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8—1093 【介紹】: 宋閬州新井人,字傳正。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熙寧初,為著作佐郎。助呂惠卿制手實法,累遷知制誥。同修兩朝國史,擢翰林學士。元豐五年,拜尚書左丞,以荒于酒色及繕治府舍過制,罷知汝州,徙亳、杭、鄆三州。因濫用酷刑被劾,奪職知虢州。后還職歷知大名府。性奢侈,宴飲無度,為時議所貶。
全宋詩
蒲宗孟,字傳正,閬州新井(今四川南部西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郡齋讀書志》卷一九《蒲左丞集》),調夔州觀察推官。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召試學士院,為館閣校勘。六年,進集賢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誥,轉翰林學士兼侍讀。元豐六年(一○八三),出知汝州,加資政殿學士,徙亳、揚、杭、鄆州。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御史劾在鄆為政慘酷,奪職知虢州(同上書卷四二七)。五年,復職知河中。七年,移知永興軍(同上書卷四七一),旋知大名府。以疾求河中,既至,卒,年六十六。謚恭敏(《揮麈錄》后錄卷五)。有文集、奏議七十卷(《宋史·藝文志》),并集宋齊以后錢塘詩三千馀首為三十卷(《乾道臨安志》卷三),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一六二九
蒲宗孟(一○二八——一○九三),字傳正,閬州新井(今四川南部縣西)人,師道子。皇祐五年第進士,調夔州觀察推官。熙寧三年,召試學士院,以為館閣???、中書檢正官,進集賢校理。七年,奉命察訪荊湖兩路,奏罷辰、沅役錢及湖南丁賦,助呂惠卿制手實法。九年,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誥。神宗稱其史才,命同修仁、英兩朝國史,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元豐五年,拜尚書左丞。次年罷知汝州。加資政殿學士,歷知亳、杭、鄆三州、河中府。御史劾其慘酷,奪職知虢州。后復職知河中、永興、大名。元祐八年卒,年六十六,謚恭敏。有文集五十卷、奏議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9—1090 【介紹】: 宋萊州膠水人,字仲遠。蔡齊侄。第進士。歷官拜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轉運使,進龍圖閣直學士。王韶進師河州被困,延慶檄兵赴救,除攝熙帥。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再徙渭州。以通兵法為神宗所善,召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官終工部、吏部侍郎。
全宋詩
蔡延慶(一○二九~一○九○),字仲遠,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人。齊從子。舉進士,通判明州。英宗治平中提點陜西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神宗熙寧中知河中府(《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三九)。為秦鳳等路轉運使,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歷知渭州、戎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七五、二九四)。元豐二年(一○七九)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出知滁、瀛、洪、定等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工部侍郎。五年,卒(同上書卷三九五、四三九),年六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六有傳。
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蔡延慶(一○二九——一○九○),字仲遠,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人,蔡齊弟褒之子。中進士第,通判明州。熙寧初,歷開封府推官,知河中府,直舍人院、判流內銓。五年,拜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轉運使,以應辦熙河軍須功,進龍圖閣直學士。七年,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坐區(qū)處茂州蠻事失宜,徙知渭州。元豐二年,召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以言者罷,出知滁、瀛、洪州,帥高陽、定武,復龍圖閣直學士。元祐中,為工部、吏部侍郎。五年卒,年六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六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1094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子功。范鎮(zhèn)侄。登進士第。神宗熙寧七年知諫院,反對手實法等新法。后坐事責監(jiān)宿州酒稅。元豐末,入為起居郎。哲宗立,遷中書舍人,歷刑部、吏部侍郎,為翰林學士。出知開封府,勤于民事,獄無系囚。元祐七年,拜中書侍郎,次年罷知河中府,徙河南府。卒謚文簡。有《詩傳補注》及文集等。
全宋詩
范百祿(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丹淵集》卷首附《文同墓志銘》),又舉才識兼茂科。神宗熙寧中,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坐事貶監(jiān)宿州酒稅。元豐末,入為起居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權知開封府。八年,罷知河中、河陽、河南。紹圣元年卒,年六十五。有文集五十卷,已佚。事見《范太史集》卷四四《范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五
