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7—1002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正儀。仕南唐為內史。入宋,薦試學士院,授大理評事。預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累遷水部員外郎。太宗至道二年,兼掌起居舍人事,預修《太宗實錄》,再遷職方員外郎。善書法,尤工篆籀。有集及《說文五義》、《江淮異人錄》、《秘閣閑談》等。
全宋詩
吳淑(九四七~一○○二),字正儀,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南唐進士,補丹陽尉(《隆平集》卷一四),后以校書郎直內史。入宋,以薦試學士院,授大理評事。預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真宗咸平五年卒,年五十六。著有《事類賦》、《江淮異人錄》等。有集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一三
吳淑(九四七——一○○二),字正儀,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仕南唐,以校書郎直內史。入宋,以薦試學士院,授大理評事。歷太府寺丞、著作佐郎,充秘閣校理。累遷職方員外郎。咸平五年卒,年五十六。淑好古博學,工文辭,好篆籀,嘗預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所著有《事類賦》并注三十卷(存),《謔名錄》一卷(存),《江淮異人錄》二卷(存),《秘閣閑談》五卷,別集十卷等。《宋史》卷四四一有傳。
共104,分6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
七言律詩
送僧歸天寧萬年禪院 北宋 · 吳淑
七言律詩
偶攜筇杖辭青嶂,便賜蘭牙染紫衣。
城闕暫隨明月至,江湖還共白云歸。
樓中夕照山川秀,盤里春蔬筍蕨肥。
我為浮名閒未得,他時蓮社愿相依(宋李庚《天臺續(xù)集》卷上)。

五言排律
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 北宋 · 吳淑
五言排律
高隱仙山下,依山攜草堂。
窮年樂石水,切意玩縑緗。
竹徑來嵇阮,魚梁集惠莊。
論文探致極,尋古襲遺芳。
沉意詩書苑,游心翰墨場。
海鵬潛羽翼,露豹郁文章。
俠洽千門慶,聯(lián)翩卻桂香。
活和資勝景,變化得神方。
虛檻臨寒水,平皋占夕陽。
溪云蒸柱礎,嵐氣潤衣裳。
露葉飄書幌,風花落酒觴。
往還乘月喜,酬唱為春忙。
宗族傳雍睦,門閭被寵光。
高情誰可及,積善不能量。
顧我何為者,多年別故鄉(xiāng)。
他時歸計遂,依附葺云房(清宣統(tǒng)《甘竹胡氏十修族譜》)。

浴殿夜涼初閣筆,渚宮秋晚得懸車(送朱侍郎昂還荊南)。
按: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五

曉羹沉玉杵,寒鲊疊金綿。
按:冬日招客
宋陶谷《清異錄》卷下

辭賦
天賦 北宋 · 吳淑
太初之始,玄黃混并。
及一氣之肇判,生有形于無形。
于是地居下而陰濁,天在上而輕清。
斯蓋群陽之精,積氣而成。
澒洞蒼莽,不可為象,溟涬濛鴻,莫知其終。
其氣皓??,其體穹隆。
觀文以察時變,垂象而見吉兇。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定辰極于保斗,驗日星于磨蟻。
其運也,轉如車轂;
其速也,流如弩矢。
半覆地上,半居地下。
或似卵以含黃,或若奩而抑水。
方既見于王充,安亦聞于虞喜。
落下準之于地中,耿詢測之于室里。
悠哉博厚,倬彼昭回,榆稱歷歷,網(wǎng)說恢恢。
雪霜降而風雨施,無非教也;
四時行而萬物茂,復何言哉!
懿彼秉陽,本乎親上。
著不息而行健,列三光而成象。
抑高見張弓之道,臨下識覆盆之狀。
若夫玄景映璧,繁星貫珠,究宣夜之說,習《周髀》之書。
申須言之而盡妙,裨灶論之而有馀。
亦聞九野為稱,十端是紀,為萬物之祖,用四時作吏。
驚鄭國之再旦,悟齊公之仰視。
萇弘違之而支壞,穆子夢之于壓己。
至若黃帝蓋象,顓頊渾儀,可以表測,誰能管窺。
道悠久而聞《禮》,步艱難而見《詩》。
既居高而治下,亦常正而無私。
嘗論冒笠之象,寧知倚杵之期。
仁已喻于放勛,高仍同于仲尼。
授之人時,正以璿璣。
唐堯羲和之命,高辛重黎之司。
故王者被袞以象矣,燔柴而祭之。
南郊就陽之位,圓丘父事之儀。
以災異而垂譴,豈玄遠而難知?
故其德表清明,道稱柔克,瞻浩浩之元氣,仰蒼蒼之正色。
虧以東南,奧以西北,街指畢昴,宮稱營室。
難諶而靡常,無親而輔德。
常虧盈而益謙,每無為而成物。
鄒衍曾談,保章是職。
雨粟既見于神農(nóng),降種亦聞于后稷。
共工觸山而折柱,女媧補闕而鍊石。
秦密嘗陳于辯對,裴楷亦昭于敏識。
若夫域中為大,得一而清,立圓儀之八尺,識《太玄》之九名。
制既聞于陶景,妙或說于張衡。
旋轉識彈丸之狀,覆燾見欹蓋之形。
爾其運以六氣,承之八柱,既警晉而啟魏,亦與唐而授楚。
故當欽若,豈宜戲豫。
傳虞炳之妙識,伏姚信之精慮。
至若巫咸叫閽,陶公擊門,《詩》稱云漢,柱識昆崙。
聞湯王之仰舐,傳鄧后之曾捫。
推耿、落于揚子,一渾、蓋于靈恩。
既識左旋,亦云周復。
嘗聞不足而裂,每為蓋高而跼。
思真之論精微,道養(yǎng)之言委曲。
或云歷于兩地,或云通于飛谷,斯皆臆度之謂,豈見聞于耳目也!
按:《事類賦》卷一,嘉靖十六年秦汴刊本。

