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534分類詞匯 1534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1534,分103頁顯示  上一頁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法會(huì)
示疾
有漏
愚癡
座主
色身
心鏡
三篋
山王
假名
無遮
正行
五時(shí)
天界
迷方
《國語辭典》:法會(huì)(法會(huì))  拼音:fǎ huì
1.說法或舉行供佛、供僧及布施等佛教活動(dòng)的集會(huì)?!段鍩魰?huì)元。卷二。鳥窠道林禪師》:「及南歸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時(shí)道俗共為法會(huì),師振錫而入。」
2.道教指修建齋醮道場。
《國語辭典》:示疾  拼音:shì jí
佛教稱佛、菩薩、高僧等修行者生病,旨在故意顯現(xiàn),以教化眾生。唐。劉軻〈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自示疾至于升神,奇應(yīng)不可殫紀(jì)?!?/div>
《國語辭典》:有漏  拼音:yǒu lòu
佛教用語。指三界眾生的煩惱?!斗謩e功德論》卷二:「以無漏法斷諸有漏?!?/div>
《國語辭典》:愚癡  拼音:yú chī
愚笨癡蠢。如:「他看似愚癡,其實(shí)才智過人?!?/div>
《國語辭典》:座主  拼音:zuò zhǔ
科舉時(shí)代,中試者稱主考官為「座主」?!杜f唐書。卷一四九。令狐峘傳》:「衢州刺史田敦,峘知舉時(shí)進(jìn)士門生也。初峘當(dāng)貢部,放榜日貶逐,與敦不相面。敦聞峘來,喜曰:『始見座主?!弧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六:「慌忙梳洗上轎,見座主,會(huì)同年去了?!挂卜Q為「座師」。
《國語辭典》:色身  拼音:sè shēn
佛教用語。指肉體。《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卷二:「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nèi),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埂抖膛陌阁@奇》卷三六:「小僧出家人,只這個(gè)色身尚非我有,何況外物乎!」
《國語辭典》:心鏡(心鏡)  拼音:xīn jìng
如明鏡般清凈光明,可以攬照萬象的心。《晉書。卷七五。王湛等傳。史臣曰》:「國寶檢行無聞,坐升彼相,混暗識(shí)于心鏡,開險(xiǎn)路于情田?!?/div>
《漢語大詞典》:三篋(三篋)
(1).猶三箱。漢書·張安世傳:“世書三篋,詔問莫能知,惟 安世 識(shí)之?!?宋 黃庭堅(jiān) 《叔父給事挽詞》之七:“三篋飛書公對(duì)獄, 元豐 天子照奸回?!?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張孟詞貢士:“ 朱文正 師得 孟詞 死耗,寄家人書并詩云:‘……五車便炙輠,三篋富遺籯。’”
(2).佛教語。指聲聞藏、緣覺藏和菩薩藏。 唐太宗 《圣教序》:“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唐 玄應(yīng) 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七:“三篋……謂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也?!?/div>
《漢語大詞典》:山王
(1). 晉 山濤 和 王戎 的并稱。 南朝 宋 顏延之 作《五君詠》,述竹林七賢,以 山濤 、 王戎 顯貴而不予列入。見《宋書·顏延之傳》。 唐 李德裕 《仆射相公偶話舊唱和詩凄然懷舊輒獻(xiàn)此詩》:“ 延年 如有作,應(yīng)不用 山 王 ?!?宋 梅堯臣 《依韻四和正仲》:“ 嵇 阮 當(dāng)時(shí)無俗慮, 山 王 雖貴亦能陪?!?元 熊與和 《木平飼龍亭次韻方巨山》:“由來清調(diào)須吾輩,幸不 山 王 愧五君?!?br />(2).舊指瑤族頭領(lǐng)。 元 無名氏 《招捕總錄》:“ 延祐 三年三月, 德慶路 猺 蠻叛,既而令山主 五世祿 、山王 李伯達(dá) 招降 圓麻山 猺 人 盤郎梗 、 盤古綴 、 王窮腸 等出官?!?br />(3).指老虎。《小五義》第六一回:“ 盧珍 説:‘急速找樹,不然山王一到,就沒處躲避了?!h話間,就見那只猛獸走動(dòng),躥山跳澗,直奔前來了?!?br />(4).指山神。五燈會(huì)元·臨濟(jì)宗·護(hù)圣居靜禪師:“颯颯清風(fēng)來入室,山王土地暗中忙?!?明 屠隆 《綵毫記·汾陽報(bào)恩》:“[外扮山神上]……土地何在?[末扮土地上]稟上山王,有何分付?”