范百祿(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范鎮(zhèn)兄鍇之子。嘉祐二年登進士第,歷諸縣簿、令。治平二年,對制策入三等,授秘書丞。熙寧中,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七年,召知諫院,坐治李士寧獄不實貶監(jiān)宿州酒。元豐中,任淮南東路提刑、知唐州,入為司門、吏部郎中、起居郎。哲宗立,遷中書舍人,歷刑部、吏部侍郎,奉詔相度黃河利害。元祐五年,進翰林學士。次年,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尋復為翰林學士。七年六月,拜中書侍郎。八年,罷為資政殿學士,出知河中、河陽、河南。紹圣元年卒,年六十五。著《詩傳補注》二十卷、《榮國集》五十卷、《內制集》五卷、《外制集》五卷、《奏議》十卷。見范祖禹《范公墓志銘》(《范太史集》卷四四),《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104 【介紹】: 宋常州宜興人,字穎叔。蔣堂從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復舉賢良方正,擢監(jiān)察御史。神宗立,轉殿中侍御史。因誣劾歐陽修,貶監(jiān)道州酒稅。熙寧中行新法,為福建轉運判官,遷淮東轉運副使,募流民修水利。累擢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長于理財,治漕運,以干練稱,升發(fā)運使。哲宗時歷知潭州、廣州、開封府,進龍圖閣直學士。元符末,坐事責守汝州。徽宗立,除知樞密院事。崇寧初出知杭州,因議棄河、湟事奪職。卒謚文穆。有《三經(jīng)集》等。
全宋詩
蔣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字穎叔,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英宗初,擢監(jiān)察御史。神宗立,轉殿中侍御史。因劾歐陽修傾側反覆,貶監(jiān)道州酒稅。熙寧中,歷江西、河北、陜西、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哲宗元祐初,進天章閣待制、知潭州,改廣、瀛、熙州。紹圣中,召為中書舍人、知開封府,進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符末,責守汝、慶州?;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同知樞密院事,以觀文殿學士出知杭州,以疾告歸。三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雜著百馀卷,已佚。今《兩宋名賢小集》中存有《三徑集》一卷,清光緒盛宣懷《春卿遺稿》中有輯本一卷。《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宋史》卷三四三有傳?!∈Y之奇詩,以《春卿遺稿》輯本為第一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本(其中已見《春卿遺稿》者刪?。┘靶螺嫷蒙⒁姼鲿娖暇帪榈诙?。
全宋文·卷一七○五
蔣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字穎叔,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蔣堂侄。嘉祐二年進士,治平中擢監(jiān)察御史。神宗立,轉殿中侍御史,因劾歐陽修不實,貶監(jiān)道州酒稅。改監(jiān)宣州稅。熙寧中,為福建轉運判官,歷淮東、陜西等五路轉運副使,擢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發(fā)運使。加直龍圖閣。元祐中,累遷至寶文閣待制,歷知潭、廣、瀛、河中、熙等州府。紹圣中,召為中書舍人,改知開封府,進龍圖閣直學士,拜翰林學士兼侍讀。坐事責守汝州、慶州。徽宗立,復為翰林學士,拜同知樞密院,進知院事。崇寧元年,除觀文殿學士、知杭州。三年卒,年七十四,謚文穆。著有文集百馀卷及《孟子解》、《老子解》等書。《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南人,字濟之。趙安仁子。仁宗時歷知平陽縣、忠州,有治績。嘉祐中以考課第一知唐州,發(fā)故渠溉田萬余頃,以勤于農政為包拯等薦,進秩賜金。在唐州五年,民繪像以祠,王安石、蘇軾皆作詩贊譽之。徙同、宿二州,以直龍圖閣知梓州,積官至司農卿,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8—1097 【介紹】: 宋京兆武功人,字景叔。英宗治平二年進士。嘗學于張載。趙卨帥延安,辟為屬。哲宗元祐二年,累擢軍器監(jiān)丞。吐蕃酋長鬼章青宜結據(jù)洮州,師雄率種誼、姚兕分兵進擊,破洮州,俘鬼章。歷陜西轉運副使、衛(wèi)尉少卿。上《紹圣安邊策》,陳慶歷以來防條得失及御敵之要。進直龍圖閣。官終知陜州。有文集。
全宋詩
游師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三○),調儀州司戶參軍。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遷德順軍判官、潁州軍事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宗正寺主簿,遷軍器監(jiān)丞。五年,為陜西轉運判官、提點秦鳳路刑獄。七年,除祠部員外郎,加集賢校理,權陜西轉運使。紹圣二年(一○九五),知邠州,改知河中府。三年,權知秦州兼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移知陜州。四年,卒,年六十。事見《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二引《畫墁集·游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二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五
游師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東南)人。從張載學,治平元年舉進士第一,授儀州司戶參軍,熙寧四年遷德順軍判官。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宗正寺主簿,遷軍器監(jiān)丞。會吐蕃寇邊,使熙河,佐邊帥劉舜卿破敵有勞,遷陜西轉運判官。五年,移秦鳳路提點刑獄公事,遷承議郎。七年,除祠部員外郎,改工部,以集賢校理權陜西轉運副使。元祐九年,遷朝奉郎,除衛(wèi)尉少卿。紹圣二年,出知邠州,改守河中。三年春,遷直龍圖閣、權知秦州、兼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未幾改帥熙河。四年,卒于陜州任上,年六十。著有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見《游師雄墓志銘》(《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二),《宋史》卷三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亳州蒙城人,字子育。高遵裕從弟。以蔭為供奉官。神宗熙寧中,試經(jīng)義中選,換大理評事。哲宗元祐中,為戶部侍郎,以龍圖閣學士知慶州。宣仁后臨朝,繩檢族人一以法度,乃舉家事付遵惠,遵惠躬表率之,人無間言。卒年五十八。
