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9—818 【介紹】: 唐天水略陽人,字載之。權(quán)皋子。四歲即能屬詩,十五歲為文數(shù)百篇,成《童蒙集》,名聲日大。德宗雅聞其名,征為太常博士。遷起居舍人,兼知制誥,再遷中書舍人。貞元末,拜禮部侍郎,三掌貢舉,號為得人。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改刑部尚書,以檢校吏部尚書出鎮(zhèn)興元。德輿綜貫經(jīng)術(shù),其文雅正贍縟。卒謚文。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8—815 字載之,排行三,原籍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權(quán)皋之子。幼慧,15歲為文已數(shù)百篇。德宗時任包佶轉(zhuǎn)運(yùn)從事、太常博士、左補(bǔ)闕、知制誥、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職,三掌貢士,號為得人。元和五年(810)相于憲宗,直言敢諫,寬和待下。3年后,出為東都留守、刑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以疾歸闕,歿于道。生平事跡見韓愈《唐故相權(quán)公墓碑》與新、舊《唐書》本傳。今有蔣寅《權(quán)德輿年譜略稿》。詩文雅正贍縟,為一代宗匠?!肮す耪{(diào),樂府極多情致”(《唐才子傳》卷五),以奉和、應(yīng)制、酬贈、送別為主要內(nèi)容,五古、五絕成績較大,嚴(yán)羽以為有“絕似盛唐者”,“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滄浪詩話·詩評》),王世貞稱其詩為“鐵中錚錚者”(《藝苑卮言》卷四)。有《權(quán)載之文集》50卷傳世。其詩,《全唐詩》編為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0首。
唐詩匯評
權(quán)德與(761-818),字載之,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人,居潤州丹問(今江蘇丹陽)建中中,為包佶轉(zhuǎn)運(yùn)從事。貞元初,以大理評事攝監(jiān)察御史,佐江西李兼幕。七年,召為太常博士,改右補(bǔ)闕。遷起居舍人、駕部員外郎、司勛郎中,均知制誥。除中書舍人,十八年,兼知貢舉。遷禮部侍郎,轉(zhuǎn)戶、兵、吏三部侍郎、太子賓客,復(fù)為兵部,遷太常卿。元和五年,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八年,留守東都。復(fù)歷大常卿、刑部尚書。十一年,出鎮(zhèn)興元。卒。德輿工詩善文,掌誥九年,三知貢舉,位歷卿相,故時人尊為宗匠。達(dá)官名人碑志集序,多出其手。有《權(quán)德輿集》五十卷,今存。又《制集》五十卷、《童蒙集》十卷,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詩補(bǔ)逸
權(quán)德輿字載之,天水田各陽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任乞還,卒于道,年六十。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三
德輿字載之。天水略陽人。貞元時累官禮部侍郎。轉(zhuǎn)戶部。元和五年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為本官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封扶風(fēng)郡公。拜太常卿。徙刑部尚書。出鎮(zhèn)興元。卒年六十。贈左仆射。謚曰文。

作品評論

石林詩話
德輿在唐不以詩名,然詞亦雅暢。
唐詩紀(jì)事
德輿,字載之,元和中為相。其文雅正贍縟,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fēng)流,向然可慕。
滄浪詩話