日賦 北宋 · 吳淑
日,實也,人君象之而臨極者也。
爾乃懸象著明,至陽之精。
赫矣流珠之狀,皎然連璧之形。
杲杲始出,旭旭初升。
或委照于窮桑之邑,或淪光于不夜之城。
既說有冠,亦云抱珥。
神號郁儀,火傳陽燧。
行度惟一,在天無二。
或見踆烏,或書王字。
既入而息,在中為市。
升咸池而擢秀,奄六螭而息轡。
玄端而朝,東郊以祭。
掌十輝于視祲,夢三分于魏帝。
既仲夏而永于火,亦季冬而窮于次。
徒聞鼓缶于大耋,詎見翻車之壯士。
嘉黃琬之捷對,偉晉明之幼慧。
或夾赤鳥而垂譴,或貫白虹而驚異。
爾乃觀五色,玩重光,對昆吾而臨鳥次,入細柳而出扶桑。
為學聞師曠之喻,入懷為漢武之祥。
比畏愛于衰、盾,識興亡于夏、商。
若夫長留反景,都廣無晷,瞻寅賓以東出,歷虞泉而西靡。
仰夫久照,觀乎麗天,同晷既聞于萬里,周圍亦說于三千。
爾其升明星而景秀,逼崦嵫而光戢,揭之既見于仲尼,捧之亦傳于程立。
秦皇過海,將觀其東出;
周穆駕駿,欲見其西入。
爾其晞光景之暆暆,矚晷度之遲遲,為君父夫兄之象,測寒暑陰風之宜。
豈見流金而鑠石,唯觀樹表而陳圭。
若乃陽事不得,謫見于斯,庶人走,嗇夫馳。
伐鼓用幣,擊柝縈絲,共抑陰而助陽,終更也而仰之。
是知火氣之精,陽德之母,稱耀靈而號大明,照四方而臨下土。
蝕因麟斗,行同驥步。
揮戈既見于魯陽,棄杖復聞于夸父。
羿曾見射,羲嘗為御。
或說再中,或云亭午,美葵藿之傾依,傷桑榆之遲暮。
至若出蘇門,升溫源,乍喜披云,還欣負暄。
張重對漢明之問,宣父屈童子之言。
若夫浴甘泉,出旸谷,既揚光于日觀,亦分華于若木。
及夫戴丹穴,入太蒙,回女紀而大遷,經(jīng)離石而下舂。
斯皆光景之非盛,未若比王道之當中。

