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辭賦
冶隱竹賦 明末清初 · 張顯光
方歲暮而天寒,憫眾植之枯落。
遂杖藜而鞋芒,訪金烏于風(fēng)雪。
爰有竹兮山之阿,綠千秋兮一色。
云是冶隱之手栽,凜寒風(fēng)之如昨。
先生麗代之夷齊,傳首陽之孤竹。
夙種學(xué)于鯉庭,行立本于孝德。
紛滋蘭而樹蕙,擬棟梁乎王室。
暫手笏于朝端,知大廈之將傾。
因北風(fēng)之其涼,歸故山之松欞。
得歲寒之雅契,邀淇隩之遺綠。
躬自植乎巖畔,對雪嶺之松柏。
共星霜兮屢閱,奄兒孫之森列。
冰綠根兮凝鐵,風(fēng)翠枝兮戛玉。
山冠兮野服,幾婆娑于碧影。
朝看兮暮倚,共寂寞之深境。
自趣味之相符,寧此人而彼物。
周家日月兮殷室丘墟,先生得竹而有匹。
萬山風(fēng)霜兮百草俱拉,竹得先生而不獨。
先生不負(fù)竹兮,宇宙有綱常。
竹不負(fù)先生兮,天地有純剛。
先生去兮竹尚在,光凜凜兮風(fēng)颯颯。
得非造物之陰護(hù),俾孤根而不絕。
旌不奪之貞操,表特立之大節(jié)。
不然則忠魂兮義魄,托寒?兮寄霜葉。
風(fēng)末俗之委靡,豎懦夫之毛發(fā)。
吾將芟榛莽而除糞壤,庶扶植乎摧薾。
遂為之歌曰,何卉非植。
先生獨愛竹,何地?zé)o竹。
我愛先生植,祖西山薇蕨。
友栗里松菊,根柢于天地間元氣。
光輝于風(fēng)雪中疆域,距先生數(shù)百載。
猶見亭亭倚蒼壁,毋曰寓思之無地有此竹。

萬活堂賦 明末清初 · 張顯光
嘗見中庸費隱章。引鳶飛魚躍之詩而曰。言其上下察也。程子以為子思吃緊為人處活潑潑地。所謂活潑潑者。乃是一本萬殊。流動充滿。不容自無。不容自已。無空缺無停息者是也。然此理之在宇宙間者。何物不然。何時不然哉。詩人特以一時所見者。上有戾天之鳶。下有躍淵之魚。故取鳶魚言之也。而在上者何獨鳶。在下者何獨魚。又豈但動物血氣之類。得是理哉。凡飛凡潛。若動若植。無非此也。又豈但萬物之類乎。象于天而為三光。形于地而為五岳四瀆。流行于兩間而為寒暑晝夜風(fēng)云?雨者。亦無非此也。然則所謂活潑潑者。滿天地間皆是也。顧人不能察其理耳。人之所以不能察夫是理者。無他。自梏于形氣之小。不能通于理氣之大故也。不然則棲心空寂。擬道虛無者。不知吾心實與天地萬物相為流通。而天地萬物之理。皆具于吾方寸之中。則其心既自不能為活物。又安知夫盈宇宙者。皆是此理之活哉。吾今僻處于山齋。此身雖是塊然一物。而其心則實理無所不通。物無所不括。故遂以萬活名堂。而為自省之地。茍有以知夫此道之在天地者既如此。則在吾身者亦如此。認(rèn)在外之活。反在我之活。體在我之活。驗在外之活。靜而涵動之理。動而行靜之用。靜不淪于虛無。動不流于情欲。則庶乎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缮峡上?。可行可止。而中庸之道。其在是矣。第不知衰老昏墜者。其果能否。遂為之辭。
最靈吾人,得血氣而有身,非枯木之無生。
能知覺而為心,豈死灰之無情。
戴無往而非天,履無適而非地。
目無觸而非物,手無為而非事。
惟在在焉皆理,故見見其都活。
益可驗于靜觀,堂用是而揭目。
察夫上下察者,巖何為而常立,澗何為而不息。
山何為而高低,壑何為而橫直。
林孰使之榮枯,鳥孰使之飛止。
風(fēng)何心而往來,云何情而滅起。
松千歲于巖角,菌朝生而不夕。
茍非太極之為極,烏能物物兮各形其形,各色其色。
若乃爛錦屏于四圍,敷化工之妙蘊(yùn)。
