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36
詞典
2
分類詞匯
5
佛典
29
分類詞匯
化身
三身
報身
丈六金身
毗盧遮那
《國語辭典》:
化身
拼音:
huà shēn
1.佛、菩薩為教化眾生而顯現(xiàn)的生命形態(tài);亦指人或事物所轉(zhuǎn)化的種種形象。《西游記》第一七回:「爾時菩薩乃以廣大慈悲,無邊法力,億萬化身,以心會意,以意會身,恍惚之間,變作凌虛仙子。」《西游記》第二五回:「卻又打我的化身,所以我真身打噤。」
2.抽象觀念的具體形象。如:「他經(jīng)常仗義執(zhí)言,為民發(fā)聲,可以說是正義的化身?!埂独蠚堄斡洝返谝灰换兀骸溉缬幸粋€上帝,則一定有一個『勢力尊者』,要知道上帝同阿修羅都是『勢力尊者』的化身?!?br />3.變換身形。如:「孫悟空擁有七十二種變化的法力,能化身為各種人物?!?/div>
分類:
化身
抽象
形體
三身
體變
觀念
變換
具體
體形
轉(zhuǎn)化
形象
菩薩
種種
化度
眾生
《國語辭典》:
三身
拼音:
sān shēn
佛教用語。大乘佛教謂佛身有法身、報身和化身三種。法身指一切現(xiàn)象的真實性,也稱為「自性身」。報身指佛凈土世界中的佛身,也稱為「食身」、「受用身」、「應(yīng)身」。化身為教化利益凡夫眾生而現(xiàn)出的形象,如釋迦牟尼佛,也稱為「變化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依世俗諦隨機(jī)所現(xiàn)說有三身,法身空理,報身空智,利物所現(xiàn)名變化身?!?/div>
分類:
佛教語
海外
外有
國人
一首
指法
三身
法身
化身
應(yīng)身
《漢語大詞典》:
報身(報身)
佛教語。三身之一。指以法身為因,經(jīng)過修習(xí)而獲得佛果之身。 唐
白居易
《唐江州興果寺律大德湊公塔偈銘》
:“師既疾亟,四大將壞,無戀著念,無厭離想??ぬ?、門弟子進(jìn)醫(yī)饋藥者數(shù)四,師頷之云:‘報身非病,焉用是為?’言訖,趺坐,恬然就化?!?宋
蘇軾
《東坡志林·讀〈壇經(jīng)〉》
:“試以喻眼:見是法身,能見是報身,所見是化身。何謂見是法身?眼之見性,非有非無。無眼之人,不免見黑,眼枯睛亡,見性不滅?!?/div>
分類:
佛教語
三身
法身
為因
修習(xí)
獲得
佛果
《國語辭典》:
丈六金身
拼音:
zhàng liù jīn shēn
佛像。
分類:
三身
其高
一丈
丈六
六尺
《國語辭典》:
毗盧遮那(毗盧遮那)
拼音:
pí lú zhē nà
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但由于對譯名了解的分歧,所以有不同的解釋。華嚴(yán)宗和密宗同樣認(rèn)為,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只是音譯全稱和略稱的差別。華嚴(yán)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而密宗以是法身。天臺宗和法相宗則將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分開。天臺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的法身,盧舍那是報身;法相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百性身,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受用身。也譯作「遍一切處」、「大日」、「盧舍那」、「光明遍照」、「遮那」。
分類:
毗盧遮那
釋迦牟尼
三身
譯名
了解
分歧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