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義甫,一作毅父。孔武仲弟。英宗治平二年進士,又應(yīng)制科。以呂公著薦為秘書丞、集賢校理。哲宗紹圣中,言者謂其元祐時附會當路,譏毀先烈,貶知衡州。元符二年,提舉劾其違常平法,責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兆诹?,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于史學,工文詞,與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孔氏談苑》、《續(xù)世說》、《良世事證》、《釋稗》、《詩戲》、《朝散集》(編入《清江三孔集》)。全宋詩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神宗熙寧中為密州教授(本集《常山四詩》序)。元豐二年(一○七九)為都水監(jiān)勾當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試學士院。二年擢秘書丞、集賢校理。三年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后遷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南路刑獄(同上書卷三八○、四○七、四○九、四八三)。紹圣中坐元祐時附會當路,削校理,知衡州。又以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錢,責惠州別駕,英州安置?;兆诹?,復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崇寧元年(一一○二),以元祐黨籍落職,管勾兗州景靈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四○作太極觀),卒。平仲與兄文仲、武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續(xù)世說》、《孔氏談苑》、《珩璜新論》、《釋稗》等。詩文集已散佚,南宋王??收輯為二十一卷,其中詩九卷,刊入《清江三孔集》;民國初年胡思敬校編為《朝散集》,刊入《豫章叢書》?!?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孔平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校以《豫章叢書·朝散集》(簡稱豫章本)、明鈔殘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簡稱明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及《宋詩鈔》(簡稱詩鈔)。另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二七二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武仲弟。治平二年舉進士,又應(yīng)制科,為秘書丞、集賢校理。文仲卒,歸葬南康,詔以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護葬事。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紹圣中,言者詆其元祐時附會當路,削校理,知衡州。提舉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徙韶州,又責為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徽宗立,復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史學,工文詞,著《續(xù)世說》十二卷、《孔子雜說》一卷、《釋裨》一卷及《珩璜新論》、《良史事證》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80—1172 【介紹】: 宋吉州安福人,字民瞻,號盧溪?;兆谡桶四赀M士。為茶陵丞,有能政。高宗紹興中,胡銓上疏乞斬秦檜等,謫新州,庭圭獨以詩送行。紹興十九年,坐訕謗編管辰州。檜死,許自便。孝宗即位,除國子監(jiān)主簿。乾道中除直敷文閣。博學兼通,工詩,尤精于《易》。有《盧溪集》、《易解》、《滄海遺珠》等。全宋詩
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號盧溪真逸(《誠齋集》卷八○《盧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士,調(diào)衡州茶陵縣丞。宣和末年退居鄉(xiāng)里。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銓上疏斥秦檜,貶嶺南,庭圭獨以詩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編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檜死,許自便。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召對,改左承奉郎,除國子監(jiān)主簿。以年老力辭,主管臺州崇道觀。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見。七年,至闕,除直敷文閣,領(lǐng)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傳世有《盧溪集》,此外著述頗多,均已佚。事見《省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狀》、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七○有傳?!⊥跬ス缭?,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盧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為詩,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瀘溪文集》二十卷(簡稱李本、卷一至卷一○為詩,藏上海圖書館)、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瀘溪集》十六卷(簡稱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詩,藏上海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間采近人傅增湘校語(簡稱傅校)。集中雜著與新輯得之集外詩,依次編為第二十六卷。全宋文·卷三四○六
