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550 【介紹】: 或作華州、華舟、華還。春秋時齊國人。莊公時大夫。從莊公伐莒,戰(zhàn)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4—974 【介紹】: 五代時薊州漁陽人。后唐明宗時進士,歷任徐、兗、陳、許四鎮(zhèn)從事。后漢初為河東掌書記。得劉崇推愛,及崇稱帝,累官至門下侍郎。與郭無為不協(xié),出知嵐州。宋太祖開寶二年宋軍圍嵐,乃降。文度本名弘,避帝父諱,乃賜今名。官安國軍節(jié)度使。后歷遷三鎮(zhèn)卒。為人應對捷洽,善戲謔,能詩。有《觀光集》。
全宋詩
趙文度(九一四~九七四),本名弘,避宋太祖父趙弘殷諱改今名,薊州漁陽(今天津薊縣)人,一說青州(今屬山東)人。后唐清泰三年(九三六)進士(《澠水燕談錄》卷七)。仕后唐、后漢。入宋,太祖開寶二年(九六九),授檢校太傅、安國軍節(jié)度使。又徙鎮(zhèn)華州、耀州。開寶七年卒,年六十一。有《觀光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八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2—1076 【介紹】: 宋東平須城人,初名元賡,字永叔,后更名,字潛亮。郭勸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知蕭山縣,有惠政。累遷殿中丞、太常博士。英宗治平二年,御史知雜事呂誨等以奏彈中書議追崇濮安懿王典禮非是被黜,以源明補監(jiān)察御史里行,源明乞免除命,請追誨等,遂聽免。神宗立,以薦擢知華州,以事免。后以職方員外郎知單州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通州靜海人,字正臣。第進士。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滁州。知太平州,上政論三十篇。入為殿中侍御史、開封府判官。后歷任地方州官,卒于京師。雖能任繁劇,然治家則凌亂無紀。
全宋詩
施昌言(?~一○六四),字正臣,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仁宗時進士(明萬歷《通州志》卷一)。通判滁州,遷三司度支副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后歷知州府。英宗治平元年,知越州,卒(《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全宋文·卷三九二
施昌言(?——一○六四),字正臣,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舉進士高第,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滁州。官至禮部員外郎,加龍圖閣直學士、樞密直學士,曾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江淮發(fā)運使,歷知太平、華、滄、應天、延、澶、滑、杭、越等州。嘗上《政論》三十篇,不傳。《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097 【介紹】: 宋京兆藍田人,字微仲。呂大忠弟。仁宗皇祐初進士。調(diào)馮翊主簿,改永壽令。英宗即位,為太常博士,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諫英宗勿追崇濮王。神宗時除知制誥,坐環(huán)慶兵變,降知臨江軍。元豐初徙永興軍,時用兵西夏,大防調(diào)度有方,務在寬民。哲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遷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元祐三年,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與范純?nèi)实韧茋?,凡八年。紹圣中,以黨論累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卒謚正憫。有《呂汲公文錄》、《韓吏部文公集年譜》等。
全宋詩
呂大防(一○二七~一○九七),字微仲,藍田(今屬陜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三○)。調(diào)馮翊主簿、知永壽、青城縣,入權鹽鐵判官。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監(jiān)察御史里行。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泗州。召直舍人院,除知制誥。四年,知延州,以事落知制誥,以太常博士知臨江軍,徙華州、秦州。元豐初,徙永興。數(shù)年,知成都。哲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權開封府。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三年,超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哲宗親政,以黨籍,奪學士,知隨州,貶秘書監(jiān),分司南京。紹圣四年,再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至虔州信豐病卒,年七十一。謚正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東都事略》卷八九有傳。今錄詩六首。
