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田文子,媯姓,田氏,名須無,謚號文,是齊國田齊田氏家族的首領(lǐng)之一,為田氏家族第四任首領(lǐng),承襲父親田孟莊擔(dān)任田氏家族首領(lǐng)。田文子是姜光(齊莊公)的大夫,晉國的大夫欒懷子(欒逞)作亂,來投奔齊國,齊莊公厚禮相待。晏嬰與田文子勸諫齊莊公不要這樣,齊莊公不聽。田須無死后,兒子桓子田無宇繼位。
人物簡介
田無宇,媯姓,田氏,名無宇,謚號桓,史稱陳桓子、田桓子。是齊國田齊田氏家族的首領(lǐng)之一,為田氏家族第五任首領(lǐng),承襲父親田文子擔(dān)任田氏家族首領(lǐng)。歷仕齊靈公、姜光齊莊公、齊景公三代,妻子是齊靈公和穆孟姬(魯國叔孫宣伯叔孫僑如之女)的女兒,景公的姐姐。
人物簡介
田武子,媯姓,田氏,名開,謚號謚武,是齊國田齊田氏家族的首領(lǐng)之一,為田氏家族第六任首領(lǐng),承襲父親田桓子擔(dān)任田氏家族首領(lǐng)。田武子無子,死后弟弟釐子田乞繼位。
人物簡介
田乞(?-前485年),媯姓,田氏,名乞,謚僖,史記作釐,又稱為陳僖子、陳釐子、田釐子司馬遷的祖父名叫「司馬喜」,又稱「司馬僖」,所以他在《史記》中把所有的帶「僖」的謚號全部避諱,改為釐,可見《史記集解》。是齊國田齊田氏家族的首領(lǐng)之一,為田氏家族第七任首領(lǐng),承襲兄長田開擔(dān)任田氏家族首領(lǐng)。田乞向百姓征收賦稅時用小斗收進(jìn),借給百姓糧食時用大斗,向百姓施以恩德,晏嬰多次向齊景公進(jìn)諫,齊景公卻不干涉《左傳·昭公三年》:……齊其為陳氏矣!……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鐘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父親田無宇。
人物簡介
【介紹】: 戰(zhàn)國時齊國人。齊公族。威王少子。孟嘗君父。初,為將,參與馬陵之役,有功。后為齊相,主一國財賦。齊王厭理經(jīng)濟(jì),悉以委嬰,嬰乃弄權(quán)行私,聚斂財富。初封于彭城,后徙封于薛。自營城郭宗廟,結(jié)交豪強,稱薛公,號靖郭君。
人物簡介
【生卒】:?—574 【介紹】: 北周高平人,字廣略。初從萬俟丑奴。在原州歸爾朱天光。入關(guān),歸宇文泰,多戰(zhàn)功,授原州刺史,賜姓紇干,累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孝閔帝即位,進(jìn)爵雁門郡公。武帝時進(jìn)柱國大將軍,歷大司空、遷少保。出為襄州刺史。卒。
人物簡介
【介紹】: 隋平?jīng)鲩L城人,字長貴。北周時以明經(jīng)為掌式中士。從宇文護(hù)征伐,有功,累遷至幽州總管,封雁門郡公。楊堅為丞相,進(jìn)位大將軍。入隋,拜太子太師,見寵。以右武衛(wèi)大將軍卒,謚敬。
人物簡介
【生卒】:602—679 【介紹】: 唐長安人。制舉登科。累官左武候中郎將。太宗征遼東,薛延陀以數(shù)萬騎抄河內(nèi),仁會擊敗之。高宗永徽中為平州刺史。五遷勝州都督。入為太府少卿,遷右金吾將軍。卒謚威。
人物簡介
【介紹】: 唐長安人。田仁會子。明經(jīng)及第。累擢左衛(wèi)郎將。武周圣歷初使突厥,默啜執(zhí)之,將加害,色不變,乃免之。歸朝言默啜必反,已而果然,擢夏官侍郎。中宗時累官右金吾將軍。卒謚烈。
人物簡介
【生卒】:746—821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字安道,本名興。田廷玠子,田承嗣侄。憲宗元和七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死,弘正為眾擁立,聽命于朝,繼任節(jié)度使。吳元濟(jì)叛,出兵討伐。后逼使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歸唐,又討平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十五年詔拜成德軍節(jié)度使。次年為原成德軍都兵馬使王庭湊所殺。謚忠憫。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宏正本名興。字安道。平州人。田季安時為衙內(nèi)兵馬使。季安死。眾請宏正為帥。與將吏約。請歸六州版籍于朝。然后視事。憲宗嘉之。加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沂國公。充魏博節(jié)度觀察處置度支營田等使。乃賜今名。元和十四年加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jìn)侍中。穆宗立。王承元以成德軍請帥。詔宏正兼中書令為節(jié)度使。長慶元年。為王庭湊所害。年五十八。冊贈太尉。謚忠憫。
人物簡介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字云長。田緒弟。德宗貞元十八年入朝,授左驍衛(wèi)將軍,封扶風(fēng)郡公。憲宗元和中拜夏綏銀節(jié)度使。吐蕃擾豐州,縉設(shè)伏邀其歸,入為左衛(wèi)大將軍。坐事再貶。穆宗長慶初終左領(lǐng)軍衛(wèi)將軍。
人物簡介
【生卒】:785—822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字敦禮。田弘正子。從唐軍討蔡,以戰(zhàn)功授御史中丞,擢河陽節(jié)度使。后嗣父為魏博節(jié)度使。朱克融據(jù)幽州,與王庭湊犄角拒命,詔分布軍救深州,魏博將士不愿效命,布乃引刀自殺。謚孝。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布字敦禮。魏博節(jié)度使宏正之子。授御史中丞。入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拜河陽節(jié)度使。長慶初徙涇原。牙將史憲誠叛。逼布行河朔舊事。布度眾且亂。為書謝帝。引刀自刺。年三十八。贈尚書右仆射。謚曰孝。
人物簡介
【介紹】: 五代時大名元城人,字德偉。少有拳勇,初事后唐莊宗為小校,歷遷勝節(jié)指揮使。后晉高祖天福初授金州防御使,累官至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檢校太傅,封雁門郡開國公。性鯁直,有治績。以疾卒。