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號盧溪真逸,吉州安福(今江西安福)人。政和八年登進士第,調(diào)衡州茶陵丞。宣和末棄官歸,教授鄉(xiāng)里。紹興中胡銓因上疏乞斬秦檜罷和議安置嶺南,庭圭以詩送行,有「癡兒不了官中事」之句,指檜也,坐是除名流辰州。檜死,許自便。孝宗召對便殿,除直敷文閣。乾道八年以疾卒,年九十三。著有《盧溪文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經(jīng)講義》十卷、《論語講義》五卷、《語錄》五卷、《雜志》五卷、《滄海遺珠》五卷、《方外書》十卷、《校字》一卷、《鳳停山叢錄》一卷。見周必大《直敷文閣王公行狀》,胡銓《王公墓志銘》(《盧溪文集》附錄),《南宋書》卷六三,《宋史翼》卷七。
人物簡介
【生卒】:1083—1142 【介紹】: 宋高密人,徙居濰州北海,字叔厚,一字處厚?;兆谡桶四赀M士。自幼聰穎,十歲能為邑人作墓銘。調(diào)淄縣主簿,為太學正,遷博士,攝給事中。高宗南渡,授中書舍人,知漳、明州。累除翰林學士。所撰詔命數(shù)百,文簡意明。以寶文閣直學士知紹興府,適金人入侵,督繕城郭,厲甲兵,用心勞苦。后退居臺州。平生廉儉寡欲,潛心辭章,洞曉音律。有《北海集》。全宋詩
綦崇禮(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高密(今屬山東)人,后徙北海(今山東濰坊)。登徽宗重和元年(一一一八)上舍第,調(diào)淄縣主簿。召為太學正,遷博士。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起居郎兼權(quán)給事中,拜中書舍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一)。四年,除試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未幾出知漳州(同上書卷三三、三八)。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移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同上書卷五六)。四年,拜翰林學士,進兼侍讀、兼史館修撰,尋出知紹興府(同上書卷七五、七八)。五年,罷,退居臺州。十二年卒,年六十。有《北海集》六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六卷(其中詩一卷),另《兵籌類要》十卷,附錄三卷。《宋史》卷三七八有傳。 綦崇禮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酌校他書所引。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六三八
綦崇禮(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世稱北海先生,濰州北海(今山東濰縣)人。幼聰穎,入太學。登政和八年上舍第,調(diào)淄縣主簿,改太學正,遷博士、秘書省正字。建炎二年,除尚書工部員外郎,尋為起居郎,攝給事中。三年,拜中書舍人。明年,兼權(quán)直學士院,除吏部侍郎。求外,拜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移明州。紹興二年,復為吏部侍郎,移兵部,直學士院,俄除翰林學士。后又兼侍讀、史館修撰。四年,換寶文閣直學士、知紹興府。期年丐閑,三任觀祠。十二年八月卒,年六十。崇禮工文辭,氣格天然渾成。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數(shù)百篇,明白洞達,為世稱道。著有《北海集》六十卷、《兵籌類要》十卷(存)。見《名臣言行錄別集》下卷七及《宋史》三七八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84—1145 【介紹】: 宋壽州人,郡望東萊,字居仁,人稱東萊先生。呂好問子。高宗紹興六年賜進士出身。歷官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侍講、權(quán)直學士院。曾上書陳恢復大計。秦檜為相,私有引用,本中封還除目。又與趙鼎深相知,忤檜,被劾罷。工詩,得黃庭堅、陳師道句法。卒謚文清。有《童蒙訓》、《江西詩社宗派圖》、《紫微詩話》、《師友淵源錄》、《東萊先生詩集》等。全宋詩
呂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據(jù)曾幾《東萊先生詩集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四),字居仁,學者稱東萊先生,開封(今屬河南)人。幼以蔭授承務(wù)郎?;兆谡?、宣和間,官濟陰主簿、泰州士曹掾。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除樞密院編修。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遷職方員外郎。高宗紹興六年(一一三六),召為起居舍人,賜進士出身。八年,擢中書舍人,兼侍讀,權(quán)直學士院。同年十月,因反對和議,罷職,提興太平觀。卒,謚文清。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后人亦將其附入江西詩派。有《東萊先生詩集》二十卷、《外集》三卷,及《紫微詩話》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有傳。 呂本中詩,前二十卷以宋乾道間沈度刻《東萊先生詩集》(《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本)為底本;二十一至二十三卷以宋慶地多五年黃汝嘉刻江西詩派本《東萊先生詩外集》(簡稱黃本,殘存第十八至二十卷,外集三卷全,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及清蔣光煜藏鈔本《紫微集》較沈本、黃本多出詩六十二首(其來歷不明,中有顯非呂作之詩,因無所歸屬,姑仍予錄入),合編為第二十四卷。全宋文·卷三七九七
