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22
詞典
3
分類詞匯
19
共19,分2頁顯示
1
2
2
下一頁
分類詞匯
致國
九鼎
金鼎
周鼎
定鼎
卜世
舞鳳
玉鼎
王鼎
鼎玉
卜鼎
梁鼎
九寶
鼎鼐臣
璽劍
《漢語大詞典》:
致國(致國)
傳國;讓國。
《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
:“誅 顏 之時天子死, 叔術 起而致國于 夏父 ?!?何休 注:“言 叔術 本欲讓,迫有誅 顏 天子在爾,故天子死則讓?!?span id="g2y2tqo" class="book">《
史記·刺客列傳
》:“ 諸樊 知 季子札 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致國於 季子札 ?!?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劉愷傳》:“故 居巢侯 劉般 嗣子 愷 ,當襲 般 爵,而稱父遺意,致國弟 憲 ,遁亡七年?!?/div>
分類:
致國
傳國
讓國
何休
《國語辭典》:
九鼎
拼音:
jiǔ dǐng
1.夏禹時,以九州貢金所鑄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周德衰,九鼎乃沒于泗水彭城下。見《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
2.比喻分量極重。如:「一言九鼎」。宋。
黃庭堅
〈
次韻答叔原會寂照房呈稚川
〉詩:「聲名九鼎重,冠蓋萬夫望?!?/div>
分類:
分量
分量重
夏禹
九鼎
象征
九州
三代
國家
家政
政權
傳國
《漢語大詞典》:
金鼎
(1).黃金炊具。 漢 趙曄
《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
:“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br />(2).為鼎類炊具的美稱。 宋
陳師道
《滿庭芳·詠茶》
詞:“華堂靜,松風竹雪,金鼎沸湲潺?!?br />(3).特指道士煉丹之鼎爐。 南朝 宋 鮑照
《代淮南王》
詩:“琉璃作盌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唐
聶夷中
《訪嵩陽道士不遇》
詩:“先生五岳游,文焰滅金鼎。” 唐 呂巖
《漁父·神異》
詞:“金鼎內,迴朦朧。換骨添筋處處通?!?br />(4).借指煉丹或煉丹之術。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懷》
詩:“傾家事金鼎,年貌可長新?!?明
陸采
《明珠記·訪俠》
:“愿棄了升斗微官,早學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傳說 夏 鑄九鼎,奉為傳國之寶。 南朝 梁
劉勰
《
文心雕龍·銘箴
》
:“ 夏 鑄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肅慎 之楛矢?!?span id="ilj8xuj" class="book">《
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
》:“旄頭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國家宰輔大臣。 宋
曾鞏
《送沈諫議》
詩:“金鼎鹽梅須大用,九霄應已夢儀刑?!?元 李獻卿
《劉寓叔先生挽詩》
:“便調金鼎佐無為,鳳池坐數 汾陽 考?!?br />(6).鼎形的金香爐。
《
紅樓夢
》
第七六回:“香篆銷金鼎,脂冰膩玉盆?!?/div>
分類:
黃金
指道
九鼎
道士
煉丹
炊具
香爐
傳國
《漢語大詞典》:
周鼎
(1).指 周 代傳國的九鼎。
《
史記·秦始皇本紀
》
:“ 始皇 還,過 彭城 ,齋戒禱祠,欲出 周 鼎 泗水 ,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清
唐孫華
《夏日園居雜詠》
之九:“ 薊門 重險舊 堯 封, 周 鼎銷沉 泗水 蹤?!眳⒁姟?九鼎 ”。
(2). 春秋 時 楚莊王 覬覦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 周 境,遂問 定王 使臣 周 鼎之大小、輕重。事見
《
左傳·宣公三年
》
。后因以“周鼎”借指國家政權。 唐
張說
《開元正歷握乾符頌》
:“ 神龍 中興, 周 鼎歸 唐 ?!?陳毅
《贛南游擊詞》
