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華陽太后 朝代:戰(zhàn)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戰(zhàn)國時秦人。莊襄王母,始皇祖母。初為夫人,無子,以子楚為嗣。孝文王立為后,子楚為太子。子楚即位為莊襄王,尊為華陽太后。
羋戎 朝代:戰(zhàn)國秦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戰(zhàn)國時秦國人。宣太后弟。號華陽君,又號新城君。秦昭襄王時為將。昭襄王八年,攻楚,取新市。后范雎為相,昭襄王用范雎謀,集權(quán)中央,戎與魏冉等被逐出關(guān)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259 【介紹】: 戰(zhàn)國時韓國人。為上黨守。秦兵攻上黨,韓不能守,亭乃入上黨于趙,意欲韓、趙共同拒秦。趙封亭為華陽君。后亭與趙將趙括率師抗秦時,戰(zhàn)死長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2或456—536 【介紹】: 南朝梁丹陽秣陵人,字通明。讀書萬卷,善琴棋,工草隸,博通歷算、地理、醫(yī)藥等。蕭道成(齊高帝)為相時,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齊武帝永明十年,隱居句容句曲山。梁武帝禮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每以咨詢,時稱“山中宰相”。晚號華陽真逸。主張儒、佛、道合流。有《本草經(jīng)集注》、《肘后百一方》等。謚貞白先生。
全梁文·卷四十六
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宋末為諸王侍讀,入齊除奉朝請,永明十年解職,大同二年卒,年八十五,贈中散大夫,謚曰貞白先生,有《三禮目錄注》一卷,《論語》集注十卷,《真誥》十卷,《本草》十卷,《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太清草木集要》二卷,《補(bǔ)闕肘后百一方》九卷,《練化雜術(shù)》一卷,《太清諸丹集要》四卷,《合丹節(jié)度》四卷,《服餌方》三卷,《集》三十卷,《內(nèi)集》十五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5 【介紹】: 北齊博陵安平人,字懷遠(yuǎn)。初為高澄記室參軍,澄委以腹心之任。東魏末,高澄入朝輔政,召為開府長史。時勛將親族賓客,多行不軌,澄命昂以法繩之,內(nèi)外齊肅。遷尚書左丞,兼度支尚書。民間煮鹽,主張薄為灶稅。曾上書勸田事七條。齊代東魏,遷散騎常侍,兼大司農(nóng)卿。校理有術(shù),下無奸偽。尋與邢邵定國初禮,并刪定律令。文宣帝天保十年,策拜儀同兼右仆射。后坐事除名,不久,復(fù)為五兵尚書,遷祠部,卒。
全北齊文·卷六
昂字懷遠(yuǎn),博陵安平人,魏光州刺史挺孫,天平末,文襄引為記室參軍,隨府遷長史,歷司徒右長史、尚書左丞兼度支尚書,攝都官尚書兼太府卿;齊受禪,遷散騎常侍兼大司農(nóng)卿,封華陽縣男,轉(zhuǎn)廷尉、右仆射;文宣崩后除儀同三司、光祿勛,皇建初轉(zhuǎn)太常,河清初兼御史中丞;坐事除名,復(fù)為五兵尚書,遷祠部;天統(tǒng)元年卒,贈趙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安定烏氏人,字修芝。西魏末入太學(xué)習(xí)經(jīng)史,以秘書郎起家。北周時以平北齊功累封華陽郡公,拜柱國。入隋為岐州刺史,有惠政,奏課為天下第一。轉(zhuǎn)相州刺史,發(fā)奸隱,治豪猾,立鄉(xiāng)學(xué)教育民人,風(fēng)俗大改。卒于官。謚襄。