月賦 北宋 · 吳淑
惟彼陰靈,三五闕而三五盈。
流素彩而冰靜,湛寒光而雪凝。
顧兔騰精而夜逸,蟾蜍絢彩以宵驚。
容仙桂之托植,仰天星而助明。
乍喜哉生,還欣始明,經(jīng)八日而光就,歷三月而時成。
呂锜射之而占姓,闞澤夢之而見名。
若夫西郊坎壇,秋分夕祭,類在水,故應于潮;
義在陰,故符于禮。
取象后妃,視義卿士,故以為上天之使,人君之姊。
瞻瑞彩于重輪,共清光于千里。
爾其游西園之飛蓋,騁東鄙之妍詞。
會稽愛庭中之景,陸機攬?zhí)蒙现x。
圓光似扇,素魄如圭。
同盛衰于蛤蟹,等盈闕于珠龜。
暈合而漢圍未解,影圓而虜騎初來。
若乃珥戴為瑞,朏魄示沖,為地之理,作陰之宗。
降祥符于漢室,通吉夢于吳宮。
睹爪牙而為咎,見側匿而為兇。
觀其素景流天,方輝入戶,婦順茍或不修,王后為之擊鼓。
物惟徐孺之說,窟見揚雄之賦。
彌關山而布影,入廊櫳而積素。
厥御兮維何,望舒兮纖阿。
垂藹藹之澄輝,弄穆穆之金波;
聞感精之女狄,傳竊藥之嫦娥。
皎兮麗天,昭然離畢。
應魚腦而無差,驗階蓂而靡失。
亦有畫蘆灰而暈缺,捧陰燧而津流。
搗聞白兔,喘見吳牛。
乍認蛾眉,遙驚玉鉤。
得不薦鳴琴而滅華燭,玩清質之悠悠。

星賦 北宋 · 吳淑
萬物之精,上為列星。
亦曰庶民之象,又為元氣之英。
梁沛見曹公之起,東井識漢祖之興。
認彴約兮攙搶,瞻瑤光兮玉繩。
歌既稱于重耀,傳常聞于夜明。
瞻彼服箱,識茲在戶。
辰參既主其商晉,箕畢更占于風雨。
為張華而曾坼,感仲弓而嘗聚。
定之方中,作于楚宮;
宿離不忒,三五在東。
子韋識宋公之德,史墨知吳國之兇。
軒轅則大電繞樞,白帝則華渚流虹。
若夫觀有爛,瞻嘒彼,驚嚴光之共臥,笑戴逵之求死。
息夫指之而獲罪,巫馬戴之而為治。
至于南箕翕舌,北斗挹漿,向曙而猶能落落,拱北而常見煌煌。
騎尾已驚于傅說,策馬更見于王良。
爾其耀連璧,輝貫珠,西陸為昴,北陸為虛。
助夜明者天精,運中央者帝車。
北斗天官之喉舌,東壁上帝之圖書。
至若爛然散錦,燦兮連貝。
周騰豫知其不出,京房自明于無罪。
及夫隨二使之入蜀,觀五老之游河。
職在保章,命之羲和。
歲則降靈于方朔,昴則淪精于蕭何。
亦聞咮謂之柳,濁謂之畢。
既訝如雨,復驚隕石。
瞻天錢于北落,指老人于南極。
又云房為天駟,氐為天根。
大火中而寒暑退,斗柄東而天地春。
河鼓謂之牽牛,織女謂之天孫。
梓慎識其淫枵,卜偃占其伏辰。
然而妖不勝德,亦何勞于具陳。

風賦 北宋 · 吳淑
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既破萌而開甲,亦養(yǎng)物以成功。
識樹頭之少女,喜溪邊之鄭公。
若乃詠「其涼」,稱「有隧」。
入衿袖而留香,回桂椒而振氣。
應廣莫以修刑,則明庶而施惠。
待閶闔而藏庶物,候不周而謹邊備。
空穴潛應,土囊暴起。
復有應尹喜之占,被葛玄之指。
乘之既聞于宗愨,御之亦傳于列子。
賦宋玉之蘭臺,歌荊軻之易水;
施晉武之琉璃,置宋明之令史。
南海何由而雀化,很山何神而薤靡。
清清泠泠,愈病析酲。
才驚虎嘯,復訝鳶鳴。
驗烏鵲之移巢,識雞犬之無聲。
若乃瞻臺上之銅烏,搖廚中之翣脯。
既為天地之使,亦是陰陽之怒。
來時而或能動揵,求處而每因焚羽。
啟金縢而明旦,識爰居之集魯。
或徵自蚩尤,或感由庶女。
飛車初駭于奇肱,曲蓋始因于周武。
至若稱離合,號焚輪。
穴在宜都,門傳九真。
駭法獄之逢獸,驚鞠陵之見人。
悠然偃草,颯爾祛塵。
常聞順物而布氣,亦復?目而眕唇。
爾其悠揚轉蕙,飄搖吹棘,號怒萬竅,退飛六鹢。
扇授袁宏,衣飄賈謐。
戒寒每當于火見,應類或聞于酒溢。
調調刁刁,羊角扶搖,才能獵葉,殊不鳴條。
雖負大翼,詎能終朝。
至于習習扇和,依依解凍,當大麓之弗迷,豈庶人之所共。
有虞興解慍之歌,黃帝得吹塵之夢。
亦復便人寧體,動草搖枝。
或歌豐沛以為樂,或濟汾河而有詞。
占已聞于師曠,塵或惡于元規(guī)。
奔厲而那堪拔木,祥和而祗可披衣。
蓋君圣而時若,自均調而得宜。