(5).佛教語。最高的山。佛說無量壽經(jīng)卷五:“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唐 李華 《東都圣禪寺無畏三藏碑》:“灌頂在昔,聲聞現(xiàn)今,山王高妙,海月圓深?!?/div>
《國語辭典》:假名  拼音:jiǎ míng
1.假借名義?!逗鬂h書。卷二一。邳彤傳》:「又卜者王郎,假名因埶,驅(qū)集烏合之眾,遂震燕、趙之地?!?br />2.虛名。如:「人生在世不過數(shù)十寒暑,何必為空泛的假名而汲汲鉆營?」
3.化名。如:「他為了逃避警方的追緝,于是使用假名以掩人耳目?!?br />4.日文字母,多借用漢字的偏旁??瑫Q為「片假名」,草書稱為「平假名」。
5.佛教用語。佛教認(rèn)為世間的一切,都由語言概念成立,沒有真實(shí)的體性。唐。獨(dú)孤及〈佛頂尊勝陀羅尼幢贊。序〉:「道無形相,心離文字,非言無以導(dǎo)引,故諸法生于假名,非智無以調(diào)伏?!?/div>
《漢語大詞典》:無遮(無遮)
(1).沒有掩蓋,裸露。 唐 呂巖 《浪淘沙》詞:“我有屋三椽,住在靈源,無遮四壁任蕭然?!?br />(2).佛教語。謂包容廣大,沒有遮隔。《楞嚴(yán)經(jīng)》卷一:“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br />(3).指無遮大會(huì)。 唐 黃滔 《丈六金身碑》:“其明年正月十有八日乙未,設(shè)二十萬人齋,號(hào)無遮以落之?!?清 趙翼 《靈谷寺》詩:“七日無遮筵,薰天眾香郁?!眳⒁姟?無遮大會(huì) ”。
《國語辭典》:無遮大會(huì)(無遮大會(huì))  拼音:wú zhē dà huì
佛教公開的法會(huì),不論賢圣道俗貴賤上下,一律皆可參預(yù),平等行財(cái)、法二施,印度國俗常舉行之,中國六朝時(shí),亦多仿行?!读簳>砣?。武帝本紀(jì)下》:「輿駕幸同泰寺,設(shè)四部無遮大會(huì)。」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今有陳相公做這無遮大會(huì),一應(yīng)人等,都要舍貧散齋,小僧已都準(zhǔn)備下了?!?/div>
《漢語大詞典》:正行
(1).正直的行為。晏子春秋·問下二一:“茍持民矣,安有遺道?茍遺民矣,安有正行?”《淮南子·繆稱訓(xùn)》:“身有丑夢,不勝正行;國有妖祥,不勝善政?!?宋 曾鞏 《庫部員外郎知臨江軍范君墓志銘》:“四方之往來者,或出語訕君,君不為之動(dòng)也,其正行直道如此?!?br />(2).謂依軌道順行。漢書·天文志:“夫歷者,正行也。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br />(3).端正其行為。尚書大傳卷一下:“無過者,得復(fù)其圭以歸其國。其餘有過者,留其圭;能正行者,復(fù)還其圭。” 漢 劉向 說苑·立節(jié):“吾聞古之士,怒則思理,危不忘義,必將正行以求之耳?!?三國 魏 鐘會(huì) 《母夫人張氏傳》:“夫人少喪父母,充成矦家,修身正行,非禮不動(dòng),為上下所稱述?!?br />(4).佛教語。謂清凈之正道。對(duì)邪行、雜行而言。百喻經(jīng)·乘船失釪喻:“亦如外道,不修正行。”
《漢語大詞典》:五時(shí)(五時(shí))
(1).謂春、夏、季夏、秋、冬五個(gè)時(shí)令。泛指一年四季。呂氏春秋·任地:“五時(shí)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穫死?!?高誘 注:“五時(shí),五行生殺之時(shí)也?!?陳奇猷 校釋:“五時(shí)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書《十二紀(jì)》,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而於《季夏》之末別出中央土一節(jié),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屬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謂五時(shí)也。”隋書·王劭傳:“伏愿遠(yuǎn)遵先圣,於五時(shí)取五木以變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br />(2).佛教語。天臺(tái)宗謂佛陀從成道至涅槃所說之法,可以分為五個(gè)時(shí)期,即華嚴(yán)時(shí)、鹿苑時(shí)、方等時(shí)、般若時(shí)和法華涅槃時(shí)。 南朝 梁 劉孝標(biāo) 《〈昭明太子集〉序》:“五時(shí)密教,月猶鏡象;一乘妙旨,觀若掌珠?!?清 龔自珍 《總正歷代所譯一切經(jīng)》:“ 釋迦 既沒, 阿難 結(jié)集 釋迦 一代五時(shí)之教。”
《漢語大詞典》:天界
(1).猶天際。 晉 陶潛 《己酉歲九月九日》詩:“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南朝 齊 張融 《海賦》:“淹漢星墟,滲河天界?!?br />(2).佛教語。十界之一。包括六欲天、四禪天和四空天。 南朝 梁 劉潛 《平等寺剎下銘序》:“天界飾其四園,龍宮陳其七寳?!?br />(3).猶上界。《水滸傳》第七一回:“三則上薦 晁天王 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見?!?魯迅 《書信集·致增田涉》:“九宮也是天界宮殿名,據(jù)云其中有九個(gè)小宮殿?!?郭沫若 《王昭君》第一幕:“怕她要離去這個(gè)塵寰,飛回天界去了呢!”
《漢語大詞典》:迷方
(1).迷失方向。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一:“南國有儒生,迷方獨(dú)淪誤?!?黃節(jié) 補(bǔ)注:“ 胡枕泉 曰:‘方,猶道也?!搜悦缘廓?dú)沉淪謬誤也?!?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吊:“雖有通才,迷方告控。” 周振甫 注:“ 唐 寫本‘告’作‘失’。迷失方向,失去控制?!?唐 韓愈 《秋懷詩》之六:“喪懷若迷方,浮念劇含梗?!?span id="oyijcqn" class="book">《舊五代史·世襲傳二·錢元瓘》:“白晝?nèi)珈F, 吳 師迷方,遂敗之。”
(2).佛教語。指令人迷惑的境界;迷津。 唐 李白 《秋日登揚(yáng)州西靈塔》詩:“玉毫如可見,于此照迷方。” 唐 皎然 《晚春尋桃源觀》詩:“全覺此身離俗境,玄機(jī)亦可照迷方?!?明 梅鼎祚 《玉合記·緣合》:“小妮喚名 慧月 ,生來有些劣撇,替人指點(diǎn)迷方,自己積成寃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