呂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初名大中,字居仁,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公著曾孫,希哲孫,好問子。以公著遺表恩,授承務(wù)郎。元符中,主濟陰簿、泰州士曹掾,辟大名府帥司干官。宣和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六年,特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八年二月,遷中書舍人,三月兼侍講,六月兼權(quán)直學士院。以忤秦檜,提舉太平觀。紹興十五年卒,年六十二。本中上承家學,復從楊時、尹焞等游,為時名儒,學者稱東萊先生。著有《春秋集解》、《師友雜志》、《官箴》、《童蒙訓》、《紫微雜說》及《東萊先生詩集》等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89—115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似之,號筠溪。李彌大弟?;兆诖笥^三年進士。政和中累官起居郎,上封事直言朝政,貶知廬山,改奉嵩山祠,廢斥隱居八年。宣和末知冀州,募勇士,修城堞,力抗南下金兵。歷任知州及監(jiān)司。高宗紹興七年召為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復奏六事,鯁直如故。八年,試戶部侍郎。秦檜復相,因反對屈節(jié)議和,被迫引退。九年,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十年,歸隱福州連江西山。有《筠溪集》。全宋詩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居士,又號普現(xiàn)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士,調(diào)單州司戶。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剴切,貶知盧山縣。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為衛(wèi)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轉(zhuǎn)運副使。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知饒州。五年,知吉州。七年,遷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八年,試戶部侍郎。九年,因反對議和忤秦檜,出知漳州。十年奉祠,歸隱福建連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傳?!±顝涍d詩,以丁氏八千卷樓藏李鹿山原藏《竹溪先生文集》為底本(藏南京圖書館)。參校朱彝尊藏明鈔本(簡稱明本,藏上海圖書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筠溪集》(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九四四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居于吳縣(今江蘇蘇州)。彌大弟。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歷單州司戶,調(diào)鄆州陽谷簿。政和四年二月,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十二月,引見上殿,改授承奉郎,遷秘書省校書郎,充編修六典檢閱文字。六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七年正月,守尚書司封員外郎。八年四月,擢為起居郎。以封事剴切貶知廬山縣。歷知冀、筠、饒、吉州。紹興七年,召為左司員外郎,試中書舍人。時秦檜當國主和議,彌遜極論之,遂出知漳州。以力沮和議罷職,歸隱西山十馀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有《筠溪集》(一名《竹溪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存)。見《筠溪李公家傳》(《筠溪集》卷末附),《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97—1165 【介紹】: 宋信州弋陽人,字長卿?;兆谛腿赀M士。高宗紹興中累除參知政事,拜右相,遷左相。三十一年,金兵至廬州,朝臣遣家預避,獨康伯迎眷屬入浙,并奏請高宗親征。虞允文尋大敗金兵于采石。孝宗即位,兼樞密使,以病請去位。次年金兵復南犯,再任左相兼樞密使。卒謚文恭,后改謚文正。全宋詩
陳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弋陽(今屬江西)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授長洲主簿。高宗建炎末召為敕令所刪定官,通判衢州。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除太常博士。八年,為樞密院計議官。十三年,遷軍器監(jiān)。出知泉、漢州。二十七年,權(quán)吏部尚書,尋拜參知政事。二十九年,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孝宗即位,兼樞密使。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贈太師,謚文恭,后改謚文正。有《陳文正公文集》三十卷。事見本集卷七劉珙《陳魯國文恭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四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四一四二
陳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人。宣和三年登上舍第。累遷太學正。建炎中通判衢州。紹興中,為戶部、司勛郎中,知泉州,三奉祠,垂十年。秦檜死,除吏部侍郎,兼禮、戶、刑部,遷吏部尚書。二十八年九月,除參知政事。二十九年九月,為右仆射。三十一年三月,進左仆射。金人敗盟南侵,康伯主戰(zhàn)。孝宗即位,命兼樞密使。隆興改元,乞退,出判信州,進封福國公,又判紹興府。二年十一月,再拜左仆射兼樞密使,進封魯國公。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謚文恭,慶元中改謚文正。著有《葛溪集》三十卷。見《宋史》卷三八四本傳、《宋史·藝文志》。
人物簡介
【生卒】:1118—1187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徙居上饒,字無咎,號南澗。韓元龍從弟。以蔭為龍泉主簿。歷知建安縣。符離之役,嘗上書張浚勸勿輕舉,浚不聽。遷知建安府,大興學校,創(chuàng)修郡志。累官吏部尚書,封潁川郡公。師事尹焞,曾與呂祖謙講讀于德清慈相寺。有《桐蔭舊話》、《南澗甲乙稿》、《焦尾集》。全宋詩
