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東晉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巨和。懷帝永嘉之亂,隱于泰山。恬靜寡欲,修導養(yǎng)之法。不研經(jīng)典,授業(yè)以形不以言。前秦主苻堅遣使征之,至長安。堅賜以衣冠,任其為齊尚父,均不受。乞還泰山。堅以安車送之,行達華山,嘆曰:“我東岳道士,沒于西岳,命也。”及關(guān)而死。謚曰安道先生。
人物簡介
【生卒】:?—357 【介紹】: 十六國時南安赤亭人,字景國。羌族首領(lǐng)。姚弋仲第五子。初為東晉平北將軍、并州刺史。弋仲卒,統(tǒng)其所部叛晉擬西入關(guān)中,為前秦苻生所敗,復歸東晉,駐譙城。穆帝永和九年復叛,襲破殷浩軍,屯盱眙,招納流人,聚眾七萬。永和十一年自稱大將軍、大單于,進據(jù)許昌。十二年攻占洛陽,尋為桓溫所敗,乃欲圖關(guān)中,與苻堅戰(zhàn)于三原,敗,被殺。
人物簡介
【生卒】:317—355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主。略陽臨渭人,氐族,字建業(yè)。苻洪子。嗣位后,去秦王號,對晉稱臣。遵父遺囑,率眾西進,擊滅杜洪、張先等豪強,割據(jù)關(guān)中。東晉穆帝永和七年,自稱天王、大單于,建都長安,建元皇始,國號秦。次年稱帝。四年,東晉桓溫率軍北伐,入關(guān)中,至壩上,健堅壁清野,晉軍大饑,被迫退軍。在位五年。全晉文
健字建業(yè),洪第三子,嗣位,去秦王之號,稱晉爵。尋自稱晉征西大將軍都督關(guān)中諸軍事、雍州刺史,略定三輔,以晉永和七年自稱天王大單于,建元皇始。其明年僭即皇帝位,在位四年死,謚曰明皇帝,廟號世宗,后改曰高祖。
人物簡介
【生卒】:?—357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略陽臨渭人,氐族,字永則,小字阿法。苻堅庶兄,苻生時為后將軍,封清河王。生殺害宗室勛舊略盡,將及法兄弟。法乃率眾潛入宮門。堅繼至,殺生。堅即位稱大秦天王,以法為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東海公。堅母以法長而賢,又得眾心,懼終為變,遂賜死。
人物簡介
【生卒】:320—376 【介紹】: 十六國時代國國君。鮮卑族拓跋部人。拓跋郁律次子。繼拓跋翳槐立。初為質(zhì)子于后趙石氏,歷十年,受漢文化影響較深。東晉成帝咸康四年時,即代王位于繁畤,始置百官,分掌眾職。用漢人燕鳳為長史,許謙為郎中令。始制法律。定都云中盛樂宮,筑盛樂新城,始有定居之政治中心,逐漸開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晉孝武帝太元元年時,為前秦苻堅擊敗,逃往陰山之北,部落離散。退回漠南,回云中,為其子拓跋寔君所殺。前秦滅代。北魏時追尊為昭成帝,廟號高祖。
人物簡介
全晉文【生卒】:320—377 【介紹】: 東晉譙國龍亢人,字郎子。桓溫弟。初征辟皆不就。謝萬敗于梁濮,西藩騷動,桓溫命督沔中七郡軍事,新野、義成二郡太守,擊破慕容屈塵,進號右將軍。溫內(nèi)鎮(zhèn),以豁監(jiān)荊揚雍州軍事、領(lǐng)護南校尉,遷荊州刺史。討平司馬勛、趙弘等反叛。孝武帝寧康初,桓溫死,遷征西將軍。太元初,遷征西大將軍。前秦苻堅陷仇池、涪城,豁敗。上疏固辭。尋卒。
豁字朗子,彝第三子,簡文輔政,以為撫軍從事中郎,除吏部郎,以疾辭,遷黃門郎,未拜,桓溫以為都督沔中七郡軍事,建威將軍、新野義城二郡太守,進右將軍,尋監(jiān)荊揚雍州軍事,領(lǐng)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假節(jié),又監(jiān)寧益軍事,溫卒,遷征西將軍,進督交廣并前五州軍事,太元初,遷征西大將軍,開府,卒贈司空,謚曰敬。
人物簡介
【生卒】:320—385 【介紹】: 東晉陳郡陽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善行書。初無處世意,累辟不就。與王羲之、許詢、支遁等放情丘壑。年四十余始出仕。為桓溫司馬。晉孝武時,進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時前秦強盛,晉軍屢敗。太元八年,前秦大軍南下,次淝水,江東震動,安任征討大都督,使弟謝石與侄謝玄加強防御,指揮作戰(zhàn),終獲大勝。封建昌縣公。繼又使石等北征,收復洛陽及青、兗等州,進都督揚、江、荊等十五州軍事。時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quán),受排擠,出鎮(zhèn)廣陵。旋疾卒。謚文靖。全晉文·卷八十三
