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349—400 【介紹】: 東晉瑯邪臨沂人,字元琳。王洽子。弱冠為桓溫掾,轉主簿?;笢乇狈?,軍中機務并委珣。從討袁真,封東亭侯。與謝安有隙,出為豫章太守,不之官。安卒,遷侍中。與殷仲堪、王恭、徐邈、郗恢等并以才學文章見昵于孝武帝。轉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郡為士庶所悅。征為尚書右仆射,領吏部,轉左仆射,復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初,王國寶專權,黜舊臣,珣幾被殺。旋會稽王司馬道子殺國寶,珣官至散騎常侍。卒謚獻穆。全晉文·卷二十
珣字元琳,小字法護,洽子。弱冠為桓溫掾,轉主簿,以從討袁真功封交趾望??h東亭侯,轉大司馬參軍、瑯邪王友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后忤謝安,出為豫章太守,不之官,除散騎常侍,不拜;遷秘書監(jiān)。安卒,遷侍中,轉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徵為尚書右仆射,領吏部,轉左仆射,加征虜將軍,復領太子詹事。安帝即位,遷尚書令。王恭舉兵,拜衛(wèi)將軍都督瑯邪水陸軍事。事平,加散騎常侍。隆安四年以疾解職,歲馀卒,追贈車騎將軍開府,謚曰獻穆?;感o政,改贈司徒。有集十一卷。
人物簡介
【生卒】:約626或627—684后 【介紹】: 唐婺州義烏人。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號四杰。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武則天光宅元年,徐敬業(yè)起兵揚州反則天,賓王為作《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敬業(yè)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2—684,有生于619、640等說 排行四,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出身寒門,其父為青州博昌令,早卒。7歲能詩。高宗朝,初為道王府屬,后歷任奉禮郎、東臺詳正學士、武功主簿、長安主簿,遷侍御史。為奉禮郎時,曾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塞外還,又曾宦游蜀中。調露元年(679)冬,因數(shù)上疏言事獲罪下獄,次年秋下除臨海(今屬浙江)丞。睿宗文明中(684)隨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后,作檄傳之天下斥其罪。敬業(yè)兵敗,賓王被誅(一說逃亡不知所之)?!?a target='_blank'>本事詩·微異》言宋之問于靈隱寺吟詩,遇駱賓王隱跡為僧,為續(xù)“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等句,傳播甚廣,而不可信。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張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譜》。賓王為“初唐四杰”之一,才情縱放,擅長七言歌行,《帝京篇》為代表作。其詩或自述仕途坎坷,或同情下層婦女愛情婚姻之不幸,或揭露上層統(tǒng)治者之驕奢淫逸,題材較為廣泛。筆調宏肆,風格雄放?!?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3卷。其詩集以清咸豐年間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為最通行。唐詩匯評
駱賓王(638?—685?),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弱冠為道王(元慶)府屬。高宗咸亨年間,從軍塞上。上元元年回京參選,歷武功、長安主簿,擢侍御史,因上書言事,被誣下獄。后任臨海(今浙江天臺)丞,怏怏失志,棄官去。文明元年,從徐敬業(yè)討武,兵敗,被殺?;蛑^“投江而死”,或謂“亡命不知所之”。賓王兼擅詩文,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并稱“四杰”。有《駱賓王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三卷。清陳熙晉有《駱臨海集箋注》十卷。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七
賓王。婺州義烏人。初為道王府屬。歷武功主簿。調長安。武后時數(shù)上書言事。下除臨安丞。怏怏失志。棄官去。徐敬業(yè)舉兵。署為府屬。軍中書檄。皆其詞也。
作品評論
世稱“王楊盧駱”,楊盈川之為文,好以古人姓名連用,如“張平子之略談,陸士衡之所記”、“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長統(tǒng)何足知之”,號為“點鬼簿”。賓王文好以數(shù)對,如“秦地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人號為“算博士”。詩人玉屑
駱賓王為詩,格高指遠,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云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張遜業(yè)《駱賓王文集序》
賓王五言律詩,秀麗精絕,不可易及。然《帝京篇》尤一代絕唱也。《藝苑卮言》
盧、駱、王、楊,號稱“四杰”,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五言遂為律家正始。內子安稍近樂府,揚、盧尚宗漢魏,賓王長歌雖極浮靡,亦有微瑕,而綴錦貫珠,滔滔洪遠,故是千秋絕藝。詩藪
沈、宋前,排律殊寡,惟駱賓王篇什獨盛。佳者:“二庭歸望斷”、“蓬轉俱行役”、“彭山折坂外”、“蜀地開天府”,皆流麗雄渾,獨步一時。唐音癸簽
義烏富有才情,兼深組織,正以太整且豐之故,得擅長什之譽,將無風骨有可窺乎!三唐詩品
其源亦出陰、何,特能清遠取神,蒼然有骨,雖才非純雅,面于勝處見優(yōu)。存詩甚少,特見一斑,緣在初唐,仍稱家數(shù),《詩學淵源》
(賓王)詩不減齊梁諸人,而古質不及盧升之。近體如《北眺》、《夏日》諸作,立意煉辭,實開盛唐之先路。
人物簡介
