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字類編》:兩池(兩池)
唐書食貨志:蒲州安邑解縣有池五,總曰兩池。歲得鹽萬斛,以供京師。
又韓約傳:韓約,朗州武陵人,本名重華,志勇決,略涉書,有吏干,歷兩池榷鹽使,虔州刺史。
又田令孜傳:令孜白以兩鹽池歸鹽鐵使,即自兼兩池榷鹽使。又元史天文志:圭表以石為之,長一百二十八尺,廣四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座高二尺六寸。南北兩端為池,圓徑一尺五寸,深二寸。自表北一尺,與表梁中心上下相直。外一百二十尺,中心廣四寸,兩旁各一寸,畫為尺寸分,以達(dá)百端。兩旁相去一寸為水渠,深廣各一寸,與南北兩池相灌通以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