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詩》、《書》、《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quán)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宋史》卷三二七有傳?!⊥醢彩姡腥竞驮娂畋谧⒈緝蓚€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許安世(一○四一~一○八四),字少張,襄邑(今河南睢縣)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宋歷科狀元錄》卷四)。調(diào)鄆州觀察推官。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召為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一)。八年,出簽書濠州判官廳公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四二)。元豐三年(一○八○)為梓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同上書職官六六之一三)。七年,卒于黃州(《宋歷科狀元錄》卷四),年四十四?!端卧獙W案補遺》卷九八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二四○八
許安世(一○四七——一○八三),字少張,拯子,襄邑(今河南睢縣)人。治平四年進士第一。熙寧初權(quán)鄆州觀察推官,五年為著作佐郎,遷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公事,七年權(quán)檢正中書禮房公事,八年簽書濠州軍事判官。元豐中為梓州路判官。六年卒,年三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二三一、二五七、二六六,《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四二、六六之一三,《東軒筆錄》卷一四,《宋朝事實類苑》卷四九,陸佃《許侯墓志銘》(載《陶山集》卷一四),《宋歷科狀元錄》卷四。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棣州人,字仲禮。仁宗慶歷間進士。通判恩州,減釋死囚罪。判乾寧軍,筑滄州河堤數(shù)十里,自是州無水害。歷任知常州、兩浙提刑、河水轉(zhuǎn)運副使、倉部郎中。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傳正。吳充子。以蔭入仕。哲宗元祐三年為禮部員外郎,擢右司諫,累除中書舍人,以草蘇轍罷知汝州詔制,不中帝意,降為起居舍人。紹圣四年坐附會元祐黨人,責守濮州團練副使、連州安置?;兆诔鐚幵耆朦h籍。全宋文·卷二六三六
吳安詩,字傳正,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充長子。以蔭補官,歷校書郎。元祐元年除禮部員外郎。四年擢右司諫,遷天章閣待制兼侍講,改直集賢院。尋除中書舍人,嘗與蘇軾等人校正《陸宣公奏議》進呈。紹圣初以草蘇轍罷知汝州制詞不中帝意,降為起居舍人。四年責授濮州團練副使,連州安置。崇寧初入黨籍。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九、職官六七之一六、職官六七之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二、四二四、四三四,《宋史翼》卷六,《宋史》卷三一二《吳充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69—1128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元禮。劉安節(jié)從弟。哲宗紹圣四年進士。與安節(jié)時稱二劉,為鄉(xiāng)里所推。累官侍御史,上疏直言宰相蔡京罪數(shù)十條,又與中丞石公弼共劾之,京罷相。遷右諫議大夫,知婺州?;兆谛统踔率?。有《劉給諫集》。全宋詩
劉安上(一○六九~一一二八),字元禮,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少以文行知名,與從兄劉安節(jié)并稱“二劉”。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調(diào)錢塘尉,遷縉云令,登州教授。徽宗大觀元年(一一○七),除提舉兩浙學事,召對,留為監(jiān)察御史。二年,遷侍御史。三年,遷諫議大夫。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中書舍人召。三年,除給事中。時蔡京復相,力請外任,歷知壽、婺、邢、壽春、舒等州府。宣和七年(一一二五)提舉南京鴻慶宮。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致仕。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六十。有詩五百篇,制誥雜文三十卷,已佚。寧宗嘉定中知溫州留元剛收集遺文刻《二劉文集》,中有《劉給事文集》五卷。事見本集附錄薛嘉言所撰行狀、《宋元學案》卷三二?!采显姡栽U氏知不足齋藏朱彝尊跋鈔本《劉給事文集》(藏上海圖書館)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原劉氏嘉業(yè)堂藏孫衣言校并題記鈔本(簡稱鈔本,藏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清光緒瑞安孫氏《永嘉叢書》所收同治十二年孫詒讓校并記武昌書局刻本(簡稱永嘉本)。新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九六五
