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9—713 【介紹】: 唐蒲州汾陰人,字嗣通。薛道衡曾孫。進(jìn)士及第。中宗景龍末為諫議大夫,昭文館學(xué)士。睿宗立,封晉國公,除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世稱薛少保。及竇懷貞伏誅,以知其謀,賜死于萬年縣獄中。工隸書,筆姿遒麗,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并稱唐初四大書家。又善繪,畫為絕品。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49—713 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薛道衡曾孫,薛收孫,魏徵外甥。武后長壽三年(694),中臨難不顧、徇節(jié)寧邦科。又舉進(jìn)士。累遷祠部員外郎,禮部郎中,中書舍人。中宗景龍末,為諫議大夫,昭文館學(xué)士。睿宗即位,以翊贊功遷太常少卿,封晉國公。累拜中書侍郎、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因與崔日用爭權(quán),罷為左散騎常侍。歷工部、禮部尚書,位終太子少保,世稱薛少保。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書小史》卷九,《歷代名畫記》卷九,《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一九、二二。稷多才藝,工書畫,詩文亦佳,其《秋日還京陜西十里作》為初唐五古名篇。張說評(píng)其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見《大唐新語》卷八)。有文集3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4首。唐詩匯評(píng)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擢進(jìn)士第,長壽三年(694)中臨難不顧徇節(jié)寧邦科。累遷禮部郎中、中書舍人。景龍末,為諫議大夫、昭文館學(xué)士。睿宗即位,遷黃門侍郎,參知機(jī)務(wù)。與崔日用不協(xié),罷為左散騎常侍,歷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先天二年,竇懷貞伏誅,稷因預(yù)知反謀,賜死獄中。稷以辭章名,工書善畫,尤善畫鶴。有《薛稷集》三十卷,己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十四首。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五
稷字嗣通。蒲州汾陰人。第進(jìn)士。累遷禮部郎中中書舍人。景龍末為諫議大夫昭文館學(xué)士。睿宗立。以翊贊功遷太常少卿。封晉國公。累拜中書侍郎兼黃門侍郎。與崔日用數(shù)爭事帝前。罷為左散騎常侍。歷工禮部尚書。除太子少保。竇懷貞搆逆。稷以知其謀。賜死萬年獄。年六十五。
作品評(píng)論
《大唐新語》
引張說語: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玄,無施不可。舊唐書本傳
稷舉進(jìn)士,累轉(zhuǎn)中書舍人。時(shí)從祖兄曜為正諫大夫,與稷俱以辭學(xué)知名,同在兩省,為時(shí)所稱。時(shí)天彝《唐百家詩選評(píng)》
薛稷詩明健激昴,有建安七子之風(fēng),不類唐人。
五言律詩
引用典故:大風(fēng)曲
寶宮星宿劫,香塔鬼神功。
王游盛塵外,睿覽出區(qū)中。
日宇開初景,天詞掩大風(fēng)。
微臣謝時(shí)菊,薄采入芳叢。
天道寧殊俗,慈仁(一作深恩)乃戢兵。
懷荒寄赤子,忍愛鞠蒼生。
月下瓊娥去,星分寶婺行。
關(guān)山馬上曲,相送不勝情。
七言律詩
引用典故:著鞭
九春風(fēng)景足林泉,四面云霞敞御筵。
花鏤黃山繡作苑,草圖玄灞錦為川。
飛觴競(一作趁)醉心回日,走馬爭先眼著鞭。
喜奉仙游歸路遠(yuǎn),直言(一作論)行樂不言旋。
引用典故:賜銅山 在鎬
主家園囿(一作宇,一作圃)極新規(guī),帝郊游豫奉天儀。
歡宴瑤臺(tái)鎬京集,賞賜銅山蜀道移。
曲閣交映金精板,飛花亂下珊瑚枝。
借問今朝八龍駕,何如昔日望仙池。
五言絕句
七言絕句
古風(fēng)
暮節(jié)乘原野,宣游俯崖壁。
秋登華實(shí)滿,氣嚴(yán)鷹隼擊。
仙菊含霜泛,圣藻臨云錫。
愿陪九九辰,長奉千千歷。
四言詩
陽靈配德,陰魄昭升。
堯壇鳳下,漢室龍興。
伣天作對,前旒是凝。
化行南國,道盛西陵。
造舟集灌,無德而稱。
我粢既絜,我醴既澄。
陰陰靈廟,光靈若憑。
德馨惟享,孝思烝烝。
乾道既亨,坤元以貞。
肅雍攸在,輔佐斯成。
外睦九族,內(nèi)光一庭。
克生睿哲,祚我休明。
欽若徽范,悠哉淑靈。
建茲清宮,于彼上京。
縮茅以獻(xiàn),絜秬惟馨。
實(shí)受其福,期乎(一作斯千)億齡。
悠悠洛邑。眇眇伊??。
屢移寒暑。頻經(jīng)歲年。
丹壑幾變。陵谷俄遷。
不睹碑碣??盏匡L(fēng)煙(其一)。(一章)
時(shí)代攸徙。寧窮姓氏。
匪辯□□。誰分朱紫。
翠墳全缺。玄扃亦毀。
久歇火風(fēng)。爰?xì)w地水(其二)。(二章)
靈跡難訪。莫知其狀。
彷佛穸臺(tái)。依稀泉帳。
草積邱壟。松高巖嶂。
乃眷幽途。彌增悲愴(其三)。(三章)
于彼兆域。是生荊棘。
松劍猶存。榆錢可識(shí)。
覽物流連?!鯋硖ⅰ?div class="9zoqp1j" id='poem_sentence_14_1365621_comment'>
欲致禮于靈魂。聊寄言于翰墨(其四)。(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