厙狄盛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懷朔人。少有武力。初為高歡親信都督,從征討,以功封行唐縣伯,歷幽州刺史、豫州鎮(zhèn)城都督、朔州刺史。北齊建,改封華陽縣令,除北朔州刺史。拜特進(jìn),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人,字逋翁。肅宗至德二載進(jìn)士。善為歌詩,工畫山水。初為韓混江南判官。德宗時,柳渾輔政,薦為秘書郎。素善于李泌,師事之,得其服氣之法。及泌相,自謂當(dāng)?shù)眠_(dá)官,久之,遷著作郎,心不樂,求歸于吳。及泌卒,作《海鷗詠》嘲誚權(quán)貴,大為所嫉。德宗貞元五年被憲司劾貶饒州司戶,遂全家去,隱茅山,自稱華陽山人。有《華陽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7?—816? 字逋翁,號華陽山人,又號悲翁,排行十二,蘇州海鹽(今浙江海鹽)人。曾求知新亭監(jiān),監(jiān)在鹽官(即海鹽)海濱,見《尚書故實(shí)》。肅宗至德二載(757)進(jìn)士及第。代宗大歷八、九年(773、774)于永嘉一帶任度支鹽鐵轉(zhuǎn)運(yùn)使府下屬官;十年,曾至江西,與李泌、柳渾交往,吟詠?zhàn)赃m。德宗建中二年(781)至貞元二年(786),在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韓滉幕下任判官。后隨韓滉入朝,為大理寺司直。貞元三年,柳渾輔政,顧為校書郎;李泌繼入,遷為著作郎(一說著作佐郎)。貞元五年(789),柳、李相繼去世,顧乃為眾所排,貶為饒州司戶參軍。途經(jīng)蘇州、杭州、睦州、信州,與當(dāng)?shù)卮淌讽f應(yīng)物、房孺復(fù)、韋攢、劉太真相唱和。貞元十年返蘇州,定居茅山。曾來往湖州、揚(yáng)州、宣州、嘉興、常熟等地,約卒于憲宗元和十一年(816)。生平事跡見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顧況集序》、《舊唐書·李泌傳》附《顧況傳》。顧況視詩歌為“理亂之所經(jīng),王化之所興”,反對徒求文采之麗。所作《上古之什補(bǔ)亡訓(xùn)傳十三章》,開白居易新樂府先聲。張為《詩人主客圖》以白居易為廣大教化主,列顧況為升堂。其詩頗有縱橫奇詭之作,皇甫湜言其“逸歌長句,駿發(fā)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顧況集序》)。有明刻本《華陽集》,內(nèi)詩賦2卷、文1卷。又《唐詩百名家全集》有《顧逋翁詩集》4卷。今人王啟興、張虹有《顧況詩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4首,斷句2。
唐詩匯評
顧況(約727-820),字逋翁,自號華陽山人。云陽(今江蘇丹陽)人,亦稱蘇州(今屬江蘇)人,或海鹽(今屬浙江)人。至德二載,登進(jìn)士第。嘗求知新亭監(jiān),又為鹽鐵從事,大歷中糶鹽溫州。建中中,以大理司直為潤州節(jié)度使韓滉判官。與李泌、柳渾善,貞元三年,柳渾為相,薦為秘書郎。李泌為相,轉(zhuǎn)著作佐郎。五年,泌卒,況作《海鷗詠》嘲誚權(quán)貴,貶饒州司戶。后歸吳,隱于茅山,卒年九十馀。有《顧況集》二十卷,己佚。后人輯有《顧華陽集》三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詞學(xué)圖錄
顧況(727-815),字逋翁,蘇州人,與元結(jié)同時而略晚,亦新樂府作者。有《竹枝》等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顧況(約727—約820) 唐代詩人。字逋翁,號華陽山人,晚年自號悲翁。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至德二年(757)進(jìn)士,歷官潤州刺史、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幕府判官、著作佐郎,貶饒州司戶參軍。善畫,著《畫評》一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詩四卷,《全唐文》存其文三卷。有《華陽集》。曾在黃鶴樓游賞,作詩《黃鵠樓歌送獨(dú)孤助》送別故人,“鄂州雜詩碑”錄存該詩。
全唐詩補(bǔ)逸
顧況字逋翁,海鹽人。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八
況字逋翁。蘇州人。至德二年進(jìn)士。以校書郎徵。遷著作郎。貶饒州司戶參軍。

作品評論

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顧況集序》
吳中山泉,氣狀英淑怪麗……君出其中間,翕輕清以為性,結(jié)冷汰以為質(zhì),煦鮮榮以為詞。偏于逸歌氏句,駿發(fā)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最為快也。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將誰與歟?