【生卒】:約646—708 【介紹】: 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必簡。高宗咸亨元年進士。善五言詩,工書翰,有能名。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歷遷隰城尉、洛陽丞。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武則天時,累擢膳部員外郎。中宗神龍初,坐與張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嶺外。尋召授國子主簿,加修文館直學士。卒年六十余。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45?—708 字必簡。排行五。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父遷居洛州鞏縣(今河南鞏義)。高宗咸亨元年(670)登進士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轉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698),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與同僚不睦,為州司馬周季重等所構陷,系獄,將被殺。審言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殺季重,當即杜并亦被殺。武后聞此,甚加嘆異,召見審言,授著作佐郎,俄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元年(705),因諂附張易之兄弟,為中宗流放峰州。不久召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加修文館直學士。景龍二年(708)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杜審言考》對其生平事跡多所考證。審言為杜甫祖父,杜甫詩法深受其影響。審言少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晚年與沈佺期、宋之問唱和,對近體詩之形成頗有貢獻。審言今存詩43首,僅兩首古體,五律、五排、七律、七絕諸體有佳作,其中五律尤為量多質高,莊嚴典麗。有宋本《杜審言集》1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審言詩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唐詩匯評
杜審言(648?—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類),父遷居鞏縣(今屬河南)。高宗咸亨元年(670)擢進士第,授隰城尉,遷江陰尉,轉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尋免歸,武則天召見,拜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部。中宗神龍初,坐與張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不久召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加修文館直學士,卒。審言善五言詩,工書翰,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有《杜審言集》十卷,已佚。今《杜審言詩集》三卷乃后人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審言詩注》。
作品評論
學士高才命世,凌轢同等,律調瑯然,極其華茂。然其心靈流暢,不煩構結,而自出雅致。曠代高之,以為家祖。少陵雄生后代,威鳳之丸,不離苞素者也?!妒貧q》篇云:“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庭燈燭上薰天”,氣色高華,罕得其比。《藝苑卮言》
杜審言華藻整栗,小讓沈、宋,而氣度高逸,神情圓暢,白是中興之祖,宜其矜率乃爾。藝圃擷馀
杜必簡性好矜誕,至欲“衙官屈、宋”。然詩自佳,華于子昂,質丁沈、宋,一代作家也。乃有杜陵鬯其家風,盛哉!詩藪
初唐無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五言則“行止皆無地”、“獨有宦游人”,排律則“六位乾坤動”、“北地寒應苦”,七言則“季冬除夜”、“毗陵震澤”,皆極高華雄整。少陵繼起,百代???,有自來矣。詩鏡總論
杜審言渾厚有馀。唐詩歸
鐘云:初唐詩至必簡,整矣,暢矣。吾尤畏其少。古人作詩不肯多,意其不善。又云:必簡數(shù)詩,開詩家齊整平密一派門戶,在初唐實亦創(chuàng)作。《詩源辨體》
杜審言五言律體巳成,所未成者,長短兩篇而已。今觀沈、宋集中,亦尚有四、五篇未成者。然則五言律體實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審言較沈、宋復稱俊逸,而體自整栗,語自雄麗,其氣象風格自在,亦是律詩正宗。《唐詩緒箋》
五言律詩貴乎沉實溫麗,雅正清遠。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無艱難之患。最不宜輕浮俗濁,則成小人對屬矣。似易而實難。又須風格峻整,音律雅渾,字字精密,乃為得體。初唐惟杜審言創(chuàng)造工致,最為可法。《唐律消夏錄》
必簡詩用意深老,措辭縝密,雖極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虛設。其于射洪,猶班之于史也。后來盡得其法者,唯文孫工部一人。《載酒園詩話又編》
杜必簡散朗軒豁,其用筆如風發(fā)漪生,有遇方成圭、遇圓成璧之妙。即作磊砢語,亦猶蘇子瞻坐桄榔林下食芋飲水,略無攢眉蹙額之態(tài)。此僻澀苦寒之對劑也。但上苑芳菲,止于明媚之觀。石洲詩話
杜必簡于初唐流麗中,別具沉摯,此家學所有啟也。三唐詩品
承流散藻,詞非一骨,間有六代遺音,而律詩清柔,無復陳隋健響,于初唐最為晚派。自誕“衙官屈宋”,殊太過情。乃如“云霞出海”、“草綠長門”,亦自獨辟生蹊,發(fā)為孤秀,以罕見長耳。
人物簡介
【生卒】:?—712 【介紹】: 唐汾州人,一說虢州弘農人,字延清,一名少連。宋令文子。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善文辭,詩與沈佺期齊名,學者號為“沈宋”。從武則天游龍門,賦詩冠諸臣。歷轉洺州參軍、左奉宸內供奉,媚附張易之兄弟。中宗神龍時,貶瀧州參軍。景龍中,累遷考功員外郎、修文館學士,復媚太平公主。及典舉,引拔后進,多知名者。坐貪贓受賄,貶越州長史。睿宗立,流欽州,玄宗先天中賜死。工五律,律詩之格至沈、宋始備。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連,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疑西河為郡望,弘農為實籍。因曾官考功員外郎,世稱宋考功。高宗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武周天授元年(690)與楊炯并以學士分直習藝館,歷洛州參軍,復與修《三教珠英》,遷左奉宸內供奉。神龍元年(705),中宗復辟,之問以諂事張易之,坐貶瀧州參軍。次年春逃歸洛陽匿張仲之家,令兄子告發(fā)仲之謀殺武三思事,擢鴻臚主簿。景龍中以戶部員外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再轉考功員外郎,三年(707)知貢舉貪賄,貶越州長史。睿宗立,流于欽州,后賜死,約當玄宗先天中。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一。之問與沈佺期齊名,并稱沈宋,于初唐時律體之完成頗有貢獻。尤善五律,觀察入微,巧思善煉,能于精麗縝密中見自然之致?!断娜杖瘦嗤啤贰ⅰ鹅鑿牡欠馔局凶鳌返绕?,雖體沿唐初宮廷格局,卻寬然有遠意,頗見新進境。