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從義(一○四二——一○九一),俗姓葉,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年十七通《法華》得度,學(xué)于天臺宗山家派大師繼忠,甚得教旨。出世屢遷巨剎,晚主秀州壽圣寺,大闡宗風(fēng)。元祐六年卒,年五十,謚曰神智。著有《金光明經(jīng)玄義順正記》、《金光明經(jīng)文句新記》、《法華三大部補注》、《摩訶止觀義例纂要》、《四教儀集解》(以上存)、《往生記》、《圓通記》、《寓言》、《搜玄記》等十馀種。見《釋門正統(tǒng)》卷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從義。溫之平陽人。姓葉氏。十七通經(jīng)。得度學(xué)扶宗。深得教旨。出世屢遷鉅剎。晚主秀之壽圣。大闡宗風(fēng)。師雖以圓頓為門。而于戒科。猶事謹(jǐn)篤。六時三業(yè)之間必使纖悉如法。憲使劉燾。記師行業(yè)云。端戒清白。不妄游從。寤寐三觀。耽味著述。過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脅不臥。非濾水不飲。行步有嘗。坐立如植。未嘗求公卿之知??芍^賢也已矣。秀有士族。請師禱疾。師命其徒了睿侍往。及歸。師正色責(zé)之曰。汝為純厚。吾故??汝往。何為俗舍左顧右盻。睿謝過而已。其處身律物。嚴(yán)慎如此。元祐六年春。示寂。瘞舍利于錢唐寶藏。謚曰神智。師著作十馀種數(shù)萬言。皆詮釋教義耳。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從義,姓葉氏,溫州平陽人也。年十七,通誦《法華》得度,學(xué)扶宗,主大云五峰寶積。嘗患它宗但任胸臆,于所著補注集解,處處辨明,如論賢首妄判華嚴(yán),議慈恩專用唯識,辨祖承無二十八祖,判道家當(dāng)攝入儒宗。詞理切直,為世所信。晚居秀之壽圣,大振宗教。宋元祐六年春示疾,就榻吉祥而逝,瘞舍利于錢塘寶藏,謚曰“神智”。憲使劉燾記其行業(yè)云:“端介清白,不妄游從。寤寐三觀,耽味著述。過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脅不臥,非濾水不飲。行步有常,坐立如植。未嘗求公卿之知,可謂賢也已矣?!彼洞蟛垦a注》十四卷,釋《光明文句》者也?!锻洝匪木?,釋《觀經(jīng)疏》也?!秷A通記》三卷,釋《不二門》也?!蹲胍妨?,釋《義例》也?!都狻啡?,釋《四教儀》也?!对⒀浴匪木?,釋《金錍》也?!秲裘杂洝肥?,《搜元記》三卷。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饒州德興人,字毅夫,一作義夫。英宗治平二年進(jìn)士。任夔州轉(zhuǎn)運使,遇事果斷,耿介不群。致仕歸,過黃州,與蘇軾相唱和。全宋文·卷一八三一
董鉞,字毅夫,鐃州德興(今江西德興)人。治平二年進(jìn)士及第。熙寧中,累遷夔州路轉(zhuǎn)運判官,九年,就擢本路轉(zhuǎn)運副使,自太常丞遷屯田員外郎。招諭施州蠻、募人佃牧有勞績,賜敕獎諭。元豐三年,韓存寶率軍討瀘州夷,徙鉞為梓州路轉(zhuǎn)運副使,隨軍籌辦軍需。次年,存寶以畏懦不進(jìn)伏誅,鉞亦坐除名。六年,上書自訟,敘宣義郎、權(quán)管勾荊湖廣南江西提點坑冶鑄錢事。官至敷文閣待制。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二、二五五、二七七、二八七、三○六、三一四、三三四,《萬姓統(tǒng)譜》卷六八,光緒《江西通志》卷二一、一六○。
人物簡介
王勛(1047年—1083年),高麗王朝第12任君主(1083年在位)。初名炰,字義恭。他是高麗文宗的長子,1054年被冊封為王太子。1083年即位,在位三月而薨,死后廟號順宗,謚號宣惠,葬于成陵。
人物簡介
思義。字和甫。與海月同出明智之門。難兄弟也。智嘗開幃出十問。師答之。皆契旨。及智退居草堂。眾送入室。既散。師猶侍立。智曰。爾適何見。答曰。見大眾拜而退。智曰。來吾語汝。汝行當(dāng)住此山。紹隆大教。后亦來居此室也。未幾。丞相蘇頌帥杭。請居天竺。弘道二十三年。退閑草堂。皆如智記。熙寧四年。賜紫服。號凈慧。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別眾。安坐而逝。大眾誦念久之。忽復(fù)語云。侍觀音大士行。見一沙門。金色長身垂臂。謂我曰。報緣未盡。過七日當(dāng)遣迎。至二十五日。復(fù)跏趺而化。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思義,字和甫。姓凌氏,武康人也。試《法華經(jīng)》第一,得度。悟解過人,攝齋講席,風(fēng)發(fā)泉涌,泠然動聽。顧以苦行,自勵勤修三昧。嘗生肉癭,累累項下,如是行持,夜夢功德天食之以桃,其疾良已。熙寧四年,賜紫衣,錫號“凈慧”。丞相蘇頌帥杭請居天竺,大弘法化。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中夜,趺坐別眾而寂。久之,忽蘇曰:“適隨大士,行見金甲神,長身垂臂,謂我曰:‘汝報緣未盡,過七日當(dāng)來迎?!敝疗诤笞/廄愔?,有赤云垂布如引導(dǎo)狀,向西而沒。
人物簡介
遵式,號圓義,俗姓顧氏,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熙寧間住姑蘇堯峰,后主定慧院,世稱定慧式。著有《注肇論疏》六卷,今存。見《建中靖國續(xù)燈錄》卷一六,《續(xù)傳燈錄》卷一四。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義甫,一作毅父。孔武仲弟。英宗治平二年進(jìn)士,又應(yīng)制科。以呂公著薦為秘書丞、集賢校理。哲宗紹圣中,言者謂其元祐時附會當(dāng)路,譏毀先烈,貶知衡州。元符二年,提舉劾其違常平法,責(zé)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徽宗立,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于史學(xué),工文詞,與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孔氏談苑》、《續(xù)世說》、《良世事證》、《釋稗》、《詩戲》、《朝散集》(編入《清江三孔集》)。