虩驚?于屯云,沛百匯之競奮。
爽涼飆之入牖,已玉宇之寥廓。
恍洞天之迷茫,見松崖之騰六。
月才盈而必虧,日既南而復(fù)北。
夫何一理之宰運,紛萬變之迭作。
山中既云幽邃,堂自為之闃寂。
塊對案而窮年,剩堯夫之觀物。
探鬼神之能事,玩造化之奇跡。
以言其常兮,歷萬古而如昨。
以言其變兮,雖一日而莫測。
自其異者而觀之,幾巨細(xì)之類族。
自其同者而觀之,孰非性夫天則。
見得及乎所以然之妙兮,手舞足蹈之不覺。
主人翁饑吃山蔬,渴飲泉寒。
晝伴黃卷,夜聽鳴湍。
一今古于閒中,心乾坤于靜里。
道已通于形外,思亦窮乎物始。
卷參三之事業(yè),付一室之佔畢。
會貫萬之道理,為方寸之獨樂。
夫孰知窮山里一茅堂,坐臥有可以與天地萬物。
相為流通,恒浩浩而洋洋。
到此地頭,吾堂為天地耶,天地為吾堂耶。
萬物為我耶,我為萬物耶。
今日為太古耶,太古為今日耶。
形分大小,質(zhì)分彼此。
時分前后者,殊之謂兮。
天地自天地,吾堂自吾堂。
我自我物自物,今自今古自古也。
大小皆此理,彼此皆此理。
前后皆此理者,一之謂兮。
吾堂而天地,吾身而萬物。
今日而太古也,此旅翁之假主乎玆堂。
取萬活為其契活,曾不自知其貧窶者也。
銘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之理流行曰活。
此理一日不流行,天地不能為天地萬物。
況得為萬物,然則立此天地之中。
首此萬物之上,盍思有以體會夫此理。
體之伊何,曰敬而已。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者。
由一敬之終始,一日不敬心死一日。
一刻不敬心死一刻,其心死兮生之理息。
勖哉主人,常令此心活也。

日食賦 明末清初 · 張顯光
皇明萬歷二十有四秋,余從朋友而讀春秋。
觀圣人日食焉必志,蓋災(zāi)大而深憂。
曾豈無形而有影,時亂臣賊子之接跡。
遂相與大圣筆而傷其時,方講說之未訖。
忽坐堂之失晝,驚四顧而皆黑。
仰見天日,天則自玄兮日乃無白。
于是招童子,供盆水,照以志,視其食也。
既初如望后之月,缺而弦,弦而晦,巽艮坤之遞象。
終如望前之月,朔而弦,弦而盈,震兌乾之迭像。
方一邊之如鐮,猶馀輝之蕩瀁。
奄全體之盡韜,納宇宙于混罔。
沒火輪于青泥,囚金烏于漆匣。
山不雨而矇矇,郊不夜而窣窣。
天為之失目,陽為之喪精。
乾坤慘慘其無色,百物俱晦其光明。
凡在此日之下者,孰不驚魂而禠魄。
行者班馬而震怖,居者釋業(yè)而嘆息。
富貴者若失其富貴,善惡者都忘其善惡。
天疑從此而亦崩,地恐因是而將坼。
驚混沌之當(dāng)日,念寰宇之長夜。
飛禽走獸,亦莫不止飛而停走,足若凍而口啞。
嗚呼,是何等影象,其變也斯酷。
玆惟閏八月初吉,日則乙丑,余怪其變,原其理以求其說。
惟天有日,曰自開辟。
其體不雙,其道莫并。
綱紀(jì)乎造化,樞機(jī)乎動靜。
乾坤用之而生成,鬼神乘之而屈伸。
星度數(shù)之以定,月晦朔之是因。
以其有往來晝夜分,以其有永短寒暑別。
天地間洪纖高下,形形色色者,莫不受其光而為物。
宇宙來消長,榮悴去去來。
來者莫不得其運而成化,此乃有覆載。
必有是日,有是日斯以有萬化。
光明烜赫,揭萬古而不息。
一日烏得無是日,一日而若無是日。
天道廢兮歲功息,無晝夜無晦朔。
又無寒暑,復(fù)安得有兩儀三才。
究功用之盛大,知厥蝕之劇災(zāi)。
蝕之也伊何,曾聞之于先儒。
月隨日而代行,有離合之相須。
方晦朔之際,交彼陰掩而有食。