流貶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更以凄情運精思,語近旨遠,清通圓美,開盛唐先聲。五言排律取景寬大,故富麗整嚴而警秀不滯。明胡應麟評為“古今排律絕唱”(《詩藪》內編卷四)。名篇有《初至崖口》、《早發(fā)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靈隱寺》等,而《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為上官婉兒評為群作之冠。律體外,五絕如《渡漢江》,語淺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還陸渾別業(yè)》、《明河篇》,整麗流蕩而清氣發(fā)越,均足為初盛唐中介。原集10卷,唐武平一輯,久佚。今存《宋之問集》2卷,后人所輯,有《四部叢刊續(xù)編》本。今人陶敏有《宋之問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27首,斷句9。唐詩匯評
宋之問(656?-712),—名少連,字延清,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授洛州參軍,寒轉尚方監(jiān)丞,左奉宸內供奉。傾附張易之兄弟,易之敗,左遷瀧州參軍。未幾遇赦歸,起為鴻臚主簿。中宗景龍中,再轉考功員外郎,知景龍二年貢舉。尋摶越州長史。睿宗即位,眨欽州。玄宗先天初,賜死于核州。之問以文詞知名,工五言律詩,聲律精切,與沈佺期齊名,并稱“沈宋”。有《宋之問集》十卷,已佚。今《宋學士集》九卷乃明張燮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黃鶴樓志·人物篇
宋之問(約656—712) 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曾任湖北蘄州刺史,官至考功員外郎。與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擅長五言律詩,為近體律詩定型的代表詩人,有《宋學士集》。早年奉使南行過江夏時曾作五律《漢江宴別》一首。全唐詩補逸
宋之問,字延清,虢州弘農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以附張易之、武三思,配徙欽州,先天元年賜死。補詩五首。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虢州宏農人。武后朝與楊炯分直內教授洛州參軍。累轉尚方監(jiān)丞左奉宸內供奉。坐諂附張易之兄弟左遷隴州參軍。未幾逃還。匿洛陽人張仲之家。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謀殺武三思。之問發(fā)其事。起為鴻臚主簿。景龍中再轉考功員外郎。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之問首膺其選。尋轉越州長史。睿宗立。以舊附張武配徙欽州。先天中賜死。
作品評論
唐興,學官大振,歷世之久,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體之變極焉。新唐書·文藝傳
魏建安后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唐才子傳
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敝^唐詩變體,始自二公,猶漢人五言詩始自蘇武、李陵也。瀛奎律髓
宋之問,唐律詩之祖,詩未嘗不佳……字字細密。《藝苑卮言》
六朝之末,衰颯甚矣,然其偶儷頗切,音響稍諧。一變而雄,遂為唐始;再加整栗,便成沈、宋。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權輿于三謝,橐籥于陳隋也。詩藪
沈詹事七言律,高華勝于宋員外。宋雖微少,亦見一斑,歌行覺自陟健。詩藪
沈七言律,高華勝宋;宋五言排律,精碩過沈。詩藪
沈、宋本自并驅,然沈視宋稍偏枯,宋視沈較縝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沈排律工者不過三數(shù)篇,宋則遍集中無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贍麗精嚴,初學入門,所當熟習。右丞韻度過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閎大有加,而精嚴略遜。詩藪
延清排律,如《登粵王臺》、《虛氏村》、《禹穴》、《韶州》、《清遠峽》、《法華寺》等篇,敘狀景物,皆極天下之工。且繁而不亂,綺而不冗,可與謝靈運游覽諸作并馳,占今排律絕唱也。師友詩傳錄
蕭亭答:七言律詩,五言八句之變也,唐初始專此體。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馀氣猶存。《載酒園詩話又編》
宋古詩多佳,真苦收之不盡。律詩扈從、應制諸篇,實亦不能高出于沈;山水麗情,則沈猶竹生云夢,宋則伶?zhèn)愖哟抵鼬P鳴矣。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元暉、沈休文。五言長篇蔚密,短篇明秀,高凌宣遠,卑擬韓卿。七言短章,獨開蹊徑,玩詞已盡,而尋味方永,實文壇之獨幟,韻府之高言?!睹骱印钒l(fā)詠,為西昆之體所師意焉。應制律詞,特饒風韻,后唯錢起足以方之。《詩學淵源》
之問詩文情并茂,雖取法齊梁,而古調猶未盡泯,自杜審言下逮蔣挺輩,并入近體,唯雜曲作齊梁耳。
人物簡介
【生卒】:688—742 【介紹】: 唐晉陽人,后徙絳,字季淩。初仕冀州衡水主簿,以被誣構,憤而辭官。優(yōu)游黃河南北,歷十五年,補文安縣尉。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好游歷,與名士多有結交。工詩,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傳世之作有《涼州詞》、《登鸛雀樓》等六首。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8—742 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遷居絳郡(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優(yōu)游山水,足跡遍及黃河南北。家居15年。開元二十年(732)前后,在薊門與高適交游,高有《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詩。晚年出任文安縣(今屬河北)尉,以清白著稱。天寶元年(742)卒于任所。之渙以邊塞詩享盛名,曾與高適、王昌齡、崔國輔等著名詩人唱和。有“旗亭畫壁”之傳說(見薛用弱《集異記》)。生平散見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及《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三等?!?a target='_blank'>全唐詩》僅存絕句6首,皆為佳作,尤以《涼州詞》、《登鸛雀樓》(《國秀集》署為朱斌所作)兩首最為膾炙人口。唐詩匯評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后徙居絳郡(今山西新絳)。幼聰穎,弱冠能文。開元中,以門蔭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因遭誣構,拂衣去官歸,優(yōu)游十五年,足跡遍大河南北。開元末,從親友之勸,復出仕,補文安郡文安縣尉,遘疾,卒于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六首。