韓元吉(一一一八~?),字無咎,號南澗翁,祖籍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南渡后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維玄孫,淲父。早年嘗師事尹焞,初與從兄元龍試詞科不利,后舉進士,為南劍州主簿。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縣。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兩知婺州,一知建寧府等,入朝為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龍圖閣學士、吏部侍郎等,中間曾出使金國。官至吏部尚書、潁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澗甲乙稿》七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n元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南澗甲乙稿》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簡稱聚珍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圖錄
韓元吉(1118-1187) 字無咎,號南澗。許昌人,徙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曾與張元干、張孝祥、范成大、陸游、辛棄疾等以詞唱和。有《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全宋文·卷四七八三
韓元吉(一一一八——一一八七),字無咎,號南澗,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南渡后居上饒(今江西上饒)。韓維玄孫。初以蔭入仕,為龍泉縣主簿,調(diào)南劍州主簿。紹興末歷知建安縣,召為司農(nóng)寺主簿。乾道中,歷江東轉(zhuǎn)運判官、守大理少卿、權(quán)中書舍人,累官至吏部侍郎。淳熙初出知婺州,入為正奉大夫、吏部尚書。乞外,復以龍圖閣學士知婺州,后罷職奉祠。爵至潁川郡公。淳熙十四年卒,年七十。元吉學于尹焞而友朱熹,呂祖謙為其婿。著有《易系辭解》、《焦尾集》、《南澗甲乙稿》等。見《宋史翼》卷一四,《南宋文范作者考》上。
人物簡介
【生卒】:1134—1173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士龍,號艮齋。薛徽言子。師程頤弟子袁溉。高宗紹興末,為鄂州武昌令,保伍輯民,嚴備金兵。召為大理寺主簿,除大理正。后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為學主著實,反對空談義理,注重研究田賦、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務(wù),開永嘉事功學派先聲。有《浪語集》。全宋文·卷五七七四
薛季宣(一一三四——一一七三),字士龍(一作士?。?,號艮齋,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徽言子。少孤,年十七,從荊南帥孫汝翼辟書寫機宜文字,獲事袁溉,傳程頤之學。紹興末,為鄂州武昌令。歷婺州司理參軍、常熟令。召為大理寺主簿,除大理正;出知湖州,改常州,未上,于乾道九年卒,年四十,謚文憲。季宣精于古封建、井田、鄉(xiāng)遂、司馬法之制,晚與朱子、呂祖謙游,多所商榷,而兼重事功。其后陳傅良、葉適等遞相祖述,永嘉之學遂別為一派。著有《書古文訓》、《詩性情說》、《論語直解》、《春秋經(jīng)解旨要》、《大學解》、《中庸解》、《浪語集》等。事跡見《止齋集》卷五一《新改差常州薛公行狀》,《東萊先生文集》卷一○《薛常州墓志銘》,《宋史》卷四三四《薛季宣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婺州蘭溪人,字元卿。范浚從子。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累官中書舍人。工詩,善篆楷草隸書,學者稱蒙齋先生。有《蒙齋集》。全宋詩
范端臣,字元卿,號蒙齋,蘭溪(今屬浙江)人。浚從子,受學于浚。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為秘書省正字。三年,遷校書郎。淳熙四年(一一七七)以禮部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五年,擢起居舍人。有《蒙齋集》(《宋元學案》卷四五),已佚。今《范香溪先生文集》附有《范蒙齋先生遺文》一卷。事見《南宋館閣錄》卷八,《金華先民傳》卷七有傳。 范端臣詩,以《四部叢刊·范香溪先生文集》附《范蒙齋先生遺文》為底本,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全宋文·卷四九五六
范端臣,字元卿,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浚從子。紹興二十四年舉進士第。乾道中歷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淳熙中,以禮部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尋除軍器監(jiān),遷起居舍人,至中書舍人。文詞典雅,尤工于詩;篆楷草隸,亦造其妙。學者稱蒙齋先生。有詩集三卷,文集二十馀卷,久佚,惟明人輯得遺文數(shù)篇附于《香溪集》后。見《南宋館閣錄》卷八,《金華先民傳》卷七。
人物簡介
【生卒】:1139—1193 【介紹】: 宋撫州金溪人,字子靜,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陸九思弟。孝宗乾道八年進士。調(diào)靖安主簿,歷國子正。少聞靖康間事,感慨金軍侵辱,即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輪對陳五事,為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xiāng)講學。光宗時,知荊門軍,創(chuàng)修軍城,以固邊防,甚有政績。卒謚文安。與朱熹齊名,而見解多不合。主“心即理”說,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jīng)皆我注腳”。與熹通信論難,并會于鵝湖辯論。明王守仁繼承發(fā)展其學,成為陸王學派。有《象山先生全集》。全宋詩
陸九淵(一一三九~一一九三),字子靜,號存齋、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金溪(今屬江西)人。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士。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授隆興府靖安縣主簿,未上,丁繼母憂。六年,服除,改授建寧府崇安縣主簿。九年,除國子正。十年冬,遷敕令所刪定官。十三年,除將作監(jiān)丞,為言者疏駁,還鄉(xiāng),講學貴溪象山精舍。曾與朱熹會講鵝湖,論多不合,理學自此分朱陸二家。光宗即位,知荊門軍。紹熙三年十二月卒,年五十四。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賜謚文安。有《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語錄四卷。其中詩一卷。事見《象山全集》卷三三《象山先生行狀》、清楊希閔編《陸文安公年譜》,《宋史》卷四三四有傳?!£懢艤Y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a target='_blank'>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一三《象山先生集》(簡稱小集)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圖錄
