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事 → 叓事”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京兆藍田人,字進伯,一作晉伯。呂大防兄。仁宗皇祐間進士。為晉城令、簽書定國軍判官。神宗熙寧中,王安石議遣使諸道,立緣邊封溝,大忠陳五不可,因罷不遣。歷知代州、石州,屢駁折契丹求地使者。元豐中為河北轉(zhuǎn)運判官,上生財養(yǎng)民十二事。徙提點淮西刑獄。哲宗紹圣中知渭州,與章惇議不合,徙知同州,旋降待制致仕。
全宋詩
呂大忠,字進(或作晉)伯,藍田(今屬陜西)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清嘉慶《藍田縣志》卷六)。為華陰尉、晉城令,簽書定國軍判官。神宗熙寧七年(一○七四),知代州,移石州(《東都事略》卷九一本傳)。元豐中,為河北轉(zhuǎn)運判官,徙提點淮西刑獄。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陜西轉(zhuǎn)運副使(《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四之二六),歷知陜州、秦州、渭州、同州。紹圣四年(一○九七)致仕(《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二)。有《輞川集》五卷、奏議十卷(《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有傳。
全宋文·卷一五一○
呂大忠,字進伯,其先汲郡人,后徙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呂大防之兄?;实v中進士,為華陰尉、晉城令、提舉永興路義勇、簽書定國軍判官。熙寧中,被命與劉忱使契丹,會遭父喪,起復(fù),知代州、石州。元豐中,為河北轉(zhuǎn)運判官,徙淮西提點刑獄。元祐初,歷工部郎中、陜西轉(zhuǎn)運副使、知陜州,繼知秦州。紹圣二年,加寶文閣待制、知渭州。四年,徙知同州,旋降待制致仕。著有《呂氏鄉(xiāng)約》?!?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林大聲(一○七九~一一六一),字谹仲,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兆谡投辏ㄒ灰灰欢┻M士。歷荊南府、睦州教授,知婺州武義縣,遷知建昌軍??傤I(lǐng)湖廣、京西、江西諸路錢糧,移總領(lǐng)淮南東路軍馬錢糧。高宗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以直秘閣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改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坐譏謗罷歸。二十六年,起知鎮(zhèn)江。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事見《鴻慶居士集》卷三七《左朝請大夫直秘閣林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三三四七
林大聲(一○七九——一一六一),字欲仲,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入太學(xué),選于禮部,政和二年賜上舍出身,授荊南府府學(xué)教授,除睦州州學(xué)教授。歷知武義、永嘉、平陽三縣,知建昌軍。擢尚書度支員外郎,進郎中,太府少卿,以直秘閣為江東路轉(zhuǎn)運副使,江西路提點刑獄,坐譏謗罷歸。紹興二十六年起知鎮(zhèn)江府,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累官左朝請大夫。見孫覿撰《林公墓志銘》(《鴻慶居士集》卷三七)。
李大有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仲謙。哲宗紹圣間進士。累官知虔州?;兆谛湍鸨妇?,大有募兵勤王,淮甸歌曰:“天下奸臣皆守室,虔州太守獨勤王。”后知衢州,時州有宿寇猖獗,始到任,寇即平。
全宋文·卷二九一四
李大有(?——一一三四),字仲謙,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紹圣間舉進士,累官知虔州。宣和末年,金軍犯京師,大有募兵勤王。紹興初為吏部郎中。三年,出知衢州。復(fù)入為尚書左司郎中,除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四年九月卒。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五、七二、七九、八○,《獨醒雜志》卷八,《明一統(tǒng)志》卷五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4—1170 【介紹】: 宋溫陵人,后徙潮州,字元龜。高宗建炎初,廷試第二,差監(jiān)登聞鼓院,奉祠。趙鼎謫潮州,日從講學(xué)。后知連州,張浚亦謫居,命其子?xùn)蚺c講學(xué)。孝宗時,遷禮部侍郎、諫議大夫,上疏劾湯思退主和誤國罪,改兵部侍郎,官終禮部尚書。
全宋詩
