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目空一切  拼音:mù kōng yī qiè
自視甚高,一切都瞧不起?!剁R花緣》第一八回:「誰知腹中雖離淵博尚遠,那目空一切,旁若無人光景,卻處處擺在臉上。」也作「目空四海」、「目空一世」。
分類:目空一切
《漢語大詞典》:目空一世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驕傲自大。 明 焦竑 《李氏〈焚書〉序》:“ 宏甫 快口直腸,目空一世,憤激過甚,不顧人有忤者?!?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 蔣君 麟昌 ,年才十九……目空一世。” 王鵬運 《〈彊邨詞〉序》:“昨 況夔笙 、 況周頤 渡江見訪,出大集共讀之,以目空一世之 況舍之 ,讀至《梅州送春》、《人境廬話舊》諸作,亦復降心低首?!币嘧鳌?目空一切 ”。鏡花緣第五二回:“但他恃著自己學問,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眼內?!?清 洪楝園 《后南柯·釋酗》:“但此女兀傲不羣,目空一切,恐非臣所能駕馭。” 浩然 《艷陽天》第二卷第八十章:“難怪 馬之悅 說他驕傲自滿,目空一切,真是不假!”
《漢語大詞典》:凡有
所有;一切。 魯迅 《墳·人之歷史》:“凡在地球之上,無間有生無生,決無差別,空間凡有,悉歸於一。” 魯迅 《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二》:“還有部《蜀龜鑒》,都是講 張獻忠 禍 蜀 的書,其實是不但 四川 人,而是凡有 中國 人都該翻一下的著作?!?/div>
《國語辭典》:凡百  拼音:fán bǎi
1.總括一切?!对娊?jīng)。小雅。雨無正》:「凡百君子,各敬爾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埂盾髯?。大略》:「以其本知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異理而相守也?!?br />2.無論如何。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乙編。卷三。朱文公帖》:「景陽想已赴省,季章當只在家,凡百必能盡心苦口,切須承稟,不可有違?!埂缎咽酪鼍墏鳌返诰牌呋兀骸改惴舶俚目熘罹?,再別似那一日倚兒不當?shù)?,叫他打個不數(shù)。」
《漢語大詞典》:一是
(1).一概。宋史·選舉志六:“ 度宗 咸淳 六年,命參酌舊制,凡文武官一是以公勤廉恪為主。”
(2).謂一切。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昨得手札,屬治心學,敬悉一是?!?br />(3).猶言統(tǒng)一的標準。宋史·食貨志上一:“時有古今,世有升降,天地生財,其數(shù)有限,國家用財,其端無窮,歸於一是,則‘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之外,無他技也。”明史·刑法志一:“律所不載者,則聽之於敕,故時輕時重,無一是之歸?!?br />(4).全憑。儒林外史第十回:“央媒拜允,一是二位老爺揀擇。”
《漢語大詞典》:百爾(百爾)
(1).猶言諸位。亦指在位者。《詩·邶風·雄雉》:“百爾君子,不知德行?!?明 方孝孺 《白鹿洞規(guī)贊》:“百爾君子,公言是諏?!?明 湯顯祖 《感宦籍賦》:“謂周行其必先,視百爾而豈后?!?br />(2).一切;所有。 宋 李覯 《袁州學記》:“百爾器備,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漢語大詞典》:諸凡(諸凡)
所有;一切。 前蜀 貫休 《上留田》詩:“我欲使諸凡鳥雀,盡變?yōu)辁W鴒;我欲使諸凡草木,盡變?yōu)?田 荊?!?清 朱之瑜 《中原陽九述略·虜害十條》:“諸凡所為,何慘刻之甚!”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諸凡事物,無不質化?!?/div>
分類:所有一切
《漢語大詞典》:壹切
(1).一切;全部。漢書·趙廣漢傳:“壹切治理,威名流聞,及 匈奴 降者言 匈奴 中皆聞 廣漢 。” 顏師古 注:“言諸事皆治理也?!?br />(2).暫時;權宜。漢書·張敞傳:“ 敞 辭之官,自請治劇郡非賞罰無以勸善懲惡,吏追捕有功效者,愿得壹切比 三輔 尤異?!?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壹切,權時也。” 晉 傅玄 《傅子·檢商賈》:“及 秦 亂四民而廢常賤,競逐末利而棄本業(yè),茍合壹切之風起矣?!?span id="dkz1996"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元帝竟寧元年》:“臣恐議者不深慮其終始,欲以壹切省繇戍,十年之外,百歲之內,卒有他變,障塞破壞,亭隧滅絶,當更發(fā)屯繕治,累歲之功不可卒復?!?胡三省 注:“ 師古 曰:‘壹切者,權時之事,非經(jīng)常也。猶如以刀切物,茍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明 歸有光 《策問》之十二:“夫不遵奉典憲,而徒取壹切,以務聲名,豈國家所以任屬長吏之意!”
