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人,字伯訥,號豐墅、常窩、會心窩,謚孝貞。
《國語辭典》:會心(會心)  拼音:huì xīn
1.領悟、領會?!都t樓夢》第四八回:「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
2.知己、知心。唐。杜甫晦日尋崔戢李封〉詩:「晚定崔李交,會心真罕儔?!?/div>
《漢語大詞典》:會心侶(會心侶)
知心伴侶。 唐 杜甫 《寄題江外草堂》詩:“惟有會心侶,數(shù)能同釣船?!贝酥钙淦?。
分類:知心伴侶
《國語辭典》:神會心契(神會心契)  拼音:shén huì xīn qì
相互間心神契合,不必藉由言語的表達,心里便已理解、明白。《宣和書譜。卷一二。行書六。王安石》:「京從兄襄深悟厥旨,其書為本朝第一。而京獨神會心契,得之于心,應之于手,可與方駕?!?/div>
《國語辭典》:社會心理(社會心理)  拼音:shè huì xīn lǐ
主要探討人在社會情境中的思考、感受與行為,及其如何受到他人或群體所影響的一門學科。
《國語辭典》:即景會心(即景會心)  拼音:jí jǐng huì xīn
描寫景物時,必須以親身體驗的感受融入字句間,方能適切表達出真感情。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僧敲月下門』,祇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發(fā)關(guān)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
《國語辭典》:會心不遠(會心不遠)  拼音:huì xīn bù yuǎn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閒想也?!贡扔骶徒玫筋I悟。
《國語辭典》:會心一笑(會心一笑)  拼音:huì xīn yī xiào
因了解心意而露出笑容。如:「他們倆交往多年,默契十足,常為相同的反應而會心一笑?!?/div>
《漢語大詞典》:切理會心(切理會心)
猶切理厭心。 宋 葉適 《太學博士王君墓志銘》:“ 江 淮 士人零落,既聞君講説,切理會心,坐席皆滿?!?/div>
《漢語大詞典》:神會心融(神會心融)
猶言融會貫通。 明 宋濂 《元隱君子東陽陳公先生鹿皮子墓志銘》:“余悉屏去傳注,獨取遺經(jīng),精思至四十春秋,一旦神會心融,灼見圣賢之大指?!?/div>
分類:融會貫通
《國語辭典》:會意(會意)  拼音:huì yì
1.六書之一。指合成兩個以上的字表示一個意義的造字法。如日月為明、人言為信。漢。許慎 說文解字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也稱為「象意」。
2.領悟、了解。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薛仁貴征遼事略》:「張士貴目視劉君昴教出,君昴會意,立于帳下。」
3.中意、合意?!杜f唐書。卷一九二。隱逸傳。田游巖傳》:「游于太白山,每遇林泉會意,輒留連不能去?!?/div>
《國語辭典》:六書(六書)  拼音:liù shū
1.為中國文字的六種創(chuàng)造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稱為「六體」。
2.王莽時的六種字體。即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書、鳥蟲書。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也稱為「六體」。
《漢語大詞典》:入心
猶會心。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劉尹 與 桓宣武 共聽講禮記, 桓 云:‘時有入心處,便覺咫尺玄門?!?/div>
分類:入心會心
《漢語大詞典》:真賞(真賞)
(1).確能賞識。也指真能賞識的人。南史·王曇首傳:“知音者希,真賞殆絶。” 金 元好問 《別周卿弟》詩:“苦心亦有 孟東野 ,真賞誰如 高蜀州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玉版》於未進時,拓者甚眾,世不為重,有真賞者,已知寶愛,近則杳不可得?!?br />(2).會心的欣賞。 宋 范仲淹 《與諫院郭舍人書》:“又嘉江山滿前,風月有舊,真賞之際,使人愉然?!?br />(3).指值得欣賞的景物。 唐 蔡文恭 《奉和夏日游山應制》:“悠然動睿思,息駕尋真賞。”
《漢語大詞典》:咽噱
猶嗢噱。謂讀書有會心處而歡樂不止。 唐 李商隱 《樊南甲集序》:“后又兩為秘省房中官,恣展古集,往往咽噱于 任 、 范 、 徐 、 庾 之間?!?清 黃宗羲 《汪氏三子詩序》:“ 周士 之詩,沖融高邁,從 開元 、 大歷 諸家咽噱澄汰,別出機杼。”參見“ 嗢噱 ”。
《國語辭典》:嗢噱  拼音:wà jué
笑個不停。三國魏。曹丕又報鐘繇書〉:「執(zhí)書嗢噱,不能離手?!埂读凝S志異。卷四。辛十四娘》:「生意必有佳報,而辛乃坐與嗢噱,不復有他言?!?/div>
《國語辭典》:相視而笑(相視而笑)  拼音:xiāng shì ér xiào
互相看著對方而發(fā)出會心的一笑。《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埂?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六○回:「媳婦們只得答應著出來,相視而笑,都說是大海里那里尋針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