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928—984 【介紹】: 宋開封浚儀人。后周時以戰(zhàn)功累遷禁軍殿前都虞候,轉(zhuǎn)侍衛(wèi)都指揮使。太祖即位,遷侍衛(wèi)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破李筠,以功加同平章事。平李重進,移鎮(zhèn)鄆州,兼侍衛(wèi)馬步軍都指揮使。建隆二年,太祖與諸將飲,勸釋兵權(quán),守信與諸將次日即稱病乞解兵柄。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拜中書令,行河南尹,充西京留守。四年,從征范陽,督前軍失律,責授崇信軍節(jié)度、兼中書令。七年,徙鎮(zhèn)陳州。卒謚武烈。
人物簡介
【生卒】:929—987 【介紹】: 宋涿州范陽人,原名光義。少隸郭威帳下。以從周世宗征淮南功領(lǐng)雷州刺史,歷禁軍將校。宋初領(lǐng)龍捷右?guī)?,從征李筠,改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領(lǐng)寧江軍節(jié)度。平蜀后又從征太原,為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入為右驍騎上將軍。太宗雍熙間出為瀛州兵馬都部署,為契丹敗,改知雄州,以擅離屯所被黜,配隸商州,道卒。
人物簡介
【介紹】: 五代時杭州臨安人,字惠達。吳越國君錢元瓘第八子。明吏術(shù),能為詩。年十八出為湖州刺史,有妖巫登衙門大樹,恣為鬼神語,州人驚畏。弘偡曰:妖由人興,命注弩而射,巫果乞命,因扶之百,投于境外,一州大服。后累遷太尉、宣德軍節(jié)度使,封吳興郡王。宋太祖建隆初,敕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以飲酒過度卒,年三十八。謚恭義。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29—966 字惠達,杭州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吳越文穆王錢元瓘第八子。開運三年(946)為湖州刺史。顯德六年(959)為宣德軍節(jié)度使,封吳興郡王。后因飲酒過度而卒。謚恭義?!?a target='_blank'>十國春秋》卷八三有傳?!遁浀丶o勝》卷四存其詩2句?!度圃娡饩帯窊?jù)之收入。全唐詩續(xù)補遺
弘偡,字惠達,元瓘第八子。明吏術(shù),能為詩。官湖州刺史(《湖州府志》九,開運三年任吳興太守),有妖巫登大樹,恣為鬼神語,州人驚畏。弘偡嚴治之,州人咸服。累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吳興郡王。卒謚恭義。
人物簡介
義楚,俗姓裴氏,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后居齊州。七歲出家,以其諸父脩進為師。勤學不懈,潛心著述,曾擬白居易《六帖》,纂輯佛書為《釋氏六帖》,于后周顯德初上之。周世宗敕付史館,賜紫衣,仍加號明教大師。宋開寶中卒,俗壽七十四,法臘五十四。見《宋高僧傳》卷七,《冊府元龜》卷五二。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裴氏。相之安陽人。其季父二。皆出家。以行業(yè)致名位。曰修進。則嘗于法華經(jīng)一字一拜矣。而猶日課觀音普門支品。今方為歷下臨壇大德。曰省倫。嘗誦大悲楞嚴咒各一億遍。今方主青丘香嚴院。楚始七歲。以親命來省二父。而進因以薙染焉。既登具勤學罔懈。俱舍一宗造微臻極。遂以圓暉疏傳。講十許遍。后以教門諸文。而世之昧者用之。多致舛謬。乃悉類粹而區(qū)分之。使一藏義理事實昭著效白。而士之執(zhí)筆鼓舌者。無所疑惑。則于天下誠。便起晉開運二年。至周顯德元年。成書。總五十部。列四百四十門。名釋氏六怗。蓋擬唐之白氏云。進呈。詔賜紫伽梨明教大師號。仍以其書付史館。開寶中。卒于龍興伽藍。壽七十四。臘五十四。楚晚年自以瞽。懺悔過曰。吾之述作又豈免于芟夷。佛意。破碎法章哉。既而復明。議者。以其至誠所感。其書則樞密相國王公樸。敘其端云。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義楚。俗姓裴氏。祖相州安陽人也。楚七歲來省歷下臨壇大德修進。因為出家?guī)熞病_M乃楚之諸父也。季父省倫居香嚴院。進也誦觀音普門支經(jīng)向十萬遍。立禮法華經(jīng)。字字各拜拜且徹部焉。倫則青丘主宰。禪居誦大悲佛頂俱一億遍。楚執(zhí)柯伐木。熏習相資。登此近圓。勤學不懈。敏慧夙成。俱舍一宗造微臻極。遂傳講圓暉疏十許遍。后該覽大藏三遍。乃慨儒家為佛教之文而多謬解解既謬歟事多誤用。擬白樂天六帖。纂釋氏義理文章。庶事群品以類相從。建其門目總括大綱。計五十部。隨事別列四百四十門。始從法王利見部終師子獸類部。其間物類檢括周旋。令供筆之時必無告乏矣。一十年中孜孜罔倦。起晉開運二年至顯德元年畢進呈。世宗敕付史館。賜紫衣仍加號明教大師。以開寶中終于龍興伽藍。俗壽七十四。法臘五十四。楚始謀此作。隨得便書。裒多益寡。日居月諸郁成編錄。忽因本院門古石上有六帖二字天然分明。睹此靈符乃知宿定。搜今斡古筆不停綴。時樞密相國王公樸。為楚作序冠于編首。今行于寰海矣。初楚著述心亦勞止。而雙目喪明。醫(yī)工莫療。遂冥心懺過。慮刪碎教文裁量差脫。如是虔虔更無間息。再歲還明。人謂其徵感焉。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五代時江陵人。仕荊南。高季興署為行軍司馬,多所裨益。襄州安從進叛后晉,來乞師。保義力勸季興白其狀,以釋晉主之疑。官終平江軍節(jié)度使。