梁彥通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098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貫之。梁適子。以蔭補秘書省正字。歷殿中丞、國子博士、知邢州。契丹使王遵義來聘,往勞之。遵義言太守不服金帶,是薄己,不肯見,彥通執(zhí)意朝服不可改。官終知華州,有惠政。
《駢字類編》:華州(華州)
唐 李洞 華山 碧山長凍地長秋,日夕泉源聒華州。
分類:華州
《國語辭典》:愛荷華州(愛荷華州)  拼音:ài hé huá zhōu
Iowa
州名。位于美國中部,面積十四萬五千一百三十三平方公里。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毛豬及雞蛋產(chǎn)量極大。
《漢語大詞典》:三峰
(1).三山峰。指 華山 之 蓮花 、 毛女 、 松檜 三山峰。 唐 陶翰 《望太華贈盧司倉》詩:“行吏到 西華 ,乃觀三峰壯?!?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淚添九曲 黃河 溢,恨壓三峰 華岳 低?!?br />(2).三山峰。指 江蘇 三茅山 之 大茅 、 中茅 、 小茅 三山峰。 唐 陸龜蒙 《寄茅山何威儀》詩之二:“大小三峰次 九華 ,靈蹤今盡屬 何 家?!?br />(3). 華州 之代稱。《敦煌曲子詞·菩薩蠻》:“鑾駕在三峰,天同地不同。” 前蜀 韋莊 《秦婦吟》:“明朝曉至三峰路,百萬人家無一戶?!?/div>
《漢語大詞典》:仙掌
(1). 漢武帝 為求仙,在 建章宮 神明臺 上造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后稱承露金人為仙掌。 漢 張衡 《西京賦》:“立脩莖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唐 王維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日色纔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唐 杜牧 《早雁》詩:“仙掌月明孤影過, 長門 燈暗數(shù)聲來?!眳㈤?span id="ztqvk9n" class="book">《三輔黃圖·建章宮》。
(2). 華山 仙人掌峰 的省稱。 明 劉基 《徐資深華山圖》詩:“ 華岳 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開 仙掌 ?!?明 何景明 《華州作柬桑汝公》詩:“乘興欲攀 仙掌 去。”參見“ 仙人掌 ”。
(3). 唐 代一度改 華州 為 仙掌 ,后遂稱 華州 及 華陰縣 為 仙掌 。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志·華州:“﹝ 華陰縣 ﹞ 垂拱 元年改曰 仙掌 ,尋復舊名?!?唐 姚合 《送裴中丞赴華州》詩:“自無 仙掌 分,非是圣心偏。”原注:“去年曾夢除 華州 刺史?!?唐 無可 《寄華州馬戴》詩:“水寒 仙掌 路,山遠 華陽 人?!?br />(4).地名。即仙人掌。 清 王士禛 《真州絕句》之五:“殘月曉風 仙掌 路,何人為弔 柳屯田 ?!痹敗?仙人掌 ”。
《國語辭典》:仙人掌  拼音:xiān rén zhǎng
1.植物名。仙人掌科仙人掌屬,常綠肉質(zhì)灌木。高約二公尺。莖多節(jié),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扁平而肥厚,深綠色。葉退化為小針形?;o梗,著生于頂端者,常開放成盤狀,黃紅色。原產(chǎn)于南美洲,現(xiàn)分布廣泛,不限于熱帶。
2.漢武帝為承接天上甘露所打造的銅器。形如仙人以手掌擎盤狀。
3.山名。陜西省華陰太華山的東峰。峰側(cè)留有形似手掌的痕跡,據(jù)說為黃河河神以手擘開山峰以利河水通過所留。
《漢語大詞典》:二華(二華)
(1).指 春秋 宋國 華元 、 華喜 。左傳·成公十五年:“二 華 , 戴 族也?!?楊伯峻 注:“ 華元 、 華喜 皆 宋 戴公 之后。”
(2).指 太華 、 少華 二山。文選·張衡〈西京賦〉:“綴以二 華 ,巨靈贔屓,高掌遠蹠,以流河曲?!?薛綜 注:“ 華 ,山也……《山海經(jīng)》曰:‘ 太華 之西, 少華 之山?!?宋 蘇軾 《西岳廟開啟祈雨道場青詞》:“伏以二 華 之尊,作鎮(zhèn)於西極,兆人所急,望歲於秋。” 明 何景明 《華州作柬桑汝公》詩:“天上岳蓮開二 華 ,云中關樹引 三秦 ?!?br />(3).指 北魏 所置 華州 及 北華州 。周書·宇文導傳:“﹝ 魏文帝 ﹞徵 導 還朝。拜大將軍、大都督、三 雍 、二 華 等二十三州諸軍事?!?/div>
《國語辭典》:郭子儀(郭子儀)  拼音:guō zǐ yí
人名。(西元697~781)唐朝名將,華州(今陜西華縣)人。曾平安史之亂,并聯(lián)回紇,征吐蕃。官至太尉、中書令,時稱為「郭令公」。因封汾陽郡王,世稱為「郭汾陽」。一生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以一身而系天下之安危二十年。享年八十五歲,卒謚忠武。
《漢語大詞典》:捧靴
唐 華州 刺史 崔戎 離任時,州人戀惜他,有脫去他的靴子,不讓走的。見《舊唐書·崔戎傳》。后用為挽留清廉地方官的典故。 清 袁枚 《送中丞至惠山蒙賜人參留別》詩:“一路官民盡捧靴,中丞病起奈勞何?!?/div>
《國語辭典》:華祝三多(華祝三多)  拼音:huà zhù sān duō
華州封人以壽、富及多男子三愿贈堯。參見「華封三祝」條。今以此為祝頌之辭。
《國語辭典》:老羆當?shù)溃ɡ狭`當?shù)溃 ?span id="tsp9g4v" class='label'>拼音:lǎo pí dāng dào
北朝周將王羆率人修城,到晚上仍未完成,乃將梯子留在城外,不料卻被敵人趁機偷襲。隔天清晨王羆被屋外的吵雜聲驚醒,便袒身赤腳,拿著白棒,大叫道:「老羆當?shù)琅P,貉子那得過。」而嚇退了敵人。典出《北史。卷六二。王羆傳》。后因用以比喻勇將鎮(zhèn)守要塞。也作「老熊當?shù)馈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