唐國史補(bǔ)
吳人顧況:詞句清絕,雜之以詼諧,尤多輕薄。為著作郎,傲毀朝列,貶死江南。
南部新書
顧況志尚疏逸,近于方外。時輩招以好官,況以詩答之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喚狂生?此身還侶籠中鶴,東望瀛洲叫一聲?!?/blockquote>
滄浪詩話
顧況詩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風(fēng)骨處。
《唐詩品》
況詩天才不足,而問辯有馀,雖有骨氣,殊乏風(fēng)采。其《補(bǔ)亡》諸詩,頗有流調(diào)可諷,然詞旨不圓,終違機(jī)悟。晚居華山,自號華陽真逸。今觀其詩,類非裁謝風(fēng)塵,超脫凡徑,此豈感貺于山靈者耶!
詩藪
唐人諸古體,四言無論,為騷者太白外,王維、顧況二家,皆意淺格卑,相去千里。
《大歷詩略》
逋翁樂府歌行多奇趣,擬之青蓮近似,但無逸氣耳……其稍平正可法者卻高。
石洲詩話
顧逋翁歌行,邪門外道,直不入格。
查世灃《重刻顧華陽集序》
觀其氣度之磊落,詩筆之駿發(fā)踔厲,語必驚人,正孔門中狂者,故自稱狂生。翁嘗稱皇甫堤為揚(yáng)雄、孟某,翁即楊雄、孟某矣。其祭陸端公文曰:“有書滿屋,與人共分,破富為貧,好事日聞。”何胸次之豁達(dá)開朗如是也!翁蓋自寫其郁抑不平之氣,借友人為杯酒耳,非狂者而能作如是語乎?
賀桂齡《重訂顧華陽集序》
其文體與顧亭林先生有間,而骨力之蒼雄、志氣之豪邁,踔厲峻發(fā),不可一世。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湯惠休,幽永善懷,如層波疊藻,雖淵瀾未闊,而芳潤相因。行路悲歌,扣樂府之噤喉,傅齊梁之粉澤,六朝香草,猶勝晚季風(fēng)華。
《詩學(xué)淵源》
況樂府歌行頗著于時。其雜曲長短句以體質(zhì)自高,微傷于直率?!堆a(bǔ)亡》、《擬古》諸作,猶落言詮。間作絕句宮詞,則殊不減王建,然已逗晚唐之先。其樂府則齊梁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鄧州南陽人,字潤卿。宣宗大中進(jìn)士。唐末為廣文博士。曾隱居茅山,后寓吳中。與皮日休、陸龜蒙多有交游。工詩,多抒旅思羈愁。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潤卿,南陽(今屬河南)人。武宗會昌五年(845),嘗以狀元及第,旋復(fù)考駁落。宣宗大中間始登進(jìn)士第,后為廣文博士。懿宗咸通前后,隱居茅山學(xué)道,世稱華陽山人、華陽道士。又寓吳中,與皮日休、陸龜蒙等人交游頗密,多有唱和。計有功稱“其詩多羈旅感激”,并贊譽(yù)其《旅泊吳門》一詩(《唐詩紀(jì)事》卷六四)。事跡散見《唐摭言》卷一一、《唐詩紀(jì)事》卷六四?!?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6首?!度圃娎m(xù)拾》補(bǔ)2首。
唐詩匯評
張賁,生卒年不詳,字潤卿,南陽(今河南鄧州)人。大中中,登進(jìn)士第,官廣文博士。后歸隱茅山。成通末,旅居蘇州,與皮日休、陸龜蒙交游唱和?!?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十六首。

作品評論

唐摭言
張濆,會昌五年陳商下狀元及第,翰林覆落潰等八人,趙渭南貽濆詩曰:“莫向春風(fēng)訴酒杯,謫仙真?zhèn)€是仙才。猶堪與世為祥瑞,曾到蓬山頂上來?!?/blockquote>
唐詩紀(jì)事
(賁)唐末為廣文博士,寓吳中,與皮、陸二生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3—1131 【介紹】: 宋哲宗后。洺州人。孟元孫女。元祐七年冊為皇后,后廢,出居瑤華宮。靖康之變,以廢得免北遷。張邦昌僭位,尊為元祐皇后。高宗建炎元年尊為隆祐太后。苗、劉之變時,垂簾聽政,事平,正皇太后尊號。卒謚昭慈獻(xiàn)烈,改謚昭慈圣獻(xiàn)。
全宋文·卷三一二○
孟皇后(一○七三——一一三一),洺州(治今河北永年)人。哲宗后。元祐七年冊為皇后。紹圣三年因道家事廢,出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元符末,向皇后主政,詔還內(nèi),號元祐皇后。崇寧元年再廢。靖康之變,后以廢得免北遷。二年,張邦昌復(fù)尊為元祐皇后,垂簾聽政。尋降告天下書,奉迎康王。建炎元年尊稱隆祐太后。三年,因苗、劉之變,再垂簾。事平撤簾。紹興元年四月卒,年五十九。謚昭慈獻(xiàn)烈,三年,改謚昭慈圣獻(xiàn)。見《宋史》卷二四三《后妃傳》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3—1166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彥正,一作彥政,晚號華陽老人。入太學(xué),三中首選,徽宗政和四年以上舍及第,特授太學(xué)官。除校書郎,論事與蔡京不合,被擠罷職。久之還故官,兼修《國朝會要》、校定御前文字。后累官中書舍人。高宗建炎初為給事中,以秦檜用事致仕。檜卒,召為吏部侍郎兼侍讀。在朝屢有論列,遷參知政事。告老,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婺州,尋致仕。有《華陽集》等。
