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3 【介紹】: 北魏時焉耆人,胡族。太武帝延和中為平西將軍、前部王。招諭沮渠部來歸。又率部伐高昌,破焉耆東關(guān)七城。正平二年,朝京師,拜上將軍,王如故。卒謚康。
《國語辭典》:伊洛  拼音:yī luò
1.伊、洛二水的合稱。《書經(jīng)。禹貢》:「伊洛瀍澗,既入于河?!?br />2.程頤、程顥的學(xué)說。因其曾講學(xué)于伊、洛之間?!端问?。卷四五九。隱逸傳下。劉勉之傳》:「時蔡京用事,禁止毌得挾元祐書,自是伊、洛之學(xué)不行。」
《漢語大詞典》:伊洛之學(xué)(伊洛之學(xué))
指 宋 程顥 、 程頤 的理學(xué)。 程 氏兄弟 洛陽 人,講學(xué) 伊 洛 之間,故稱。宋史·隱逸傳下·劉勉之:“時 蔡京 用事,楚止毋得挾 元祐 書,自是 伊 洛 之學(xué)不行?!?明 宋濂 《贈林經(jīng)歷赴武昌都衛(wèi)任序》:“南渡后,以 伊 洛 之學(xué)倡東南者,實自 艾軒 始也?!币嗍》Q“ 伊洛 ”。 宋 陳亮 《書伊洛遺禮后》:“ 伊 洛 遺禮,其可見者惟婚與喪祭,僅存其一二,今以附諸《補(bǔ)亡》之后?!?清 劉大櫆 《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狀》:“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訓(xùn),言動皆必之禮。稍長讀書,益悟浮華放浪之非,深究 伊 洛 之源流,蔚為儒者宗師?!?/div>
《分類字錦》:伊洛瀍澗(伊洛瀍澗)
書: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分類:偶字
《漢語大詞典》:伊洛傳芳(伊洛傳芳)
牡丹的別稱。 明 陶宗儀 輟耕錄·記宋宮殿:“牡丹曰伊洛傳芳?!?/div>
分類:牡丹
《分類字錦》:伊洛間意(伊洛間意)
南史謝裕傳:子恂、恂子孺子,少與族兄莊齊名,多藝能,尤善聲律。車騎將軍王彧,孺子姑之子也。嘗與孺子宴銅臺,孺子吹笙,彧自起舞。既而嘆曰:今日真使人飄飄有伊洛間意。
分類:笙竽
《漢語大詞典》:伊洛之學(xué)(伊洛之學(xué))
指 宋 程顥 、 程頤 的理學(xué)。 程 氏兄弟 洛陽 人,講學(xué) 伊 洛 之間,故稱。宋史·隱逸傳下·劉勉之:“時 蔡京 用事,楚止毋得挾 元祐 書,自是 伊 洛 之學(xué)不行。” 明 宋濂 《贈林經(jīng)歷赴武昌都衛(wèi)任序》:“南渡后,以 伊 洛 之學(xué)倡東南者,實自 艾軒 始也?!币嗍》Q“ 伊洛 ”。 宋 陳亮 《書伊洛遺禮后》:“ 伊 洛 遺禮,其可見者惟婚與喪祭,僅存其一二,今以附諸《補(bǔ)亡》之后。” 清 劉大櫆 《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狀》:“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訓(xùn),言動皆必之禮。稍長讀書,益悟浮華放浪之非,深究 伊 洛 之源流,蔚為儒者宗師?!?/div>
《國語辭典》:伊洛瓦底江  拼音:yī luò wǎ dǐ jiāng
Irrawaddy River
河川名。發(fā)源于中國的西藏,向南流至緬甸,注入孟加拉灣,全長二千一百七十三公里。為緬甸第一大河與重要運(yùn)輸水道。
《國語辭典》:伊洛淵源錄(伊洛淵源錄)  拼音:yī luò yuān yuán lù
書名。宋朱熹撰,十四卷。錄周茂叔以下,二程子之交游及門弟子四十六人之言行。為宋人談道學(xué)宗派最初的書。
分類:書名十四
《國語辭典》:仰光  拼音:yǎng guāng
Rangoon
城市名。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東側(cè),距海約四十公里。以紡織品、肥皂、橡膠、鋁、食品、藥品和鋼鐵等工業(yè)著稱。米的輸出也很多。水運(yùn)、公路和鐵路線連接國內(nèi)各地。為緬甸最大和最重要的工商業(yè)城市。
《國語辭典》:阿瓦  拼音:ā wǎ
Ava
地名。緬甸的舊都,在伊洛瓦底江上游。昔時頗為繁盛,西元一八三九年毀于地震,今僅存遺跡。
《國語辭典》:蒲甘  拼音:pú gān
地名。位于緬甸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為緬甸佛教勝地。興建于一世紀(jì)時,十一世紀(jì)成為蒲甘王朝國都和緬甸上座部佛教中心。據(jù)西元一九七三年緬甸考古調(diào)查局紀(jì)錄共有佛教建筑物二千二百一十七座。
《國語辭典》:伯舒拉嶺(伯舒拉嶺)  拼音:bó shū lā lǐng
山脈名。怒江西岸,南接高黎貢山。為怒江與伊洛瓦底江上游恩梅開江的分水嶺。
《國語辭典》:密支那  拼音:mì zhī nà
Myitkyina
地名。在緬甸東北,當(dāng)伊洛瓦底江航路終點(diǎn),為緬甸北部重鎮(zhèn)??箲?zhàn)時所筑的中印公路,即以此地為中樞,運(yùn)輸物資援助抗戰(zhàn),為重要商業(yè)中心。以產(chǎn)沙金著名。
《漢語大詞典》:夫甘都盧(夫甘都盧)
古國名。其地或以為在今 緬甸 伊洛瓦底江 中游 卑謬 附近。見漢書·地理志下。漢書·西域傳贊及 張衡 《西京賦》省譯作“ 都盧 ”。 唐 代稱為 驃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