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字:  或選擇韻部:
總目多音字下載中華通韻韻表(試行稿)

韻字 五絶 1773七絶 14574五律 4010七律 4388五排 45七排 1 4519四言 471六言 693古體 103545樂府 572 109 831 215辭賦 53琴操 8 191其他 1033聯(lián) 1226
十二恩
陰平  [勝也] 椿 [參差,人參] [馚馧] [更多…]

陽平  [劍鼻] 澿 [更多…]
組詞:詞首詞末
用韻:句末
對(duì)仗:對(duì)語
用典:典故詞末
漢語字典
拼音:yīn  韻部:
〈名〉
    (指事。從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橫,表示所發(fā)之音。本義:聲音)
  • 同本義
    • 音,聲也。生于心,有節(jié)于外。謂之音?!墩f文》
    • 八音。一說笙、祝、鼓、簫、琴、塤、鐘、磬也?!栋谆⑼āざY樂》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聲成文,謂之音?!抖Y記·樂記》
    • 夫音,樂之輿也?!蹲髠鳌ふ压荒辍?/li>
    • 雞狗之音相聞?!?a href='https://cnkgraph.com/Writing/1253201'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莊子》
    • 北音清越?!?span id="w5lmpjl" class='label'>宋·《石鐘山記》
    • 鳥獸音跡?!?span id="vgcic0g" class='label'>清·姚鼐《登泰山記》
  • 又如:音顙(喉嚨);音強(qiáng)(指聲音的強(qiáng)弱。也叫響度或音勢(shì)。音的強(qiáng)弱,因發(fā)音體振動(dòng)時(shí)之振幅大小而異,振幅大者則音強(qiáng),振幅小者則音弱);音制(音調(diào)高下疾徐的節(jié)奏);音頻(人類耳朵能產(chǎn)生反應(yīng)的聲音頻率范圍)
  • 音樂
    • 莫不中音。——《莊子·養(yǎng)生主》
    • 趙王好音?!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
  • 如:音律;音調(diào)
  • 泛指語言、消息、訊息等 。如:佳音;音訊(言信,消息)
  • 字的音讀
  • 又如:音韻(指“漢”字字音中的聲、韻、調(diào))
康熙字典

  • 唐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於今切,音隂。 (侵韻)
  • 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jié)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從言,含一?!?a target='_blank'>書·舜典》八音克諧?!?a target='_blank'>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zhuǎn)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a target='_blank'>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wèi)之音?!妒琛芬源髱煷德蔂?wèi)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wèi)音?!?a target='_blank'>詩序》情發(fā)於聲,聲成文,謂之音?!妒琛反搜月暢晌闹^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wèi)三名。對(duì)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 又《易·中孚》翰音登于天?!?a target='_blank'>禮·曲禮》雞曰翰音。
  • 又姓。見《姓苑》。
  • 又《正韻》於禁切。
  • 與?通。《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杜預(yù)註》音,所茠?之處。古字借用。
  • 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 考證:〔《詩序》聲成文,謂之音。《疏》季扎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li>
  • 謹(jǐn)照原文季扎改季札。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聲生於心有節(jié)於外謂之音。十一字一句。各本聲下衍也字。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宋本無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從言含一。有節(jié)之意也。於今切。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