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18
詞典
1
分類詞匯
7
佛典
10
共18,分2頁顯示
1
2
2
下一頁
詞典
初禪
分類詞匯
梵王
初禪
梵侶
大梵天
四禪定
梵眾天
梵輔天
佛類詞典
初禪
初禪天
初禪定
初禪梵天
五支功德──初禪天定五支功德
初禪天二變化
初禪天識住
《漢語大詞典》:
初禪(初禪)
(1).佛教語。色界中的初禪天,包括梵眾天、梵輔天和大梵天。 隋
江總
《鐘銘》
:“舟移巨壑,火壞初禪?!?br />(2).佛教語。四禪定之一。“初禪”的主要特征是“八觸”:癢、動、輕、重、冷、暖、澀、滑;“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見 隋 智顗
《
摩訶止觀
》
卷九之一。
《楞嚴經(jīng)》
卷九:“清浄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
之九八:“未免初禪怯花影,夢回持偈謝 靈簫 ?!?/div>
分類:
佛教語
色界
初禪
禪天
和大
大梵天
《漢語大詞典》:
梵王
指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亦泛指此界諸天之王。 南朝 梁
劉勰
《剡縣石城寺彌勒石像碑》
:“梵王四鶴,徘徊而不去;帝釋千馬,躑躅而忘歸?!?唐
李紳
《杭州天竺靈隱二寺詩》
之二:“波動只觀羅剎相,靜居難識梵王心?!?span id="feicz6u" class="book">《
法苑珠林
》卷四三:“帝釋在前,梵王在后,佛放常光,照耀天地?!?/div>
分類:
色界
初禪
禪天
大梵天
諸天
《漢語大詞典》:
梵侶
指色界初禪天的天眾。
《楞嚴經(jīng)》
卷九:“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zhí)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div>
分類:
色界
初禪
禪天
《國語辭典》:
大梵天
拼音:
dà fàn tiān
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chuàng)造神。也稱為「梵天」、「大梵天王」。
分類:
大梵天
佛教語
色界
初禪
禪天
共有
《漢語大詞典》:
四禪定(四禪定)
佛教語。色界初禪天至四禪天的四種禪定。人于欲界中修習禪定時,忽覺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氣息徐徐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是為初禪天定;然此禪定中,尚有覺觀之相,更攝心在定,覺觀即滅,乃發(fā)靜定之喜,是為二禪天定;然以喜心涌動,定力尚不堅固,因攝心諦觀,喜心即謝,于是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nèi)以發(fā),此為三禪天定;然樂能擾心,猶未徹底清凈,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斷,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此為四禪天定。參見“ 四禪天 ”。
分類:
佛教語
色界
初禪
禪天
天至
四禪天
禪定
《漢語大詞典》:
四禪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諸天之說。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諸天又分為四禪:初禪為大梵天之類;二禪為光音天之類;三禪為遍凈天之類;四禪為色究竟天之類。色究竟天為色界的極處。參閱
《
法苑珠林
》
卷五。
分類:
四禪天
佛教
三界
諸天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漢語大詞典》:
梵眾天(梵衆(zhòng)天)
佛教語。色界初禪天之一。
《
法苑珠林
》
卷五:“第二色界有十八天者,初禪有三天,一名梵眾天,二名梵輔天,三名大梵天?!?/div>
分類:
佛教語
色界
初禪
禪天
《漢語大詞典》:
梵輔天(梵輔天)
佛教謂初禪三天之一。在梵眾天之上。
《
法苑珠林
》
卷五:“第二色界有十八天者,初禪有三天,一名梵眾天,二名梵輔天,三名大梵天?!?/div>
分類:
佛教
初禪
初禪
【佛學大辭典】
(術語)初禪定又初禪天也。楞嚴經(jīng)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清凈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法苑珠林,若據(jù)火劫,即是初禪。若約火劫,即是二禪。若約風劫,是其三禪。」
【佛學常見辭匯】
1。初禪定。2。初禪天。楞嚴經(jīng)說:「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初禪者,行人先須趺坐調息,從粗住細住,階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虛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是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禪,即是初禪方便,亦名未來禪。得此相已,初勿驚恐,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說(說則永失不可復得,譬如種樹,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nèi)外?;蚪?jīng)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云如影動發(fā)。或從上發(fā),或從下發(fā),或從腰發(fā),漸漸遍身(上發(fā)多退,下發(fā)多進)。動觸發(fā)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凈,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xiàn)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種勝妙功德莊嚴動法,此則略說初動觸相。如是,或經(jīng)一日,或經(jīng)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過,復有馀觸,次第而發(fā)(然亦無定前后)。故名初禪。言馀觸者,即前動觸為一,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與前八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此十六觸,隨一發(fā)時,悉有十種善法功德眷屬。行者因未到地,發(fā)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fā)。并是色界清凈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fā)。從此舍離欲界五欲五蓋(五欲者: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五蓋者: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禪五支功德(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
一、覺支 初心在緣名覺。謂行者依未到地發(fā)初禪,色界清凈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 細心分別名觀。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三、喜支 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發(fā)禪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護得初禪,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fā)初禪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涌心息,則恬然靜慮,受于樂觸怡悅之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一,名為一心。謂行者初證禪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心,故有微細之散,若喜樂息,自然心與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禪,得此根本初禪,不失不退,則命終已,隨初禪力深淺,必生梵眾等之天中,是初禪天因也。
初禪天
【佛學大辭典】
(界名)四禪天之第一。
【佛學常見辭匯】
四禪天中之第一天名。
初禪定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禪定之第一。
【佛學常見辭匯】
四禪定中之第一禪名。
初禪梵天
【佛學大辭典】
(界名)色界之諸天,悉離淫欲而清凈,故曰梵天。梵即清凈之義也。
【佛學常見辭匯】
色界之諸天,悉離淫欲而得清凈,故名梵天。梵即清凈的意思。
五支功德──初禪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樹之根干,是一枝條有異,禪支之義亦爾,從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義,謂定心淺薄,易于搖動,若得覺觀等法支持,則定心安隱牢固,故名支也。
〔一、覺支〕,初心在緣為覺。謂行者于定中發(fā)初禪,清凈色法,觸其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初覺此觸,故名覺支。
〔二、觀支〕,細心分別為觀。謂行者既證初禪,即以細心分別禪中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觀支。
〔三、喜支〕,欣慶之心為喜。謂行者獲得初禪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怡悅之心為樂。謂行者喜心既息,則恬然靜慮,受禪之樂,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心與定法相應為一。謂行者初證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散亂,若喜樂心息,自然心與定一,故名一心支。
初禪天二變化
【三藏法數(shù)】
初禪天二變化者,一者能于初禪天中變化,二者能于欲界變化也。
初禪天識住
【三藏法數(shù)】
謂于欲界修習禪定之時,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如云如影,感報而生色界初禪天,此識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為初禪天識住。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