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孟處義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紹興二十一年(1151)任淮南東路提舉常平茶鹽等事。紹興二十四年(1154)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紹興二十四年(1154)任兩浙西路提舉常平等事。紹興二十四年(1154)任常州知州。紹興二十五年(1155)任淮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紹興二十五年(1155)1月改淮南路轉(zhuǎn)運判官。紹興二十六年(1156)任楚州知州。紹興二十七年(1157)任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紹興二十八年(1158)任淮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紹興二十八年(1158)1月為淮南路轉(zhuǎn)運判官。紹興二十九年(1159)任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紹興二十九年(1159)11月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紹興三十年(1160)任衢州知州。
王義賓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六七五
王義賓,紹興二十六年為右奉議郎。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199 【介紹】: 宋開封人,字光錫,初名興宗。徽宗鄭后外家三世孫。以外戚恩授成忠郎。孝宗乾道初,徙福建路兵馬鈐轄。知廬、揚二州,皆有政績。光宗紹熙中,遷保靜軍承宣使。寧宗即位,知明州。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卒謚忠肅。有《奏議》。
全宋文·卷四九九○
鄭興裔(一一二六——一一九九),初名興宗,字光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兆卩嵒屎笾秾O。初以后恩授成忠郎,充干辦祗候庫,累至江東路鈐轄。乾道間徙福建路。淳熙間,歷差浙東、浙西、江東提刑,入知閤門事兼干辦皇城司,又兼樞密副都承旨,出知廬州、揚州。紹熙元年,遷保靜軍承宣使,召領(lǐng)內(nèi)祠。寧宗即位,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慶元五年卒,年七十四,謚忠肅。見《武泰軍節(jié)度使贈太尉鄭公興裔神道碑》(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宋史》卷四六五有傳。
王義朝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處州麗水人,字國賓。登進士第。授光澤縣主簿。調(diào)紹興教授,因家上虞。嘗進《易論》十二卷,高宗下其書國子監(jiān),命典諸王宮大小學(xué)。歷江東提舉,罷歸。有《易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寧府建陽人,字道濟,一作通濟,一字子野,號芹溪。隱居不仕。穎敏嗜學(xué),該貫子史,尤邃于《》。與朱熹友善,嘗相往來問答。朱熹書“芹溪小隱”匾其堂楣,并著《復(fù)齋銘》、《芹溪九曲》等詩文贈之,又為其詩作序。有《易說》、《論語纂訓(xùn)》。
石亨義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隆興元年(1163)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郭見義,字季勇。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石湖詩集》卷一四《送郭季勇同年歸衡山》)。孝宗乾道初為廣南西路經(jīng)略司主管機宜文字(清乾隆《廣西通志》卷五一),知峽州(《章泉稿》卷三)、光化軍(《南澗甲乙稿》卷九)。與范成大有唱和。
全宋文·卷四九六一