其數(shù)也有常,隔千歲而算得。
夫既諉諸常數(shù)之當(dāng)然,故暗君諂臣之每忽。
殊不知陰陽之尊卑,自有分而難越。
離而必合者,乃日月相交之理也。
會而當(dāng)避者,乃日月相異之義也。
既不避而有逼,為變孰大于此也。
一草一木之妖,尚謂之異。
一星一辰之差,亦謂之怪。
況大陽之見食,誠怪戾之莫最。
有友詰余而言曰:當(dāng)食不食,扶陽者誰。
當(dāng)避不避,馴陰者誰。
其食也既有常度,何退避之異時。
余曰:子不知天人之理乎。
象垂乎天,道在于人。
天之心曰人,天與人非二真也。
象之理曰道,象與道乃一根也。
人感而天應(yīng),道悖而象變。
心病者形枯,子惡則父譴。
觀夫象于天者雖一,道于人而類別。
日為在天之陽象,陽之類固在人非一。
月為在天之陰,象陰之類亦在人非一。
家以言,父陽子陰兮夫陽婦陰。
國以言,君陽臣陰兮正陽邪陰。
天下以言之,陽為中國兮陰為夷狄。
曰君曰父曰夫曰君子曰中國者,雖曰在人之陽,類其理則皆系于日。
臣也子也婦也小人也夷狄也者,雖曰在人之陰類,其氣則咸屬于月。
道順于下,象從而順。
道紊于下,象從而紊。
若乃圣人在上,此道煥赫。
三綱既正,九法亦立。
夫夫婦婦,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君子內(nèi)而中國理。
當(dāng)是時也,日月光華,寧有薄食之異。
至于叔季昏亂,此道不明。
天秩不紀(jì),天敘不經(jīng)。
婦逆夫兮子賊父,臣弒君兮邪陷正。
夏之人乃禽乃獸,夷狄于是乎亦盛。
方是時也,以陰抗陽,日月為之相食。
友曰:然則今日之變,果何從而作也。
余海外之昏儒,學(xué)天人之未達(dá)。
況某災(zāi)之某應(yīng),是漢儒之謬說。
足未躡于中國,寧知何道之有失。
但見今日之天下,亦豈致災(zāi)之無愆。
彼日本之孽奴,敢抗大明于當(dāng)天。
五載王師于海陲,蓋異乎四夷之來王。
陰蝕乎眾陽之宗災(zāi),豈作于旡妄。
友復(fù)為之難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對是日者,天下之一人,咎豈由于小邦。
余曰:不然。
日所照,皆此道所存。
物咸囿于陰陽,一身各有一乾坤。
今此在座者諸友,亦莫非此理之所聚。
若以人欲滅天理,或為人子無其父。
一身之陰勝一身之陽,一身之日月薄蝕也。
一家之陰勝一家之陽,一家之日月薄蝕也。
不必謂人之微家之小,皆足以致天變。
豈不曰物無巨細(xì),理貫于一。
況乎有臣民社稷而為君,曷不足為感應(yīng)之機(jī)軸。
故春秋之亂賊,不必皆作于宗周。
夫然則今日之是變,寧不為我國家憂也。
東南起橫海之長鯨,西北伏傍狺之老狗。
內(nèi)邦國之空虛,民逆豎之繼誅。
宜君象之告兇,豈天道之可誣。
友曰:天人感應(yīng)之理,謹(jǐn)聞教矣,亦復(fù)有弭災(zāi)之道乎。
余為之申其說曰:天之示災(zāi)之前,人必有召災(zāi)之失。
天之示災(zāi)之后,國必有應(yīng)天之實。
示災(zāi)者乃所以仁愛,故先禍而示警。
人茍能自反而修省,災(zāi)可轉(zhuǎn)為福慶。
枯桑谷于德政,致商宗之永箓。
退熒惑于善言,立宋侯之霸業(yè)。
禍福實自人召,天何愛惡于人哉。
若余徒者,位不在納誨陳善,當(dāng)何修于今日之災(zāi)。
盍復(fù)還其天理,明一身之白日。
過也皆見,改也皆仰。