全宋詩
高遵惠(一○四二~一一○○),字子育,亳州蒙城(今屬安徽)人。神宗熙寧中試經(jīng)義中選,歷三班院主簿、軍器丞。哲宗元符元年(一○九八),以集賢殿修撰知潁昌府,加寶文閣待制知成德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二年,召為戶部侍郎,十二月壬寅以龍圖閣學士知慶州,卒(同上書卷五○九、五一九),年五十八。《宋史》卷四六四有傳。
全宋文·卷二一八二
高遵惠(一○四一——一○九九),字子育,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人。以父蔭為供奉官,熙寧中試經(jīng)義中選,歷三班院主簿、軍器監(jiān)丞。元祐中知鄆州、河南潁昌府,成德軍,召為戶部侍郎,以龍圖閣學士知慶州,卒,年五十九,贈樞密直學士?!?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四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晏知止,本名崇讓,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四子(《文忠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銘》)。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六)。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為江南東路提點刑獄兼提舉本路鹽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四)。元豐元年(一○七八)知蘇州(民國《吳縣志》卷七)。八年,知澤州,改晉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梓州路轉運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五七)。六年,知蔡州;七年,知壽州(同上書卷四五四、四七四)。官至朝請大夫。事見《宋史》卷三一一《晏殊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滿中行,字思復,金鄉(xiāng)(今屬山東)人。登進士第。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以國子監(jiān)直講、著作佐郎擢館閣??保ā?a target='_blank'>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年,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同上書卷三○二)。五年,知無為軍(《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七之三七)。七年,知相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四)。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明州(同上書卷三七六)。有《昌邑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清乾隆《金鄉(xiāng)縣志》卷一八。
全宋文·卷一八三○
滿中行,字思復,昌邑(今山東昌邑)人。治平中舉進士,元豐二年,以國子監(jiān)直講、著作佐郎為館閣校勘,次年遷太子中允、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又明年,直集賢院,兼侍御史知雜事。元豐五年,出知無為軍,尋知相州。元豐八年,以司封郎中為起居郎。元祐元年四月,遷直龍圖閣、知明州。著有《昌邑集》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一四、三七六及《澠水燕談錄序》、《宋詩紀事補遺》卷二三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人,字景溫。第進士。知光化縣,民皆編竹為屋,康直始教用陶瓦,以杜火患。與谷城知縣豐稷俱有治績,時有“葉光化,豐谷城,清如水,平如衡”之謠。曾布行新法,以為司農屬。哲宗元祐間以寶文閣待制知亳州,通浚積潦,民獲田數(shù)十萬畝。召為兵部侍郎卒,年六十四。
全宋文·卷一八二七
葉康直(一○二八——一○九一),字景溫,建州(治今福建建甌)人。熙寧中擢進士第,知光化縣,有政績。為司農寺勾當公事,歷永興、秦鳳、陜西等路轉運判官,涇原、陜西轉運副使。元祐初加直龍圖閣、知秦州,改知河中府,復知秦州。遷寶文閣待制、陜西都轉運使,知亳州。元祐六年,召為兵部侍郎,尋卒,年六十四。見《宋史》卷四二六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六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傳道。韓絳子。以父任歷州縣職。神宗朝,數(shù)賜對,以不忍去親側,屢辭官不拜,世以孝稱之。既登節(jié),以王安石薦為度支判官、提舉河北常平。累官至集賢殿修撰、知河中府卒。
全宋文·卷一八三一
韓宗師(?——一○九八),字傳道,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絳子。以父任歷州縣職。熙寧中登第,王安石薦為度支判官、提舉河北常平。遷祠部、屯田員外郎,權群牧判官、蔡河撥發(fā)催綱。九年,特差提舉崇福宮,以便侍養(yǎng)。元祐初,官朝散大夫、衛(wèi)尉少卿。三年,絳致仕,加宗師直秘閣、提舉太平宮以便養(yǎng)。后歷太仆少卿、光祿卿。八年,除兵部侍郎。紹圣中,遷吏部侍郎,加集賢殿修撰、知河中府。元符元年三月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九、二六六、二六八、二七三、三七七、四○八、四四二、四四三、四八一、四八三、四九六,《宋會要輯稿》兵四之一五、禮三之二四,又《宋史》卷三一五《韓絳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6—1121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神宗元豐中,以獻《汴都賦》,由太學生召為太學正。居五年不遷,益盡力于辭章。出為廬州教授、溧水縣令。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哲宗召對,除秘書省正字,歷校書郎、知河中府?;兆跁r,為秘書監(jiān)、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樂府。后知順昌府,徙處州。精音律,能自度曲;尤工詞,善創(chuàng)新調,格律謹嚴。有《片玉詞》及文集。
全宋詩