安字安石,尚從弟,寓居會稽,屢徵不就。年四十馀,桓溫請為征西司馬,除吳興太守,徵拜侍中,遷吏部尚書中護軍。孝武即位,為尚書仆射,領(lǐng)吏部,加后將軍,總中書事;又領(lǐng)揚州刺史,進中書監(jiān)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加司徒復加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假節(jié),拜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建昌縣公。苻堅入寇,加征討大都督。堅破、進拜太保,都督揚荊、司、豫、徐、兗、青、冀、幽、并、寧、益、雍、梁十五州軍事,加黃鉞。尋為會稽王道子所構(gòu),出鎮(zhèn)廣陵之步丘。卒贈太傅,更封廬陵郡公,謚曰文靖。
人物簡介
全晉文【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僧。京兆人。少事佛圖澄,碩學淵通,尤明氣緯。隱于泰山西北金輿谷之昆侖山,大起殿舍,聞而造者百有余人。前秦主苻堅、南燕主慕容德、后秦主姚興等并皆致禮。年八十五,卒于山中。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僧朗,京兆人。后趙末居太山,尋移山西北之金輿谷。世稱朗公谷,前燕慕容雋、慕容煒、秦苻堅、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魏道武、晉孝武皆尊禮之,卒年八十五。
京兆人。少游方。往來關(guān)中。以講演自任。嘗與同輩赴請。至中途忽曰。君等衣物留寺中今被竊矣。急歸逐之可免也。眾如其言果免。居太山與隱士張忠游。忠卒徙太山西北之金輿谷昆崙山。學者造焉。符堅每致?施。其后汰僧。獨以朗道行著稱不入??括之例。山素多虎害。自此亦屏絕云??椭炼喙?。貴賤皆前知之。輒使弟子豫治具。壽八十五歿。 時有支僧敦者。善經(jīng)論。通大乘。著人物始義論行世。神僧傳·卷第二
釋僧朗。未詳其氏族。京兆人也。少而游方。問道長安還關(guān)中。專當講說嘗與數(shù)人。同共赴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竊者。如言即返。果有盜焉。后于金輿谷昆崙山中別立精舍。創(chuàng)筑房室。內(nèi)外屋宇數(shù)十馀區(qū)。聞風而造者百有馀人。朗孜孜訓誘勞不告倦。秦王符堅欽其德素遣。使?遺。堅后沙汰眾僧。乃別詔曰。朗法師戒德冰霜學徒清秀。昆崙一山不在杖例。谷中舊有虎災(zāi)。人常執(zhí)杖結(jié)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善無極。故至今呼為朗公谷。凡有來詣朗者人數(shù)多少。未至一日輒已逆知。使弟子為具飲食。必如言果至。咸嘆有預見之明矣。后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五。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竺僧朗。京兆人也。少而游方問道。長還關(guān)中專當講說。嘗與數(shù)人同共赴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竊者。如言即反果有盜焉。由其相語故得無失。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以偽秦苻健皇始元年。移卜泰山。與隱士張忠為林下之契。每共游處。忠后為符堅所徵。行至華陰山而卒。朗乃于金輿谷昆崙山中。別立精舍。猶是泰山西北之一巖也。峰岫高險水石宏壯。朗創(chuàng)筑房室制窮山美。內(nèi)外屋宇數(shù)十馀區(qū)聞風而造者百有馀人。朗孜孜訓誘勞不告倦。秦主符堅欽其德素遣使徵請。朗同辭老疾乃止。于是月月修書。?遺。堅后沙汰眾僧。乃別詔曰。朗法師戒德冰霜學徒清秀。昆崙一山不在搜例。及后秦姚興亦佳嘆重。燕主慕容德欽朗名行。假號東齊王。給以二縣租稅。朗讓王而取租稅為興福業(yè)。晉孝武致書遺。魏主拓跋圭亦送書致物。其為時人所敬如此。此谷中舊多虎災(zāi)。常執(zhí)仗結(jié)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善無極。故奉高人至今。猶呼金輿谷為朗公谷也。凡有來詣朗者。人數(shù)多少未至一日輒以逆知。使弟子為具飲食。必如言果至。莫不嘆其有預見之明矣。后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五。時泰山復有支僧敦者。本冀州人。少游汧隴長歷荊雍。妙通大乘兼善數(shù)論。著人物始義論。亦行于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