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4—1004 【介紹】: 宋曹州濟陰人,字寶臣。太祖乾德六年進士。授峽州軍事推官。太宗朝累任監(jiān)司,有能名。以光祿少卿使高麗,高麗人皆信服。淳化中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誥。真宗即位,遷給事中,歷知梓、青、揚州。官終判尚書刑部。
全宋詩
柴成務,(九三四~一○○四),字寶臣,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人。太祖乾德六年《九六八》進士。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任峽路轉(zhuǎn)運副使(《武夷新集》卷一○《柴公墓志銘》)。歷知果、蘇二州,兩浙轉(zhuǎn)運使,入為戶部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為京東轉(zhuǎn)運使。召入知制誥。蜀王小波、李順事平,知河中府。真宗即位,遷給事中,歷知梓、青、揚州,入判尚書刑部。景德元年卒,年七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五
柴成務(九三四——一○○四),字寶臣,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乾德六年登進士甲科,歷官大理寺丞、太常丞、殿中侍御史,知果、蘇二州,兩浙轉(zhuǎn)運使,遷光祿少卿,奉使高麗。后為京東轉(zhuǎn)運使,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誥,同知給事中事,出知河中府。真宗時,遷給事中,知梓州、揚州,入判尚書刑部。博聞稽古,有文集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1017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唐夫。陳省華長子。太宗端拱二年進士。累官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刻《集驗方》于石,植樹鑿井。為交州國信使,卻贈遺,免擾民。建言折變收市苧布,公私交濟。充度支判官。真宗咸平四年,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詔同三司使議省煩冗文帳二十一萬余道,減河北冗官七十五員。景德中知樞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多立條約,著《監(jiān)牧議》。大中祥符五年充樞密使。九年,以疾優(yōu)拜右仆射、知河陽。卒謚文忠。有《請盟錄》。
全宋詩
陳堯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堯佐兄。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進士(《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解褐光祿寺丞、直史館,遷秘書丞。再遷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以本官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兼領群牧。九年,罷知河陽。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謚文忠?!?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四有傳。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陳堯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端拱二年進士第一,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歷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度支判官,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咸平四年除同知樞密院事。景德元年簽書樞密院事;三年,以戶部尚書與王欽若并知樞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預修國史。大中祥符五年,除同平章事,充樞密使。七年,罷。明年,再為樞相。九年罷,命判河陽。天禧初卒,年五十七。有《請盟錄》三集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洛陽人,字希甫。王審琦子。尚太祖女昭慶公主。太宗雍熙中知天雄軍,會契丹入侵,候騎至冀州,城中大恐。時值上元節(jié),承衍令張燈設樂,與賓佐宴游達旦,眾賴以安。端拱初再知天雄軍,吏民千余詣監(jiān)軍求為本道節(jié)帥,詔褒之。真宗即位,為護國軍節(jié)度,加檢校太尉。卒年五十二。謚恭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公受。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官殿中丞,出知遂州,以能稱。真宗稱其儒雅循謹,特擢右諫議大夫。歷權御史中丞、給事中,知河中府、洪州。遷工部侍郎、知池州,分司南京。喜為詩,與曾致堯、晏殊唱和,精于格律。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
全宋詩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累遷殿中丞,知遂州。入為龍圖閣待制,歷判大理寺,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御史中丞,后進給事中。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知洪州(《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又知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十卷,已佚。《宋史》卷三○○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七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沈丘縣尉,知城固縣,知遂州。通判洪州,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徙淮南轉(zhuǎn)運副使。遷兵部郎中,為龍圖閣待制,判大理寺。特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御史中丞。進給事中、知洪州。遷尚書工部侍郎,分司南京卒。喜作詩,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宋史》卷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同州馮翊人,字易從。家貧,刻志于學。聚木葉學書,筆法遒勁。第進士。歷遷太常博士、知坊州。王嗣宗薦為監(jiān)察御史,王旦數(shù)稱其才,再遷侍御史。陜西旱蝗,命往安撫,發(fā)倉粟救乏絕,又蠲耀州積年逋租。還擢龍圖閣待制,歷尚書刑部郎中。真宗命講《周易》,間訪大臣能否,行簡所對無怨昵,各道其所長,人以為長者。拜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終知虢州。