全宋詩
張綱(一○八三~一一六六),字彥正,晚號華陽老人,金壇(今屬江蘇)人(元《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兆谡退哪辏ㄒ灰灰凰模?,試上舍及第,釋褐授承事郎。五年,為國子正。六年,除太學(xué)博士、秘書省校書郎。八年因忤蔡京出主管成都玉局觀。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再除秘書省校書郎,兼修國朝會要。四年,除著作佐郎。五年,為屯田員外郎。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兩浙提點(diǎn)刑獄。紹興二年(一一三二),改江東提點(diǎn)刑獄。三年,召為中書舍人。四年,遷給事中,以言事罷,提舉江州太平觀。二十三年,以左中奉大夫致仕。二十五年,秦檜死,起為給事中。二十六年,除吏部侍郎,兼侍講。二十七年五月為參知政事,九月,以年老辭機(jī)務(wù),除資政殿學(xué)士,出知婺州。二十八年,轉(zhuǎn)左大中大夫,依前充資政殿學(xué)士致仕。孝宗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謚章簡。有《華陽集》四十卷,其中詩五卷。又有《瀛洲唱和集》八卷等,已佚。事見本集卷四○附洪箴《張公行狀》,《宋史》卷三九○有傳?!埦V詩,以明萬歷二十五年金壇于文熙刻《華陽集》(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三編亦據(jù)此本影印)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名賢小集)、《曲阿詩綜》。新輯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六一
張綱(一○八三——一一六六),字彥正,晚號華陽老人,鎮(zhèn)江府金壇(今江蘇金壇)人。政和五年舉進(jìn)士,徽宗以其三中首選,特除太學(xué)正,遷博士。宣和三年除校書郎。論事與蔡京不合,出管玉局觀。久之還故官,兼修《國朝會要》,校正御前文字。遷著作佐郎,為屯田、司勛郎。靖康元年,出為兩浙提刑。紹興二年,改江東提刑,次年擢中書舍人。四年,除給事中,以劾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二十三年引年致仕。二十五年召為吏部侍郎,次年兼侍講,權(quán)吏部尚書、參知政事。期年告老,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婺州,尋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賜謚章簡。著有《尚書解》三十卷、《六經(jīng)辨疑》五卷、《確論》十卷、《聞見錄》五卷、《華陽集》四十卷。見所撰《乞?qū)m觀第四狀》(《華陽集》卷一六)、洪箴《張公行狀》(《華陽集》卷四○)、《宋史》卷三九○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褒世,號華陽處士。以醫(yī)為業(yè),所活甚眾。祖母楊氏患背瘍,潰爛徑寸,頤壽俟其寐舔之,敷藥而愈。平生博覽經(jīng)史,尤工大字。年六十八,談笑而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3—1180 【介紹】: 宋漢州綿竹人,徙居衡陽,字敬夫,一作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張浚子。師胡宏,以古圣賢自期。以蔭補(bǔ)承務(wù)郎,參贊父浚幕府,人稱其能,間以軍事入奏,孝宗與定君臣之契。累官吏部侍郎,兼侍講,屢言事,力主修德立政,用賢養(yǎng)民,選將練兵以進(jìn)戰(zhàn)退守。出知袁州,家居累年,復(fù)知靜江府,經(jīng)略安撫廣南西路,諸蠻感悅。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撫使,禮遇諸將,得其歡心。后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jīng)_佑觀。卒謚宣。為人表里洞然,為學(xué)重義利之辯,與朱熹同為道學(xué)大師。有《易說》、《論語解》、《孟子說》及《南軒集》等。
全宋詩