權(quán)德輿之詩,卻有絕似盛唐者。權(quán)德輿或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
唐才子傳
德輿能賦詩,工古調(diào),樂府極多情致。積思經(jīng)術(shù),無不賈綜,手不釋卷。雖動土無外飾,其醞藉風(fēng)流,自然可慕。
《唐詩品》
權(quán)公幼有令度,神情超越,遂專詞藝,為時所慕。貞元以后,近體既繁,古聲漸杳,公乃獨(dú)專其美,取隆高代。五言近體,亦先氣格而后討藻,然氣候既至,藻亦自豐,其在開元名手,亦堂奧之間者也。
《詩源辨體》
權(quán)德輿,貞元時人,五言古雖不甚工,然雜用律體者少,中有四、五篇,氣格絕類盛賡。七言古語雖綺艷,而格亦不卑。律詩,五言聲氣實勝,而七言則未為工。
《詩辯坻》
元和詩響,不振已極,唯權(quán)文公乃頗見初唐遺構(gòu),亦一奇也。
靈芬館詩話
權(quán)文公以文草名世,而詩多豐縟修整,無可動人。惟《敷水驛》一絕:“空見水名敷,秦樓詩事無。臨風(fēng)駐征騎,聊復(fù)將髭須。”頗有風(fēng)趣?!肚迕鬟枴吩疲骸白試@清明在遠(yuǎn)方,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薪火,點作孤燈照洞房?!币嗲逋裼兄?。此種甚少也。權(quán)公《危語》詩:“被病獨(dú)行逢乳虎,托風(fēng)駭浪失棹櫓。舉人看榜聞曉鼓,孱夫孽子遇妒母?!苯杂忻^淅米之意,然無如“舉人看榜”一語之妙,身歷扯境者與知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陸韓卿,而遠(yuǎn)祖嵇叔夜,風(fēng)流典瞻,累在才多,下筆不休,取評冗散。乃如“浩歌坐虛室,庭樹生涼風(fēng)”,亦自工意發(fā)端,通體神遠(yuǎn)。律裁清穩(wěn),七言綺麗;離合建除,稱名六府;梁陳小體,亦擬簡文,而艷煉不如也。
《國語辭典》:制誥(制誥)  拼音:zhì gào
天子的詔命。《舊唐書。卷七二。李百藥傳》:「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誥?!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4615' target='_blank'>元稹 制誥自序:「制誥本于書,書之誥命、訓(xùn)誓,皆一時之約束也?!挂沧鳌钢圃t」。
《國語辭典》:知制誥(知制誥)  拼音:zhī zhì gào
職官名。唐宋兩朝專掌內(nèi)命,典司詔誥的官吏。
《漢語大詞典》:王言
(1).君王的言語、詔誥。《書·咸有一德》:“大哉王言。”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span id="wapic2c" class="book">《舊唐書·韓愈韋辭等傳論》:“如俾之詠歌辛載,黼藻王言,足以平揖古賢,氣吞時輩?!?span id="w7qf728" class="book">《醒世恒言·佛印師四調(diào)琴娘》:“常言道:王言如天語,違背圣旨,罪該萬死?!?br />(2).指制誥之職。 唐 白居易 《舉人自代狀》:“文可以掌王言,學(xué)可以待顧問?!?span id="ajg3cv7" class="book">《醒世恒言·獨(dú)孤生歸途鬧夢》:“ 獨(dú)孤遐叔 累掌絲綸,王言無忝,訪之輿望,僉謂通材?!?/div>
《國語辭典》:刀筆(刀筆)  拼音:dāo bǐ
1.古代書寫工具,用竹木代紙,用筆記事,用刀削誤。《史記。卷一二二??崂魝鳌[ざ紓鳌罚骸概R江王徵詣中尉府對簿,臨江王欲得刀筆為書謝上,而都禁吏不予。」
2.刀筆吏的簡稱。參見「刀筆吏」條?!稇?zhàn)國策。秦策五》:「司空馬曰: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
《國語辭典》:刀筆吏(刀筆吏)  拼音:dāo bǐ lì
掌案牘的書吏。后世又用來指訟師?!妒酚洝>硪欢???崂袅袀?。趙禹》:「今上時,禹以刀筆吏積勞,稍遷為御史?!购喎Q為「刀筆」。
《漢語大詞典》:立制
(1).建立制度。 漢 班固 《東都賦》:“體元立制,繼天而作?!?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流業(yè):“建法立制,彊國富人,是謂法家, 管仲 、 商鞅 是也。”
