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088—1154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亨仲,號北山。高宗紹興二年進士。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秦檜所薦,不敢言和議之非。后充陜西分畫地界使,金欲盡取階、成、岷、鳳、秦、商六州,剛中力爭不從。改四川宣撫副使,選將屯守,蠲去雜稅,治理有方。檜怒其專擅,罷官,責居桂陽軍,再責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又徙封州。有《西征道里記》、《北山集》等。全宋詩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漢章,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授溫州軍事判官。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八年,遷殿中侍御史。九年,為樞密行府參謀出諭京陜,歸除權禮部侍郎,尋兼詳定一司又兼權刑部侍郎。十年,除試禮部侍郎。十一年,擢樞密都承旨,為川陜宣諭使。十二年,遷川陜宣撫副使兼營田。十七年,以忤秦檜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桂陽居住,徙復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事見本集卷末附錄鄭良嗣《鄭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士鄭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七○有傳?!∴崉傊性?,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鄭世成刻本(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金華叢書》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鳳丹據(jù)康熙重刻本(簡稱金華叢書本)及《兩宋名賢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八九一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紹興二年進士及第。授溫州軍事判官。八年九月,任監(jiān)察御史,同年十一月遷殿中侍御史。九年三月,充樞密行府參謀官。十一年四月,為寶文閣直學士、樞密都承旨。剛中初為秦檜薦于朝,檜主和議,剛中不敢言。金歸所占地,被檜遣為宣諭司參謀官;及還,除禮部侍郎、川陜宣諭使。改四川宣撫副使。治蜀有方,曾奏蠲雜征,請減成都府路對糴及宣撫司激賞錢。又屯兵營田,選將授任。秦檜怒其專擅,責桂陽軍居住。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再責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再徙封州。二十四年五月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文集》、《周易窺馀》、《經(jīng)史專音》、《左氏九六編》等。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士鄭公墓志銘》(《北山文集》卷末),《宋史》卷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03—1170 【介紹】: 宋襄陽谷城人,寓居臺州,字瞻叔。王綱子。高宗紹興八年進士。累遷太府少卿。孝宗時,除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擢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附湯思退力主宋金和議,專以割地啖敵為得計。后罷。乾道元年,起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士,移知溫州。有《漢濱集》。全宋詩
王之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陽谷城(今屬湖北)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調處州教授。入為太學錄,遷博士。十八年,出知荊門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八)。提舉荊湖南常平茶鹽公事,改潼川府路轉運判官。三十年,總領四川財賦軍馬錢糧。三十二年,為川陜宣諭使(同上書卷一九八、二○○)。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隆興初,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未幾,權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俄兼直學士院。二年(一一六四)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天臺。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尋復罷。六年冬卒。謚敏肅(《宋會要輯稿》)。有《漢濱集》六十卷(明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踔?,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漢濱集》為底本,酌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三五一