陸九淵(1139—1192) 字子靜,自號"象山翁",學者尊為"象山先生",謚文安。撫州金溪人。南宋教育家、理學家、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乾道八年進士。在京師,"士爭從之游,言論感發(fā),聞而興起者甚眾"。每開講席,學者群集,"戶外屢滿,耆老扶杖觀聽"。 與朱熹 "所學多不合",曾在鵝湖就 "理"與"氣"大辯論,而友誼極厚,書信往來,論辯不已。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說。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以為治學方法,主要是"發(fā)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學茍知本,六經(jīng)皆我注腳"。能詩?!蛾懢艤Y集》中錄存詩作一卷23首,有《象山先生全集》36卷。全宋文·卷六一二七
陸九淵(一一三九——一一九二),字子靜,號象山翁,撫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乾道八年登進士第,淳熙元年授迪功郎、隆興府靖安縣主簿。丁母憂,服闋,調(diào)崇安縣主簿。九年,以侍從薦,除國子正。遷敕令所刪定官,轉(zhuǎn)宣義郎,除將作監(jiān)丞。后省疏駁,主管臺州崇道觀。開門授徒,從容講道,環(huán)坐率一二百人,學者稱象山先生。光宗即位,除知荊門軍。通下情,斷獄訟,嚴保伍,修城壁,人情晏然,郡中恬若無事,諸司交章論薦。紹熙三年冬十一月卒,年五十四。謚文安。九淵論學,主簡易直捷,開心學之派。嘗與朱熹會講鵝湖,論辯多不合。朱以「道問學」為主,陸以「尊德性」為宗,理學遂有朱、陸二派。見楊簡《象山先生行狀》(《慈湖遺書》卷五),《宋史》卷四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40—1204 【介紹】: 宋建寧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嚴,號東塘居士。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授溧陽主簿。歷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為吏部尚書兼侍讀。寧宗嘉泰三年,同知樞密院,進參知政事。罷以資政殿學士知鎮(zhèn)江府。奉祠致仕。學問淹博,其疏奏多切時弊,詩文格調(diào)清新。任四川安撫使時,嘗命屬官輯蜀中詩文為《成都文類》。有《東塘集》。全宋詩
袁說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號東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僑居湖州。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diào)溧陽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國子正、太常寺主簿、樞密院編修官、秘書丞。淳熙間,知池州(《宋會要輯稿》瑞異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由提點浙西刑獄改提舉浙西常平茶鹽(《金石補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會要輯稿》食貨七○之八三)。三年,知臨安府(同上書刑法四之九○)。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遷戶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權(quán)戶部尚書。三年,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一)。召為吏部尚書兼侍讀,出知紹興府兼浙東路安撫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樞密院事。三年,遷參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尋加大學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東塘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卷。事見本集附錄《家傳》?!≡f友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中詩七卷)為底本。酌校《永樂大典》殘本。館臣漏輯詩十二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六一九四
袁說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號東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寓居湖州。登隆興元年進士第。淳熙四年為秘書丞,歷知池州。紹熙中入為侍左郎中,知臨安府。寧宗即位,為戶部侍郎兼侍講。慶元二年出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復入為吏部尚書,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二年除同知樞密院事。三年,拜參知政事。罷知鎮(zhèn)江府,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嘉泰四年卒,年六十五。著有《擇善易解》,《東塘集》。嘗命僚屬纂輯蜀中詩文為《成都文類》五十卷(存)。見《東塘集》附《家傳》,《宋史翼》卷一四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40—1207 【介紹】: 宋濟南歷城人,原字坦夫,后字幼安,號稼軒。高宗紹興末,聚眾二千隸耿京部,為掌書記。奉京命奏事建康,聞張安國殺京降金,歸擒之,獻俘行在。孝宗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征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chuàng)建飛虎軍,雄鎮(zhèn)一方。