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三百矛
【佛學大辭典】
(雜名)猶言三十棒也。指數(shù)多而云。雜阿含經(jīng)十四曰:「彼王治罪,劙以三百矛?!硅缶W(wǎng)經(jīng)下曰:「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時,如三百矛刺心?!鼓鶚劷?jīng)十一曰:「我寧以身受三百矛,終不敢以毀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床臥具?!?/div>
三百會
【佛學大辭典】
(雜語)(參見:三百六十會)
三百由旬
【佛學大辭典】
(雜語)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說,有導師欲率眾越五百由旬之險難至寶處,恐眾疲倦而還,遂方便于三百由旬之中途作一城,暫為止息。三百由旬者為超三界,譬小乘之有涅槃。文句七曰:「三界果報處為三百?!?/div>
三百五十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與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百六十會
【佛學大辭典】
(雜語)或曰三百會,禪家諸師言佛于一代中說會多之套語也。非有經(jīng)論之典據(jù)。碧巖十四則評唱曰:「釋迦老子四十九年住世,三十六十會開談頓漸權(quán)實,謂之一代時教?!贯岄T正統(tǒng)曰:「金口宣揚五十年正教,阿難結(jié)集三百會之真詮。」
三百四十一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與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百四十八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比丘尼之戒數(shù)也。常舉大數(shù)。謂之五百戒,(參見: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弓嬬蟊緲I(yè)經(jīng)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剐?yīng)音義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jīng)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刮褰?,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lǐng)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寡a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lǐng)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guān)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