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四十九
 
四十九年非
 
悟前非
 
蘧非
 
伯玉知非
 
五十九年非
  
五十知非
 
三十九年非
 
知非年
 
伯玉年
 
慕蘧瑗
 
四十始知非
 
知六十二年非
 
伯玉能覺
 
蘧玉知非
 
相關(guān)人物
蘧瑗


《淮南子》卷一〈原道訓(xùn)〉~25~
凡人中壽七十歲,然而趨舍指湊,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漢·高誘注:「伯玉,衛(wèi)大夫璩瑗也。今年則行是也,則還顧知去年之所行非也。歲歲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所謂月悔朔,日悔昨也?!?/span>
《莊子集釋》卷八下〈雜篇·則陽〉~905~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簡釋

伯玉知非:指不斷改過或表示往事不堪回首。宋陸游《累日文符沓至悵然有感》之二:“白首逢人只累欷,今雖未是昨真非?!?/p>


例句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劉禹錫 答柳子厚

年紀(jì)少他蘧伯玉,幸因多難早知非。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十首之八

首開三百六旬日,新知四十九年非。 李諒 蘇州元日郡齋感懷寄越州元相公杭州白舍人(時長慶四年也)

自稟道情齠齔異,不同蘧玉學(xué)知非。 楊巨源 和令狐郎中

不待蘧生年,從此知昔非。 權(quán)德輿 劉紹相訪夜話因書即事

廉頗不覺老,蘧瑗始知非。 武元衡 西亭題壁寄中書李相公

非通非介人,誰論四十九。賢哉蘧伯玉,清風(fēng)獨不朽。 黃滔 寓言

典故
一醉六十日

相關(guān)人物
曹丕(魏文帝)
 
阮籍


《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列傳〉~360~
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例句

一醉六十日,古來聞阮生。 杜牧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

一醉六十日,一裘三十年。 高蟾 道中有感

《漢語大詞典》:知非
(1).五十歲的代稱。《淮南子·原道訓(xùn)》:“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敝^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過失。后因以“知非”稱五十歲。 唐 白居易 《自詠》:“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宋 李清照 《〈金石錄〉后序》:“余自少 陸機 作賦之二年,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鈕琇 觚賸·除夜覘士:“﹝ 陳楚產(chǎn) ﹞齒踰知非,始補弟子員。”
(2).省悟以往的錯誤。 唐 趙嘏 《東歸道中》詩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寧調(diào)元 《東蛻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遙想待他年。”
《國語辭典》:蘧瑗知非  拼音:qú yuàn zhī fēi
春秋時衛(wèi)國賢大夫蘧瑗善于反省過失,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見《淮南子。原道》。后比喻不斷改過反省,重新做起的意思。宋。蘇軾 次韻曹九章見贈詩:「蘧瑗知非我所師,流年已似手中蓍?!?/div>
分類:五十大夫
《國語辭典》:蘧伯玉  拼音:qú bó yù
人名。春秋衛(wèi)國大夫蘧瑗。參見「蘧瑗」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