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北周武帝

相關人物:共 123 位
共 12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那連禔黎耶舍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490—589 【介紹】: 隋僧。
北天竺鳥場國人。
年十七立意出家,尋師問教,遍訪佛跡。
歷五十余國,凡四十年,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至中國。
帝禮之,住天平寺,請為翻譯佛經。
北周武帝滅齊,乃避居東南。
至隋文帝開皇二年入長安,住廣勝寺,為外國僧主。
敕沙門曇延等三十余人從之,令對譯諸經。
帝禮問殷繁,供奉隆渥。
卒年百歲。
卒前以“佛法難逢,宜勤修學”誡勉諸弟子。
所譯經論有《菩薩見寶》、《月藏》、《日藏》、《法勝毗曇》等。
叱羅協(xié)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9—574 【介紹】: 北周代郡人,舊與宇文邕同名,后改今名。
少寒微,嘗為州小吏。
后為爾朱兆司馬。
兆死,事竇泰,為監(jiān)軍。
竇泰為宇文泰所殺,協(xié)降,授大丞相府東閣祭酒,累遷相府屬從事中郎,頗見信任。
后除直閣將軍、恒州大中正,南岐州刺史。
鎮(zhèn)壓氐族起事。
宇文護征協(xié)入朝,委以腹心,賜姓宇文氏。
累官少傅,位柱國,爵南陽郡公。
護誅,協(xié)除名。
武帝建德中復爵。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0—583 【介紹】: 南朝梁吳興武康人,字子厚,一作德厚。
好學,博覽群書。
武帝時,任五經博士。
元帝即位,至江陵。
承圣三年,西魏攻占江陵,立蕭察為后梁主,留其事察,累官至都官尚書,領羽林監(jiān)。
北周武帝慕其名,致書禮聘,詔令討論《五經》,校定鐘律。
授以驃騎大將軍、露門博士。
講述經義,為儒林所重,推為當世儒宗。
后復歸梁,拜散騎常侍、太常卿。
有《周禮義》、《毛詩義》、《周禮音》、《毛詩音》等。
全梁文·卷六十八
重字子厚,吳興武康人,中大通中補國子助教,后除五經博士。
元帝即位,迎致江陵。
江陵陷,留事宣帝,累遷都官尚書,領羽林監(jiān)。
周主宇文邕聘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露門博士,還事明帝,拜散騎常侍太常卿。
至隋開皇三年卒,年八十四,贈使持節(jié)開府儀同三司許州刺史,有《毛詩義疏》二十八卷,《周禮義疏》四十卷,《禮記義疏》四十卷,《樂律義》一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6—567 【介紹】: 北周范陽涿人,字景仁。
盧辯弟。
博覽群書,精于《三禮》,善陰陽,解鐘律,又好玄言。
北魏孝明帝時釋褐司空府參軍事。
西魏文帝大統(tǒng)六年,攜家西入。
宇文泰深禮之,除丞相府記室參軍,累封燕郡公。
北周明帝時,官至陜州總管府長史。
宇文邕(北周武帝)少時,嘗受業(yè)于光。
有《道德經章句》。
僧猛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7—588 【介紹】: 隋僧。
京兆涇陽人,俗姓段。
性聰敏,童孺出家。
數(shù)十年間躬事講說。
北周武帝廢佛教時退屏人事,幽棲以待。
入隋,文帝以猛年高德重,召至京住興善寺,講揚十地。
帝悅,授隋大統(tǒng)三藏法師,委以佛法,令其宏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生京兆涇陽段氏。童孺出家。遣緣進業(yè)。素負重望。數(shù)十年間。即事講說。始魏文帝。遷都長安。詔猛常居寢殿。闡揚般若。一時勛戚。皆味道腴。及周受禪。詔住天宮寺。敷暢十地。聽眾奔萃。又詔于紫極文昌二殿。往來說法。當是時帝或有所顧問。猛必拔古據今。對奏詳敏。往往稱旨。黃巾之徒?;蛳鄻嬀?。妄加詰難。猛則徐握談塵。一一窮破。上宣政間。將廢釋而存道。猛知不可諫。乃南渡而屏處。焉反建德并廢二教。則猛無復聞于世。大象二年隋祖方龍潛。以大冢宰輔魏。政追訪至京。令興梵宇。仍詔住大興善寺。即故陟岵寺也。十地之學。于是乎在。隋受禪。遂升國大統(tǒng)三藏法師。且委以弘護佛法。后徙寺于遵善里。而猛則每居云化。開皇八年二月四日卒。壽八十二。葬之城東馬頭穴??淌懹谠苹?。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護法上
