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同盟  拼音:tóng méng
1.共結(jié)盟約者?!蹲髠鳌k[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br />2.兩個(gè)以上的國家,為共同目的和行動(dòng)而締訂條約,結(jié)成聯(lián)合關(guān)系。如:「軍事同盟」?!蹲髠鳌Y夜拍辍罚骸盖?,齊侯盟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弧?/div>
《國語辭典》:列國(列國)  拼音:liè guó
春秋、戰(zhàn)國時(shí)代的諸侯國。《左傳、莊公十一年》:「列國有兇,稱孤,禮也。」《文選。左思。吳都賦》:「若率土而論都,則非列國之所觖望也?!埂?/div>
《漢語大詞典》:七子
(1).指 春秋 鄭國 七大夫。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鄭伯 享 趙孟 於 垂隴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產(chǎn) 、 子大叔 、二 子石 從。 趙孟 曰:‘七子從君以寵 武 也,請(qǐng)皆賦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觀七子之志?!?br />(2).指 周褒姒 的七個(gè)親黨。《后漢書·左雄傳》:“及 幽 厲 昏亂,不自為政, 褒 艷 用權(quán),七子黨進(jìn),賢愚錯(cuò)緒,深谷為陵?!?李賢 注:“七子皆 襃姒 之親黨,謂 皇甫 為卿士 仲允 為膳夫, 家伯 為宰, 番 為司徒, 蹶 為趣馬, 棸子 為內(nèi)史。 楀 為師氏也。 厲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黨盛也?!?br />(3).指 漢景帝 時(shí)同時(shí)起兵的 吳 楚 等七諸侯國之王。文選·陸機(jī)〈五等論〉:“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勢(shì)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wǎng)?!?李善 注:“漢書曰:‘ 景帝 即位, 朝錯(cuò) 説上,令削 吳 。及書至, 吳王 起兵誅 漢 吏二千石以下, 膠西 膠東 淄川 濟(jì)南 楚 趙 亦皆反也?!?br />(4).指 漢 末 建安 時(shí)期作家 孔融 、 陳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應(yīng)瑒 、 劉楨 等七人,稱 建安 七子。見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 唐 羅隱 《寄酬鄴王羅令公》之一:“書札二 王 爭(zhēng)巧拙,篇章七子避風(fēng)流。” 胡蘊(yùn)玉 《中國文學(xué)史序》:“其時(shí)三祖葉其高論,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br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間 李夢(mèng)陽 、 何景明 、 徐禎卿 、 邊貢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稱“前七子”。見明史·李夢(mèng)陽傳。又 嘉靖 、 隆慶 時(shí)期 李攀龍 、 謝榛 、 梁有譽(yù) 、 宗臣 、 王世貞 、 徐中行 、 吳國倫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稱“后七子”。見明史·李攀龍傳。
(6). 漢 代宮中女官名。漢書·外戚傳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zhǎng)使、少使之號(hào)焉……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zhǎng)?!?/div>
《國語辭典》:諸夏(諸夏)  拼音:zhū xià
古代對(duì)中國的泛稱。封建時(shí)代,天子之下,諸侯國很多,故稱為「諸夏」?!蹲髠?。僖公二十一年》:「以服事諸夏。」《論語。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div>
《國語辭典》:舂陵  拼音:chōng líng
地名。漢侯國,在今湖南省寧遠(yuǎn)縣西北,后遷往南陽的白水鄉(xiāng),仍號(hào)舂陵,當(dāng)在今湖北省棗陽縣東,光武帝起于此。
《國語辭典》:大邑  拼音:dà yì
1.大城鎮(zhèn)。如:「通都大邑」。《書經(jīng)。多士》:「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br />2.大國?!睹献?。滕文公下》:「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漢語大詞典》:外臣