云賦 北宋 · 吳淑
夫云者,蓋川澤之氣而陰陽之聚也。
若乃凄然而興,渰然而雨。
杳藹從龍,悠揚干呂。
瞻黃帝之花葩,識漢皇之龍虎。
爾乃取象于《坎》,觀繇于《需》。
或申歌于虞舜,或為祥于慶都。
白起薊生之跡,香隨王母之車。
出符陽以聚散,去蒼梧而卷舒。
至若考西郊不雨之象,閱南山朝隮之義。
蓋汾陰之寶鼎,覆西方之隱士。
郁郁紛紛,非霧非塵,山中草莽,水上魚鱗。
亦云帝鄉(xiāng)仙馭,高唐麗質,鳳翥鸞翔,龍申蠖屈。
周則為瑞于觀河,堯則呈祥于沈璧。
至于濯魚待雨,燃石聞香,金枝玉葉,繡文錦章,或見飛鳥,或瞻群羊。
保章驗吉兇之祲,觀臺書啟閉之祥。
別有縹緲赤繒,翩翻白鵠,露彼菅茅,見茲珠玉。
蒸既潤礎,雨當待族。
漢皇興豐沛之歌,王母奏瑤池之曲。
宋觀松上,漢紀封中。
驚林木之為狀,見冠纓之儼容;
睹青天之樂廣,見白日之姜公。
映雉兔于晴碧,駐車蓋于遙空。
復有膚寸而合,觸石而起。
紀黃帝之官,美仲容之器。
白作湯祥,黃為舜瑞,雖無出岫之心,亦有思山之意。
觀其崔巍巃嵷,狎獵參差,亂走丹蛇,輕飄絳衣。
或見夾日之赤鳥,或觀圍軫之蒼霓。
斯所以垂災異之譴,警政令之虧,豈徒誦漢武「秋風」之句,玩湯休「日暮」之詩?

雨賦 北宋 · 吳淑
夫雨者,蓋陰陽之和,而宣天地之施者也。
若乃渰然凄凄,霈焉祁祁,納于大麓而弗迷,自我公田而及私。
五政無差,十日為期。
未能破塊,才堪濯枝。
微若草間委露,密似空中散絲。
飲酒方觀于御叔,假蓋寧聞于仲尼。
若夫月方離畢,云初觸石,紆灌壇之神馭,儼高唐之麗質。
雖潤不崇朝,而暴難終日。
爾其驂屏翳,駕玄冥,嘆室中之思婦,集水上之焦明。
蜀道淋鈴,周郊洗兵。
罷陛楯于秦殿,奏簫鼓于劉城。
或以占中國之圣,或以伐無道之邢。
及夫舟運庭中,衣生堂上,喜甘泉之已飛,伊百谷而是仰。
亦有洞中鞭石,鞍上飛云,煩河伯之使,藉無為之君。
則有諒輔聚艾,戴封積薪。
漂麥已稱于高鳳,流粟仍傳于買臣。
隨景山之行車,折林宗之角巾。
亦聞文侯期獵而守信,謝傅出行而致怒。
或勤閔而求,或霖淫為苦。
忤羅浮之神龜,鳴武昌之石鼓。
復見商羊奮躍,石燕飛翔,玉女披衣,雷君出裝。
認天河之浴豨,觀卯日之群羊。
利物為神,
云有香。
霈則喻宣尼之相魯,霖則為傅說之輔商。
又云欒巴噀酒,樊英嗽水,浮朱鱉于波上,躍黑蜧于水底。
陰陽吻合而風多,日月蔽虧而云細。
或因掩骼而降,或為省冤而致。
考于犧《易》,悵西郊之未零;
玩彼麟經(jīng),眷北陵而可避。

霧賦 北宋 · 吳淑
夫霧者,地氣發(fā)而天不應者也。
爾其蒙冒沾濡,冥冥曉敷,玄豹潛藏而炳蔚,騰蛇游泳而紆馀。
馬援既居于浪泊,欒巴方還于蜀都。
劉猗之負國璽,軒轅之得大魚。
若夫祖和半天,公超五里,占彼群猾,推其隱士。
觀雍丘之神井,識茂陵之芳氣,且憂陰盛,俄聞雨至。
淮南被遷而不還,雄鳴弗迷而遠逝。
則有結同行而飲酒,逢仙客之乘龜,嗟五侯之見封,憂漢高之被圍。
譬諸善人,置以文犀。
宜都則飛煙縹緲,曲江則積素霏微。
或以困蚩尤之術,或以傳玄女之機。
識夏桀將亡之兆,想伊尹既卒之時。
文王得姜公而共載,衛(wèi)瓘見樂廣而稱奇。
亦有竟寧白樹,德陽翳日,淮南仙客,東海奇術。
猛獸吐嗽以往來,鄧公呼吸而除疾。
斯輕霧之侵淫,蓋騰水之上溢。