釋僧猛。俗姓段氏。京兆涇陽人。姿蔭都雅神情俊拔。童孺出家素知希奉。聰慧利根幽思通遠。數(shù)十年間躬事講說。凡有解悟靡不通練。昔魏文西位。敕猛在右寢殿闡揚般若。貴宰咸仰味其道訓。周明嗣歷。詔下屈住天宮永弘十地。又敕于紫極文昌二殿。更互說法。當時旨延問對酬答無窮。黃巾之徒紛然搆聚。猛乃徐搖談柄。引敵深渦。方就邪宗一一窮破。故使三生四見之語并屈當時。元始真文之經紛碎。曩日天師徒侶瓦解乖張。道俗肅然更新耳目。初帝。始齊三教。猛分為九十五門。后退一乘。更進三十有生之善。詞甚崇粹學觀所歸。既不預帝覽。遂淪俗侶。猛退屏人事幽棲待旦。隨文作相佛日將明。以猛年德俱重。玄儒湊集。追訪至京。令崇法宇。于大象二年。敕住大興善寺。講揚十地。寺即前陟岵寺也。聲望尤著殊悅天心。尋振為隋國大統(tǒng)三藏法師。委以佛法令其弘護。未足以長威權。固亦光輝釋種。移都南頓寺。亦同遷于遵善里。今之興善是也。名雖居隸。而恒住云花勖徒課業(yè)。以開皇八年四月四日。卒于住寺。春秋八十有二。初將大漸。深照苦空。話言盈耳。翕然欲絕。語眾曰。吾其去也。遂即神遷。時貴其置心不亂。葬于城東馬頭穴刻石立銘于云花寺。今猶存矣。
竇熾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7—584 【介紹】: 北周扶風平陵人,字光成。
世為部落大人,后南徙于代,賜姓紇豆陵。
累世仕魏,皆至大官。
有謀略,善騎射。
北魏孝明帝正光末,隨父避居定州,投葛榮。
爾朱榮破葛榮,轉投爾朱榮,攻殺葛榮部將韓婁。
魏孝武帝即位,累遷朱衣直閣。
隨帝西遷。
西魏文帝大統(tǒng)中,從宇文泰大敗東魏驍將竇泰,復弘農,破沙苑,累積戰(zhàn)功,為驃騎大將軍,加侍中。
出為涇、原二州刺史,有政績。
入北周,拜柱國大將軍,封鄧國公。
周武帝滅北齊,召熾歷觀相州宮殿。
及宣帝即位,營建洛陽,以為京洛營作大監(jiān)。
入隋,任太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1—581 【介紹】: 北齊北海劇人,字叔朗,小名沙彌。
王猛六世孫。
魏末,官府徵召,皆不就。
后隨高歡,為中外府功曹參軍、常山王高演友,深得演器重。
文宣帝高洋昏逸,演屢諫,高洋疑為晞所教,髡鞭鉗配甲坊,后又得為常山王友。
高洋死,廢帝高殷立。
楊愔等執(zhí)朝政。
高演在鮮卑貴族支持下殺楊愔等,奪帝位,晞實為謀主。
孝昭帝高演立,除散騎常侍,兼吏部郎中。
后拜太子太傅。
后主高緯武平初遷大鴻臚。
齊亡,周武帝以為太子諫議大夫。
全后周文·卷五
晞字督朗,小名沙彌,北海劇人,秦丞相王猛六世孫。魏永安初,除員外散騎侍郎,征署廣平王開府功曹史,不就。神武以為中外府功曹參軍、常山王演友。齊受禪,行太原郡事;廢帝時以司馬領吏部郎中;孝昭即位,除散騎常侍;武成即位,歷東徐州刺史、秘書監(jiān);武平初,遷大鴻臚,加儀同三司。齊亡入周,為儀同大將軍、太子諫議大夫。隋開皇元年卒,年七十一,贈儀同三司曹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3—581 【介紹】: 北周南陽新野人,字子山。
庾肩吾子。
文藻綺艷,與徐陵齊名,時稱徐庾體。
仕梁起家湘東國常侍,累官右衛(wèi)將軍,封武康縣侯。
侯景陷建康,信奔江陵,奉使聘西魏,被留不返。
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入周,封臨清縣子。
明帝、武帝皆好文學,并恩禮之。
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
官至司宗中大夫,以疾去職。
其《哀江南賦》為思戀故土之傳世名篇。
