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料敵(料敵)  拼音:liào dí
衡量、判斷敵情?!妒酚?。卷七○。張儀列傳》:「且夫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彊,不料敵而輕戰(zhàn),國貧而數(shù)舉兵,危亡之術(shù)也。」南朝宋。顏延之陽給事誄〉:「料敵厭難,時(shí)惟陽生?!鼓铣?。任昉〈奏彈曹景宗〉:「料敵制變,萬里無差?!?/div>
《國語辭典》:明處(明處)  拼音:míng chù
1.明亮的地方、有光亮的地方。如:「這畫要擺在明處,好讓人一進(jìn)來就看到?!?br />2.公開的場合。如:「有話就在明處說嘛!何必如此畏首畏尾?!?/div>
《國語辭典》:思惟  拼音:sī wéi
1.思量。《漢書。卷五九。張衡傳》:「使專精神,憂念天下,思惟得失?!埂度龂?。卷一○。魏書。荀攸傳》:「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咨公達(dá),輒復(fù)過人意?!挂沧鳌杆季S」。
2.一種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將外在所得的表象、概念,經(jīng)由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步驟的認(rèn)識活動的過程。也作「思維」。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兩種功用不同的兵器。相傳有一人賣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堅(jiān)固,任何東西都戳不破。后來又誇他的矛最銳利,什么東西都能刺進(jìn)去。一人問他若拿他的矛來刺他的盾會如何,他卻回答不出來。典出《韓非子。難勢》。后比喻言語行為自相抵觸。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則學(xué)上指不可同為真,亦不可同為假的概念或命題。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韓非子·難一:“ 楚 人有鬻楯與矛者,譽(yù)之曰:‘吾楯之堅(jiān),物莫能陷也?!肿u(yù)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宰又?,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焙笠浴懊瑯J(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抵觸,互不相容。魏書·李業(yè)興傳:“ 異 曰:‘圓方之説,經(jīng)典無文,何怪於方?’ 業(yè)興 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録 梁 主《孝經(jīng)義》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楯?’”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今之記事也則不然,或隔卷異篇,遽相矛盾;或連行接句,頓成乖角?!?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曹唐:“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矛楯之極,則是非鋒起。”
《國語辭典》:折中  拼音:zhé zhōng
1.調(diào)和太過與不及,使之得當(dāng)合理?!妒酚洝>硭钠?。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也作「折衷」。
2.公平、公正?!豆茏?。小匡》:「決獄折中,不殺不辜?!?/div>
《國語辭典》:決疑(決疑)  拼音:jué yí
解決疑惑?!蹲髠?。桓公十一年》:「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固?。白居易 答卜者詩:「知君善易者,問我決疑不?!?/div>
《國語辭典》:理性  拼音:lǐ xìng
1.心理學(xué)上指一種個(gè)人風(fēng)格類型。此種類型的特質(zhì)為以邏輯推理方式來觀察事情。不易顯露情感,不善同情,也不在意人際關(guān)系是否和諧。相對于感性而言。如:「理性的人雖似無情,但在法理的維護(hù)上立場比較穩(wěn)。」
2.思考、判斷、推理等的能力。相對于感性而言。
3.理智、冷靜。如:「遇到大事千萬要理性思考,沉著應(yīng)對,切莫感情用事,壞了大局?!?/div>
《國語辭典》:必定  拼音:bì dìng
1.一定。表示肯定的推斷?!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高@老人家為人必定十分好,所以杜府才如此尊重報(bào)答他?!埂都t樓夢》第一一回:「我說老祖宗是愛熱鬧的,今日不來必定有個(gè)緣故。」
2.表示意志堅(jiān)定。如:「明天我必定會來看你?!?br />3.必然安定。漢。劉向《說苑。卷一六。談叢》:「知所以安利萬民,則海內(nèi)必定矣。」《三國志。卷一八。魏書。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李通》:「曹公明哲,必定天下。」
《國語辭典》:明斷(明斷)  拼音:míng duàn
明確的判斷是非。《后漢書。卷三一。孔奮傳》:「為政明斷,甄善疾非?!埂度龂萘x》第一二○回:「皓才識明斷,堪為帝王。」
《國語辭典》:宸襟  拼音:chén jīn
天子的情懷。南朝梁。何遜九日侍宴樂游宛詩為西封侯作〉詩:「宸襟動時(shí)豫,歲序?qū)贈龇??!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9661' target='_blank'>薛元超 諫蕃官仗內(nèi)射生疏:「時(shí)惟令月,景淑風(fēng)和,宸襟有豫,百靈胥悅?!?/div>
《國語辭典》:命題(命題)  拼音:mìng tí
1.考試或作文出題目,稱為「命題」。
2.邏輯學(xué)上指表達(dá)判斷的語句。通常以直陳語句或假定句表達(dá)。
《國語辭典》:定斷(定斷)  拼音:dìng duàn
定案、決斷。宋。洪邁《夷堅(jiān)乙志。卷二○。祖寺丞》:「此事固非祖公意,然因其疑,遂送他所,竟以死罪定斷?!埂督鹗?。卷一五。宣宗本紀(jì)中》:「乙未,敕尚書省,自今六部稟議常事,但可再送,不得趣召辨正。馀應(yīng)入法寺定斷而再送,猶未當(dāng)者具以聞,下吏治之。」
《國語辭典》:枉斷(枉斷)  拼音:wǎng duàn
法律上指枉曲法律而做出的不確判斷。
《國語辭典》:裁斷(裁斷)  拼音:cái duàn
考慮決定?!赌鲜贰>砹?。徐勉傳》:「疑事既多,歲時(shí)又積,制旨裁斷,其數(shù)不少。」
《國語辭典》:武斷(武斷)  拼音:wǔ duàn
1.指以權(quán)勢斷定是非曲直?!妒酚洝>砣?。平準(zhǔn)書》:「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xiāng)曲?!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四:「至若舞文的滑吏,武斷的土豪,自有刑宰主之。」
2.主觀輕率地判斷。如:「在沒有調(diào)查清楚前,不可武斷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