歷浙西提點刑獄、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為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歷知鎮(zhèn)江、隆興府。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后追謚忠敏。一生力主抗金。擅為長短句,風格悲壯激烈,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等。全宋詩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欽宗靖康末中原淪陷,棄疾于青年時即率眾抗金。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義軍耿京部,為掌書記。三十二年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jié)度掌書記,并以節(jié)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棄疾還海州,約忠義軍人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改差簽判江陰軍。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zhuǎn)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知潭州兼湖南安撫。后于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為言者論罷。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未幾又為言者論罷。寧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四年遷知鎮(zhèn)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棄疾以詞著稱,是豪放派詞風的代表,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詞》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啟泰輯有《稼軒集抄存》,近人鄧廣銘增輯為《辛稼軒詩文抄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有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良谲幵?,以《辛稼軒詩文抄存》為底本,酌校原材料出處。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二卷。詞學圖錄
辛棄疾(1140-1207)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有《稼軒長短句》。黃鶴樓志·人物篇
辛棄疾(1140—1207) 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系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等。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寧宗時知鎮(zhèn)江府,未久落職。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棄疾由湖北轉(zhuǎn)運副使調(diào)任湖南轉(zhuǎn)運副使。臨行之際,同僚在武昌南樓設(shè)宴為其餞行,他即席賦詞《水調(diào)歌頭?折盡武昌柳》,抒發(fā)豪放悲壯的抑郁情懷。全宋文·卷六二一四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號稼軒居士,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紹興末,金主亮死后,耿京聚兵山東,棄疾為掌書記,奉表歸宋。乾道元年,奏《美芹十論》。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又上疏論恢復大計甚備。八年,出知滁州。淳熙二年,提點江西刑獄。歷知江陵、隆興府,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再知隆興。八年,為言者所劾落職,隱居上饒帶湖十年。紹熙二年,起提點福建刑獄,知福州,罷,徙居鉛山。嘉泰三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加寶謨閣待制,知鎮(zhèn)江。開禧三年卒,年六十八。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屢起屢罷,憂憤而死。工于詞,所作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福州閩清人,字東夫,號千巖老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為烏程令,徙家居之。工詩,極為楊萬里所稱。有《千巖擇稿》。全宋詩
蕭德藻,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為龍川縣丞。知湖州烏程縣(《吳興掌故集》卷三),遂移家居之。官終福建安撫司參議。楊萬里極譽其詩,謂與范成大、尤袤、陸游齊名。有《千巖摘稿》,已佚。事見《誠齋集》卷八一《千巖摘稿序》?!?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二八有傳。今錄詩十二首。全宋文·卷五四二三
蕭德藻,字東夫,號千巖老人。福州長樂(今福建長樂)人。紹興二十一年第進士。初調(diào)湖州烏程令,遂家焉。歷知峽州,終福建安撫司參議。著有《千巖擇稿》。見楊萬里《誠齋集》卷八一《千巖擇稿序》,《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史翼》卷二八。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申之、次夔,號蒲江。樓鑰甥。寧宗慶元五年進士。嘉定中歷官軍器少監(jiān),權(quán)直學士院。工樂府,與翁卷、趙師秀為詩友。有《蒲江集》。全宋詩
盧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號蒲江,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士。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六)。十二年,除秘書省正字,累遷著作郎兼權(quán)司封郎官。十六年,權(quán)直學士院(同上書選舉二一之一八)。有《蒲江詞》傳世。事見《南宋館閣續(xù)綠》卷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六。今錄詩十三首。全宋文·卷六九一二