作品評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頌發(fā)揮之作,詩騷興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溫公續(xù)詩話
唐之中葉,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沒不傳于世者甚眾。如河中府鸛雀樓有王之渙、暢當詩。暢詩曰:“迥臨飛鳥上,高謝世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蓖踉娫唬骸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苏?,皆當時賢士所不數(shù),如后人擅詩名者,豈能及之哉!唐詩紀事
之渙,并州人,與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人。樂天作《滁州刺史鄭昈墓志》云:“與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連唱迭和,名動一時?!?/blockquote>唐才子傳之渙,薊。人。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中折節(jié)攻文,十年名譽自振。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梁之風。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摩詰、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勝收。王之渙獨以“黃河遠上”一篇當之,彼不厭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謂拔戟自成一隊。《讀雪山房唐詩序例》王之渙“黃河遠上”之外,五言如《送別》及《鸛雀樓》二篇,亦當入旗亭之畫。管世銘《讀書偶得三十四則》或謂王之渙“黃河遠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見?余應之曰:神來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再?!?/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772—842 【介紹】: 唐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字夢得。德宗貞元進士,又登博學宏辭科。官監(jiān)察御史,以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裴度薦為太子賓客、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友善,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唱和,并稱“劉白”。工詩,曾仿民歌體作《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又著有《天論》等。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2—842 字夢得,排行二十八。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時改漢姓,占籍洛陽(今屬河南)。唐安史之亂時,全家避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自稱“余少為江南客”(《金陵五題》引)。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開始進入仕途。二十一年(當年八月改元永貞),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劉禹錫時任屯田員外郎,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叔文、伾)劉柳(宗元)”。順宗被迫讓位與憲宗,革新失敗,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為連州刺史,歷夔、和二州。文宗初,為主客、禮部郎中,兼集賢殿學士。不久,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武宗初,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生平見其臨終前所撰《子劉子自傳》,新、舊《唐書》本傳,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劉禹錫年譜》、《劉禹錫叢考》、《劉禹錫評傳》。劉禹錫以詩文稱,哲理亦佳?!霸缗c柳宗元為文章之友,稱‘劉柳’,晚與居易為詩友,號‘劉白’”(《郡齋讀書志》卷四上)。存詩約800余首,名篇甚多。評者謂其“無體不備,蔚為大家”(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皹犯≌?,優(yōu)于大篇”(宋黃庭堅《跋劉夢得〈三閣辭〉》)。“七言尤工”(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絕句尤工”(宋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卷一)。又謂其“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啊吨裰Α肥加趧舻?,……后人仿為之者,總無能掩出其上也”(《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劉禹錫“為詩用僻事,須有來處”(《劉賓客嘉話錄》)之主張,為宋代江西詩派所信服(參閱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開江西詩派風氣(參閱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八)。其詩文合集,以《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較通行,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本《劉禹錫集》較完備。注本有近人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為1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6首,斷句5句。