有《庾子山集》輯本。
全后周文·卷八
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梁中書令肩吾子。為湘東國常侍,轉安南府參軍,累遷尚書度支郎中、通直正員郎,出為郢州別駕,還為東宮學士,領建康令。臺城陷,奔于江陵。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轉右衛(wèi)將軍,封武康縣侯,加散騎常侍。聘魏,留不遣。江陵陷,仕魏,為使持節(jié)、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周受禪,封臨清縣子,除司水下大夫,出為弘農郡守,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進爵義城縣侯,拜洛州刺史,征為司宗中大夫,大象初以疾去職,隋開皇初卒,有《集》二十一卷。
僧曇崇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94 【介紹】: 隋僧。
咸陽人。
俗姓孟。
七歲入道,博誦法言。
受戒后志愈清厲,學行為同輩所推,號無上士,北周武帝以為周國三藏,任陟□(山左)寺主。
入隋,住清禪寺。
帝后欽敬,布施甚多。
臨終,以衣資施于三寶,無疾而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咸陽孟氏。
七歲入道。
循聽講肆。
久之依止禪師開公。
而攝念焉。
逮于受具。
其志逾清厲。
學僧祇。
十有馀遍。
而講解之。
致徒三百。
京輔以為宗。
后以言說無益。
更脩前行。
形若槁木。
心如死灰。
于是色想除。
而光明發(fā)。
六行偏精。
五門并達矣。
開公以上首稱之。
眾中同學歸敬。
開亡。
遂以其徒二百馀人。
委之訓導。
聲馳隴塞。
化滿關河。
趨承下風。
千里相屬。
周武帝尤加欽注。
詔曰。
崇禪師精悟獨絕。
所領學徒。
淑于德義。
未聞有犯。
可為國之三藏。
并陟岵寺主。
崇以職事滯淹。
假以他緣。
奏乞于免。
詔從之。
及廢教。
徇俗不自異。
詔授金紫光祿。
終無所屈。
大象初。
隋文帝以潛德秉周政。
大法且復。
詔先度百二十僧。
崇預其數(shù)。
住興善寺。
仍詔充寺主。
固辭。
乃募緣創(chuàng)寺。
以酬宿愿。
蓋以法運之否。
昔嘗許之云。
帝登極。
卒營九寺。
以足十數(shù)焉。
常是時。
我唐高祖。
方以留守居太原。
亦割宅為清禪寺。
以致眾。
煬帝居晉邸。
斥民七十戶水硙碾等。
為寺基業(yè)。
開皇初。
賜帛一萬四千匹。
布五千端。
綿千屯。
綾二百匹。
錦二十匹。
上色米千石。
皇后錢五千貫。
氈五十領。
剃刀五十具。
其建浮圖也。
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
用助弘業(yè)。
會教門載啟。
深契帝心。
詔匠杜崇如法營治。
賜錢三千馀貫。
為磚瓦費。
又悉斂內宮。
及躬所御故服。
得一千三百襲。
使鬻之。
以資匱竭。
晉邸在楊越。
自其鎮(zhèn)造露盤十一級。
始開皇十一年。
至十四年乃畢工致。
而冠之浮圖之顛。
見者稱嘆。
其馀佛堂僧院。
皆王力焉。
詔崇出入禁籞。
無擁通宮籍。
以為常。
因為帝后。
述凈土業(yè)。
帝每自稱師兒。
后自稱師女。
其恩禮之重如此。
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無疾卒于所居之房。
壽八十。
上哀慟。
詔所司營給喪事。
塔全身于終南山。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七 習禪篇之二
釋曇崇。
姓孟氏。
咸陽人。
生知正見幼解信奉。
七歲入道。
博誦法言。
勤注無絕。
后循聽講肆雄辯無前。
乃以慧燈欲全本資攝念。
圣果將克必固定想。
因從開禪師而從依止。
逮乎受戒志逾清厲。
遂學僧祇十有馀遍。
依而講解。
聽徒三百。
京輔律要此而為宗。
后弊于言說更崇前觀。
額上鼻端是所存想。
山間樹下為其居處。
既而光明內發(fā)。
色相外除。
形木若枯心灰猶死。
偏精六行冠達五門。
開公處眾稱為第一。
遂得同學齊敬。