盧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號蒲江,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慶元五年進士。嘉定中歷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秘書省正字、將作少監(jiān)、權(quán)直學士院,以軍器少監(jiān)直北門,號稱職。俄卒于官。祖皋工樂府,意度清遠,有《蒲江詞》一卷(存)。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六、一八,《浣川集》卷一○《祭盧直院文》,《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宋詩紀事》卷五八,《宋元學案補遺》卷七九,《全宋詞》,唐圭璋《兩宋詞人時代先后考》。
人物簡介
【生卒】:1187—1269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居士。劉夙孫。寧宗嘉定二年以蔭補將仕郎,為真州錄事參軍、潮州通判。以作《落梅》詩獲罪,不仕二十余年。理宗端平初起歷宗正簿、樞密院編修官、江東提刑等。淳祐六年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兼中書舍人。以劾權(quán)相史嵩之,貶知漳州。景定初遷工部尚書兼侍講,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嘗受學于真德秀。反對南宋朝廷茍安妥協(xié)。詩學晚唐,為江湖派詩重要代表。詞風雄放沉厚,多感慨時事。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全宋詩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莆田(今屬福建)人。寧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蔭補將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錄事。后游幕于江浙閩廣等地。十二年監(jiān)南岳廟。十七年知建陽縣。以詠《落梅》詩得禍,閑廢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為帥司參議官,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quán)侍右郎官,尋罷。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著,史學尤精”,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遷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權(quán)工部尚書、兼侍讀,旋出知建寧府。五年因目疾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龍圖閣學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編文集,林希逸作序,繼有后、續(xù)、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編為《大全集》二百卷。事見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劉公行狀》、洪天錫《后村先生墓志銘》?!⒖饲f詩,一至十六卷以鐵琴銅劍樓舊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為底本,校以《四部叢刊》影印清賜硯齋《后村先生大全集》(簡稱硯本)、楊氏海源閣舊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簡稱后印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賜硯齋本為底本,校以清馮氏蘆經(jīng)閣舊藏抄本(簡稱馮本)、清盧氏抱經(jīng)樓舊藏抄本(簡稱盧本)、翁同書校清秦氏石研齋抄本(簡稱秦本,凡采用翁氏朱筆校字,簡稱翁校)、清張氏愛日精廬抄本(簡稱張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詞學圖錄
劉克莊(1187-1269) 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莆田人。詞風散文化、議論化。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別調(diào)》。全宋文·卷七四八七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父彌正,寧宗朝吏部侍郎??饲f本名灼,嘉定二年以蔭補將仕郎,改名。初授靖安縣主簿,俄丁父憂。服除,注福州右理曹,改差真州錄事參軍。嘉定十七年,改宣教郎知建陽縣,歷潮、吉州通判。端平中,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quán)侍右郎官。立朝正直敢言,為人所忌,出主玉局觀。尋知漳州,改袁州,復為言者劾罷。李宗勉當國,擢江西提舉,改廣東,升轉(zhuǎn)運使。淳祐元年,為言者所劾,罷主崇禧觀。四年,起為江東提舉。六年,召除太府少卿。面對言事,頗切時政,理宗嘉之,即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尋兼崇政殿說書。是年末,兼中書舍人,力沮史嵩之除職致仕之命。事雖施行,仍為御史論劾,以秘閣修撰出為福建提刑。淳祐十年,除秘書監(jiān)。次年入京,兼太常少卿、直學士院,兼崇政殿說書、史館同修撰。同年十月,除起居舍人。復為言者論劾,罷提舉明道宮。景定元年,除秘書監(jiān)、起居郎、兼權(quán)中書舍人,復除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三年,除權(quán)工部尚書,兼侍讀。同年八月,以寶章閣學士知建寧府。五年秋,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咸淳五年正月卒,年八十三,謚文定??饲f于詩、文、詞皆工,葉水心至評其詩「當建大將旗鼓」。又嘗受學于真西山,頗得為政之要。唯其文名太盛,故政績多為所掩。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見林希逸所撰《行述》、洪天錫所撰《墓志銘》(分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四、一九五)及《宋史翼》卷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