(1).古諸侯國的士大夫?qū)e國君主的自稱。禮記·雜記上:“﹝士﹞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span id="5oto0vy" class="book">《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他國之人,則曰外臣?!?span id="pz5rwpl" class="book">《左傳·成公三年》:“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 首 ( 荀首 ), 首 其請(qǐng)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br />(2).猶藩臣。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 新破,困,宜可使為外臣,朝請(qǐng)於邊?!?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史記·西南夷列傳》:“ 南越王 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里,名為外臣,實(shí)一州主也?!?宋 陸游 《南唐書·元宗紀(jì)》:“三月,遣司空 孫晟 及禮部尚書 王崇質(zhì) 使 周 ,削去帝號(hào),奉表請(qǐng)為外臣,猶不許。” 清 唐甄 潛書·用賢:“ 犬戎 雖強(qiáng)虣,亦終為 周 之外臣?!?br />(3).方外之臣。指隱居不仕者。南齊書·明僧紹傳:“ 太祖 謂 慶符 曰:‘卿兄高尚其事,亦 堯 之外臣。朕雖不相接,有時(shí)通夢(mèng)?!?唐 任華 《寄李白》詩:“高歌大笑出關(guān)去,且向東山為外臣。” 金 元好問 《長(zhǎng)壽新居》詩:“詩酒娛中歲,山林有外臣?!?明 李贄 藏書·世紀(jì)列傳總目后論:“外臣者隱處之臣也。天下亂則賢人隱,故以外臣終焉?!?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蘇州 徐文靖 公, 明 季殉難。二子 昭文 、 貫時(shí) ,俱守父志,不仕。 尤西堂 為 貫時(shí) 作傳,其言‘少時(shí)美好,自稱三十六帝外臣’?!?br />(4).指朝臣。與大內(nèi)的宦官稱內(nèi)臣相對(duì)。 清 侯方域 《宦官論》:“今也,外臣不敢與聞內(nèi)事,而中貴苛刻暴橫民間?!?span id="hht5a0q" class="book">《紅樓夢(mèng)》第十八回:“此係正殿,外臣未敢擅擬?!眳⒁姟?內(nèi)臣 ”。
《國語辭典》:內(nèi)臣(內(nèi)臣)  拼音:nèi chén
1.國內(nèi)之臣,亦指屬下諸侯?!蹲髠鳌Gf公二十三年》晉。杜預(yù)。注:「天子內(nèi)臣,不得外交諸侯,故不言使?!埂妒酚洝>硪蝗?。太史公自序》:「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請(qǐng)為內(nèi)臣受吏。」
2.宮禁親近之臣。唐。韓愈順宗實(shí)錄一〉:「二十馀日,中外不通,兩宮安否?朝臣咸憂懼,莫知所為,雖翰林內(nèi)臣,亦無知者?!?br />3.宦官、太監(jiān)。《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母迪吟詩》:「復(fù)至南垣一小門,題曰:『不忠內(nèi)臣之獄?!弧?/div>
《國語辭典》:東人(東人)  拼音:dōng rén
主人?!毒┍就ㄋ仔≌f。碾玉觀音》:「今日崔寧的東人郡王,聽得說劉兩府恁地孤寒,也差人送一項(xiàng)錢與他?!埂端卧獞蛭妮嬝?。王祥臥冰》:「不想遇著強(qiáng)賊至,把大官人背剪入山去,……我的東人在那里?」也稱為「東家」、「東翁」。
《漢語大詞典》:東邦(東邦)
(1).古代泛指 齊 魯 (相當(dāng)今 山東省 )地區(qū)。 唐 許棠 《送劉校書游東魯》詩:“內(nèi)閣勞讎校,東邦忽縱游。”參見“ 東魯 ”。
(2).指 日本 。在我國之東,故稱。 郭沫若 《瓶》詩之二二:“郵差過了兩遍了,送來了些東邦的時(shí)報(bào)?!?/div>
《國語辭典》:同軌(同軌)  拼音:tóng guǐ
1.車軌廣狹相同?!豆茏?。君臣上》:「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
2.比喻統(tǒng)一?!稘h書。卷七三。韋賢傳》:「今賴天地之靈,宗廟之福,四方同軌,蠻貊貢職?!?br />3.比喻方法、法則等相同?!俄n非子。八奸》:「此皆俱進(jìn)俱退,皆應(yīng)皆對(duì),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埂段倪x。班固。幽通賦》:「既仁得其信然兮,仰天路而同軌?!?br />4.同路而行。唐。杜甫湖城東遇孟云卿復(fù)歸劉顥宅宿宴飲散因?yàn)樽砀?/a>〉:「豈知驅(qū)車復(fù)同軌,可惜刻漏隨更箭?!?/div>
《國語辭典》:宗周  拼音:zōng zhōu
1.周代王都。因周為天下所宗,所以王都所在之處,如豐、鎬、雒邑皆稱為「宗周」。