毋使光明之本體,終為之息滅也哉。
于是乎陳日時而記問答,發(fā)圣人謹(jǐn)災(zāi)之筆也。

觀物賦 明末清初 · 張顯光
理豈難知,一而萬萬而一者。
分而言,道與物物與我也。
合而言,我亦物物亦道也。
人能不局于形氣,眼可通于四方上下。
屹空中之樓閣,挺人豪于聚奎之乾坤。
早從方外而得一圖,庖犧心事兮此焉存。
卦六十四兮圓而方之,宇宙乎其中。
幾年冬不爐夏不扇,縱橫錯綜兮鞭霆駕風(fēng)。
年五十學(xué)盡乎天人之情,欲求己滓兮無可得。
不出乎安樂窩戶庭,悠悠兮天地萬物。
觀夫蒼蒼然者動而圓,日月星辰其斯備。
膴膴然者靜而方,水火土石之攸比。
天以變兮暑寒晝夜,地以化兮雨風(fēng)露?。
爰交感而互應(yīng),物紛紜于九垓。
縱分而性情形體,橫別而飛走草木。
物大小于焉千萬,人賢愚于以兆億。
體備于耳目口鼻,用悉乎氣味聲色。
十與十二相乘而變化,可毫分而縷析。
世皇王帝霸之相承,經(jīng)易書詩春秋之迭作。
應(yīng)之以圣賢才術(shù),盡之以道德功力。
大而元會運世,小而歲月日辰。
迭終始而往來,治亂興亡之可分。
一而二二而四,十六而天地之?dāng)?shù)窮矣。
消而長者天道,因而革者人事。
曰有權(quán)存乎其間,非圣神其孰盡。
于以觀之,物雖微而孰遁。
大自天地,小至毫忽。
近自吾身,遠(yuǎn)至六合。
無非物兮,理在我而無闕。
統(tǒng)言之而曰道,散言之而曰理。
形器之則物也,推步之則數(shù)耳。
會在我而此心,一以貫兮包括。
是堯夫之觀物,其諸異乎眾目。
心與身兮,物與世舉。
觀萬之以一,豈特水鑒。
能一乎物形,玆可以物情之能一。
于是孰天孰地,一方寸兮何古何今。
一胸中兮,無高深其不致。
寧微細(xì)而未稽,觀之兮何為。
反而會諸吾身,性可盡兮命可順,心而仁兮物皆春。
使當(dāng)年獲盡其蘊(yùn)抱,庶見夫內(nèi)圣外王之大業(yè)。
可杜南人之構(gòu)亂,豈有靖康之巨孽。
竟作無名之一公。
吁嗟乎數(shù)耶命耶,觀物只足以為獨樂。
不能使萬物各所,天下一家。
然皇極經(jīng)世之一書,當(dāng)與天地而終始。
因先生而知孔子,因孔子而知伏羲。
又因伏羲而知天地,先天學(xué)發(fā)明于萬世。
鑰實啟于邵子,而今天地昔日之天地。
萬物昔日之萬物,此理之在此心,又何異夫今昔。
知易理為知天,余未暇于數(shù)學(xué)。
萬物靜觀皆自得,程伯子亦有是說。
數(shù)不外乎理中,愿從事于窮格。
物求所以然兮,事求所當(dāng)然。
由是而往兮,可以盡性至命。
道理盡處,數(shù)在其中。
窮神知化,亦何外乎此敬。

空中樓閣賦 明末清初 · 張顯光
卦震上乾下曰大壯,制宮室棟宇之有作。
紛寢殿館舍之迭起,最莫快乎為樓為閣。
然營建不離乎下土,伊四方豈得無限隔。
若有一樓閣兮于空中,孰如其四通八達(dá)。
奇其號而遐想,究厥實于沖漠。
玆非土木金石之為材,亦何用夫刀鉅繩墨。
祥五星之聚奎,天啟運于宋德。
儲精會淑兮,挺生哲人,蓋一世之英特。
氣清質(zhì)粹兮,宇宙擔(dān)當(dāng),心雄志豪兮,天地把握。
幾年冬而不爐夏而不扇,不出戶庭不假蓍龜,止在靜里而做得。
為樓也不樓之樓,為閣也不閣之閣。
其所以為經(jīng)營也,則占太虛而開基,運心匠而辦役。
得成法于先天,契妙機(jī)于羲畫。
宗無極之太極,遂以為其極。
二而四四而八者,即其小成之法也。
六十四三百八十四者,乃其大成之業(yè)也。