劉安上(一○六九——一一二八),字元禮,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少與從兄安節(jié)俱師事程頤,以學行為鄉(xiāng)里所推。登紹圣四年進士第,調(diào)杭州錢塘尉,遷處州縉云縣令,除登州州學教授。大觀初,除提舉兩浙學事,未行,留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侍御史、諫議大夫。丁母憂離任。政和初以中書舍人召,踰年除給事中。力請外任,除徽猷閣待制知壽州,后歷知邢州、壽春府、舒州,所至皆有惠政。宣和初致仕,建炎二年卒,享年六十。著有詩五百篇、制誥雜文三十卷,藏于家。見《劉給諫集》附錄薛嘉言所撰《行狀》。
人物簡介
【生卒】:1074—1138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康侯。胡淵子。哲宗紹圣四年進士。歷太學博士、提舉湖南、成都學事,以不肯阿附,為蔡京、耿南仲所惡。高宗即位,為給事中、中書舍人,上《時政論》二十一篇,力陳恢復方略。旋以疾求去,不允,除兼侍讀,專講《春秋》。后因反對重用朱勝非去職,提舉宮觀。卒謚文定。有《春秋傳》、《資治通鑒舉要補遺》等。全宋詩
胡安國(一○七四~一一三八),字康侯,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寅父。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除江陵府學教授,為太學博士?;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通判成德軍。政和元年(一一一一),提舉成都府路學事。宣和元年(一一一九),提舉江南東路學事。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中書舍人,以右文殿修撰知通州。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除給事中。五年,提舉江州太平觀。八年,卒,年六十五。謚文定。有《春秋傳》傳世。文集十五卷、《資治通鑒法要補遺》一百卷,皆已佚。事見《斐然集》卷二五《先公行狀》,《宋史》卷四三五有傳。今錄詩二十二首。全宋文·卷三一四六
胡安國(一○七四——一一三八),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年二十四中紹圣四年進士,哲宗親擢第三。為太學博士,足不躡權(quán)門。提舉湖南學事,除通判成德軍。政和元年,除提舉成都學事。父沒終喪,稱疾不仕。除屯田郎、太常少卿、起居郎,皆辭。朝旨屢趣行,除中書舍人,賜三品服。出為右文殿修撰、知通州。紹興元年,除給事中,尋兼侍讀。落職提舉仙都觀。五年,除徽猷閣待制、知永州,辭。提舉江州太平觀,令纂修所著《春秋傳》(存)。除知永州,辭,復提舉江州太平觀,進寶文閣直學士。八年四月卒,年六十五。詔贈四官,謚曰文定。著有文集十五卷,《資治通鑒舉要補遺》一百卷。見胡寅《先公行狀》(《斐然集》卷二五),《宋史》卷四三五本傳。
人物簡介
蔡安持,字資中,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宋代分冊)。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為右通直郎(《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九之二○)?;兆谡驮辏ㄒ灰灰灰唬榘l(fā)運副使(同上書職官四二之三五)。重和元年(一一一八)官兵部侍郎時以事降官(同上書職官六九之二)。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二八六三
蔡安持(?——一一二四),字資中,應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哲宗紹圣初為右通直郎。徽宗時官兩浙提點刑獄。政和初為江淮發(fā)運副使。四年,為河南尹,尋除跡古殿直學士。七年,遷工部侍郎,換刑部,進兵部。官終龍圖閣學士、光祿大夫。宣和六年四月卒。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九之二○、職官四二之三五、職官四二之三六、職官六一之三四、職官六九之二、儀制一一之九,《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二。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福州長樂人,字民瞻?;兆诖笥^四年及第授官。累官至廣東路經(jīng)略使。劾丞相汪伯彥、黃潛善誤國,不聽。以直龍圖閣知福州,旋落職奉祠歸。
人物簡介
【生卒】:1094—1170 【介紹】: 宋歙州休寧人,字彥亨。徽宗宣和六年進士。調(diào)洪州新建縣主簿。高宗紹興初遷殿中侍御史。秦檜兄秦梓附梁師成,安節(jié)劾之,梓罷,檜銜之,遂不出十八年。檜死,起知嚴州,累遷兵部侍郎,權(quán)吏部尚書兼侍讀。以敷文閣學士致仕。有《周易解》、奏議表疏及文集。全宋文·卷四○七○
金安節(jié)(一○九四——一一七○),字彥亨,歙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宣和六年進士,調(diào)洪州新建縣主簿。紹興初,除司農(nóng)丞,又遷殿中侍御史。劾秦檜兄梓附麗梁師成,檜銜之。去官不出凡十八年。檜死,起知嚴州,除浙西提刑。歷官大理卿、宗正少卿、禮部侍郎。孝宗即位,拜兵部侍郎,官至權(quán)吏部尚書兼侍讀,以敷文閣學士致仕。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議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六有傳,又見其子金文剛所作《金公家傳》(《新安文獻志》卷七三)。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處州麗水人,字鎮(zhèn)卿?;兆谛统跆珜W進士。累遷考功郎官。以太常少卿使金,被金人拘留,不屈。欽宗靖康初遣還。后知袁州卒。
