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74,分132頁顯示  上一頁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兩闕
兩船
兩雌
兩眥
兩致
兩預(yù)
兩獻
兩村
兩營
兩泉
兩渠
兩枚
兩狼
兩解
兩坊
《駢字類編》:兩闕(兩闕)
宋書符瑞志:當(dāng)涂高者,魏也。魏者,象魏兩闕之名,當(dāng)?shù)蓝叽笳咭病N寒?dāng)代漢。 趙冬曦三門賦:闊兮若橫兩闕于江上,岌乎若棱三山于海中。
《駢字類編》:兩船(兩船)
漢書溝洫志:以竹落長四丈,大九圍,盛以小石,兩船夾載而下之。 楊萬里船過靈州詩:洲觜兩船歸別港,岸頭苑屋出疏籬。
分類:兩船
《駢字類編》:兩雌(兩雌)
唐 李白 雉朝飛 麥隴青青三月時,白雉朝飛挾兩雌。
《駢字類編》:兩眥(兩眥)
宋 張耒 敘十五日事 強驅(qū)睡味誰不仁,漠漠黑甜留兩眥。
《駢字類編》:兩致(兩致)
魏書高祐傳:左氏屬詞比事,兩致并書,可謂存史意而非全史體。 釋名:納,弭也。弭弭兩致之言也。陸機文賦:極無兩致,盡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駢字類編》:兩預(yù)(兩預(yù))
宋史選舉志見一補下。
《漢語大詞典》:兩獻(兩獻)
西漢 河間獻王 劉德 和 東漢 沛獻王 劉輔 的合稱。晉書·文六王傳論:“ 齊王 以兩 獻 之親,弘二 南 之化?!?span id="lnsxz0v" class="book">《宋書·臨川烈武王劉道規(guī)傳》:“王神謨獨運,靈武宏發(fā)……固已化被 江 漢 ,勛高 微 管 ,遠(yuǎn)猷侔於二 南 ,英雄邁於兩 獻 者矣?!?/div>
分類:河間獻王
《駢字類編》:兩村(兩村)
唐 徐夤 酒醒 天暖天寒三月暮,溪南溪北兩村名。
《駢字類編》:兩營(兩營)
后漢書皇甫規(guī)傳:愿假臣兩營二郡屯列坐食之兵五千,出其不意。注:兩營,謂馬賢及趙沖等。二郡,安定、隴西也。
《駢字類編》:兩泉(兩泉)
蘇軾泂酌亭詩:泂酌兩泉,挹彼注茲。一瓶之中,有澠有淄。
《駢字類編》:兩渠(兩渠)
漢書溝洫志:自鄭國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歲。而兒寬奏請穿鑿六輔渠。后十六歲。大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fù)奏穿渠,名曰白渠。民歌之曰:田于何所,池湯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shù)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饒也。 唐書突厥傳:今潼關(guān)之西,隴山之東,鄜坊之南,終南之北,十馀州之地,已數(shù)十萬家。吐蕃綿力薄,材食鮮,藝掘不及中國遠(yuǎn)甚。誠能復(fù)兩渠之饒,誘農(nóng)夫趣耕,擇險要,繕城壘,屯田蓄力,河隴可復(fù),豈唯自守而已。
《駢字類編》:兩枚(兩枚)
考工記梓人:注見上。書大禹謨:卜不習(xí)吉。傳正義云:周禮有銜枚氏所銜之物,狀如箸。今人數(shù)物云一枚兩枚,則枚是籌之名也。枚卜,謂人人以次歷申卜之,似若枚數(shù)然。
分類:兩枚
《駢字類編》:兩狼(兩狼)
唐 杜甫 遣興五首 其二 歸來懸兩狼,門戶有旌節(jié)。
《駢字類編》:兩解(兩解)
詩序:哀窈窕。箋,哀蓋字之誤也,當(dāng)為衷。疏:論語云: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注云:哀世夫婦不得此人,不為減傷其哀。此以愛為衷,彼仍以哀為義者,鄭答劉琰云:論語注人間行久,義或宜然,故不復(fù)定,以遺后說。是鄭以為疑,故兩解之也。書召誥小序疏:按左傳王孫滿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然則九牧貢金為鼎,故稱九鼎,其實一鼎。按,戰(zhàn)國策:顏率說齊王云:昔武王克啇,遷九鼎,鼎用九萬人。則以為其鼎有九。但游說之辭,事多虛誕,不可信用。然鼎之上備載九州山川異物,亦又可疑,未知孰是,故兩解之。 禮記月令:司徒搢撲,北面誓之。疏:熊氏以為此文載旌旐,故解為中秋治兵。大司馬有群吏聽誓,故引此司徒北面以誓,證為中冬兩解,其義俱得通也。
《駢字類編》:兩坊(兩坊)
唐書溫造傳:聞元和、長慶時,中丞呵止不半坊。今乃至兩坊,謂之籠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