人物簡介
【生卒】:940—1003 【介紹】: 宋嘉州洪雅人,祖籍京兆人,字表圣。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jìn)士。累官河北轉(zhuǎn)運副使,知相州、睦州。慕魏征、李絳為人,以諫諍為己任,屢上疏言時政。真宗咸平三年,上《御覽》、《御屏風(fēng)》,以為治亂興亡之鑒。五年,擢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連上八疏,皆直言時政得失。有《咸平集》。全宋詩
田錫(九四○~一○○四),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屬四川)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進(jìn)士。釋褐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宣州。遷著作佐郎、亦西北路轉(zhuǎn)運判官。改左拾遺、直史館。六年,為河北轉(zhuǎn)運副使。七年,徙知相州,改右補闕。八年,移睦州。轉(zhuǎn)起居舍人,還判登聞鼓院。尋以本官知制誥,加兵部員外郎。端拱二年(九八九),改戶部郎中,出知陳州。因稽留獄案,降海州團(tuán)練副使,嗣知單州。召為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真宗即位,遷吏部,同知審官院兼通進(jìn)銀臺封駁司。出知泰州。咸平三年(一○○○)召還。五年,再掌銀臺,兼侍御史知雜事,擢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朝請大夫。咸平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卒,年六十四(《范文正公集》卷一二《贈兵部尚書田公墓志銘》)。有《咸平集》五十卷(今本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三有傳。 田錫詩,以宜秋館刻《宋人集》丁編本為底本,校以毛晉藏明鈔本(簡稱毛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明張位抄本(簡稱張本,藏北京圖書館)、汪士鐘藏抄本(簡稱汪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編為六卷。另從《天臺續(xù)集》等輯得集外詩二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八○
田錫(九四○——一○○三),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祖籍京兆(今陜西西安)。太平興國三年進(jìn)士高等,釋褐將作監(jiān)丞、通判宣州。遷著作郎、京西北路轉(zhuǎn)運判官,改左拾遺、直史館。歷知相州、睦州,轉(zhuǎn)起居舍人,還判登聞鼓院,以本官知制誥。端拱二年忤宰相,出知陳州,坐稽獄,責(zé)授海州團(tuán)練副使,徙單州,俄詔直集賢院。真宗時出使秦、隴,同知審官院兼通進(jìn)、銀臺、封駁司,出知泰州。咸平五年再掌銀臺,擢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六年十二月十一日病卒,年六十四。著《奏議》二卷、《咸平集》五十卷、《別集》三卷、《唐明皇制誥后集》一百卷、《曲本草》一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三有傳。端平初謚曰獻(xiàn)翼,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
人物簡介
【生卒】:1005—1063 【介紹】: 宋信都人,徙居開封,字元均。仁宗天圣間進(jìn)士。再舉賢良方正科。夏竦經(jīng)略陜西,辟為判官,言治邊十四事。歷右正言、知制誥。保州之役,以知成德軍督諸將攻,坑殺降卒數(shù)百人。累官樞密使,以疾罷為尚書右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謚宣簡。有《儒林公議》。全宋詩
田況(一○○五~一○六三),字元均,其先京兆人,后徙信都(今河北冀縣)。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jìn)士(《隆平集》卷一一本傳)。舉賢良方正,累擢知制誥,遷右諫議大夫、知成都府。至和元年(一○五四),充樞密副使。嘉祐三年(一○五八)轉(zhuǎn)樞密使,次年因疾求退,以太子少傅致仕。八年卒,年五十九。謚宣簡。有《金巖集》二卷(《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已佚,今存《儒林公議》二卷。事見《臨川集》卷九一《田公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二有傳。今錄詩二十五首。全宋文·卷六三五
田況(一○○五——一○六三),字元均,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天圣進(jìn)士,補江陵府觀察推官、楚州團(tuán)練判官。舉賢良方正第一,遷太常丞,通判江寧府。召還,以為諫官。元昊反,范仲淹經(jīng)撫陜西,為判官。還為右正言,累遷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歷知成德軍、秦州、渭州。繼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馬鈐轄。召還為樞密直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加翰林學(xué)士,遷禮部侍郎。至和元年,為樞密副使,進(jìn)樞密使。嘉皊三年因疾以太子少傅致仕,八年卒,年五十九。著有《儒林公議》(存)、《皇祐會計錄》、《金珀集》及奏議二十卷。見王安石《田公墓志銘》(《王文公文集》卷八八),《東都事略》卷七○,《宋史》卷二九二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