際高明博厚之覆載,窮無始無終之區(qū)域。
位乾坤上下以定,門坎離左右斯列。
山澤于是乎通氣,?風(fēng)以時而相薄。
北可以足躡天根,南可以手探月窟。
東西黃道與九行,亦可以通三光之出入。
其所以觀夫物也,則陰陽成象者,日月星辰,剛?cè)岢少|(zhì)者,水火土石。
暑寒晝夜之來往,雨風(fēng)露?之交錯。
物焉而性情形體,匯焉而飛走草木。
目耳鼻口焉我具,色聲氣味焉外觸。
元亨利貞兮在天常道,仁禮義智兮為人懿德。
世變則皇帝王霸,事業(yè)則道德功力。
春夏秋冬兮一歲節(jié)序,易書詩春秋兮斯道機(jī)軸。
近觀則歲月日辰之可分,遠(yuǎn)視則元會運世之包括。
二不得不分為四,四不得不分為八。
用是四八,橫看豎看,大小巨細(xì),孰或逃得。
進(jìn)退存亡,吉兇悔吝,無微無隱,昭在心目。
在理則渾然無眹,為數(shù)則百千萬億。
莫不畢會于達(dá)觀窮視之中焉,有毫毛之掩匿。
此其為樓閣乎宇宙者,乃于空中焉是立。
主人翁居業(yè)則弄丸馀暇,駕風(fēng)鞭霆兮,神游無跡。
官守有山人四事,品題者風(fēng)花雪月。
閒中今古兮,宋代晚日。
醉里乾坤兮,一窩安樂。
胸中造化兮,擊壤吟詠,神鬼情奪。
心上經(jīng)綸兮,皇極經(jīng)世,規(guī)模自別。
獨恨夫世到叔季,既有此不世出之樓閣。
而不得上接乎南薰殿陛,俾作一世之空器,清陰不及乎億兆蒼赤。
如余蒙生,又疑夫樓閣以空中為稱。
其柰平地上人,不階梯難能登躐也。

人皆知有形之險,鮮能知無形之險。
人皆知在外之險,鮮能知在內(nèi)之險。
有形者目可睹耳可聽,引身而避之則可遠(yuǎn)。
在外者彼自彼我自我,用力而拒之則可免。
豈若無形而在內(nèi)者,避無地兮拒難力。
不丈不尋,其深也莫測。
非浪非濤,其變也難捉。
走作則駟馬無及,飛揚則山川莫隔。
不可以高城而囿閉,寧得用鐵索而拘縶。
晦蝕而光明不露,流蕩而端倪孰識。
如煙如霧,掩蔽之而無可隙。
如藤如蔓,纏縛之而無以脫。
奔舟也走馬也,莫容棹兮難施勒。
深坑也大塹也,易為溺兮不可出。
是乃根我形氣,乘我知覺。
由我情意,媒我耳目。
因心而動,感物而發(fā)。
如引如誘,如撗如逐。
雖所感之多端,最可畏者惟色。
其陷人也,先汨其羞惡之端,使我而失正路之脈。
又錮其是非之鑒,使我而眩吉兇之別。
沈淪我正位,左顛而右躓。
壞陷我安宅,上桎而下梏。
至使志氣昏濁,精神耗奪。
如醉如痼,如癡如狂。
耳失其聰,目失其明。
體失其則,心失其靈。
尊不知有君親,大不知有家國。
嚴(yán)不知有天地,明不知有日月。
終必至死亡喪,滅而后已,慘矣人欲之陷溺。
吾不知天壤之間,孰有險于此欲。
巫峽雖能覆舟,天下只一巫峽。
瞿塘雖能溺人,世間只一瞿塘。
近之者能慎則不陷,遠(yuǎn)之者不往則無傷。
惟此欲人人而有之,不溺者幾個男子。
彼愚頑固不足深責(zé),重惜夫達(dá)人正士者,亦或不免于誤此。
鐵石競剛之子卿,何見累于胡娥。
日月爭光之澹庵,又何誤于黎渦。
縱不為大節(jié)之所傷,豈不是平生之一作。
我固知此險之莫險,故見奪而不覺。
訓(xùn)諸詩而示戒,盍后學(xué)之佩服。
嗚呼,莫險者人欲,見溺者我心。
欲不自外,欲自我淫。
防之有道,崇我心德。
志以勝氣,理以制欲。
如其不能,遠(yuǎn)之為得。
茍能好德如好色,又何畏乎此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