又號為無上士也。
及師亡遺囑令攝后徒。
于時五眾二百馀人依崇習靜。
聲馳隴塞化滿關河。
尋路追風千里相屬。
填門盈室坐誨門人。
或初修不凈。
或終學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則。
周武皇帝特所欽承。
乃下敕云。
崇禪師德行無玷精悟獨絕。
所預學徒未聞有犯。
當是尊以德義。
故則眾絕形清。
可為周國三藏年任陟岵寺主。
即從而教導。
僧尼有序響名稱焉。
每為僧職滯蹤。
未許游涉乃假以他緣遂蒙放免。
末遺法淪蕩便從流俗。
外順王威內持道素。
又授金紫光祿等銜。
并不依就。
雖沈厄運無癈利人。
大象之初皇隋肇命。
法炬還炤。
即預百二十僧。
敕住興善。
尋復別敕令宰寺任。
重勤辭遜又不受之。
而道冠僧群。
王公戒范。
昔以佛法頹毀。
私愿早隆。
謹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
帝乃立九寺以副崇愿。
皆國家供給終于文世。
高唐公素稟行門偏所歸信。
遂割宅為寺引眾居之。
敕以虛靜所歸禪徒有譽。
賜額可為清禪。
今之清明門內寺是也。
隋氏晉王欽敬禪林。
降威為寺檀越。
前后送戶七十有馀。
水硙及碾。
上下六具永充基業(yè)。
傳利于今。
天子昔所承名。
今親正業(yè)。
開皇之初敕送絹一萬四千疋布五千端綿一千屯綾二百疋錦二十張五色上米前后千石。
皇后又下令送錢五十貫氈五十領剃刀五十具。
崇福感于今愿。
流于后望。
建浮圖一區(qū)。
用酬國俸。
帝聞大悅。
內送舍利六粒。
以同弘業(yè)。
于時釋教初開。
圖象全闕。
崇興此塔深會帝心。
敕為追匠杜崇。
令其繕績。
料錢三千馀貫計。
塼八十萬。
帝以功業(yè)引費。
恐有匱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總一千三百對。
以助隨喜。
開皇十一年。
晉王鎮(zhèn)總楊越。
為造露盤并諸莊飾。
十四年內方始成就。
舉高一十一級。
竦耀太虛。
京邑稱最。
爾后?遺相接。
眾具繁委。
王又造佛堂僧院。
并送五行調度。
種植樹林等事。
并委僧眾。
監(jiān)檢助成。
崇既令重當朝。
往還無壅。
宮閤之禁門籍未安。
須有所論執(zhí)錫便進。
時處大內為述凈業(yè)。
文帝禮接自稱師兒。
獻后延德又稱師女。
及在于本寺則敕令載馳。
問以起居。
無晨不至。
自所獲外利盡施伽藍。
緣身資蓄衣缽而已。
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遷化寺房。
春秋八十矣。
皇情哀慘下敕葬焉。
所須喪事有司供給。
皂白弟子五千馀人。
送于終南至相寺之右。
為建白塔。
勒銘存今。
初崇未終七日。
寺內幡竿無故自折。
門外汲井忽爾便枯。
眾怪其由也。
及至晦夜。
崇遺告曰。
吾有去處今須付囑。
即以衣資施于三寶。
及至后夜覺有異相。
就而觀之方知氣絕。
無疾而逝。
形色如生。
因以奏聞。
莫不懷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72 【介紹】: 北周代郡武川人,鮮卑族,字薩保。
宇文顥少子。
從其叔宇文泰征戰(zhàn),有功。
西魏時任大將軍、司空。
恭帝三年,繼宇文泰執(zhí)西魏朝政。
次年,擁宇文覺(孝閔帝)登天王位,建北周,自任大冢宰,封晉國公,專權。
旋廢孝閔帝,立明帝宇文毓;又殺明帝而立武帝宇文邕。
后為武帝所殺。
謚蕩。
全后周文·卷四
護字薩保,文帝兄子,永熙末為都督,以迎孝武功封水池縣伯,大統(tǒng)初加通直散騎常侍、征虜將軍,進爵為公,遷鎮(zhèn)東將軍大都督,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驃騎大將軍、開府,進封中山公,遷大將軍。六官建,拜司空,尋為柱國。周受禪,拜大司馬,封晉國公,拜大冢宰,尋行弒立事。明帝即位,拜太師,復行弒立事。武帝即位,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和七年伏誅,建德三年謚曰蕩。
共 12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