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敬容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姓嚴氏。
吳郡吳人。
師事鐘山靈耀道則法師。
后游講肆。
嘗難招提慧琰禪品義。
招提為更新章句。
高帝法集興善殿。
銳辯如流。
帝嘉之。
且特詔遷。
敷述帝所制勝鬘義疏于壽光殿。
皇儲尚書令何敬容。
并加扣擊。
中興。
為荊鄴大僧正。
恂恂七眾不肅而成。
天保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卒于大寶精舍。
壽七十九。
葬江陵之中華北山。
還弱冠誦法華六千部。
親見普賢于夢??中。
香光洞燭摩頂加被。
秘而不言。
及是始以告人云。
且梁明帝有疏致遷。
其說以為。
等觀北面歸依。
時移三紀。
擁經(jīng)問道。
十有三年。
終識苦空。
功由善導。
等觀帝法名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僧遷。
姓嚴。
吳郡吳人。
孝敬夙彰。
侍中玉錫見而異焉。
一面定交。
師事鐘山靈曜道則法師。
則亦權(quán)行外彰深相推重。
后游談講肆縱辯天垂曾難招提慧琰禪品義。
精思間出中座嗟揚。
招提因改舊致。
更新章句。
梁高有敕。
善言殿義集登即銳辯如流。
帝有嘉之。
仍降家僧之禮。
帝制勝鬘義疏。
班壽光殿。
諸僧咸懷自恧。
遷深窮理窟。
特詔敷述。
皇儲尚書令何敬容。
以并請論擊。
道俗欣洽時論題之。
中興荊鄴。
正位僧端。
職任基月道風飆舉。
恂恂七眾不齊而成。
昔晉氏始置僧司。
迄茲四代。
求之備業(yè)罕有斯焉。
自后探索幽求。
經(jīng)誥盤結(jié)皆針盲起廢。
怡然從政。
以天監(jiān)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移神大寶精舍。
春秋七十有九。
二十日葬于江淩之中華北山。
初年少孝稟自然。
家貧親老珍養(yǎng)或闕。
后名德既立。
供嚫腴旨進饋益陳。
及處艱憂毀幾致滅。
年方弱冠便誦法華數(shù)溢六千。
坐而若寐親見普賢。
香光照燭仍降摩頂。
書而不傳。
大漸惟幾。
方陳同志。
凡講涅槃大品十八部經(jīng)。
各數(shù)十遍。
皆制義疏流于后學。
等觀即梁明帝之法名也。
自云。
北面歸依時移三紀。
權(quán)經(jīng)問道十有三年。
終識苦空功由善導。
況乎福田五世師資兩葉。
仁既厚矣義寔深焉。
遂刊碑墳隴。
述德如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9—594 【介紹】: 南朝陳濟陽考城(今河南商丘民權(quán)縣)人,字總持。江紑子。起家梁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篤學有辭采,深受梁武帝嗟賞。侯景之亂,流寓嶺南。陳文帝天嘉四年,以中書侍郎征還。陳后主立,歷尚書令。當權(quán)任宰,而不理政務,日與后主游宴后庭,多為艷詩,號為狎客。陳亡入隋,為上開府。卒于江都,世稱江令。今存《江令君集》輯本。
全隋文·卷十
總字總持,濟陽考城人,晉散騎常侍統(tǒng)十世孫。
梁大同中,為宣惠武陵王法曹參軍。
何敬容丹陽尹佐史,除主簿,遷尚書殿中郎,轉(zhuǎn)侍郎,進太子洗馬。
出為臨安令,還為中軍宣城王錄事參軍,轉(zhuǎn)太子中舍人。
太清中,兼太常卿。
臺城陷,避難會稽。
尋依蕭勃于廣州。
承圣中,徵為明威將軍、始興內(nèi)史,未行而江陵陷。
陳天嘉中,徵還為中書侍郎,直侍中省。
太建中,遷司徒右長史,掌東宮管記、給事黃門侍郎,領(lǐng)南徐州大中正,授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騎常侍,遷左民尚書,轉(zhuǎn)太子詹事,免。
尋為侍中,領(lǐng)左驍騎將軍,免。
尋為散騎常侍、明烈將軍、司徒左長史,遷太常卿。
后主即位,除祠部尚書,轉(zhuǎn)吏部尚書,遷尚書仆射。
尋加宣惠將軍,授尚書令。
禎明中,進號中權(quán)將軍。
陳亡入隋,為上開府。
開皇十四年卒于江都,年七十六。
有《集》三十卷、《后集》二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93 【介紹】: 南朝陳廬江灊人。好學有才思,起家梁議曹從事史,除信義令,尋為梁武陵王蕭紀參軍。陳文帝天嘉元年,從梁大將王琳敗奔北齊,為揚州別駕。陳宣帝太建五年,琳被殺,歸陳,從始興王陳叔陵為咨議參軍。及叔陵誅,屏絕人事,著《梁典》。移居晉陵縣。
全陳文·卷五
之元,廬江灊人,梁尚書令敬容疏族。
天監(jiān)末,為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轉(zhuǎn)主簿。
普通中,丹陽尹袁昂辟為五官掾,總戶曹事,尋除信義令。
大同中,為武陵王益州刑獄參軍。
侯景之亂,武陵王承制,授南梁州長史、北巴西太守,未行,以諫東下被囚。
及江陵陷,王琳召為記室參軍,隨府進司空咨議參軍。
永嘉王建號,除中書侍郎。
使齊還,而永嘉敗,齊主以為揚州別駕。
及陳克壽陽,湘州刺史始興王叔陵召為中衛(wèi)功曹參軍,尋遷咨議,隨府之揚州。
及叔陵誅,遂不仕。
陳亡,移居常州之晉陵縣,隋開皇十三年卒,年九十馀,有《梁典》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