:“強寇北國問 周 鼎,大軍西去渡 金沙 ,抗日要開花?!眳⒁姟?問鼎 ”。
(3).比喻寶器。 漢
賈誼
《吊屈原賦》
:“于嗟嚜嚜兮,生之無故!斡棄 周 鼎兮寶康瓠?!?晉
葛洪
《
抱樸子·擢才
》
:“洪鐘 周 鼎,不為委淪而輕其體?!?br />(4).古星名。屬后發(fā)座。 漢 甘公 石申
《星經·周鼎》
:“周鼎三星,足狀,云鼎足星,在攝提大角西,主神鼎?!?/div>
分類:
古星名
星名
寶器
傳國
楚莊王
九鼎
覬覦
王位
《國語辭典》:
九鼎
拼音:
jiǔ dǐng
1.夏禹時,以九州貢金所鑄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周德衰,九鼎乃沒于泗水彭城下。見《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
2.比喻分量極重。如:「一言九鼎」。宋。
黃庭堅
〈
次韻答叔原會寂照房呈稚川
〉詩:「聲名九鼎重,冠蓋萬夫望?!?/div>
分類:
分量
分量重
夏禹
九鼎
象征
九州
三代
國家
家政
政權
傳國
《國語辭典》:
問鼎(問鼎)
拼音:
wèn dǐng
春秋時,楚莊王征伐陸渾的戎人,并于周室疆域上檢閱軍隊。周定王派遣王孫滿慰勞,楚莊王便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弧挂蚓哦橄纳讨苋膫鲊鴮毱?,楚莊王問鼎有圖謀君位之意。后用以指覬覦王位,謀取政權;或指謀取最高榮譽、地位。《晉書。卷九八。列傳。王敦》:「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分類:
觸犯
覬覦
過問
侵占
別國
九鼎
三代
視之
國寶
楚王
《國語辭典》:
定鼎
拼音:
dìng dǐng
1.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寶器,而王都所在便是鼎的所在,因此后人稱定都、建都為「定鼎」?!蹲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埂毒劳ㄑ?。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定鼎金陵,是為南京?!?br />2.比喻得天下、奠定帝業(yè)。明。凌濛初《紅拂記。楔子》:「俺姓楊名素。身為名將,職任元戎。曾佐文皇定鼎?!?/div>
分類:
建立
立王
王朝
九鼎
九州
傳國
國重
重器
《漢語大詞典》:
卜世
占卜預測傳國的世數。亦泛指國運。
《左傳·宣公三年》
:“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span id="qkpljga" class="book">《
南史·宋武帝紀
》:“ 晉 以卜世告終,歷數有歸,欽若景運,以命于 裕 ?!?span id="ymws8vw" class="book">《
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五年
》:“敵去之后,脩德政以息民,若卜世未窮,何憂舊業(yè)之不復!”參見“卜年”。
分類:
占卜
預測
傳國
世數
國運
《國語辭典》:
卜年
拼音:
bǔ nián
占卜求問傳國的年數?!蹲髠?。宣公三年》:「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箷x。劉琨〈勸進表〉:「惠澤侔于有虞,卜年過于問氏?!?/div>
分類:
占卜
預測
統(tǒng)治
治國
國家
年數
國運
《漢語大詞典》:
舞鳳(舞鳳)
(1).舊傳國家太平,君王仁慈,則鳳凰來儀。因以“舞鳳”為文教昌明之典。 唐
薛存誠
《御題國子監(jiān)門》
詩:“為著盤龍跡,能彰舞鳳蹲?!?br />(2).中書省有鳳凰池之譽,因以“舞鳳”為中書省任職者的美稱。 宋
蘇軾
《送錢承制赴廣西路分都監(jiān)》
詩:“舞鳳尚從 天目 下,收駒時有 渥洼 姿。”
(3). 三國 龐統(tǒng) 號 鳳雛 ,曾為 耒陽 令。因以“舞鳳”為稱美縣尹之典。 明
高啟
《蕭山尹明府吳越兩山亭》
詩:“左招舞鳳來百里,右顧臥龍橫半州?!?/div>
分類:
中書省
傳國
國家
太平
鳳凰池
君王
仁慈
任職
稱美
《漢語大詞典》:
玉鼎
(1).玉制的鼎。 晉 崔豹
《
古今注·都邑
》
:“ 漢成帝 顧成廟有三玉鼎、二真金爐?!?span id="2xxxx8u" class="book">《
宋書·符瑞志下
》:“ 晉成帝 咸康 八年 廬江 舂穀 縣 留珪 夜見門內有光,取得玉鼎一枚,外圍四寸。 豫州 刺史 路永 以獻。著作郎 曹毗 上
《玉鼎頌》