露賦 北宋 · 吳淑
夫露者,蓋陰陽之氣,神靈之精。
淪軒轅之積粹,含天乳之純英。
承以漢宮之仙掌,擢以魏室之金莖。
或感至孝于趙郡,或表善政于零陵。
若夫色媲渥丹,味侔勺蜜,既號天酒,亦名陰液。
取自方諸,飲聞姑射。
承木蘭之曉墜,挹吉云之五色。
湛湛露斯,匪陽不晞,詎能綴冕,猶堪飲龜。
履怵惕而見《禮》,行厭浥而聞《詩》。
亦有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享遐壽于搖山,
甘液于三危。
至若盛在囊中,取于云表,既溥博以增海,亦沾濡而潤草。
若乃被蒹葭之蒼蒼,
蔓草兮瀼瀼,為瑞既聞于如雪,因寒常見于為霜。
若夫貯之寶器,承之瓊爵,遠游始訝于騰蛇,宵警仍聞于白鶴。
子胥豫見其沾衣,少孺假言于捕雀。
亦有著水凝素,下地騰文,傳美味于仙丘,識運氣于昆崙。
爾其畢勒含丹,揭雩布紫,終陽氣而斯凝,應立秋而下委,唱《薤》歌以申哀,宴諸侯而有禮。
嘉零露之溥兮,含滋廣被。

霜賦 北宋 · 吳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物當收縮,義取喪亡。
庭樹槭以落,桑葉郁其黃。
非宜介樹,無為檻羊。
動感時之悽愴,增正月之憂傷。
爾其皎潔凝條,紛披殺木,皚然皓白,凜乎慘毒。
伯奇被逐以援琴,鄒衍遭讒而慟哭。
既聞地升,還知露凝。
房星見而衣裘具,百工修而膠漆停。
至于嵰州味甘,廣延色碧,鴻雁厲翼而南飛,鷹隼順時而始擊。
于是行冬令,成婦功,覆員嶠之寒蠶,振豐山之洪鐘。
亦聞鷓鴣蔽葉,昆崙運氣,知馬蹄之所踐,思葛屨之曾履。
當陰氣之始凝,至堅冰而馴致。
或應候而挫物,或當春而大摯。
若其神為青女,威立侯文,故不殺知其失政,夏隕表其暴君。
然則道義得則時令順,夫復何云?

雪賦 北宋 · 吳淑
雪之時義遠矣哉!
蓋陰氣之凝,五谷之精。
始布同云之影,俄飄六出之霙。
謝女之風中絮起,侍臣之衣上花明。
若夫雪苑創(chuàng)于梁王,雪宮建于齊國,應時而不必封條,為瑞而每聞盈尺。
角哀道窮而并衣,東郭履穿而留跡。
武王之五車兩騎,楚子之翠被豹舄。
焦先露寢以自若,袁安高臥而不出。
至于王恭鶴氅,齊國麻衣,麗見相如之賦,皓如姑射之肌。
楚客之歌《陽春》,周文之詠「來思」,曾子《梁山》之操,穆滿《黃竹》之辭。
訪戴逵而乘興,葬滕文而弛期。
訝云南于五月,怪空桑于四時。
爾其玄陰晦,朔風厲,當空而初認散鹽,入夜而猶能映字。
青雨廣延之國,赤布河陰之地,周王駭昆明之唱,西母貢嵰州之味。
亦嘗見蘇武之持節(jié),明漢女之無罪,悟晏子而流恩,感負薪而施惠。
豈獨獵钘山而為藥,獲玉馬而稱瑞云爾而已哉!