人物簡介
林安宅(一○九九——一一八一)字居仁,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敷之從子。建炎二年進士。紹興中知新昌縣,轉(zhuǎn)建州觀察推官,尋通判漳州。二十八年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歷江南西路、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三十二年改戶部郎中。隆興元年知臨安府。乾道元年為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二年同知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淳熙中以端明殿學士奉祠。八年卒,年八十三,積階至正奉大夫。見《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二之五三、職官七八之五一、選舉三四之一二、食貨六三之一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一七九、一九八,《宋史》卷三七三《洪皓傳》,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二。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饒州樂平人,字彥成。登進士第。知弋陽縣,以張浚薦知滁州,并有能聲。改京西漕,言事忤時相,被貶官。復起知吉州,治行稱最。累官直敷文閣、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提領營田事。全宋文·卷四二五四
魏安行,字彥成,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宣和六年第進士,紹興初以左從事郎知弋陽縣。二十年,知滁州。代還,擢京西運判,兼提刑、提舉常平茶鹽等事。在任時梓行程瑀《論語解》,秦檜疑其議己,因編管于欽州。二十八年,起知吉州,遷戶部員外郎,直敷文閣,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兼淮南東路提刑。三十年,知揚州,改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三十二年,任江淮荊浙福建廣南路提點坑冶鑄錢事。隆興間任江西轉(zhuǎn)運副使。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一六三、一七九、一八三、一八四、一八五,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四九,雍正《廣東通志》卷四三。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208 【介紹】: 宋江陵人,字平父。孝宗淳熙二年進士。除秘書正字,光宗以疾不過重華宮,上書言之,遷校書郎。寧宗即位,應詔言應省減養(yǎng)兵及宮掖之費。慶元間,率館職上書請留朱熹,被劾,以偽黨罷。開禧間,復起知鄂州,遷戶部員外郎、湖廣總領。后以直龍圖閣為湖南轉(zhuǎn)運判官,尋因用臺章奪職。有《易玩辭》、《項氏家說》、《平庵悔稿》。全宋詩
項安世(一一二九~一二○八)(生年據(jù)本集卷四《內(nèi)子生日(戊申)》“居士新年六秩來”推定),字平甫,號平庵,其先括蒼(今浙江麗水)人,后家江陵(今屬湖北)。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士,調(diào)紹興府教授。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除秘書省正字,五年,為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池州(同上書卷八),移通判重慶府。入慶元黨籍,還江陵家居。開禧二年(一二○六)起知鄂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二二),遷戶部員外郎、湖廣總領。三年權(quán)安撫使(同上書職官七四之二五),以事免。起為湖南轉(zhuǎn)運判官,未上,用臺章奪職而罷。嘉定元年卒。有《易玩辭》、《項氏家說》、《平庵悔稿》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七有傳?!№棸彩涝姡浴锻鹞瘎e藏》本《平庵悔稿》十二卷為底本。校以清吳長元鈔本(簡稱吳鈔本,藏北京圖書館)。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三卷。全宋文·卷六三六三
項安世(一一二九——一二○八),字平父,號平庵,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淳熙二年進士,召試,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以偽黨罷。開禧用兵,起知鄂州,除戶部員外郎,湖廣總領。權(quán)京西宣撫使,升太府卿,坐免。復以直龍圖閣為湖南運判,以臺章奪職。嘉定元年卒。著有《周易玩辭》十六卷(存)、《項氏家說》十卷(存)以及《平庵悔稿》(今存輯本十五卷)等。見本集卷四《內(nèi)子生日》,《宋史》卷三九七《項安世傳》、卷二○八《藝文志》,《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