?!?br />(2).指傳國重器。喻國運,政權。 明
夏完淳
《大哀賦》
序:“玉鼎再虧,金陵不復?!?br />(3).古代炊具的美稱。 南朝 梁 劉孝標
《東陽金華山棲志》
:“故有忽白璧而樂垂綸,負玉鼎而要卿相?!?宋
秦觀
《茶》
詩:“玉鼎注漫流,金碾響杖竹?!?br />(4).指香爐。 元
耶律楚材
《和景賢七絕》
之三:“聲和塞色金徽潤,香散穹廬玉鼎溫?!?/div>
分類:
玉制
香爐
傳國
炊具
國重
重器
國運
政權
《漢語大詞典》:
王鼎
相傳 禹 收九牧之金,鑄為九鼎。 三代 時以為傳國之寶器。后以“王鼎”謂帝業(yè)。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
:“諸侯窺王鼎之尊,天子厭 金陵 之氣?!眳㈤?span id="ynjigbz" class="book">《
史記·封禪書
》。
分類:
九鼎
三代
傳國
寶器
《漢語大詞典》:
鼎玉
鼎與玉璽。皆傳國之寶。多借指帝業(yè)或政權。
《
南齊書·明帝紀
》
:“昔 中京 淪覆,鼎玉東遷?!?/div>
分類:
玉璽
傳國
帝業(yè)
政權
《漢語大詞典》:
卜鼎
九鼎是古代傳國重器,政權的象征。擇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為定都之稱。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
:“國家粗定, 高宗 卜鼎 臨安 ,改元 紹興 ?!?/div>
分類:
九鼎
是古
傳國
國重
重器
政權
象征
擇定
置放
所在
《漢語大詞典》:
梁鼎
謂 南朝 梁 江山。鼎,三代以九鼎為傳國之寶,因以象征國家。 南朝 陳
徐陵
《廣州刺史歐陽頠德政碑》
:“ 番禺 連帥,實謂宗枝,迷我天機,目窺 梁 鼎。”
分類:
江山
三代
九鼎
傳國
《漢語大詞典》:
九寶(九寶)
(1).指 禹 鑄的九鼎。 夏 商 周 三代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三國 魏
曹丕
《鑄五熟釜成與鐘繇書》
:“昔 有黃 三鼎, 周 之九寶,咸以一體,使調一味?!痹敗?九鼎 ”。
(2).指 曹丕 的九把刀劍。 南朝 梁
劉勰
《
文心雕龍·銘箴
》
:“ 魏文 九寶,器利辭鈍?!?范文瀾 注:“ 魏 曹丕
《典論劍銘》
:‘余好擊劍……以為寶器九。劍三:一曰飛景,二曰流采,三曰華鋒。刀三:一曰靈寳,二曰含章,三曰素質。匕首二:一曰清剛,二曰揚文。靈陌刀一:曰龍鱗。因姿定名,以銘其柎。’”
(3).指九方御璽。 宋
周煇
《清波別志》
卷中:“古唯六璽,至 唐 始名曰寶,增數至八,國朝所用。一曰鎮(zhèn)國神寶,二曰受命之寶,三曰天子之寶,四曰天子信寶,五曰天子行寶,六曰皇帝之寶,七曰皇帝信寶,八曰皇帝行寶。 政和 七年,增定命寶,以九寶為稱?!?/div>
分類:
九方
曹丕
九鼎
把刀
刀劍
三代
象征
國家
家政
政權
傳國
《國語辭典》:
九鼎
拼音:
jiǔ dǐng
1.夏禹時,以九州貢金所鑄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周德衰,九鼎乃沒于泗水彭城下。見《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
2.比喻分量極重。如:「一言九鼎」。宋。
黃庭堅
〈
次韻答叔原會寂照房呈稚川
〉詩:「聲名九鼎重,冠蓋萬夫望?!?/div>
分類:
分量
分量重
夏禹
九鼎
象征
九州
三代
國家
家政
政權
傳國
《國語辭典》:
鼎鼐臣
拼音:
dǐng nài chén
鼎、鼐皆為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亦為傳國重器,用以代表國家。因宰相治理國家猶如調和鼎鼐,故以「鼎鼐臣」比喻宰相。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后學輩慕先進,據著我調羹手,當為鼎鼐臣?!姑?。薛瑄〈送王別駕〉詩:「麟經共仰淵源學,驥足終為鼎鼐臣?!?/div>
分類:
烹煮
食物
器具
傳國
國重
重器
《漢語大詞典》:
璽劍(璽劍)
《
西京雜記
》
卷一:“ 漢帝 相傳以 秦王 子嬰 所奉白玉璽, 高帝 斬白蛇劍。劍上有七采珠、九華玉以為飾。”后以“璽劍”指傳國之寶。 南朝 齊
謝朓
《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
詩:“璽劍先傳,龜玉增映;宗 堯 有緒,復 禹 無競?!?/div>
分類:
傳國
粵公網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