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句因包含“終焉”,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終焉
第 40 句因包含“秦皇”,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秦皇
第 63 句因包含“赤子”,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赤子
民巖賦 明 · 李潤慶
 出處:崇德齋先生遺稿卷之二
天壤之間厥險非一,太行孟門呂梁巫峽。
人皆仰兢而俯危,莫不魄喪而膽慄
然其危之有形,或陟嶺而入底。
夫惟丘民之至愚雖賤,忽難得測計。
是曰無形之險,潛乎不睹之際。
豈在山與在水,寓一夫而順戾。
岨矣眾情好惡,寔系天下隆替。
孰自有夫肺腸,謂智詐之可制。
大可見而可畏,患必生于忽易。
明王撫御,懋宣猶而不倚。
辟夷行于下民,剔臲卼安理
二帝泰和,務(wù)順道底平。
既免民于阻饑,又敷教生生。
三后之祇敬,儼臨淵群氓。
一夫不獲,若己推于溝中。
終焉人獲其安措,妥帖無窮。
當(dāng)時之民巖,咸融會無跡。
三宗迪哲不敢緩于勤恤。
是皆謹(jǐn)民之所麗,萬民自歸安宅。
撫民而防胡,異哉秦皇之觸巖。
百關(guān)具發(fā),寧可盡于機(jī)檻
固非天作地設(shè),在吾民方寸巉巖。
滌煩文而除苛,欽大度之維民。
壽國脈于四百,孰不本乎吾仁。
何昧智之拂民,殉好惡一身。
致國勢于累卵,危益危而莫救。
自劉蹶而迄宋,知廢興由民之散聚。
輕徭薄賦,民巖之所以毀也。
政苛刑慘,民巖之所由起也。
其起其毀,升降以之。
要令歡譊,化為謳吟。
寇戎是為赤子,何彼巖之為疵。
噫此民之憂喜,占國勢興衰。
人皆陟險而知慎,胡罔顧于斯。
神明之視民,雖已安而如傷。
丕能諴于小民,惟敬德焉是將。
然懷始而慮終,有賤遠(yuǎn)之深昧。
惟務(wù)仁而務(wù)德,識有望于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