郭見義,字季勇,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逵后。以進士登科,乾道初任廣西經(jīng)略司主管機宜,繼為南安軍軍學(xué)教授,累官朝奉郎權(quán)發(fā)遣光化軍。見《南澗甲乙稿》卷九《舉郭見義自代狀》、卷一○《薦郭見義劄子》,雍正《江西通志》卷二二、六五,雍正《廣西通志》卷五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人,字宜之。避地鹽官。以父恩補右階,監(jiān)贍南軍庫。孝宗隆興初,以閤門祇候使金,不屈而還。累遷太府卿兼刑部侍郎。朱熹嘗師之。
全宋詩
楊由義,字宜之,開封(今屬河南)人(《萬姓統(tǒng)譜》卷四一)。高宗建炎初避地海昌,應(yīng)進士舉不第。館于朱松之門,為朱熹業(yè)師。后以父恩補監(jiān)贍軍南庫。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以閤門祗候、密院干官使金。乾道九年(一一七三)為福建路轉(zhuǎn)運使(《宋史》卷一八三)。官終刑部侍郎。《咸淳臨安志》卷六七有傳。
全宋文·卷四九七三
楊由義,字宜之,開封(今河南開封)人。父為將,從高宗南渡,家于秀州鹽官。由義少事學(xué)問,曾與漕薦,不第,館于士大夫之門者凡二十年,朱熹亦其弟子。隆興初以閤門祗候使金,寧死不屈,全節(jié)而還,有旨換文階。乾道、淳熙間歷知黃州、建州、滁州,為福建運判、江西運副。累遷太府卿、兼刑部侍郎,卒。見《咸淳臨安志》卷六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九四,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二五,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范成大《入蜀記》卷三。
石敦義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九六○
石敦義,隆興二年提舉廣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徙提刑。乾道三年以犯贓私罪除名勒停,刺配柳州。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三之一八、食貨五八之四、刑法六之三六、兵一三之二五,《宋史》卷三四,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四三
鮑義叔,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乾道二年進士。淳熙七年除建康府學(xué)教授。紹熙中為通州州學(xué)教授。慶元中歷官奉議郎、知紹興府上虞縣,遷簽書江陰軍判官廳公事。官終紹興府通判。見《景定建康志》卷二八,《至元嘉禾志》卷二二,萬歷《通州志》卷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嚴(yán)思義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仲和。孝宗乾道間進士。誨人以身體力行為先。為朱熹所薦,累官通判寧國府,賑濟淮民流亡者甚眾。告老歸鄉(xiāng),卒年九十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1—1200 【介紹】: 宋徽州黟縣人,字謙之。汪勃孫。以郊恩補江陰主簿,調(diào)余干丞。改宣教郎知新建縣,究心荒政。孝宗淳熙八年進士。通判紹興府。徙知武岡軍,建請辟貢院,增貢員,以變尚武民風(fēng)。秩滿,除太常博士兼禮部郎官、樞密院檢詳,充館伴正旦使。歷右司郎中兼檢討玉牒、起居舍人,官終侍御史兼侍講。有《所形集》。
劉敦義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乾道七年(1171)任大宗正丞。淳熙三年(1176)任筠州知州。淳熙七年(1180)任漳州知州。淳熙十二年(1185)任京西南路轉(zhuǎn)運判官,9月已在任。淳熙十三年(1186)任京西南路提點刑獄公事。淳熙十三年(1186)任京西南路提舉常平等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義云禪師。福州閩清黃氏子。幼入家塾。成童入鄉(xiāng)。較穎異有聲。因讀論語中庸。有所悟入。后聞山堂淳禪師說法。遂自斷出家。遍游江湖。至吳。見鐵庵一大禪。為侍者。鐵庵重之。時佛炤倡道靈隱。師往依焉。及佛照移育王。師從其行。歷十年。為第一座。佛炤聞其說法。嘆曰。此子提唱。宛如雪堂行和尚。吾缽袋有所付矣。遂出住香山。居五年。徙臺州光孝。又徙鎮(zhèn)江甘露。會平江虎丘萬壽。皆欲延師。