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5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似之,號筠溪。李彌大弟。徽宗大觀三年進士。政和中累官起居郎,上封事直言朝政,貶知廬山,改奉嵩山祠,廢斥隱居八年。宣和末知冀州,募勇士,修城堞,力抗南下金兵。歷任知州及監(jiān)司。高宗紹興七年召為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復(fù)奏六事,鯁直如故。八年,試戶部侍郎。秦檜復(fù)相,因反對屈節(jié)議和,被迫引退。九年,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漳州。十年,歸隱福州連江西山。有《筠溪集》。
全宋詩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居士,又號普現(xiàn)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徽宗大觀三年(一一○九)進士,調(diào)單州司戶。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剴切,貶知盧山縣。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為衛(wèi)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轉(zhuǎn)運副使。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知饒州。五年,知吉州。七年,遷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八年,試戶部侍郎。九年,因反對議和忤秦檜,出知漳州。十年奉祠,歸隱福建連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傳?!±顝涍d詩,以丁氏八千卷樓藏李鹿山原藏《竹溪先生文集》為底本(藏南京圖書館)。參校朱彝尊藏明鈔本(簡稱明本,藏上海圖書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筠溪集》(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四四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居于吳縣(今江蘇蘇州)。彌大弟。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歷單州司戶,調(diào)鄆州陽谷簿。政和四年二月,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十二月,引見上殿,改授承奉郎,遷秘書省校書郎,充編修六典檢閱文字。六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七年正月,守尚書司封員外郎。八年四月,擢為起居郎。以封事剴切貶知廬山縣。歷知冀、筠、饒、吉州。紹興七年,召為左司員外郎,試中書舍人。時秦檜當(dāng)國主和議,彌遜極論之,遂出知漳州。以力沮和議罷職,歸隱西山十馀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有《筠溪集》(一名《竹溪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存)。見《筠溪李公家傳》(《筠溪集》卷末附),《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國語辭典》:會要(會要)  拼音:huì yào
1.綱領(lǐng)、綱要。三國。魏。王弼《周易略例。明彖》:「據(jù)會要以觀方來,則六合輻湊未足多也?!?br />2.分立門類,記載一代典章制度、文物故實的書。如《唐會要》、《五代會要》。
《國語辭典》:唐會要(唐會要)  拼音:táng huì yào
書名。宋王溥撰,一百卷,五百十四目。為歷史上最早的斷代會要。所記內(nèi)容,如帝號、明堂制度、學(xué)校、經(jīng)籍等,對于唐代的經(jīng)濟、社會、政治等史料,包羅萬象,鉅細靡遺,為查檢唐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工具書。
《國語辭典》:宋會要(宋會要)  拼音:sòng huì yào
書名。清徐松輯錄,四百六十卷。按宋修本朝會要,自神宗以下散佚,徐松特從永樂大典中將宋代所修各種會要輯出,未及整理而卒。民初吳興、劉承干延人釐訂,并加以增補后行世。
《漢語大詞典》:六館(六館)
(1).國子監(jiān)之別稱。 唐 制,國子監(jiān)領(lǐng)國子學(xué)、太學(xué)、四門、律學(xué)、書學(xué)、算學(xué),統(tǒng)稱六館。 宋 元 以后,漸加合并,以至僅存國子一學(xué),但后世仍以六館指國子監(jiān)。 唐 韓愈 《太學(xué)生何蕃傳》:“於是太學(xué)六館之士百餘人,又以 蕃 之義行,言於司業(yè) 陽先生 城 ,請諭留 蕃 ?!?明 宋濂 《送國子正蘇君還金華山中序》:“ 平仲 將行,率六館之士祖餞於 龍江 之上?!?清 馮桂芬 《改建正誼書院記》:“書院始於 唐明皇 建麗正書院。蓋六館之屬,與今書院異?!?br />(2).謂 清 之實錄館、文穎館、國史館、四庫全書館、四庫會要館、內(nèi)廷方略館。 清 梅曾亮 《光祿大夫經(jīng)筵講官禮部尚書李公墓碑》:“輶車風(fēng)馳,入我包匭,成均大師,六館詠歌?!?/div>
《漢語大詞典》:接要
猶會要,輯要。三國志·魏志·武帝紀(jì)“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異同雜語》:“博覽羣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span id="emsesia" class="book">《隋書·經(jīng)籍志三》著錄有 三國 魏 曹操 《兵法接要》三卷,新唐書·藝文志三著錄有 孫武 《兵法接要》七卷。
分類:會要著錄
《國語辭典》:不求甚解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鉆研字句上的解釋。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后多指學(xué)習(xí)或工作的態(tài)度不認(rèn)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五四回:「這人小的時候,諸事顢顢頇頇,不求甚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