王大寶(一○八九~一一六五),字元龜,潮州(今屬廣東)人。高宗建炎初進士,授南雄州學(xué)教授,移病歸。差監(jiān)登聞鼓院,主管臺州崇道觀。知連州、袁州。進《》、《》、《易解》,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除國子司業(yè)兼崇政殿說書。二十六年,出知溫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七五)。提點福建、廣東刑獄。孝宗即位,除禮部侍郎,擢右諫議大夫。因忤湯思退,提舉太平興國宮,尋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為禮部尚書。議者劾其乞復(fù)行錢非是,仍致仕,尋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八六有傳。
全粵詩·卷二七
王大寶(一○八九 — 一一六五),字元龜。海陽(今潮州)人。宋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廷試進士第二,授南雄州教授,移病歸。差監(jiān)登聞鼓院,主管臺州崇道觀,復(fù)累年。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起知連州,后移袁州。進《》、《》、《易解》,紹興二十五年除國子司業(yè)兼崇政殿說書。翌年,出知溫州,提點福建、廣東刑獄。宋孝宗即位,除禮部侍郎,擢右諫議大夫。力贊張?;謴?fù)之議。未幾,以忤湯思退,以敷文閣直學(xué)士提舉太平興國宮,尋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為禮部尚書。言官劾其乞復(fù)免行錢非是,詔致仕。尋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六、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七有傳。詩五首。
全宋文·卷四○八四
王大寶(一○九四——一一七○),字元龜,潮州揭陽(今廣東揭陽)人。建炎初廷試第二,授南雄州教授。差監(jiān)登聞鼓院,奉祠,起知連、袁州。時趙鼎、張浚謫居,大寶日與游從講學(xué)。除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兼崇政殿說書。出知溫州,提點福建路刑獄,改廣東。孝宗立,除禮部侍郎,擢右諫議大夫,徙兵部侍郎。力請致仕,乾道初起復(fù)禮部尚書。六年卒,年七十七。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五,《名臣言行錄別集》下卷四,《宋史》卷三八六本傳,《宋史新編》卷一四三,《南宋書》卷三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4—1198 【介紹】: 宋建昌南城人,字彥文。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知龍泉縣,有善政。歷提舉湖南常平,提點湖北、江東刑獄。巨豪犯法,嚴懲不貸。除監(jiān)察御史,首陳士風(fēng)掊克、誕慢、媮惰、浮虛四弊。累官徽猷閣學(xué)士、知建寧府。以通奉大夫致仕。卒謚簡肅。
全宋文·卷四六四九
張大經(jīng)(一一一四——一一九八),字彥文,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紹興十五年登進士第,為龍泉宰。歷提舉湖南常平,提點湖北、江東刑獄,除監(jiān)察御史。遷大理少卿,守殿中侍御史,除侍御史。歷試右諫議大夫兼侍講、禮部尚書兼侍讀,出知建寧府,進龍圖閣學(xué)士,以通奉大夫致仕。慶元四年卒,年八十五,謚簡肅。見楊萬里《張公神道碑》(《誠齋集》卷一二一),《宋史》卷三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元簡。沈躬行從子。能傳家學(xué)。高宗紹興間進士。歷除監(jiān)察御史,遇事敢言。以直秘閣提點福建刑獄卒。
全宋詩
沈大廉(?~一一五七),字元簡,瑞安(今屬浙江)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進士。紹興二十六年(一一五六),由通判宣州擢福建路提點刑獄。二十七年卒。事見清乾隆《瑞安縣志》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3—1195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字泰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孝宗時,累官權(quán)吏部尚書,出知泉州、建寧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所至留心民困。以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卒謚文簡。平生篤學(xué),長于考訂名物典故。有《禹貢論》、《詩論》、《易原》、《雍錄》、《易老通言》、《考古編》、《演繁露》、《北邊備對》等。
全宋詩
