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字:  或選擇韻部:
總目多音字下載中華通韻韻表(試行稿)

韻字 五絶 51七絶 17 78四言 17六言 9古體 787樂府 42 34 23辭賦 8 2其他 51聯(lián) 4
共787,分25頁顯示  上一頁  18  19  20  21  22  24  25 下一頁
(續(xù)上)
金朝覲 1785 - 1840 一首
金科豫 一首
金錫胄 1634 - 1684 一首
錢大昕 1728 - 1804 一首
錢澄之 1612 - 1693 一首
阮元 1764 - 1849 一首
陳廷敬 1641 - 1712 三首
陳肇興 1831 - ? 一首
陳衍 1856 - 1937 二首
章烜 一首
黃之雋 1668 - 1748 五首
黃任 二首
近現(xiàn)代
鄭孝胥 1860 - 1938 六首
陳三立 1859 - 1940 二首
周達 1879 - 1949 一首
李冰若 1899 - 1939 一首
梁鴻志 1882 - 1946 一首
芳草入丹青,幽然無伴侶。
臨箋細玩之,似共同心語。
曉月沒云霄,疏鐘傳水曲。
隔岸喚舟人,立久明朝旭。
一葉入中流,棹破江煙綠。
四更夢屢覺,頻問夜何許。
仆夫正齁齁,時作睡中語。
清 · 錢大昕
五言絕句
霧重了無山,衣沾若有雨。
遙見三板船,搖櫓云中去。
僧舍 其二 明末清初 · 錢澄之
五言絕句
點燭談峨眉,老僧親剝芋。
蟲聲草際移,始覺松窗雨。
詠絮亭以畫冊寄索題 其六 蘭箭(己巳) 清 · 阮元
七言絕句
兩箭幽蘭香意足,妙似詩情凈如玉。
湘波如見二妃來,薜荔青青女蘿綠。
曉風(fēng)吹殘紅,夜雨洗微綠。
不愁風(fēng)雨多,流花滿溪谷。
泉聲來遠山,空林間人語。
響多聞不殊,春風(fēng)復(fù)春雨。
臺上古時樹,下蔭今城曲。
秋風(fēng)樹葉黃,春風(fēng)樹葉綠。
蔡杏垣山水畫冊 其四 清末近現(xiàn)代初 · 陳肇興
五言絕句
不聞欸乃聲,但見山水綠。
煙雨晝濛濛,人在青溪曲。
題看云樓覓句圖(庚午) 清末至民國 · 陳衍
五言絕句
自己則看云,而使人覓句。
請勿白日眠,吟向敬亭去。
桐葉一樹落盡一樹盡黃坐看至暮(癸丑) 清末至民國 · 陳衍
七言絕句
東齋梧桐西齋竹,千葉深黃萬葉綠。
如此其家固不貧,滿屋黃金與綠玉。
三竿兩竿墨畫竹,腕底颼颼瀉寒綠。
渾然見竹不見人,滿腹煙云起崖谷。
古意 其五 清 · 黃之雋
五言絕句
閒時相顧笑,暫向花間語。
雖親不褻狎,不如從嫁與。
注:閒時(儲光羲田家雜興)暫向(韋應(yīng)物相逢行)雖親(韓愈南山詩)不如(溫庭筠南歌子)
其九
五言絕句
春醉戴花眠,抱枕無言語。
水晶簾不隔,定得郎相許。
注:春醉(杜光庭山居)抱枕(白居易畫臥)水晶(楊巨源和汴州令狐相公白菊)定得(溫庭筠江南曲)
其十七
五言絕句
捲上水晶簾,相望如瓊玉。
當(dāng)年歡樂并,朝眠還暮浴。
注:捲上(司空圖偶書)相望(武元衡安邑里中秋懷寄高員外)當(dāng)年(權(quán)德輿古意)朝眠(皮日休練瀆)
別來羅帶緩,腰支一把玉。
春生曉鏡中,嬌鬟為誰綠。
注:別來(陸龜蒙贈遠)腰支(李群玉贈回雪)春生(元稹生春)嬌鬟(劉商銅雀妓)
雜曲 其九 清 · 黃之雋
七言絕句
邀郎捲幔臨花語,兩股金釵已相許。
郎年十九髭未生,為白阿娘從嫁與。
注:邀郎(楊巨源大堤曲)兩股(溫庭筠懊惱曲)郎年(陳羽古意)為白(顧況梁廣畫花歌)
古意 其四 清 · 黃任
五言絕句
出簾忙致聲,郎饑莫便去。
牽郎污郎衣,為郎制寒具。
古意 其四 清 · 黃任
五言絕句
出簾忙致辭,郎饑莫便去。
牽郎污郎衣,為郎制寒具。
江樓雜作 其一 (己亥) 清末 · 鄭孝胥
五言絕句
高閣下臨江,獨居無與語。
坐看春水生,十日鳴江雨。
偶作 其一 (乙巳) 清末 · 鄭孝胥
五言絕句
解兵如息陰,去官即飛舉。
歸山養(yǎng)須髯,猿公是吾侶。
鵲山古洞天,寒食幻煙雨。
踏雪有奇情,試為吳兒語。
南行天轉(zhuǎn)涼,向夕海愈綠。
成連去何之,風(fēng)濤自終曲。
蝶飛山無人,澗響若讀曲。
巖云媚晴暉,起弄海波綠。
湖上雜詩 其九 (乙未) 清末 · 鄭孝胥
春暖桃柳新,六橋多士女。
祇愁風(fēng)雨來,路長奈何許。
端午淮舫集 其二 清末至民國 · 陳三立
五言絕句
一水雜歌呼,萬窗圖仕女。
燈火虛空飛,欲搖醉魂去。
不寐 清末至民國 · 陳三立
五言絕句
燈前蝙蝠飛,枕畔蝦蟆語。
抱夢臥窮山,打窗數(shù)點雨。
題日本畫片 其一 晚清 · 周達
五言絕句
冷光浴溪云,空翠濕林雨。
何人笠屐來,遙隔煙中語。
湖濱月夜 民國 · 李冰若
五言絕句
開門月如水,落葉驚秋雨。
微云澹不飛,湖波互相語。
移居五絕句 其五 (乙亥) 清末至民國 · 梁鴻志
五言絕句
可惜此江山,能消幾風(fēng)雨。
一室勤埽除,吾慚陳仲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