雷賦 北宋 · 吳淑
夫動萬物者,莫疾乎雷者也。
若夫虩虩方來,虺虺未已,挺出萬物,震驚百里。
既明罰而敕法,亦驚遠而懼邇。
若夫名之天鼓,主以軒星,驗雊雉之先覺,知玉虎之晨鳴。
君子所以作樂崇德,折獄致刑,敬天之怒,雖夜必興者也,爾其天地大駭,陰陽相薄,或入夜推車,或先時奮鐸。
至夫地中為《復》,澤中則《隨》,納大麓兮弗迷,在南山而殷其。
徒聞蓋醬之為忌,豈容掩耳而先知。
隱爾發(fā)聲,轟然急激,或以歌梁子之引,或以破高禖之石。
則有蔡順環(huán)冢,樊重置室,會稽曾擊于羊群,臨賀嘗觀于斧跡。
既為長子,還喻人君。
觀繇嘗聞于《噬嗑》,考象亦著于經(jīng)綸。
撞八荒千里之鼓,為折沖拒難之臣。
亦有食飛魚而不懼,服嘉榮而靡畏;
去不祥而弗蔭,指石室而云避。
至其成于積風,起自金門,傷王裒之繞墓,嘉竺彌之伏墳。
太初焦衣而自若,諸葛倚柱而無聞。
亦云其聲出地,其形連鼓,擊東海之菑丘,感齊臺之庶女。
至于碎滕放之石枕,震王導之柏樹。
既觀作解,還聞奮豫。
稟精已聞于黃帝,感氣仍傳于子路,仰乎一震之威,無忘恐懼。

春賦 北宋 · 吳淑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玩柔風兮韶景,眷芳節(jié)兮嘉時。
勾芒兮太皞,乘震兮執(zhí)規(guī)。
遒人遵路以徇鐸,太師奉職而陳詩。
候當振蟄,時將釁龜。
或以命樂正而習舞,或以敕獄吏而決辭。
爾其舉正于中,履端于始。
瞻青旂之在御,見斗杓之東指。
農(nóng)祥晨正,土膏脈起。
望三素之云,飲八風之水,既布令于五時,復傷心于千里。
風已解凍,魚方上冰。
戴勝降桑而翔集,王雎鼓翼以嚶鳴。
若夫孔門浴沂之詠,老氏登臺之樂,知盛德之在木,見平秩于東作。
雨潤榆莢,云飛白鶴,既薦鮪以乘舟,亦先雷而奮鐸。
若乃佩蒼璧,施土牛,其祀戶,其兵矛。
至若?樹初頒,含桃始薦。
舉此青幡,戴之?燕。
渟神水以釀酒,用桃花而靧面。
亦復歌《豳》詩,舞云翹。
后妃之穜稑初獻,東宮之琴瑟方調。
亦云候屬青陽,氣漸東陸,食以蓬餌,飲之漿粥,進彼柔良,去其桎梏。
復聞青鳥司啟,玄鳥司分,萬物孚甲之際,精華結紐之辰,可以論爵賞之序,可以流寬大之恩。
東郊方見于朝日,靈臺靡忘于書云。
既而日已載陽,時惟獻歲,必埋胔而掩骼,亦行慶而施惠。
祭馬祖而祀高禖,薦鞠衣而修蠶器。
元日祈谷,東郊迎氣。
女夷鼓歌,土人秉耒。
若乃三朔三元,時惟正始。
進椒花以獻壽,酌白獸以言事。
設五木之湯,列五辛之味。
戴憑重席而譚經(jīng),江夏舉衣而告瑞。
畫雞葦索以皆陳,柏酒桃湯而具備。
放邯鄲之鳩,獻凋胡之米。
或懸羊而磔雞,或獻琛而執(zhí)贄。
斯謂上日,四時肇啟。
至其元日,命社以祈農(nóng)祥。
伊句龍之所主,在水土而允臧。
漢祖治榆而事著,陳平分肉而道光。
實以陰而主殺,豈伐樹以斯亡?
亦以封土達氣,報本返始,或為群姓而立,或以百家共置。
爾其寒食之節(jié),禁火藏煙。
斗雞蹋鞠,佐以鞦韆。
桐華始秀,榆火將然。
古有司烜之禁,俗有介推之言。
故周舉之書已布,而魏武之令方傳。
又有暮春之首,布和之辰。
臨流高會,禊飲斯陳。
過平陽之第,臨薄洛之津。
集彼張裴,玩茲洧溱。
復有蕙肴輕泛,犢車見尋。
周公之城洛邑,秦昭之受水心。
或執(zhí)蘭而容與,或暴藥以沉吟。
天淵則壇名積石,華林則堤號千金。
叢花繞練以凝望,流鶯滿枝而轉音。
斯并著于時令,故存之于翰林。