人物簡介
【介紹】: 五代時僧。安陽人。俗姓裴。七歲至歷下,后該覽《大藏》。擬白樂天《六帖》,纂《釋氏庶事群品》,以類相從,建其門目,凡四百四十門。始從法王利見部,終獅子獸類部,物類檢括。后周世宗顯德初進呈,世宗敕付史館,加號“明教大師”。宋太祖開寶中卒,年七十四。
人物簡介
【生卒】:?—978 【介紹】: 宋涿州范陽人,初名懷義。從太祖于后周時,累遷殿前都指揮使。開寶間從征晉陽,時盛暑,身中流矢而戰(zhàn)愈奮。還,終授日騎左右?guī)贾笓]使。嘗諫阻太祖留都西京。太宗立,遷侍衛(wèi)步軍都虞候、大同軍節(jié)度。后改步軍都指揮使。
人物簡介
【生卒】:?—978 【介紹】: 宋瀛州人,初名義。后周時隸趙匡胤麾下為裨校。宋初,歷權(quán)內(nèi)外馬步軍副都軍頭,累遷殿前都指揮使,領(lǐng)建武軍節(jié)度。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改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善部分士卒,動有紀律。以瘍疾卒。
人物簡介
【生卒】:939—997 【介紹】: 即宋太宗。宋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開寶六年封晉王。九年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對割據(jù)政權(quán)繼續(xù)各個擊破。三年,平海軍陳洪進、吳越王錢俶相繼納土。四年,親征,平北漢。乘勝攻遼,于高梁河大敗而歸。雍熙三年,再命將三路攻遼,大敗,遂行守內(nèi)虛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強中央集權(quán),收節(jié)度使所領(lǐng)支郡,擴大科舉取士,建崇文院,編纂《太平御覽》等書,加強“重文”風氣。淳化中,鎮(zhèn)壓王小波、李順起義。黃鶴樓志·人物篇
趙光義(939—997) 即宋太宗。字廷宜,本名趙匡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976—997年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弟。執(zhí)政21年,勵精圖治,重視文化,史家稱其為一代明君。趙光義好讀書、喜詞賦、善書法,《宋史藝文志》著錄有《太宗御集》120卷(已佚)。世存其草書作品《登黃鶴樓》詩碑帖,論者評為“草法嫻熟,筆勢婉轉(zhuǎn),疾徐緩沖,提按頓挫,恰到好處,尤其是氣壯力強,寬博圓融,有帝王之氣概”。全宋文·卷六三
宋太宗(九三九——九九七),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建隆元年,輔太祖創(chuàng)業(yè)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領(lǐng)睦州防禦使,尋領(lǐng)泰寧軍節(jié)度使。征李重進,為大內(nèi)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封晉王。開寶九年十月,太祖崩,即帝位,改元太平興國。紹太祖混一海宇之志,迫陳洪進納土,錢俶入朝。未幾,滅北漢。乘勝攻遼,欲取幽冀地,敗歸。雍熙三年再攻,又敗。此后行守內(nèi)虛外之策。罷節(jié)鎮(zhèn)領(lǐng)支郡以強化朝廷之權(quán),置審刑院以統(tǒng)司法之權(quán),設(shè)考課院、審官院以清吏治,去考場積弊、增科舉名額以廣取士,建崇文院、敕編《太平御覽》諸書以抑武右文。在位二十二年,紀元五: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著有《御制逍遙詠》十一卷、《御制蓮華心輪回文偈頌》二十五卷、《御制秘藏詮》三十卷、《御制緣識》五卷(均存)。詳《宋史》卷四、五《太宗本紀》。
人物簡介
【介紹】: 五代時陳州西華人。殷文圭子。博學善屬文。仕南唐,官學士、樞密使、右仆射同平章事。自淮上用兵,凡書檄教誥,皆出其手。后周世宗器其文。南唐亡入宋,避諱易姓名為湯悅。宋太祖開寶間以司空知左右內(nèi)史事。有《江南錄》。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本名殷崇義,后避宋宣祖廟諱改。字德川,其先陳州西華(今河南西華)人,后為池州青陽(今安徽青陽)人。仕南唐,中主時為學士,歷樞密使、右仆射。中主遷南都,留守金陵,輔太子。后主時,為禮部侍郎,進門下侍郎平章事。宋開寶二年(969),罷為潤州節(jié)度使,仍同平章事。復以司空知左右內(nèi)史事。南唐亡,事宋。奉宋太宗命與修《江南錄》、《太平御覽》。生平見馬令《南唐書》卷五及卷二三、《十國春秋》本傳。悅能詩善文,尤富史才,《直齋書錄解題》卷五著錄其與徐鉉合撰《江南錄》10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首,《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七
崇義。文圭子。事南唐嗣主。官至學士。歷樞密使。嗣主遷南都。輔太子留守金陵。進右仆射同平章事。開寶二年罷為潤州節(jié)度使。仍同平章事。及貶制度。以司空知左右內(nèi)史事。入宋。避宣祖廟諱。易姓曰湯。
人物簡介
生卒年不詳。吳越時禪僧。嗣羅山道閑,后住婺州金柱山?!?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三有傳,存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