2.周王朝。《詩經(jīng)。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文選。韋孟。諷諫》:「五服崩離,宗周以墜?!?/div>
《國語辭典》:東周(東周)  拼音:dōng zhōu
朝代名。(西元前770~前256)周自平王東遷至赧王,都于雒邑,因在舊都之東,史稱為「東周」。
《漢語大詞典》:上征
(1).上升。《楚辭·離騷》:“駟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風(fēng)余上征?!?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飛陛揭孽,緣云上征。” 明 烏斯道 《澤畔》詩:“上征天無風(fēng),遠(yuǎn)游橐無金。”
(2).引申為向前發(fā)展。 魯迅 《墳·人之歷史》:“雖后世學(xué)人,或更上征而無底極,然十九世紀(jì)末之言進(jìn)化者,固已大就于斯人矣?!?br />(3).謂溯流而上。 漢 馮衍 《顯志賦》:“浮 江河 而入海兮,泝 淮 濟(jì) 而上征?!?唐 李白 《丁都護(hù)歌》:“ 云陽 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4).指 春秋 時(shí) 吳 、 越 、 楚 諸國征伐中原各諸侯國。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宋 、 鄭 、 魯 、 衛(wèi) 、 陳 、 蔡 執(zhí)玉之君皆入朝。”
《漢語大詞典》:宮城
圍繞帝王或侯國宮室院落的城垣。漢書·燕剌王劉旦傳:“大風(fēng)壞宮城樓,折拔樹木?!?span id="3vqjvw8" class="book">《晉書·荀奕傳》:“時(shí)將繕宮城,尚書符下 陳留王 ,使出城夫?!?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留守之官居禁省中,歲時(shí)出旌旗,序留司文武百官於宮城門外而衙之?!?span id="l3z5tkb" class="book">《宋史·職官志六》:“皇城司干當(dāng)官七人,以武功大夫以上及內(nèi)侍都知、押班充。掌宮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廬宿衞之事,宮門啟閉之節(jié),皆隸焉?!?元 虞集 《春云》詩:“春云漠漠度宮城,樓雪初融水未生?!?/div>
《漢語大詞典》:邦君
(1).古代指諸侯國君主。《書·伊訓(xùn)》:“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孔 傳:“諸侯犯此,國亡之道?!?span id="vvxh7jv" class="book">《后漢書·陰識(shí)傳》:“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jīng):“凡在人倫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謂之弒,卿士已上通謂之殺。此又春秋之例也?!?span id="jvkrzz0" class="book">《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題是:‘圣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br />(2).指刺史等地方官。 唐 韓愈 《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維昔經(jīng)營初,邦君實(shí)王佐。” 宋 曾季貍 艇齋詩話:“ 老杜 ‘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 韋蘇州 ‘兵衛(wèi)森畫戟,燕寢凝清香’,皆曲盡其妙。不問詩題, 杜 詩知其宿僧房, 韋 詩知其為邦君之居也,此為寫物之妙?!?清 方文 《蔡中郎八分書歌》:“寄語邦君覆以屋,勿令風(fēng)雨生苔痕?!?/div>
《漢語大詞典》:支郡
(1).指 漢 代諸侯國的屬郡。漢書·晁錯(cuò)傳:“遷為御史大夫,請(qǐng)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顏師古 注:“支郡,在國之四邊者也。”按,史記·袁盎晁錯(cuò)列傳作“枝郡”。
(2). 唐 末 五代 時(shí),各地節(jié)度使割據(jù)一方,兼領(lǐng)數(shù)州,稱為“支郡”。續(xù)資治通鑒長(zhǎng)編·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始, 唐 及 五代 節(jié)鎮(zhèn)皆有支郡。 太祖 平 湖南 ,始令 潭朗 等州直屬京,長(zhǎng)吏得自奏事,其后大縣屯兵,亦有直屬京官者, 興元 之 三泉 是也。戊辰,上納 瀚 ( 李瀚 )言,詔 邠 、 寧 、 涇 、 原 等州直屬京,天下節(jié)鎮(zhèn)無復(fù)領(lǐng)支郡者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