唐詩匯評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九年登進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書。為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從事,調渭南主薄。入為監(jiān)察御史。永貞元年,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王叔文革新活動。憲宗主,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奉詔還京,因作詩語涉譏刺,復貶授播州刺史,改連州。長慶、寶歷中,歷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為主客、禮部郎中,充集賢直學士,復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改秘書監(jiān)分司,加檢校禮部尚書。卒,世稱劉賓客。禹錫詩造精絕,白居易稱之為“詩豪”。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有《劉禹錫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今有《劉夢得文集》(一名《劉賓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二卷。詞學圖錄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洛陽人。晚遷太子賓客,終于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有《劉賓客文集》,詞存40余首。黃鶴樓志·人物篇
劉禹錫(772—842)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稱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故又稱中山人。德宗貞元九年(793)登進士、博學宏詞二科,歷官監(jiān)察御史、郎州司馬、連州刺史、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為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并稱“劉白”。有《劉賓客集》。游覽黃鶴樓時曾寫下《武昌老人說笛歌》《出鄂州界懷表臣》及《夢黃鶴樓》等詩。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禹錫字夢得。彭城人。貞元九年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順宗朝擢屯田員外郎。憲宗立。貶連州刺史。開成中官至太子賓客分司。會昌二年卒。年七十一。贈戶部尚書。
作品評論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詩人主客圖
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上入室一人:劉禹錫。新唐書
素善詩,晚節(jié)尤精,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以詩自名者,嘗推為“詩豪”。《蔡百衲詩評》
劉夢得詩,典則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見少拙。《童蒙詩訓》
蘇子由晚年多令人學劉禹錫詩,以為用意深遠,有曲折處。歲寒堂詩話
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義山多奇趣,夢得有高韻,牧之專事華藻,此其優(yōu)劣耳。滄浪詩話
大歷后,劉夢得之絕句,張籍、王建之樂府,我所深取耳。困學紀聞
劉夢得文不及詩。竹莊詩話
山谷云:大概劉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詩優(yōu)于他文耳。杜工部草堂詩話
上自齊梁諸公,下至劉夢得、溫飛卿輩,往往以綺麗風花累其正氣,其過在于理不勝而詞有馀也。《臞翁詩評》
劉夢得如鏤冰雕瓊,流光自照。瀛奎律髓
劉夢得詩格高,在元、白之上,長慶以后詩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曉,不吃氣力,別無暗昧關鎖。《吟譜》
劉禹錫詩以意為主,有氣骨。升庵詩話
元和以后,詩人之全集可觀者數(shù)家,當以劉禹錫為第一。其詩入選及人所膾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風致,尤可喜也。詩藪
唐七言律……夢得骨力豪勁,在中、晚間自為一格,又一變也。詩鏡總論
劉夢得七言絕,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謂騷之馀派可。劉婉多風,柳直損致,世稱韋柳,則以本色見長耳。唐音癸簽
禹錫有詩豪之目。其詩氣該今古,詞總平實,運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圖嘗言:禹錫及楊巨源詩各有勝會,兩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劉得之易,楊卻得之難,入處迥異爾。《詩源辨體》
劉雖與內齊名,而其集變體實少。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為工,七言律……兩三篇聲有類盛唐,……七言絕氣格甚勝。《載酒園詩話又編》
劉夢得五言古詩,多學南北朝。如《觀舞柘枝》曰:“曲盡回身處,層波猶注人?!睂m體中佳語也。唯近體中間雜古調,終有烏孫學漢之譏,不若唐音自佳。《載酒園詩話又編》
夢得佳詩,多在朗、連、夔、和時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縱,其與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颯之音。長律雖有美言,亦多語工而調熟。《五七言今體詩鈔》
東坡天才,有不可思議處,其七律只用夢得、香山格調。《初白庵詩評》
陸放翁七律全學劉賓客,細味乃得之。說詩晬語
大歷十子后,劉夢得骨干氣魄,似又高于隨州。人與樂天并稱,緣劉、白有《倡和集》耳。白之淺易,未可同日語也。《唐詩別裁》
大歷后詩,夢得高廣文房。與白傅唱和,故稱“劉白”。實劉以風格勝,白以近情勝,各自成家,不相肖也。劍溪說詩
新城公曰:“劉史部公他云:‘七律較五律多二字耳,其難什倍,譬開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滿,古今亦罕矣?!笃涫譂M者,惟杜甫、李頎、李商隱、陸游,及明之空同、滄溟二李數(shù)家耳?!庇拗^王維、劉禹錫亦有十分滿者,豈反作故翁、滄溟下耶?石洲詩話