程大昌(一一二三~一一九五),字泰之,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為太學(xué)正。三十年,遷秘書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歷國子司業(yè)兼權(quán)禮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出為浙東提點刑獄、江西轉(zhuǎn)運副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召為秘書少監(jiān)。三年,權(quán)刑部侍郎。累遷權(quán)吏部尚書。出知泉州、建寧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慶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謚文簡。有《程文簡集》二十卷,已佚。今存《詩論》、《演繁露》、《考古編》等。事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二《程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三三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四九○八
程大昌(一一二三——一一九五),字泰之,徽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主吳縣簿,歷太學(xué)正、秘書省正字。孝宗即位,遷著作佐郎,權(quán)禮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除浙東提刑。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權(quán)中書舍人,除權(quán)刑部侍郎,兼給事中,累遷權(quán)吏部尚書。出知泉州,移知建寧府。光宗嗣位,徙知明州。慶元元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三,謚文簡。著有文集、《易老通言》等,今存《易原》八卷,《禹貢論》五卷、《后論》一卷,《禹貢山川地理圖》二卷,《雍錄》十卷,《考古編》十卷,《考古續(xù)編》十卷,《演繁露》十六卷,《續(xù)演繁露》六卷,《文簡公詞》一卷等。見周必大《程公神道碑》(《周文忠公集》卷六三),《宋史》卷四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三八二
李大正,字正之,建寧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乾道中歷遂昌尉、會稽令。淳熙中知南安軍。八年末,除江淮、荊浙、福建、廣南路提點坑冶鑄錢公事。遷利州路提刑,都大主管四川茶馬。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一六七、食貨一四之四三、兵二三之一九,雍正《江西通志》卷六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五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嚴州建德人,字會叔。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任小官時,以剛介聞。孝宗時每進對,輒陳恢復(fù)大計。所歷中外要官必求盡職,以洗冤澤物為己任。累官戶部侍郎。學(xué)者稱鶴山先生。
全宋詩
馬大同,字會叔,學(xué)者稱鶴山先生,嚴州建德(今浙江建德東北)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除國子監(jiān)簿(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四一)。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為戶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二之一六)。七年,大理正兼權(quán)吏部郎官(同上書食貨四一之一○)。十年,為荊湖南路提刑(清嘉慶《寧遠縣志》卷九)。十四年,于江西路提刑任以事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四九)。今錄詩八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端州四會人,字伯和。李積中子。以父任入官。孝宗淳熙間上《典故辨疑》百篇,對本朝故實多所考訂。累擢戶部尚書。寧宗嘉泰間,于用兵于金事條陳利害,力主不宜輕舉,忤韓侂胄,出知平江。后移知江陵,充荊湖制置使,施行賑貸,安撫流民。除刑、兵二部尚書,尋以端明殿學(xué)士再知平江,引疾丐祠。卒年七十七。謚文惠。
全宋文·卷五八二八
李大性,字伯和,豫章(治今江西南昌)人。以父任入仕,孝宗朝官至大宗正丞,兼工部郎。紹熙初,遷軍器少監(jiān),權(quán)司封郎,出為浙東提舉。慶元元年改浙東提刑兼知慶元府,遷司農(nóng)卿,兼戶部侍郎。嘉泰、開禧、嘉定間歷知紹興府、平江府、福州、江陵府,后歷為戶、刑、兵三部尚書。嘉定十二年以端明殿學(xué)士再知平江府,同年引疾丐祠,卒于家,年七十七,謚文惠(一作清惠)。大性少力學(xué),尤習(xí)宋代典故,嘗進《典故辨疑》百篇。見《宋史》卷三九五本傳,《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八九,《吳郡志》卷二,《嘉泰會稽志》卷二,《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1 【介紹】: 宋太平州人,字立可。寧宗慶元二年進士。累官知黃州。嘉定十四年,金人陷黃州,為敵騎擁入大江,死于赤壁磯下。