夏賦 北宋 · 吳淑
夏,大也,養(yǎng)萬物令長大者也。
若乃節(jié)號朱明,時為長嬴。
祝融作輔,炎帝持衡。
含桃先薦,反舌無聲。
或見三星之在戶,或以五彩而辟兵。
苦菜秀而靡草死,丘蚓出而王瓜生。
若夫四月維夏,五月徂暑,或聞蟋蟀之居壁,或見莎雞之振羽。
獵西土而陳議,濫泗淵而斷罟。
天毒則草木皆乾,朱提則飛禽不度。
嘉賓詣謝安而交扇,王公見真長而吳語。
或以節(jié)嗜欲而止聲色,或以教車甲而觀才武。
顧此溽暑,誠為任方。
吳猛不驅于蚊蚋,子平每避于清涼。
越王念吳而握火,陸機在洛而思鄉(xiāng)。
戀嵇康之鍛灶,玩武子之螢囊。
念師文之飛雪,憶鄒衍之降霜。
若夫宗伯之禬兇荒,周穆之游濩澤。
已見班馬,復聞鳴鵙。
火既鉆于棗杏,兵亦先于劍戟。
爾其長風扇暑,茂樹連陰。
輕箑薦而纖絺御,甘瓜浮而朱李沉。
葛洪之見仙翁,每乘醉而入水;
延陵之逢高士,豈披裘而取金。
當此南訛,時惟龍見。
天子飲酎,后妃獻繭。
蜀相嘗見于渡瀘,禮將不聞于操扇。
復聞浚井改水,當風鼓翣。
孫登容與于草裳,羊茂逍遙于版榻。
及夫腐草為螢,朱索連葷。
柞氏之刊陽木,羊欣之衣練裙。
亦聞肅氏居巢,賈生賦鵩。
當清和之首夏,見恢臺之化育。
凌人頒冰,山虞斬木。
或以服玄冰之丸,或以聽秋霜之曲。
至于平叔流汗,仲都暴日。
驗秀葽之應候,識蕤賓之中律。
獸既希革,物皆華實。
知離氣之初來,見陽蟲之乍出。
既而衣暑服,戴赤旂。
冷則飲明義之井,寒則涉樊山之溪。
清露滴昆崙之氣,夏扈趣耕稼之期。
若乃南郊迎氣,方丘祀地。
知盛德之在火,見斗柄之指巳。
于是惠賢良,施爵位,挺重囚,行慶賜。
既升龜而伐蛟,亦補腎而助肺。
南宮御女之繁奏,北窗羲皇之傲睨。
若能角黍應時令之制,?絲通問遺之情。
縈朱索以飾戶,帶靈符而辟兵。
鴝鵒之舌初剪,蟾蜍之角俄生。
菹龜義著,鑄鏡功精。
蹋百草以遐騖,棹飛鳧而迅征。
蓄蘭為沐,縛艾成形。
投汨羅而楝葉斯在,祠蒼梧而童舞方呈。
世偉曹娥之節(jié),俗傳介子之名。
田文以高戶獲舉,胡廣以流甕復生。
彼鎮(zhèn)惡之與紀邁,王鳳之于信明。
并茲辰之誕育,咸垂世而揚名。
若夫火行畏金,伏于庚日。
曼倩之割賜肉,張氏之祠黃石。
羊酪既云其供費,巴蜀亦聞其自擇。
嵇含困熱以思風,程曉閉門而避客。
玄謨之井方開,秦穆之祠始益。
河朔有避暑之飲,鄴下有頒冰之錫。
遵湯餅于時俗,薦麥瓜于宗祏。
斯皆夏令之所施,故紀之以備遺逸也。

