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551,分104頁顯示  上一頁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兩言
兩曜
兩回
兩角
兩湖
兩高
兩旁
兩句
兩龍
兩經(jīng)
兩分
兩觀
兩雄
得兩
十兩
《國語辭典》:兩言(兩言)  拼音:liǎng yán
三言兩語,簡單的幾句話。《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
分類:少量
《國語辭典》:兩曜(兩曜)  拼音:liǎng yào
日與月。唐。張說〈東都酺宴〉詩:「二天資廣運(yùn),兩曜益齊明。」《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勞航芥素來聽見人說安紹山忠肝義膽,足與兩曜爭輝。」
《駢字類編》:兩回(兩回)
回同。漢書張騫傳:伐宛再反,凡四歲而得罷焉。再反,猶今言兩回。 白居易九日寄微之詩:吳地兩回逄九月,越州四度見重陽。徐凝八月九月望夕雨詩:八月繁云連九月,兩回三五晦漫漫。
《駢字類編》:兩角(兩角)
唐 韓愈 崔十六少府?dāng)z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 捧書隨諸兄,累累兩角丱。
分類:兩角
《國語辭典》:兩湖(兩湖)  拼音:liǎng hú
地理上對中國湖南和湖北兩省的合稱。
分類:湖北湖南
《駢字類編》:兩高(兩高)
漢書嚴(yán)延年傳:大姓西高氏、東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與牾。咸曰:寧負(fù)二千石,無負(fù)豪大家。賓客放為盜,賊發(fā)輒入高氏,吏不敢。追,浸浸日多,道路張弓拔刃,然后敢行。其亂如此。延年至,遣掾蠡吾趙繡按高氏,得其死罪。繡見延年新將,心內(nèi)懼,即為兩劾,欲先白其輕者,觀延年意,怒乃,出其,重劾。延年已知其如此矣。趙掾至,果白其輕者。延年索懷中,得重劾,即收送獄。夜入,晨將至市,論殺之。先所按者死,吏皆股弁。更遣吏分考兩高,窮竟其奸,誅殺各數(shù)十人,郡中震恐。
《國語辭典》:兩旁(兩旁)  拼音:liǎng páng
左右兩邊、兩側(cè)。如:「通往海邊的那條大道,兩旁皆是整齊的椰子樹?!顾?。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般載雜賣》:「又有獨輪車,前后二人把駕,兩旁兩人扶拐,前有驢拽,謂之『串車』,以不用耳子轉(zhuǎn)輪也?!?/div>
《漢語大詞典》:兩龍(兩龍)
喻指兩個豪杰。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陳勝 項梁 之起,少年或謂 越 曰:‘諸豪杰相立畔 秦 , 仲 可以來,亦效之?!?彭越 曰:‘兩龍方鬭,且待之。’” 唐 王無競 《北使長城》詩:“胡塵未北滅, 楚 兵遽東起。六國復(fù)囂囂,兩龍鬭觺觺?!?/div>
分類:兩龍豪杰
《駢字類編》:兩經(jīng)(兩經(jīng))
唐 楊巨源 送司徒童子 兩經(jīng)在口知名小,百拜垂髫稟氣殊。
《駢字類編》:兩分(兩分)
齊書禮志:謝墨濟(jì)議:夫喪禮一制,限節(jié)兩分,虞祔追亡之情,小祥抑存之禮,斯蓋至愛可申,極痛宜屈耳。動呂覽:周有申喜者,亡其母,聞乞人歌于門下,而悲之于顏色,謂門者內(nèi)乞人之歌者,自覺而問焉,曰:何故而乞?與之語,蓋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若草莽之有華實也,若樹木之有根心也,雖異處而相通,隱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神出于忠而應(yīng)乎心,兩精相得,豈待言哉。江水經(jīng):江水又過江陵縣南,注:縣江有洲,號曰枝回洲。 水,自此兩分而為南北江。又應(yīng)水出邵陵縣,東南流注于湘,其水濁,楊清汛濁水色兩分。 庾信同盧記室從軍詩:冠陣先中斷,妖營即兩分。劉言史弼公院問病詩,見一頭下。
《漢語大詞典》:兩觀(兩觀)
(1).宮門前兩邊的望樓。左傳·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zāi)?!?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漢書·董仲舒?zhèn)鳌?/a>:“及至 周 室,設(shè)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陳於庭,而頌聲興?!?晉 崔豹 古今注·都邑:“闕,觀也。古每門樹兩觀於前,所以標(biāo)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yuǎn)觀,故謂之觀。” 唐 儲光羲 《貽劉高士別》詩:“壯哉麗百常,美矣崇兩觀?!?br />(2).特指 春秋 魯 闕, 孔子 誅 少正卯 之處。《孔子家語·始誅》:“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 少正卯 ,戮之于兩觀之下?!?span id="bcw8hyr" class="book">《舊唐書·李義府傳》:“ 仲尼 為 魯 司寇七日,誅 少正卯 於兩觀之下; 義方 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姦邪於雙闕之前,實以為愧?!?金 元好問 《曲阜紀(jì)行》詩之六:“兩觀餘坡陀,萬世示頑獷?!?br />(3).借指行刑正法之所。 宋 李綱 《上淵圣皇帝實封言事奏狀》:“罪實比於四兇,誅宜行於兩觀。”
《漢語大詞典》:兩雄(兩雄)
(1).兩個強(qiáng)有力者。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且兩雄不俱立, 楚 漢 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nèi)搖蕩,農(nóng)夫釋耒,工女下機(jī),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漢書·南粵傳》:“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并世?!?span id="qixq2kd" class="book">《晉書·盧志傳》:“ 志 聞兩雄不俱處,功名不并立?!?br />(2).兩者一起強(qiáng)大。史記·孟嘗君列傳:“夫 秦 齊 雄雌之國, 秦 強(qiáng)則 齊 弱矣,此勢不兩雄。”
《駢字類編》:得兩(得兩)
晉書張華傳: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dá)象緯,乃要煥宿,登樓仰觀。煥:曰:寶劍之精,上徹于天耳。華因問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bǔ)煥為豐城令。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馀,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蛑^煥曰:得兩送一,張公豈可欺乎?煥曰:靈異之物,終當(dāng)化去,不永為人服也。
《駢字類編》:十兩
唐 白居易 能無愧 十兩新綿褐,披行暖似春。
分類:十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