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534分類詞匯 1534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1534,分103頁顯示  上一頁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專行
心猿
觀法
二邊
六通
電影
七佛
空心
慧眼
三師
大戒
識(shí)心
香嚴(yán)
受具
苦苦
《漢語大詞典》:專行(專行)
(1).獨(dú)斷獨(dú)行。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 杜預(yù) 注:“欲專其所行而不得。”《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無專行?!?span id="otpe8he" class="book">《東周列國(guó)志》第七回:“公子 翬 兵權(quán)在手,伐 鄭 伐 宋 ,專行無忌?!?br />(2).佛教語。謂摒棄其余,專崇一法。《教行信證·六本》:“專行者,專修一善,故曰專行?!?br />(3).獨(dú)特的德行。 宋 葉適 《奉議郎鄭公墓志銘》:“幼孤,母 林氏 有專行,切切課君從三兄學(xué)。”
《漢語大詞典》:心猿
佛教語。喻攀緣外境、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語本《維摩經(jīng)·香積佛品》:“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diào)伏?!?唐 羅隱 《靈山寺》詩:“欲依師問道,何處繫心猿?”《水滸傳》第一○一回:“芳芬綽約蕙蘭儔,香飄雅麗芙蓉袖,兩下里心猿都被月引花鉤?!?清 李漁 《慎鸞交·情訪》:“避色偏來窈窕,防身怕不堅(jiān)牢,眼掛罘罳眉上鎖,不許心猿往外跳?!眳⒁姟?心猿意馬 ”。
《國(guó)語辭典》:心猿意馬(心猿意馬)  拼音:xīn yuán yì mǎ
佛教以猿馬性喜外馳來形容眾生的心,不能安住,喜攀緣外境?!抖鼗妥兾募聲>矶?。維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卓定深沉莫測(cè)量,心猿意馬罷顛狂?!购笥脕硇稳菪囊獠欢?,不能自持。元。關(guān)漢卿《望江亭》第一折:「俺從今把心猿意馬緊牢栓,將繁華不掛眼。」《警世通言。卷二。莊子休鼓盆成大道》:「那婆娘心猿意馬,按捺不住?!挂沧鳌敢怦R心猿」。
《漢語大詞典》:觀法(觀法)
(1).觀察法度。《荀子·成相》:“上通利,隱遠(yuǎn)至,觀法不法見不視?!?梁?jiǎn)⑿?釋:“他觀察法律問題能在法律范圍以外注意,因此,他所見到的事物能遠(yuǎn)達(dá),深入到常人看不到的境域?!?br />(2).佛教語。指觀心。參閱 唐 湛然 止觀大意
分類:佛教語
《漢語大詞典》:二邊(二邊)
佛教語。謂事物相對(duì)的兩個(gè)方面,如有和無、斷和常等。固執(zhí)于片面之見,均為妄想。見中論卷四。百喻經(jīng)·摩尼水竇喻:“離斷、常二邊,處?kù)吨械?,於此中過,可得解脫。” 南朝 梁武帝 《游鐘山大愛敬寺》詩:“一道出死生,有無離二邊。”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謂上下四方無不通暢。 宋 黃庭堅(jiān) 《和邢惇夫秋懷》詩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燭四時(shí)和?!眳⒁姟?六通四辟 ”。
(2).佛教語。謂六種神通力:神境智證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證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證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證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隨念智證通(即宿命智證通,亦云宿命通)、漏盡智證通(亦云漏盡通)。神足通,謂其游涉往來非常自在;天眼通,謂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視無礙;天耳通,謂得色界天耳根,聽聞無礙;他心通,謂能知他人之心念而無隔礙;宿命通,謂知自身及六道眾生宿世行業(yè)而無障礙;漏盡通,謂斷盡一切煩惱得自在無礙。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xué):“ 汰法師 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lán)記〉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明謝讜《四喜記·詩禮趨庭》:“飛錫起金池,潦倒沙彌,六通五藴見□迷。”參閱《俱舍論·分別智品》。
(3).謂通解六試題。宋史·仁宗紀(jì)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試醫(yī)官須引《醫(yī)經(jīng)》《本草》以對(duì),每試十道,以六通為合格?!?span id="ipqpev4" class="book">《宋史·選舉志一》:“凡《三禮》、《三傳》《通禮》每十道義分經(jīng)註六道,疏義四道,以六通為合格?!?/div>
《國(guó)語辭典》:六通四辟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順應(yīng)天時(shí),任物性自然?!肚f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购蟊扔魉拿姘朔綗o不通達(dá)。也作「六通四達(dá)」。
《國(guó)語辭典》:電影(電影)  拼音:diàn yǐng
1.電光。唐。楊師道中書寓直詠雨簡(jiǎn)褚起居上官學(xué)士詩〉:「電影入飛閣,風(fēng)威凌吹臺(tái)?!?br />2.依照劇情,把人物的動(dòng)作、言語攝制成影片,利用強(qiáng)光映射在銀幕上,以供人觀賞。
《國(guó)語辭典》:七佛  拼音:qī fó
佛教將釋迦牟尼之前的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合稱為「七佛」?!堕L(zhǎng)阿含經(jīng)》卷一:「七佛精進(jìn)力,放光滅闇冥?!挂卜Q為「過去七佛」。
《國(guó)語辭典》:空心  拼音:kōng xīn
籃球運(yùn)動(dòng)用語。投球命中,球直接穿越籃網(wǎng),未碰到籃板或籃圈。如:「他籃球打得好,投籃時(shí)屢屢空心?!?/div>