王之望(一一○四——一一七一),字瞻叔,襄陽谷城(今湖北谷城)人,后寓居臺州。初以父蔭入仕,紹興八年登進士第,為處州教授。歷知荊門軍、湖南提舉常平茶鹽、潼川府路轉運判官、成都府路轉運副使。四川軍興,除太府少卿,總領全蜀財賦。孝宗即位,改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及還朝,參贊江淮都督府軍事。繼權直學士院,除吏部侍郎。隆興二年,自右諫議大夫拜參知政事,未幾兼同知樞密院事。時和戰(zhàn)未決,之望力附和議,以言者論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乾道初起知福州,為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乾道七年卒,年六十八,謚敏肅。著有《漢濱集》。見本集卷八《候邊事少寧乞差宮祠朝劄》,《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八九、儀制一一之六,《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宋史》卷三七二本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06—1173 【介紹】: 宋濟南章丘人,南渡后居明州鄞縣,字伯禮。王次翁子。高宗紹興二年進士。充明州教授,累擢侍御史,直言敢諫,抨彈所及,無絲毫顧忌。歷知閬州、夔州、溫州,以治績聞。平生博覽載籍,至老未嘗釋卷。有《歷山集》、《云安集》、《資治編年》、《宏詞集要》、《夔路圖經(jīng)》等。全宋詩
王伯庠(一一○六~一一七三),字伯禮,祖籍章丘(今山東章丘西北),遷居鄞縣(今屬浙江),次翁子。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歷明州教授,通判平江府,侍御史,知閬州、夔州、溫州。孝宗乾道九年卒,年六十八。有《歷山集》、《云安集》,均佚。事見《攻愧集》卷九○《侍御史王公行狀》。全宋文·卷四三九四
王伯庠(一一○六——一一七三),字伯禮,本貫濟南章丘(今山東章丘),南渡后移居鄞縣(今浙江寧波),次翁子。紹興二年登進士第,為吉州左司理參軍。試教官,改明州州學教授,充左宣教郎、直秘閣。紹興十四年,授兩浙東路安撫司參議官。通判平江軍府,徙鎮(zhèn)江。乾道初,除戶部左曹郎官,擢殿中侍御史,遷侍御史。歷知閬、夔、溫諸州。乾道九年,終于州治,年六十八。著有《歷山集》、《云安集》、《奏議告謀》、《資治編年》、《宏詞集要》、《夔路圖經(jīng)》等。見樓鑰《侍御史左朝請大夫直秘閣致仕王公行狀》(《攻愧集》卷九○)。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公權。富嚴曾孫。徽宗宣和六年進士。調隨縣主簿。因張浚薦,充宮教。高宗紹興中官至工部郎中。守節(jié)清慎,名所居為“知止堂”。善仿蘇軾書法,尤工柳葉篆。卒年八十六。全宋文·卷四○七五
富元衡,字公權,號洛陽愚叟,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幼入太學,有聲場屋。登宣和六年進士第,調隨縣簿。建炎初,為襄陽招撫司機宜,遷左承務郎、婺州州學教授,再遷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大宗正丞。紹興十一年,以宣教郎知江陰軍。后歷知興國軍、袁州,遷湖南常平,改利州路提刑,再移湖北,除工部郎中。乾道元年,引年請致仕,除直秘閣奉祠。年八十六卒,官至朝散大夫。喜書,仿東坡體能逼真,尤善柳葉篆。見《重修琴川志》卷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一,《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七,《宋史翼》卷二○。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邵武人,字釋之,號堅叟。黃孝先玄孫。以恩補丞務郎。薦知金溪縣,議諸鬻州縣閑田,得錢五百萬緡,高宗嘉之,除度支郎。歷浙東提刑、兩浙轉運副使,兩知臨安府。移知贛州卒。全宋文·卷四二六二
黃仁榮,字擇之,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以祖實蔭假承務郎,為泰和主簿。建炎中,任杭州錄事參軍,歷知金溪縣、廣德軍,入浙西安撫司幕,遷提舉浙西常平茶鹽。為人所誣,罷歸奉祠。后知信州。紹興二十六年為江南東路轉運判官,知衢州、溫州,遷直秘閣、行度支員外郎,又出為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尋改知秀州,為兩浙轉運副使。紹興三十年,升直敷文閣、知臨安府。尋丁母憂。服闕,起提點坑冶鑄錢公事。隆興二年,再知臨安府,未幾又坐不獲盜賊罷。起知贛州,卒。有《永嘉集》三卷。見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四《黃好謙傳》附《黃仁榮傳》,又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六、二七、二九、三○,《乾道臨安志》卷三,《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一五六、七一之九,《宋史·藝文志》八。
人物簡介
【生卒】:1126—1204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充,又字洪道,號省齋居士,晚號平園老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授徽州戶曹,累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應詔上十事,皆切時弊。權給事中,繳駁不避權幸。后任樞密使,創(chuàng)諸軍點試法。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進左丞相。光宗時,封益國公。遭彈劾,出判潭州。寧宗初,以少傅致仕。卒謚文忠。