全宋詩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jìn)士。神宗熙寧中為密州教授(本集《常山四詩》序)。元豐二年(一○七九)為都水監(jiān)勾當(dāng)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試學(xué)士院。二年擢秘書丞、集賢校理。三年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后遷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南路刑獄(同上書卷三八○、四○七、四○九、四八三)。紹圣中坐元祐時附會當(dāng)路,削校理,知衡州。又以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錢,責(zé)惠州別駕,英州安置?;兆诹?,復(fù)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崇寧元年(一一○二),以元祐黨籍落職,管勾兗州景靈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四○作太極觀),卒。平仲與兄文仲、武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續(xù)世說》、《孔氏談苑》、《珩璜新論》、《釋稗》等。詩文集已散佚,南宋王??收輯為二十一卷,其中詩九卷,刊入《清江三孔集》;民國初年胡思敬校編為《朝散集》,刊入《豫章叢書》。《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孔平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校以《豫章叢書·朝散集》(簡稱豫章本)、明鈔殘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簡稱明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及《宋詩鈔》(簡稱詩鈔)。另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二七二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武仲弟。治平二年舉進(jìn)士,又應(yīng)制科,為秘書丞、集賢校理。文仲卒,歸葬南康,詔以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護(hù)葬事。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紹圣中,言者詆其元祐時附會當(dāng)路,削校理,知衡州。提舉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徙韶州,又責(zé)為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兆诹ⅲ瑥?fù)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史學(xué),工文詞,著《續(xù)世說》十二卷、《孔子雜說》一卷、《釋裨》一卷及《珩璜新論》、《良史事證》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本名王煦,字義天,后為避宋哲宗諱,以字行。高麗文宗之子,少時出家為僧。曾入宋求法?;貒笞嗾堉媒滩囟急O(jiān)于興王寺。歿后,肅宗王颙賜謚大覺國師,又設(shè)《仁王經(jīng)》道場,與群臣皆玄冠素服,輟朝三日而追悼之。東國僧尼錄·詩僧
嘗讀文烈公集。見大覺國師碑。師以王子求出家。如宋聞道。得賢首達(dá)摩天臺慈恩南山等五宗法門。至泗上禮僧伽塔。天竺寺禮觀音像。皆放光明。北遼天祚帝聞其名。送大藏經(jīng)諸宗疏鈔六千九百馀卷。燕京法師云谞。高昌國阇梨尸羅縛底。亦皆以策書法服為問。遼人來聘者皆請見。吾使入遼。則必問師安否。日本人求師碑志。其為異國所尊如此。師馀力外學(xué)經(jīng)史百子。皆尋其根抵。率爾落筆。文辭平淡而有味。令得數(shù)詩嘗味之。文烈公平淡之言。信哉。到飛來方丈。禮普德圣師云。涅盤方等教。傳授自吾師。兩圣橫經(jīng)日。(元曉義相。受涅槃維摩經(jīng)于師)高僧獨步時。隨緣任南北。在道勿迎隨??山栾w房后。東明古國危。(師本高句麗盤龍寺沙門飛房至百濟(jì)孤大山。后神人見于高句麗馬嶺。告人曰。汝國敗無日)題錦石庵云。老苔班似錦。瑞石列如屏。時有高僧倚。長眠養(yǎng)性靈。題龍巖院云。踏盡殘花上翠微。徘徊瞻景欲忘歸。他年若也酬前志。高臥煙霞與世違(補閑集)。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義天者。高麗國王第四子。辭榮出家。封祐世僧統(tǒng)。元祐初。入中國上表。乞傳賢首教。歸朝弘揚。敕有司。舉可授法者。以誠法師對。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英州真陽人,字尚仁。哲宗時以鄉(xiāng)薦知潮陽縣,上書諫止官市牛革?;兆诩次唬稚蠒撝?、秦之長久與短促在于民心得失。詔進(jìn)一階。全粵詩·卷二四
鄭敦義,字彥忠,一字尚仁。湞陽(今屬英德縣)人。好古博學(xué)。宋神宗時舉文科,哲宗紹圣間知潮陽縣,官市翠羽、黃牛皮峻急,竟不奉命??ほ乐?,敦義上書哲宗,言奪民之黃牛廢耕且教其犯法,朝廷下令禁約?;兆诩次唬蠒鴦裥腥实律普缘妹裥?,特命升知端州軍州事。明黃一龍修隆慶六年《潮陽縣志》卷一一、清阮元修道光刊《廣東通志》卷二八八有傳。詩一首。全宋文·卷二八七○
鄭敦義,字尚仁,英州真陽(今廣東英德)人。好學(xué)博古,紹圣中以鄉(xiāng)薦知潮陽縣。元符三年三月,以奉議郎為承議郎。是年冬知端州,建中靖國元年夏到官。見《宋會要輯稿》帝系九之二○,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三九、四四,《金石文跋尾》卷一四。
人物簡介
善義,哲宗時道州寧遠(yuǎn)縣(今湖南寧遠(yuǎn))九疑山永福禪寺沙門。見道光《永州府志》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