郭申錫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8—1074 【介紹】: 宋大名魏縣人,字延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歷任州縣官,審獄明察,辦事干練。召為侍御史、知雜事,屢詆權幸。奉命安撫河北,還為鹽鐵副使。相視決河,坐訟李參失實,黜知濠州。旋加直史館、知江寧府,復副鹽鐵,進天章閣待制,知鄧州、河中。種諤取綏州,乃謂邊患將自此始。及夏主李諒祚死,奏請捐前故,聽其子襲爵。主張以重將守邊,不邀功生事,著《邊鄙守御策》。以給事中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同州馮翊人,后家河南,字垂訓。楊希閔子。第進士。歷大理寺丞,出知襄、廬、鄆三州。累遷太常少卿,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河中府,加樞密直學士知益州,奏罷不便民之務。入勾當三班院,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學士知澶州,終同知審官院。
全宋文·卷三二六
楊日嚴,字垂訓,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進士及第,試秘書省校書郎,遷大理寺丞。景祐中知襄、盧、鄆三州,歷兩浙、京東、益州轉(zhuǎn)運使,江淮制置發(fā)運使,三司戶部、度支、鹽鐵副使。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河中府。慶歷初加樞密直學士,知益州。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學士知澶州。召權知開封府。終知審官院?!?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青州益都人,字熙仲。本名皞。王曾弟。真宗大中祥符間進士。歷太常丞、同知禮院。嘗論次宋代以來典禮因革,為《禮閣新編》上之。后知河陽,又集五代事為《唐余錄》以獻。英宗時,累進兵部侍郎。卒年八十一。
全宋文·卷三二八
王子融,字熙仲,本名皞,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初以其兄王曾奏舉,為將作監(jiān)主簿。大中祥符中進士及第,累遷太常丞、同知禮院、直集賢院。嘗論次宋代以來典禮因革,為《禮閣新編》五十卷上之。徙知河陽,又集五代事,著《唐馀錄》六十卷以獻。拜天章閣待制、尚書吏部郎中,遷右諫議大夫、給事中,歷知荊南、陜州、河中府,以刑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進兵部侍郎,卒,年八十一。《宋史》卷三一○《王曾傳》有附傳。
《漢語大詞典》:中知
見“ 中智 ”。
分類:中知
《漢語大詞典》:中智
亦作“ 中知 ”。 中等才智。《穀梁傳·僖公二年》:“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 虞君 中知以下也?!?span id="zb1n9fh" class="book">《呂氏春秋·無義》:“義者百事之始也,萬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宋 陸游 《病中有述二首各五韻》之一:“萬事有常理,中智皆能知?!?王國維 《紅樓夢評論》:“於是天才者出,以其所觀於自然人生中者復觀之於美術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與己無關係,而超於利害之外?!?/div>
分類:中等才智
《漢語大詞典》:山侶
山中知交。指隱逸之士。 北周 王褒 《和從弟祐山家》詩之二:“結交非俗士,山侶自招攜?!币槐咀鳌?仙侶 ”。 唐 白居易 《答山侶》詩:“更慚山侶頻傳語,五十歸來道未遲?!?明 袁宏道 《華山別記》:“前日 蘇潛夫 書來,道 周望 亦物故。山侶幾何人,何奪之速也?!?/div>
《國語辭典》:玄石  拼音:xuán shí
1.黑色的石頭。常用做碑石?!逗鬂h書。卷三四。梁統(tǒng)傳》:「感悼子胥、屈原以非辜沉身,乃作悼騷賦,系玄石而沉之?!埂段倪x。王儉。褚淵碑文》:「方高山而仰止,刊玄石以表德?!?br />2.磁鐵的別名。參見「磁鐵」條。
《漢語大詞典》:默喻
(1).暗中曉喻。 明 張居正 《答薊遼總督方金湖計處板升逆種書》:“此中大有計策,公宜默喻之,不可令 那吉 知也?!?br />(2).謂暗中知曉。 朱自清 《懷魏握青君》:“他對于別人,也能知道;但只默喻著,不大肯說出。”
《漢語大詞典》:堂司
(1). 明 清 時中央各行政官署的泛稱。亦指各署的長官。 明 劉若愚 酌中志·累臣自敘略節(jié):“凡屢次奏駁之旨,亦不曾詰責堂司?!?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自 咸豐 季年,中西重立和約,朝廷創(chuàng)設總理衙門,堂司各官,如軍機處例?!?梁啟超 《變法通議·學校總論》:“中學不興,寧能盡各部之堂司,各省之長屬,而概用洋員以承其乏也?”
(2).佛寺中知事僧及其居所之稱。因知事司僧堂庶務,故稱。
合中知
【佛學大辭典】
(術語)如鼻根之于香境,待香微接于鼻根而知覺,是云合中知。如眼根之于色境,則反之,故云離中知。俱舍論二曰:「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違。」同光記二曰:「此宗眼耳意三取非至境,鼻舌身三唯取至境。若依勝論外道,六根皆取至境?!?/div>
離中知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于合中知而言。(參見:合中知)
合中知
【佛學大辭典】
(術語)如鼻根之于香境,待香微接于鼻根而知覺,是云合中知。如眼根之于色境,則反之,故云離中知。俱舍論二曰:「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違?!雇庥浂唬骸复俗谘鄱馊》侵辆?,鼻舌身三唯取至境。若依勝論外道,六根皆取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