳岸有酒醒之時??蔁o小令追歡,新聲填恨,播諸樂府,度以名倡者乎。爰制金荃,更拋紅豆。拍遍王郎摺疊之扇,薰?jié)M盧家蘇合之香。一卷烏絲,應付當筵部伎;兩行紅粉,如調(diào)上苑春鶯。仆向工愁,不禁命酒;君猶摘艷,或妒搓酥。豈曰銷魂,直令神往已。光緒癸未中和節(jié),西園種菜叟蕭??常。
珠江低唱·序
蘭史夙承家學,后來詩人罕見倫比。
又擅倚聲,癖愛拙詞。
屬書冊上,摘錄數(shù)首,即希伯正。
光緒己卯九月陳良玉。
嘗與蘭甫、朗山論吾粵詞家,自吳石華后繼者絕鮮。
蘭史年少好學,以精妙之思,運英雋之才,發(fā)為倚聲,綺艷中時露奇矯之氣,屢為蘭甫、朗山所賞。
嶺表詞壇洵堪獨秀矣。
余少喜填詞,老而荒廢。
今睹是編,不無自愧,益當自勉也。
光緒乙酉十月尺岡歸樵陳璞書于息園。
蘭史大兄足下,前月由都抵家,奉惠書垂念,拳拳心感,曷既久不晤,馳系維勞。
昨在星堂處讀近作詩詞,深嘆其工,詞尤屬必傳之作。
茲謹呈詩箋,求賜題秋琴圖、桐院讀畫圖詩。
如命書繳雪鴻圖,忘置行篋,當與櫻花圖詩同書再呈也。
十載交游,相知最深,況吾兄英年俊才,尤所欽佩,安能無言。
容搜索呈諸大教耳。
漢陽嘉洗、蘭亭硯,皆稀世之寶,欲作一詩,附之以傳,特恐才力薄弱,不能稱此好題目也。
敬頌吟安,欲言不盡。
愚弟黃紹昌頓首。
長相思詞·題辭
蝶戀花 滿洲承厚伯純 孤館紅芳空問影。天上人間,此恨何時醒?;ㄕZ蘭衾愁記省。離鄉(xiāng)為覓忘憂境。 到底江湖風雪冷。冷入琴弦,怨軫休重整。讀罷君詞心自警。天涯共是多愁命。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字中。
號秋明、匏瓜。
浙江吳興人。
早年留學日本,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平大學校長。
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名書家。
初以詩名,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見其詩語之曰:"詩很好,但字則其俗在骨。
"由是攻書。
有《秋明室雜詩》、《秋明長短句》。
人物簡介
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吳興人。早年留學日本,1916年在蔡元培主持北大校長時任教,后任北大教授,北平大學校長,解放后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等職。當代杰出書法家。有《秋明詞》。

人物簡介

維基
盧公輔人稱進士薛,字宰和,廣東省南海縣聯(lián)星南房人。
清朝及中華民國學者。
盧公輔是廣東附生,游學日本畢業(yè)。
清朝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清政府從留學生中考選進士,由學部會考,盧公輔被錄為最優(yōu)等,欽賞格致科進士。
后來,盧公輔曾任廣東高等師范學校教員。
民國二年(1913年),韶州中學堂奉命更名為“廣東省立韶州中學?!?,此后從民國三年(1914年)到民國七年(1918年),先后由關翰昭、盧公輔、李鈞、王伯楠任校長。
1920年,在上海召開了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第六屆年會。
此后,廣東省教育會決定成立學校系統(tǒng)研究會,討論改革學制事宜。
學校系統(tǒng)研究會的會員除了時任廣東省教育會會長汪精衛(wèi),副會長金曾澄,以及30位廣東省教育會評議員外,其余人員由汪精衛(wèi)會長聘請,“計經(jīng)聘任者,有小學校以上校長鐘榮光、廖冰筠、袁振瀛、袁苞、江鋈、楊永康、何劍吳、陳其瑗、關恩佐、盧公輔、許維翰、張士杰、劉永乙、蘇開瑞、李奉藻等,大學及專門學校畢業(yè)曾經(jīng)研究教育者黃希聲、韋愨、李應南、溫仲良、林云陔、李應林、程天固、陳伯莊、鄧月霞、羅有節(jié)等,省市縣教育人員陳獨秀、吳稚暉、陳宗岳、歐華清、馮文車、胡漢民、朱念慈、鄧章興、廖仲愷、許崇清、程祖彝、劉蓉森、余超、何謙伯等。
”后來,盧公輔曾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他還曾任南??h第一任督學局長。
1922年,盧公輔撰述《信文訓蒙義學記》,其中提到:“信文學校者,李君兆基手自規(guī)劃者也,創(chuàng)始于光緒甲辰,迄今十八年矣?!?div id="bodfqoq" class='inline' id='people_109691_0_11_comment'>
洪镕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洪镕(1877年—1968年2月15日),字鑄生、一字竹蓀,安徽蕪湖人,中國教育家。
洪镕幼年在上海就讀。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他以廩貢生被清政府選派到日本帝國高等工業(yè)學校留學。
其間,他被推中國留日同學會的十二位評議員之一。
光緒三十年(1904年)他自日本回國。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獲得工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后辭官,到京師高等實驗學堂任教習。
中華民國成立后,蔡元培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任命洪镕為國立北京高等工業(yè)學校校長。
1918年2月,洪镕與蔡元培聯(lián)合舉辦學術演講會,并聘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等新舊各派學者演講。
1919年五四運動中,他為營救被捕學生不果,而一度辭職。
1922年,他辭職回歸故里,在蕪湖廣福磯創(chuàng)辦私立蕪湖工業(yè)專門學校,1925年更命名為私立蕪湖中江中學,1927年停辦,1928年復辦,1931年又停辦。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1937年日軍占領蕪湖,該校停辦。
1928年2月安徽大學成立后,1932年因?qū)W校欠款,校長辭職。
1932年6月,洪镕和方振武、許世英、柏文蔚、楊武之等十五人組成安徽大學董事會,解決學校困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經(jīng)黃炎培舉薦,于1951年12月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1968年2月15日,洪镕在北京逝世。
1981年,洪镕骨灰從北京遷到蕪湖鏡湖煙雨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