劉賓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鋪陳排比,輒有愴俗之氣。山谷云:“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昔子瞻嘗聞余詠第一篇,嘆曰:‘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绷x云:“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極為確論。《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劉賓客長篇,雖不逮韓之奇橫,而健舉略足相當。七古劉之敵韓,猶五古郊之匹愈也。即夢得五言,亦自質雅可誦。世乃謂其不工古詩,何其武斷!《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至劉、柳出,乃復見詩人本色,觀聽為之一變,子厚骨聳,夢得氣雄,元和之二豪也。《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劉賓客無體不備,蔚為大家,絕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靜居緒言》
夢得古詩邊幅較文房為大,律詩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來洞庭上,白蘋愁殺白頭人”,及張籍“藥酒欲開期好客,朝衣暫脫見鬧身”,又愛吟右丞“興闌啼鳥緩,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處。《退馀叢話》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今人多著意頷聯(lián),能講究起句及結句者甚少。又五、六一聯(lián),每患氣弱,或不能開宕。劉夢得于此處倍研練,能操筆,最可法。養(yǎng)一齋詩話
樂天稱夢得為詩豪,又謂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予讀其集,唯律絕過人,古詩三卷,風格平弱,雅不足稱作者。昭昧詹言
大約夢得才人,一直說去,不見艱難吃力,是其勝于諸家處,然少頓枰沉郁,又無自己在詩內,所以不及杜公。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敘俗情入妙者,劉賓客也。次則義山。義山資之以藻飾。《藝概》
劉夢得詩稍近徑露,大抵骨勝于白,而韻遜于柳。要其名雋獨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唐詩五七言近體五七言絕句選評》
中唐七律,夢得呵繼隨州。后人與樂天并稱,因劉、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惡可同日語?《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
昔人論劉夢得為豪放,其體為東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輕議之也。《詩法萃編》
唐人擅長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劉夢得、劉文房皆巨擘。《老生常談》
七律與以工部為宗,附以劉夢得、李義山兩家。《東目館詩見》
夢得歌行,詠古皆爽脆,饒別致。五作極精深,惟五古多澀雅處。《東目館詩見》
夢得主怨刺,故勝《主客閣》列之“瑰奇美麗”,尚未覺其典則高而滋味厚也。謂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山谷實具只服。三唐詩品
五言體雜不一。有如“深春風日凈”、“昔聽東武吟”等篇,宛轉徘徊,取涂樂府;“秋江早望”、“謫居悼往”,則結休允暉。若“水禽殘月”,模休文之韻思;“楚望蒼然”,結韓卿之茂體。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調,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杜畠骸纷鞒熘г~,《泰娘》譜新聲之凄奏,七言此其選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樂府遺意。律體獨多,瑩瑕間采。《詩學淵源》
其詩極似王維,清新流麗,格調自高。長篇間入魏晉,元和詩人自當首屈一指。韓、劉、元、白雖屬異曲,未見同工也。
人物簡介
【生卒】:954—1001 【介紹】: 宋濟州鉅野人,字元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端拱初為右拾遺、直史館,上《御戎十策》。遷知制誥,判大理寺。至道元年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凡詔命不當者多所論奏。真宗即位,上疏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預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降知黃州,后遷蘄州卒。在官以剛直敢言稱。工詩文,提倡詩學杜甫、白居易,文學韓愈、柳宗元。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全宋詩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士,授成武縣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九八八)應中書試,擢直史館。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九九一),為徐鉉辨誣,貶商州團練副使。五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學士,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真宗即位,復知制誥。咸平元年(九九八)預修《太祖實錄》,直筆犯諱,降知黃州。四年移知蘄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殘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三有傳?!⊥跤韨犜?,前十一卷以《四部叢刊》影印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配呂無黨鈔本《小畜集》為底本,校以清光緒會稽孫星華增刻本(簡稱孫本)、清乾隆平陽趙熟典刻本(簡稱趙本)、上海涵芬樓影印江南圖書館藏經(jīng)鋤堂鈔本(簡稱經(jīng)鋤堂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及《宋文鑒》等書引錄。第十二卷以孫星華增刻本《小畜外集》為底本,參校上海函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影宋寫本(簡稱影宋本)、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清抄本(簡稱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叢編》等書引錄。第十三卷錄集外詩及斷句,其中《吳郡志》所收《赴長洲縣作》三首,已合并編入《小畜集》同題詩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誤收他人詩三首(其中二首為杜甫詩),已刪去。詞學圖錄