(2).闡述王命;草擬制誥。 漢 班固 《典引》:“故先命玄圣,使綴學(xué)立制,宏亮洪業(yè),表相祖宗,贊揚(yáng)迪喆?!?/div>
《漢語大詞典》:綸閣(綸閣)
中書省的代稱。為代皇帝撰擬制誥之處。晉書·王湛王承等傳論:“或寄重文昌,允釐於袞職;或任華綸閣,密勿於王言。”初學(xué)記卷十一:“又中書職掌綸誥,前代詞人,因謂綸閣。”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捷報》:“無端 司馬 登綸閣,催促 西施 上釣船。” 清 姚鼐 《懷程魚門舍人》詩:“ 淮南 倒屣盡嘉賓,綸閣今稱老舍人?!?/div>
《國語辭典》:欽服(欽服)  拼音:qīn fú
敬佩而心服?!冻蹩膛陌阁@奇》卷七:「玄宗命宣太史官查推長歷,果然不差。于是曉得張果是個千來歲的人,群臣無不欽服。」
《漢語大詞典》:命詞(命詞)
(1).制誥,詔書。也指草詔,為皇帝起草詔書。 唐 韓愈 《唐故相權(quán)公墓碑》:“轉(zhuǎn)起居舍人,遂知制誥,凡撰命詞九年?!?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寇萊公 謂 楊文公 曰:‘予不能為 唐 時宰相,蓋孏於命詞也?!?br />(2).遣詞,用詞。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雜劇:“ 明 沈德符 顧曲雜言云:襍劇如《王粲登樓》《韓信胯下》、《關(guān)大王單刀會》《趙太祖風(fēng)云會》之屬,不獨(dú)命詞高秀,而意象悲壯,自足籠蓋一時?!眳⒁姟?命辭遣意 ”。
《漢語大詞典》:命辭遣意(命辭遣意)
亦作“ 命詞遣意 ”。 運(yùn)用文詞表達(dá)思想。朱子語類卷八十:“變風(fēng)中固多好詩,雖其間有沒意思者。然亦須得其命辭遣意方可?!?王闿運(yùn) 《郭新楷傳》:“軍檄牋啟,日有百數(shù), 新楷 命詞遣意,輕重悉宜。”
《漢語大詞典》:綸闈(綸闈)
猶綸閣。中書省的代稱。撰擬制誥之所。 唐 白居易 《待漏入閣書事奉贈元九學(xué)士閣老》詩:“綸闈慙并入,翰苑忝先攀?!?宋 鄭文寶 南唐近事:“﹝ 張洎 ﹞謁 韓熙載 , 韓 一見,待之如故,謂曰:‘子好,中書舍人?!曋?韓 主文。 洎 擢第,不十年,果主綸闈之任?!?清 錢謙益 《王元之自翰林謫官》詩之二:“綸闈舊侶蒼苔在,僧舍新愁白髮知?!?/div>
《漢語大詞典》:當(dāng)制(當(dāng)制)
謂值班起草制誥。太平廣記卷一九九引 唐 鄭處誨 《劉瑑碑》:“ 大中 初,為翰林學(xué)士。是時新復(fù) 河湟 ,邊上戎事稍繁。會院中諸學(xué)士或多請告, 瑑 獨(dú)當(dāng)制,一日近草詔百函,筆不停綴,詞理精當(dāng)?!?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四:“ 趙相 初除都督中外軍事, 孫叔詣 參政時為學(xué)士,當(dāng)制?!?明 李贄 《君臣五》:“ 唐玄宗 置 麯清潭 ,砌以銀甎,泥以石粉,貯三辰酒一萬車,以賜當(dāng)制學(xué)士。”
《漢語大詞典》:謚告(謚告)
亦作“諡告”。 贈謚的制誥。續(xù)資治通鑒·宋哲宗紹圣四年:“庚辰,追奪 趙瞻 、 傅堯俞 諡告?!?/div>
分類:贈謚制誥
《漢語大詞典》:追制
謂追回制誥。 唐 元稹 《論追制表》:“臣竊見近除 寧州 刺史 論傪 、 虔州 刺史 高弘本 、 通州 刺史 豆盧靖 ,曾不涉旬,并已追制?!?/div>
分類:制誥
《漢語大詞典》:謚碑(謚碑)
刻有贈謚制誥的碑石。 元 白珽 《岳武穆精忠廟》詩:“偃月無封檜,棲霞有諡碑。”
《國語辭典》:高文典冊(高文典冊)  拼音:gāo wén diǎn cè
1.朝廷重要的文書或法令。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三:「廊廟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冊,用相如?!挂沧鳌父呶拇髢浴?。
2.思想高深的大著作。如:「這些高文典冊不受重視,實在可惜?!挂沧鳌父呶拇髢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