牛大年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揚州人,字隆叟。寧宗慶元二年進士。歷將作監(jiān)主簿,入對,勸帝以天命、人心所系致念,體立國之意,振起士氣。為工部郎官,入對,請懲貪吏。累擢秘書監(jiān)、起居郎,所至以廉潔自持。后以寶章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卒。
全宋文·卷六八七八
牛大年,字隆叟,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慶元二年進士。歷將作監(jiān)主簿,軍器監(jiān)主簿,大宗正丞,四川提舉茶馬兼權(quán)總領(lǐng),知黎州兼管內(nèi)安撫司公事、節(jié)制黎雅州屯戍軍馬。加直寶章閣,為工部郎官。遷侍左郎中,進直華文閣、浙東提點刑獄。遷守秘書少監(jiān)、宗正少卿,升秘書監(jiān),遷起居舍人,升起居郎兼崇政殿說書。奉祠,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二有傳,又見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潭州醴陵人,字同伯,號愚齋。從胡宏受《春秋》。寧宗嘉定十三年進士。授衡陽主簿,調(diào)龍泉尉,皆有惠政。遷四川制置司參議官。元兵入成都,大異從制置使丁黼巷戰(zhàn),身披數(shù)創(chuàng)昏死,次晨蘇醒,免于難。遷大理寺丞,平反冤獄七。以召對極言時政得失,出知澧州。歷提點廣東、廣西刑獄,所至奸吏屏息,凡可以為民興利除害者,必奏行之。以秘閣修撰奉祠歸。卒年八十二。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一六五
黃大任,字之曾,建寧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淳祐十年登進士第。開慶元年以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兼史館???,除秘書郎。景定元年兼莊文府教授,除著作佐郎、兼權(quán)右司。咸淳末、德祐初任江東提刑。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昭忠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5—1625 【介紹】: 明浙江嘉善人,字孔時,號廓園。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授行人,累遷至吏科都給事中。天啟間疏劾魏忠賢結(jié)黨樹威,忠賢矯旨切責(zé)。大學(xué)士魏廣微私結(jié)忠賢,大中又劾之。廣微指使所親陳九疇以他事劾之,貶三秩出外。閹黨梁夢環(huán)、許顯純等復(fù)構(gòu)陷之,誣大中受楊鎬、熊廷弼賄,矯旨逮下詔獄,又指使獄卒斃之于獄中。思宗即位后,追謚忠節(jié)。有《藏密齋集》。
詞學(xué)圖錄
魏大中(1575-1625) 字孔時,號廓園。浙江嘉善人。謚忠節(jié)。為骨鯁之臣,而頗留心風(fēng)雅。早年出高攀龍之門,有《藏密齋集》,詞在集中。
槜李詩系·卷十七
大中字孔時,別號廓園,嘉善人。萬歷丙辰進士,授行人,歷官吏科都給事中。性狷介剛毅。為諸生,家酷貧,至不能舉火。湫巷數(shù)椽,上漏下濕,晏如也。及在諫垣,彈劾不避權(quán)貴。遼左失事之案,朝議欲處楊、熊以不死,中執(zhí)法,與司寇爭,謂不當(dāng)末減,于是群小側(cè)目。時魏閹初用事于內(nèi),而外廷猶人才濟濟。高邑趙公為太宰,忠憲為御史大夫,應(yīng)山、桐城為中丞相,引重武定、新昌,皆在要職,而中長首垣,共欲激濁揚清,以致太平。會應(yīng)山上疏罪狀逆閹,中繼之,抗章極論,閹銜之。尋值晉撫缺,會推謝應(yīng)祥。謝嘗令嘉善,與中有師生誼,忌者因此劾中,得降調(diào)家居。趙與高亦相繼放逐。閹借封疆事,謂中受熊廷弼賄,矯旨被逮。中從容就道,至則下鎮(zhèn)撫榜掠備至,誣坐多贓,五日一訊,必加全刑,死獄中。崇禎改元,贈太常卿,謚忠節(jié)。著有藏密齋集。
維基
魏大中(1575年—1625年),字孔時,號廓園,浙江嘉善縣人,晚明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東林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自幼家貧,讀書砥行,師事高攀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丙辰科進士,歷任行人司行人 ,工、禮、戶、吏各科給事中,累官至吏科都給事中。做官時不受贈遺,四壁蕭然。夫人織素如故。天啟元年(1621年)疏奏楊鎬等罪“宜置重辟”。楊漣疏劾魏忠賢,大中亦上《擊逆珰疏》。《靜志居詩話》稱其為“骨鯁之臣”。天啟四年(1624年)魏廣微指使陳九疇彈劾魏大中,被貶三級。天啟五年(1625年)東廠魏忠賢興大獄,誣陷楊漣等六君子,收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兩銀,魏大中三千。大中被捕入獄,被錦衣衛(wèi)許顯純鞭笞拷掠,「嚴刑追贓比較,五日一回奏」,最后竟被誣陷坐贓而死。年五十一歲。其長子魏學(xué)洢領(lǐng)回尸體,匍匐扶襯歸鄉(xiāng)。崇禎初年(1628年)追謚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