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人。宋史有傳。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存詞一首見《花庵詞選》。全宋文·卷一四一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授成武主簿。次年除大理評事、知長洲縣。端拱二年拜右司諫、知制誥,未幾判大理寺事。為徐鉉雪冤忤旨,貶商州團練副使。移解州,差知單州。召為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誥。至道元年,兼翰林學士,坐謗訕,罷知滁州,移知揚州。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咸平初預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出守黃州。四年,徙蘄州,病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存)、《小畜外集》二十卷(今存七——一三卷)、《五代史闕文》一卷。另有《承明集》、《奏議集》等。《宋史》卷二九三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02—1060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梅詢從子。初以蔭補桐城主簿,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仁宗皇祐三年召試,賜進士出身。以學士趙概等十余人薦,授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有《宛陵先生集》、《唐載記》、《毛詩小傳》等。詞學圖錄
梅堯臣(1002-1060) 字圣俞。宛陵(今安徽宣州宣城)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实v三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為詩提倡"平淡",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并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稱為宋詩"開山祖師"。曾注《孫子兵法》。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詞見《能改齋漫錄》。全宋文·卷五九二
梅堯臣(一○○二——一○六○),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工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初未為人所知。天圣中,用叔父梅詢蔭為桐城主簿,調河南主簿。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與酬唱。歐陽修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繇是知名于時。景祐元年,自德興縣令知建德縣。寶元二年,知襄城縣。慶歷元年,監(jiān)湖州稅;五年,為許昌簽書判官;八年,為簽書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皇祐四年監(jiān)永濟倉。大臣屢諫宜在館閣,嘉祐元年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jiān)直講。五年,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成,未奏而卒。撰《唐載記》二十六卷、《毛詩小傳》二十卷,注《孫子》十三篇,有《宛陵集》四十卷。見歐陽修《梅圣俞墓志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三),《宋史》卷四四三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17—1073 【介紹】: 本名敦實。宋道州營道人,字茂叔,號濂溪。周輔成子。以蔭為分寧縣主簿,歷南安軍司理參軍、虔州通判等,有治績。神宗熙寧初,知郴州,擢廣南東路轉運判官,移提點刑獄。后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精于《易》學,喜談名理,提出無極、太極、理、氣、心、性、命等哲學范疇,以及立誠、主靜學說,為道學創(chuàng)始人,程顥、程頤皆從其受業(yè)。卒謚元。有《太極圖說》、《通書》及文集,后人合編為《周子全書》。全宋詩
周敦頤(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以舅鄭向蔭得官,初仕分寧主簿,歷知桂陽、南昌縣,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寧初,遷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峰前有溪,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學者因稱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頤為宋代道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皆出其門下。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賜謚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七有傳?!≈芏仡U詩,以清康熙張伯行刊《正誼堂集·周濂溪集》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輯《周濂溪集》(簡稱董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周元公集》(簡稱四庫本)等。輯錄之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一○七三
周惇頤(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惇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少孤,養(yǎng)于外家。仁宗景祐中,以舅父鄭向蔭補試將作監(jiān)主簿,授洪州分寧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郴州郴、桂陽二縣令。知洪州南昌縣,簽署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永州,攝邵州事。熙寧中擢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提點刑獄。移知南康軍,自請分司南京而歸。六年六月卒,年五十七。嘉定中賜謚曰「元」。喜談名理,精于《易》學,程顥、程頤從之學,為宋代理學開山之祖。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見朱熹《濂溪先生事實記》,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刻《濂溪集》附)。