秋賦 北宋 · 吳淑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溽暑闌而清商至,鴻雁來而玄鳥歸。
月下清吟,賞袁宏之自適;
吳中歸思,伏張翰之知機。
爾其縮內在時,貙膢是祭。
其事言,其性義。
藏帝藉于神倉,命樂正而習吹。
敕司爟而行火令,歌《豳詩》以迎寒氣。
白露斯零,寒蟬則鳴;
絡緯悲啼,蟋蟀宵征。
于是行肅殺,務收成,既決獄而斷刑,亦選將而厲兵。
爾其天地始肅,鷹隼方擊,青女降霜,司裘率職。
見一葉而可知,觀萬物之成實。
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當乘《兌》而執(zhí)矩,推《巽》廢而《離》休。
見斗杓之西指,識大火之斯流。
若其取柞楢之火,樹槐柘之木,壽星既見于南極,日馭亦行于西陸。
群鳥由其養(yǎng)羞,司矢以之獻箙。
詔司馬而治兵,命輶軒而采俗。
若夫寅餞納日,盛德在金。
吟嘯成群,感李陵于塞上;
應接不暇,勞子敬于山陰。
可以修城郭,可以謹門閭。
漢徹淋池之神物,穆滿羽陵之蠹書。
望高丘之云,潛通吉夢;
會雕房之弈,自葉祥符。
及夫草木黃落,蟄蟲壞戶。
見神龍之潛淵,識?囊之盛露。
至若金氣方勁,清風戒寒。
嚴霜舉侯文之職,飛蟬集朱異之冠。
露始滋于園菊,風已敗于叢蘭。
則有鷹祭鳥而無差,豺祭獸而靡失。
西宮之鐘既撞,蕭丘之火自息。
露凝冷以凄清,蟬含風而蕭瑟。
若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菊有黃華,云見群羊;
木葉微脫,綠草蕓黃。
肅清景于素節(jié),循時令于白藏。
若乃云漢靈匹,見于七夕。
阮巷矜綈錦之衣,魏宮愴琉璃之筆。
或張云錦之帷,或履玄瓊之舄。
道武則參合分祥,漢帝則猗蘭告吉。
層城嬉戲,開襟縫適。
西母則青鳥傍侍,竇后則神光照室。
亦有針穿七孔,燈燃九微。
命五龍之駕,臨百子之池。
登舜山而騁望,侍玄圃以裁詩。
晉宣曝書而迫遽,郝隆曬腹而逶迤;
陶安騎龍而遐騖,子喬乘鶴而難追。
若其重陽令辰,時惟九日。
落孟嘉之帽,傳長房之術。
白衣王弘之遺,黃菊魏文之錫。
登高飆而為樂,指戲馬而爰出。
三隥則山簡登躋,九井則仲文游陟。
耽靈運之吟思,諷謝瞻之詩筆。
晉則執(zhí)經(jīng)以明道,齊則講武以應祥。
斯九日之盛集,見前賢之軌跡。

冬賦 北宋 · 吳淑
冬,終也,萬物于是而終者也。
若夫冬日烈烈,飄風發(fā)發(fā),履此玄英,感茲陽月,知盛德之在水,慨窮陰之殺節(jié)。
若乃地氣下降,天氣上騰,水澤腹堅,閉塞而成。
既習射而角力,亦聽獄而論刑。
爾其磬擊北宮,禮成長樂。
方乘坎而執(zhí)權,見水凝而木落。
魏則季冬而平夷,唐則孟冬而磽確。
燧灶必脩,槐檀斯改。
日馭行北,斗杓指亥。
無祁寒而怨咨,蓋呼吸而藏內。
善卷方衣于皮毛,孝子更驚于梅奈。
或求堇而流漣,或泣竹而悲慨。
至于應北陸而藏冰,當南至而書云。
循雉氏之去草,美顏斐之致薪。
孝武嘗被于單衣,西華猶衣于練裙。
至有問來歲之吉兇,獻群臣之夢寐。
詔司寇而獻民數(shù),命司空而論地事。
歲既暮而時既昏,月窮紀而日窮次。
延年流血于決獄,溫舒頓足于用事。
盛吉書法以垂泣,虞經(jīng)斷囚而流涕。
此時令之攸遵,而循酷之異致。
至若守關梁而塞蹊徑,謹蓋藏而閉門閭。
凌人斬冰,天子嘗魚。
趙衰之賢同愛日,和叔之職在幽都。
農(nóng)既云其事畢,學方勤于歲馀。
笑田夫之負暄,美掾史之送徒;
嘆黃香之無褲,偉王祥之得魚。
營窟攸居,旨蓄以御。
以黃鐘為天統(tǒng),謂良月為盈數(shù)。
苦志而越王抱冰,勵俗而隱之披絮。
若乃周正在候,履長伊始。
閉蘆灰而潛應黃鐘,獲寶鼎而自當天紀。
融風布序,亞歲迎祥,立以八神,成以三光。
或以安形性而去聲色,或以繕宮室而修囷倉。
日軌巽維,風行廣莫。
動彼水泉,解茲麋角。
或以合八能之士,或以從五日之樂。
君道方長,天地交讓。
斯長至之令旦,故時訓之攸尚。
復有嘉平之節(jié),祭本伊耆。
索饗有《戴記》之說,問賀有徐氏之儀。
鳴楚鼓以逐疫,出土牛而應時。
蓋一日之澤,而百神是祠。
故其新故交接,星回歲終。
或游于魯觀,或祈彼天宗。
于是先以大儺,次之小歲。
吹《豳詩》以愉樂,覽魏臺之訪議;
慕范喬之寬恕,識五倫之悲涕。
長文有江源之政,何鳳有建安之治;
景興慕子魚之德,魯公旌母師之禮。
斯清祀之嘉辰,而前賢之遺美也。


共104,分6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