張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誠齋集》卷九八《張欽夫畫像贊》作欽夫),號南軒(同上書卷七三《怡齋記》作樂齋),祖籍綿竹(今屬四川),寓居長沙(今屬湖南)??W?。從胡宏學(xué),與朱熹、呂祖謙為友。以蔭入仕。高宗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浚為江淮東西路宣撫使,辟為書寫機(jī)宜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二)。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湯思退用事,主和議,隨父罷。乾道初,主講岳麓書院。五年(一一六七),起知撫州,改嚴(yán)州。六年,召為吏部員外郎兼權(quán)起居郎侍立官,尋兼侍講,遷左司員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以事退職家居累年。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靜江府,廣南西路安撫經(jīng)略使。五年,除荊湖北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改知江陵府、荊湖北路安撫使。七年卒,年四十八。有《論語解》、《孟子詳說》、《南軒先生文集》等。事見《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誠齋集》卷一一六《張左司傳》,《宋史》卷四二九有傳。 張栻詩,以明嘉靖元年劉氏慎思齋刻《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其中詩七卷)為底本。校以明嘉靖繆輔之刻本(簡稱繆刻本)、清康熙錫山華氏刻本(簡稱康熙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八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
張栻(1133—118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敬夫,一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曾任江陵知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等職。與朱熹、呂祖謙并稱“東南三賢”,為南宋理學(xué)湖湘學(xué)派代表人物、一代學(xué)者宗師,著述甚豐。今存《南軒易說》等。作有《黃鶴樓說》文一篇,對黃鶴樓的各神傳說、來源加以評論,論證“蓋黃鶴名樓,以山得名也”,使黃鶴樓以山命名有了一個說法。又據(jù)王葆心考證,舊有“江漢亭”在“南樓蛇山間,紹興中南軒先生張栻所建”。
全宋文·卷五七二一
張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后因避諱改字欽夫,號南軒,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遷衡陽(今湖南衡陽)??W?。早年師事胡宏,隆興元年以蔭補(bǔ)官,辟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jī)宜文字,除直秘閣。居父喪,服除,主講于城南、岳麓二書院。乾道五年,因劉珙薦,除知嚴(yán)州。召為吏部員外郎兼權(quán)起居郎,兼侍講,除左司員外郎。忤時宰,出知袁州。退而家居累年,授徒講學(xué)。淳熙元年,詔除舊職,知靜江府、主管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司公事。有善政,詔特轉(zhuǎn)承事郎,進(jìn)直寶文閣。除秘閣修撰、荊湖北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改知江陵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求退,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jīng)_佑觀。與朱熹、呂祖謙為講學(xué)之友,時稱「東南三賢」。淳熙七年二月卒,年四十八。嘉定中賜謚曰宣,淳祐中從祀孔子廟。著作有《論語解》十卷(存)、《孟子說》七卷(存)、《南軒易說》(存)、《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一卷(存)、《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存)等。見朱熹《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楊萬里《張左司傳》及《宋史》卷四二九《張栻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2—1217 【介紹】: 金寧海東牟(今山東乳山)人,道士,字玉陽,號全陽子,一說號華陽子。從王重陽學(xué)道,修真于昆崳山煙霞洞。人稱“跌腳仙人”。章宗承安中,曾被召見。元世祖時贈玉陽體元廣度真人。

人物簡介

元詩紀(jì)事
致中字鶴齡,號華陽山人,宛陵人。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鶴齡,號華陽山人。宛陵人。