工文詞,有《玉堂類稿》、《玉堂雜記》、《平園集》、《省齋集》等八十一種,后人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攻愧集》卷九四神道碑》全宋詩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詵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為太學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中書舍人兼權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劍州。六年,除秘書少監(jiān)兼直學士院。八年,兼權中書舍人時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興府。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未幾,為韓侂胄指為偽學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一二○七),賜謚文忠。生平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事見本集卷首年譜,《宋史》卷三九一有傳。 周必大詩,以清黃丕烈校跋并抄補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宋開禧二年刊本(簡稱宋本,原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校者校補及異文甚夥,部分有判斷,不少僅羅列未定。整理時凡異文與宋本相同,文義且無窒礙者,概從宋本。四庫本錯奪衍倒極多,而編次較底本、宋本合理,從四庫本。編為十四卷。詞學圖錄
周必大(1126-1204) 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卒謚文忠。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交深誼篤。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xù)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全宋文·卷五○一四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初字弘道,自號平園老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及第,授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中博學宏詞科,授建康府學教授。孝宗即位,除起居郎,遷權中書舍人。權給事中,繳駁不避權幸。淳熙五年,除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進左丞相,封益國公。紹熙二年,除觀文殿學士,判潭州。慶元元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贈太師,賜謚文忠。著有《周益國文忠公集》二百卷(存)。見周綸《周益國文忠公年譜》(本集卷首)。
人物簡介
【生卒】:1110前—1174后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一作東陽人,字子象,號西郊野叟。陳闕子。高宗紹興八年以任子中詞科。累官兵部侍郎。有《庚溪詩話》。全宋詩
陳巖肖,字子象,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賜同進士出身。二十五年,由秀州教授改諸王宮大小學教授,俄兼權考功郎官,為禮部員外郎,尋兼權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一六九、一七○)。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除秘書少監(jiān),二年,權工部侍郎(《南宋館閣錄》卷七)。三年,知臺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九)。官至兵部侍郎。著有《庚溪詩話》二卷。事見《金華先民傳》卷四。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四二四五
陳巖肖,字子象,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其父靖康中守汴京戰(zhàn)死,巖肖得以任子為官,紹興中為建康府司法參軍。八年,試博學宏詞合格,賜同進士出身。后為秀州州學教授,于學舍為秦檜父子立祠,秦熺薦用之。二十五年,擢諸王宮大小學教授。俄兼工部郎官,除祠部員外郎,兼中書門下省檢正。二十六年秦檜死后,為臺官論罷。孝宗初,為禮部員外郎。乾道元年,除秘書少監(jiān)。二年,權工部侍郎,尋除兵部侍郎兼侍講。三年,出知臺州。淳熙中,奉祠,復起知臺州。十一年,與宮觀。著有《庚溪詩話》二卷(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一六九、一七○,《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九,《南宋館閣錄》卷七,《盤洲文集》卷二一,《宋史全文》卷二四下、二六下、二七上,《敬鄉(xiāng)錄》卷三。
人物簡介
【生卒】:?—1183 【介紹】: 金渤海人。事熙宗為寢殿小底,權近侍局直長,最見親信。后以事杖責。海陵與之勾結,使夜開殿門,矯詔納海陵,因殺熙宗。海陵既立,累除武寧節(jié)度使,改河間尹,賜名邦基。世宗時磔死。
人物簡介
黃茂材,字少譽,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紹興二十四年登進士第。淳熙初知荊門軍,移知興國軍。五年,坐過數(shù)收納苗米,降兩官。八年,知房州,又坐前知興國軍專事苛刻罷。著有《老子解》。見《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二○、七二之三二,《道德真經(jīng)集義大旨》卷首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