師聞萬壽頗廢。即欣然就之?;茨限D(zhuǎn)運使虞公儔。又以長蘆來招。師與虞公有雅。故又從之。會育王虛席。朝命師補其處。時佛炤方居?xùn)|庵。父子日相從。發(fā)明臨濟正宗。學(xué)者云集。會有魔事。師即舍眾退居香山。蓋將終焉。而朝命又起師。說法凈慈。恩光赫奕。都邑聳動。一日領(lǐng)眾。持缽畿邑。是夕寺災(zāi)無遺宇。比師歸。獨三門巋然在瓦礫中。師不動容曰。成壞相尋。亦豈有常。今日之壞。安知不為四眾作福之地哉。天子聞之。出內(nèi)庫金以賜。自重臣貴戚以下。傾橐輦金。惟恐居后。未期年。廣殿邃廡。崇閎杰閣。蓋愈于前日矣。于是。上為親御翰墨。書慧日閣三大字賜之。開禧二年五月。示微疾。作偈別眾而寂。壽五十八。臘三十五。住山十九載。徒輩奉全身。塔于寺之東北隅。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義云者。號退谷。福州閩清黃氏子也。黃氏世以詩禮傳家。云有異姿。一目數(shù)行。然倜儻不善浮沉。每病其宗。不達圣原。各執(zhí)隅說。疑誤后學(xué)。乃淹貫性理。先輩重之。時有胡嫗。居烏石山。年將百歲。精術(shù)數(shù)。眇忽不遺。人爭謁之。云亦詣嫗。嫗大喜??盍魯?shù)日。乃謂云曰。君福人也。當(dāng)有大遇我目下即歸國有一敝裘奉贈。聊表殷勤。云受歸。怪其重。折線路。皆珍珠碎金。云失足嘆曰。嗟乎七尺丈夫。乃為胡嫗所買也。遂沉棄其裘于江而北游。國學(xué)群士俱出其下。因釋中庸。有所悟入。裂縫掖而去。問道于山堂淳禪師。淳曰。子以聰明之質(zhì)。枉顧山野。山野毫無所長。試言子之見處。為子證據(jù)。云論靜定工夫。娓娓千馀言。淳曰。子所說道理。似不違背。更有一問。譬有一人。正走后面。百千虎狼趕來。又有一人。扯住要問。靜定工夫。若答。它后面虎狼迫至則傷身失命。若不答。他則靜定工夫安在汝。于此時。畢竟如何施設(shè)。云茫然。淳公大笑而起。云徹夜慚惶。撫膺嘆曰。涂路之學(xué)。終非實著。乃求落須發(fā)。擇絮務(wù)以自勵。且勇不自矜。行腳至吳。見鐵庵。鐵庵與語。大奇之。云又辭去。鐵庵曰。抱道衲子。須以己度人。不可矯激其行。自居清白地上。以駭聾俗于此行去。形卜于影。毫不生慚。斯可為人師范。云書其語于襟。遂造靈隱。機契佛炤。佛炤移住育王。云為首眾。佛炤命其秉拂。以為宛如雪堂。惜妙喜先師未及見也。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云云。出世香山。次繼育王。育王以佛炤遺風(fēng)規(guī)摸闊大。歲計浩繁。云獨以樸儉為先。中多引去者。宗印禪師過訪云。奉蔬食之外。焚爐對坐。永宵清淡而已。印心笑之。間謂云曰。冰淡家風(fēng)。千秋美典。至若尊宿。士夫過我。山門禮體。似不可簡也。云良久謝曰。我非不知也。老人住世。德尊寰宇。歲計動滿千萬。諸方相習(xí)成風(fēng)。非錦屏大碗。不見客。云嘗竊怪。以為過當(dāng)。據(jù)蒙見如尊宿惠慈山門。有幸住持。則當(dāng)率眾翹勤恭請。普施法利。此待尊宿禮體也。至于士夫為道相訪住持。面無謟色。心無求事。直辭開導(dǎo)。俾貴人知有林下氣象。其禮體也。不亦優(yōu)乎。否則古風(fēng)淩夷。必為明眼取笑。印大然之。慶元間。詔云居凈慈。杖履渡江。同禪徒數(shù)十。皆敝衣楚楚。意貌翛然。武林吏佐并紳士。迎于途。私相慰諭。易其華服。而尊禮如一佛出世焉。既主凈慈。規(guī)制畫一。與育王時無異。惟提唱綱宗。以為供養(yǎng)。其上堂曰。奔流度刃。疾??過風(fēng)。啐啄同時。崖州萬里。有的道。如人學(xué)射。久習(xí)則巧。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紆迥了也。趙州到茱萸??繀s拄杖。則且置。只如孚上座道圣箭子折也。作么生喝云。若不同床睡。安知被底穿。又曰。昔僧問云門。殺父殺母。佛前懺悔。殺佛殺祖。甚處懺悔。云門曰。露還會么斗。轉(zhuǎn)風(fēng)雷吼。星移海岳昏。誰知席帽下。元是昔愁人。開禧二年示疾。侍僧以榻施褥云叱去之。曰。吾末骨立也。安用此。遂卓杖別眾曰。意烏猝猝。萬人氣索。佛法向上。何曾踏著。臨行業(yè)識。茫茫一任。諸方卜度。投杖斂目而寂。 贊曰。昔高庵聞成枯木。住金山侈甚。嘆曰。比丘法貴清儉。豈宜如此。此與后生習(xí)輕肥者何異。得不愧古人乎。按退谷處可為之秋。而能簡約乃爾。其清操真足。龜鏡將來。
黃義實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淳熙六年(1179)任郴州知州,9月與閑慢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