人物簡介
【生卒】:1033—1088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經(jīng)父。孔延之子。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問學,號博洽。仁宗嘉祐六年進士。調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請謁。神宗熙寧初,范鎮(zhèn)以制舉薦,對策力論王安石理財訓兵之法為非,罷歸故官。通判保德軍,陳征西夏三不便。哲宗元祐初,擢左諫議大夫,又論青苗免役諸法之害。改中書舍人。三年同知貢舉,尋以勞卒。與弟孔武仲、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文集及《清江三孔集》。全宋詩
孔文仲(一○三八~一○八八),字經(jīng)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調馀杭尉,轉臺州推官。神宗熙寧初,以范鎮(zhèn)薦應制舉,對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罷歸故官。吳充代王安石為相,召為國子直講,以不諳王安石經(jīng)義,換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軍。哲宗元祐初,召為秘書省校書郎。三年,同知貢舉,事畢還家而卒,年五十一。官至中書舍人。文仲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黃庭堅以之比蘇軾、蘇轍,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南宋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王??編集孔氏兄弟遺文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詩文為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闹僭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本為底本,連同輯得的集外詩,合編一卷。全宋文·卷一七六○
孔文仲(一○三三——一○八八),字經(jīng)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延之子。嘉祐六年登進士第,授試秘書省校書郎、馀杭縣尉,轉臺州推官。熙寧三年應賢良方正科,對策力論王安石所建理財、訓兵之法為非是,罷歸故官。吳充為相,除充國子監(jiān)直講,換三班院主簿,出通判保德軍。遷奉議郎、通判火山軍。元豐八年,轉承議郎。元祐元年,召為秘書省校書郎,進禮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擢左諫議大夫,改中書舍人。元祐三年春同知貢舉,時已病,及奏榜歸第而卒,年五十六。有文集五十卷。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見蘇頌《中書舍人孔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五九),《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41—1097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常父??孜闹俚堋H首诩蔚v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集賢校理、國子司業(yè)。四年,為著作郎,論科舉之弊,詆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請復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jīng)策。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八年,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卒。與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芍藥譜》、《內外制》、《雜文》、《宗伯集》(編入《清江三孔集》)。全宋詩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調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歷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嘗民族矛盾論恢復詩賦取地一下,攻擊王安石經(jīng)義。進起居郎兼侍講邇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紹圣四年,坐元祐黨奪耿,管勾洪州玉隆觀、池州居?。ā端螘嫺濉仿毠倭咧涣?,卒,年五十七。與兄文仲、弟平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詩書論語說》等百馀卷,已佚。南宋王??收輯孔氏兄弟詩文合刊為《清江三孔集》,武仲詩文共十七卷,其中詩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孜渲僭?,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參校民國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叢書》,簡稱豫章本)、《宋詩鈔》(簡稱詩鈔)、《永樂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詩篇,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一八六
孔武仲(一○四二——一○九八),字常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弟、平仲兄。幼力學,舉進士中甲科。調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校書,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進起居郎兼侍講,除起居舍人,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復原官。著《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內外制、雜文共百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卒年見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
人物簡介
【生卒】:1046—1113 【介紹】: 宋濟州鉅野人,字次膺。晁端友弟。神宗熙寧六年進士。兩為縣令,忤上官,坐廢。晚年以承事郎為大晟府協(xié)律,未上卒。工于詞。有《閑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