《國(guó)語辭典》:空心  拼音:kòng xīn
沒吃過東西的肚子?!督鹌棵贰返谒摹鸹兀骸笒勺尤眨瞬恢?,鬼不覺,空心用黃酒吃了。」《紅樓夢(mèng)》第五一回:「吃些東西,受了冷氣,也不好;空心走來,一肚子冷風(fēng)壓上些東西,也不好?!?/div>
《國(guó)語辭典》:慧眼  拼音:huì yǎn
1.佛教用語。指能照見一切現(xiàn)象皆空的眼睛?!督饎偘闳舨_蜜經(jīng)》:「如來有慧眼否?如是也善!如來有慧眼。」
2.敏銳的眼力。如:「慧眼識(shí)英雄」。
《漢語大詞典》:五眼
佛教語。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見為肉眼,天人禪定所見為天眼,小乘照見真空之理為慧眼,菩薩照見普度眾生的一切法門為法眼,佛陀具種種眼而照見中道實(shí)相為佛眼。大智度論卷三三:“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者,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蜜?!?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山居賦》:“藴終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唐 獨(dú)孤及 《觀世音菩薩等身繡像贊》:“五眼周視,四魔怖懾?!?/div>
《漢語大詞典》:三師(三師)
(1). 北魏 以后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見《通典·職官一》。 唐 竇常 《奉賀太保岐公》詩:“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師。”金史·百官志一:“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皆正一品,師范一人,儀刑四海?!?br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東,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師?!?br />(3).三國(guó)的軍隊(duì)。左傳·隱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師焉?!?杜預(yù) 注:“三國(guó)之軍在 戴 ,故 鄭伯 合圍之?!?br />(4).佛教語。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師和教授師。 唐 道宣 四分律刪繁補(bǔ)闕行事鈔卷上之三:“若論發(fā)戒功,與三師齊德,何為不請(qǐng)之乎?可準(zhǔn)三師而請(qǐng)?!眳⒁姟?三師七僧 ”。
《漢語大詞典》:三師七僧(三師七僧)
佛教語。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師七僧之制。三師指戒和尚、羯磨師和教授師。七僧指七名作證的和尚。也稱為“三師七證”。參閱四分律刪繁補(bǔ)闕行事鈔卷上之三。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受戒時(shí)須三師七僧?!?/div>
《漢語大詞典》:大戒
(1).大法則。莊子·人間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 成玄英 疏:“戒,法也。”
(2).重要的鑒戒。 晉 袁宏 后漢紀(jì)·章帝紀(jì):“ 秦 以酷急亡, 王莽 亦以苛法自滅,臣以為大戒?!?br />(3).佛教語。即具足戒。僧尼所受戒律之稱。 中國(guó) 漢族僧尼依據(jù)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
《漢語大詞典》:識(shí)心(識(shí)心)
(1).知道心意。 晉 陸機(jī) 《贈(zèng)馮文羆遷斥丘令》詩:“出自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shí)心?!?br />(2).佛教語。謂自識(shí)本心,自見本性。宋書·少帝紀(jì):“德業(yè)沖粹,識(shí)心明允。”《壇經(jīng)·惠能童子問答惠能作偈》:“不識(shí)本心,學(xué)法無益,識(shí)心見性,即悟大意?!?明 李贄 《答周西巖書》:“或有或無,自是識(shí)心分別,妄為有無,非汝佛有有有無也明矣?!?/div>
《漢語大詞典》:香嚴(yán)(香嚴(yán))
佛教語。香潔莊嚴(yán)。《維摩詰經(jīng)·香積佛品》:“時(shí)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hào)香嚴(yán),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yǎng)彼佛及諸菩薩?!?span id="dql3x3o" class="book">《楞嚴(yán)經(jīng)》卷五:“如來印我,得香嚴(yán)號(hào);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yán),得阿羅漢?!?宋 黃庭堅(jiān) 《有聞帳中香以為熬蝎者戲用前韻》之一:“但印香嚴(yán)本寂,不必叢林徧參?!?/div>
《漢語大詞典》:受具
佛教語?!笆芫咦憬洹被颉笆芫呓洹钡穆哉Z。具足戒,指比丘所受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所受之五百戒。 唐 王維 《大唐大安國(guó)寺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序》:“入 太行山 ,削髮受具?!?宋 沈遼 《蘇州承天寺永安長(zhǎng)老語錄序》:“ 永安 禪師名 崇智 , 吳 人 張氏 子,初受具,即出游諸方。”
《國(guó)語辭典》:苦苦  拼音:kǔ kǔ
1.不厭其煩,執(zhí)意。《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xié)狀元。第一出》:「爹娘見兒苦苦要去,不免與他數(shù)兩金銀,以作盤費(fèi)?!埂度龂?guó)演義》第一一回:「他好意相讓,何必苦苦推辭?」
2.痛苦、憂苦。《董西廂》卷一:「鶯鶯泣謝曰:『今當(dāng)改過自新,不必娘自苦苦?!弧?br />3.佛教用語。指經(jīng)驗(yàn)可以感受到的苦?!惰べ煹卣摗肪硭亩骸溉糁T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