《國語辭典》:諸馀(諸餘)  拼音:zhū yú
1.一切、種種。《董西廂》卷五:「好多嬌媚諸馀美,遂對月微吟,各有相憐意?!乖?。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他諸馀可愛,所事兒相投?!挂沧鳌竸e馀」。
2.其他?!稘h書。卷六六。劉屈氂傳》:「使內郡自省作車」句下唐。顏師古。注:「今郡自省減諸馀功用而作車也?!?/div>
一切
【佛學大辭典】
(術語)該羅事物之稱。玄應音義曰:「說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義,故切宜從十。說文,十謂數(shù)之具,從七者俗也?!故酚浽唬骸赋加^諸候王邸第百馀,皆高祖一切功臣?!雇麟[曰:「此一切,猶一例,同時也,非如他一切,訓權時也。」勝鬘經(jīng)寶窟中末曰:「一切止是該羅之名?!狗ㄔ分榱侄嗽唬骸敢灰云占盀檠裕幸员M際為語?!篃o量壽經(jīng)慧遠疏上曰:「舉一名馀,故云一切。」智度論三十曰:「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一、實一切?!?br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一,是普及之言;切,是盡際之語。又云:究竟非二名一,其性廣博名切,故名一切。
一切無障礙
【佛學大辭典】
(雜語)言通達一切而無不及也。法華經(jīng)神力品曰:「能持此經(jīng)者,于諸法之義,名字及言辭,樂說無窮盡,如風于空中,一切無障礙?!?/div>
一切一心識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名乾栗陀耶。十識之一。(參見:識)
一切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名一切萬法,一切諸法。為總該萬有之稱。智度論二曰:「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己攝一切法。」梵Sarva-dharma。
【佛學常見辭匯】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論說:「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div>
一切法高王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佛說一切法高王經(jīng)。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一卷。
一切法義王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切高王經(jīng)之異名。
一切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對于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總義,則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雇怯髌吩唬骸笧榉鹨磺兄?,當發(fā)大精進?!谷释踅?jīng)下曰:「滿足無漏界,常凈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怪姓撌杈拍┰唬骸钢磺蟹?,名一切智?!谷A嚴經(jīng)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論云:如函大蓋亦大,還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是故如來名一切智?!勾问緞e義,則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華經(jīng)義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種種相,故名一切種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謂空智也?!怪嵌日摱咴唬骸刚撘磺蟹N智之差別,有人言無差別,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種智。有人言:總相是一切,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勾蟪肆x章十曰:「舉六種之差別,又以名聲聞緣覺之智?!怪嵌日摱咴唬骸负笃分蟹鹫f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br />【佛學常見辭匯】
三智之一。(參見:三智)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數(shù)】
謂于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數(shù)】
謂于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三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智度論所說:一、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也。知一切法之總相者??傁嗉纯障嘁?。二、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三、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天臺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諦之觀智。然三智就人分別,雖如上各別,而就法之勝劣分別之,則以上兼下,于一切種智中容馀二智,猶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止觀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儀集注下曰:「三智圓明,五眼洞照?!褂?,一、世間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別種種,執(zhí)著有無,不能出離世間,故名。二、出世間智,是聲聞緣覺二乘之智也。發(fā)無漏智,照偏真之四諦,能出離世間,故名。三、出世間上上智,是佛菩薩之智也。觀察一切諸法之實相,能得妙覺,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說見楞伽經(jīng)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字部三智)
【佛學常見辭匯】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智者:
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總相者,總相即空相也。
二、道種智 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
三、一切種智 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
【三藏法數(shù)】
(出觀音玄義)
〔一、一切智〕,謂于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二、道種智〕,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fā)起眾生一切善種,是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
〔三、一切種智〕,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諸佛之道法也;一切種者,一切眾生之因種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楞伽經(jīng))
〔一、世間智〕,謂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種種分別,執(zhí)著有無,而不能出離世間,是名世間智。
〔二、出世間智〕,謂聲聞、緣覺之智也。聲聞、緣覺以一切智,修四諦行,而能出離世間,是名出世間智。(一切智者,謂一切諸法皆能了達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三、出世間上上智〕,謂佛、菩薩之智也。由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之相,不生不滅,得如來地,超出聲聞、緣覺之智,是名出世間上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