周邦彥(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豐六年(一○八三),獻《汴都賦》,七年,為太學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四)。出為廬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縣(《景定建康志》卷二七)。還為國子監(jiān)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九)?;兆诩次?,為校書郎,遷考功員外郎,衛(wèi)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龍圖閣知河中府(《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書監(jiān),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未幾,知順昌府,徙處州。提舉南京鴻慶宮。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彥是宋著名詞人,有詞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雜著》三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事見《王觀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遺事》?!?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臨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傳。周邦彥詩,據(jù)《永樂大典》、《歲時廣記》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詞學圖錄
周邦彥(1056-1121) 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人。有《清真居士文集》已佚,詞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全宋文·卷二七七四
周邦彥(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晚號清真居士,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豐初為太學生,以獻《汴都賦》受神宗賞識,命為太學正。后為廬州教授,溧水縣令。紹圣初為國子主簿、校書郎。徽宗時,歷考功員外郎、宗正少卿。知隆德府,徙知明州。拜秘書監(jiān),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專事譜制樂曲。宣和三年,提舉洞霄宮,居明州卒,年六十六。精音律、工詞,為北宋婉約派大家。著有《清真先生文集》、《清真雜著》、《操縵集》、《片玉詞》(存)、《汴都賦》(存)等。見《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九,《宋史》卷四四四《周邦彥傳》,羅忼烈《清真年表》(載《清真集箋注》附錄)。
程之元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七五九
程之元,字德孺,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熙寧六年為戎州司戶參軍,尋調夔州安撫司勾當公事,遷本路轉運判官、轉運使。元豐二年,以太子中舍徙知嘉州。元祐初知楚州,五年,提點廣南東路刑獄。七年,由右朝奉郎進主客郎中。見《宋會要輯稿》兵二之一一,《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八、四○一、四四六、四七四、二九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伯修。登進士第。為榮州推官。熊本經(jīng)制梓夔,辟為干當公事。凡攻討招襲,建南平諸城寨,皆出其畫。以功擢提舉秦鳳路常平,徙兩浙?;兆跁r累官戶部侍郎。建言陜西止輸邊糧于州,而令量取道里費助邊糴,歲省糴價五百萬,公私便之。后歷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
全宋文·卷二二一三
宇文昌齡,字伯修,成都雙流(今四川雙流)人。舉進士甲科,調榮州推官。熊本經(jīng)制梓夔,辟昌齡干當公事,以功擢提舉秦鳳路常平,改兩浙。神宗以司農寺圖籍不肅,選官釐整,以昌齡為主簿,遂拜監(jiān)察御史。歷官尚書比部、吏部員外郎、京西轉運副使、左司員外郎,遷太常少卿,直秘閣。后歷知梓、壽州、河中府及鄧、鄆、青等州?;兆诹?,召為刑部侍郎,徙戶部,以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歷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邵武人,字敦禮。神宗熙寧三年進士第一。哲宗紹圣中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性狠愎,喜諛附,嘗密言王圭于冊立時有異論,圭遂追貶。坐舉王回出知濟州,徙洪州,以牟利黷貨聞。曾布引為吏部,布罷而出知定州?;兆谡湍┳?。
全宋詩
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集賢殿校理。三年,提點淮南西路刑獄(同上書卷三九一、四一四)。七年,知海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六)。紹圣中,入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濟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以曾布薦,為吏部侍郎(《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四三)。布罷,黜提舉建州武夷山?jīng)_佑觀(同上書職官六七之三八)。久之,起知洪州,改亳州。政和末,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二七一
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熙寧三年策進士第一,簽書奉國軍判官,判登聞鼓院,知湖州。元祐中歷職方、兵部員外郎,加集賢校理,進禮部郎中。因對策訕及宗廟,出提點淮西刑獄。七年知海州。紹圣中入為左司郎中,起居郎,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侍郎、權吏部尚書。元符二年出知濟州,徙洪州,改瀛州。崇寧元年入為尚書吏部侍郎,旋罷,為集賢殿修撰,提舉建州武夷山?jīng)_佑觀,出知定州。大觀元年十二月再知洪州,改亳,加徽猷閣直學士。政和末,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三四、職官六七之三八,《宋史》卷三五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